..续本文上一页有一些佛书的名词,我不明白。请问什么是戒?是定?是慧?甚么是履仁?甚么是馨薰?甚么是诫?是疏?甚么是愍念?是违戾?什么是正信、正觉?甚么是法喜、禅悦?
答三:不乱打妄想,止恶生善是戒;心力内向,不被外境所动是定;观察一切事理,辨明邪正是慧。常行仁义是履仁;洁性馨香,以德薰陶是馨薰。教授规劝是诫;注释经典而疏导之谓疏。同情他人苦难,生起慈心是愍念;不务正业,违背良善是罪戾。深信三世因果报应是正信;觉悟诸法,缘起性空是正觉。听闻佛法大有心得,叫做「法喜充满」,修禅定轻安自在,叫做「禅悦为食」。
问四:人本来是甚么来的?灵魂又是什么?
答四:人是从无始无明(愚痴烦恼的别名)而起业缘、生业识来的。灵魂就是佛教中所说的业识
即是第八阿赖耶识,为我们无始劫来,轮回生死的生命主体,在人生时最先来入胎,人死时最後才离体。普通人不识佛理,呼为灵魂罢了。
十九、答瑞满居士七则
问一:请问在什么地方可以学习念佛?
答一:凡在你的住处相近有佛堂的地方,必有念经念佛的,你都可以去参加学习。或者个别的去请教一位师父,亦是可以的。如怡保紫竹林星期日有个念佛会,槟城三慧讲堂每逢周六晚,有讲经念佛,其他寺院或教会亦有提倡念佛的,都可以参加随时学习。
问二:什么地方可以买到佛书?
答二:台湾高雄佛光佛教文化服务处,香港铜锣湾佛经流通处,星洲南洋佛学书局等处都可以通函购买得到经书的。三慧讲堂亦有流通经书,但未设函购部。
问三:嗔痴是什么?
答三:嗔是嗔恚怒恨,痴是愚痴无明,为六种根本烦恼中的两种,而尤以痴之无明,为根本烦恼中之根本,因一切烦恼皆由愚痴不明正理,不分是非邪正而生起的。
问四:何谓早课?晚课?问讯?
答四:每个寺庵大多有作早晚功课,早课是早上四五点钟起身念楞严咒等经法,晚课是下午四五点起念阿弥陀经、八十八佛等经文。问讯,等於普通一般人的鞠躬,是一种行礼的仪式。
问五:神、仙、佛、有何分别?
答五:神包括天神与鬼神,天神比较高位,长寿安乐;鬼神则有福德正神,如城隍土地或南洋的大伯公;亦有蛇神牛鬼之类的恶神恶鬼,以及六道中鬼道的大鬼小鬼、无财的穷鬼、无食的饿鬼,有数不尽那么多。仙,有天仙、有地行仙,多指道家炉火炼丹而成的仙人。佛,是大觉悟的圣者,古代译经之士,亦有尊为「大觉金仙」。大觉,是指佛修养到家,断惑证真,觉悟人生的真理程度,超越天神天仙的小觉,凡夫鬼神的迷而不觉。金仙,是指佛身金色有光,好似天仙,而实超越天仙,因天仙神鬼都是「背觉合尘」,一身烦恼,未曾解脱,升沉六道,尚无已时;而佛是「背尘合觉」,五住烦恼断尽,二种生死永亡,超出三界,不再轮回六道,天仙神鬼都无法与之相比了。
问六:拜祖先可上两枝香?
答六:应上三枝香或一枝香亦可。二枝成对,是俗人以成双作对为吉利的世俗想法,殊不知一枝表一瓣心香,至诚上达,易得感应,三枝表三无漏学,三解脱门更为吉利,更多福乐也。
问七:女孩子在经期时是否可以去寺庙上香礼佛吗?
答七:世俗人习惯多以此期为秽污不净,故要把念经拜佛等善事皆停止不做,佛法则不然,重净心净意,心意净则境界皆净,故只需洗涤垢污,换净衫裤,进入佛堂,上香念诵,均无妨碍。印光大师文钞中在他的「一函遍复」等皆作是说,可以参考。
二十、答敬法居士二则
问一:在善恶争取民心的角逐过程中,佛神好比是慈悲智慧超人的联民政府。请问这观点是否正确?
答一:在宗教和平救世的宗旨来说,这观点是对的。也有人说过,在这个战伐频仍,人民日处水深火热之中,相信各宗教的教主,如释迦、耶稣、默罕谟德、老子、孔子等正在天堂开圆桌会议,商量应如何共同来扑灭世界的战火,拯救苦难的人民。这意思正与你说神佛的联盟政府相如。宗教旨在救世,若不救世,就不需要宗教。故就事论事,各宗教家应面向现实,共同宣传与现实社会,世界需要的教义,来解除人世的危难,至於宗教在理论上的深浅,或世法与出世法,入世与超世等分辨而非现实所急要讨论者,尽可暂置不论,待好学深思者自去参究领会好了。
问二:身为佛门弟子,是不是可以敬爱神佛为众善之首领,一视同仁?
答二:这个问题,倒是有些问题。正因其是「身为佛门弟子」,就应要神佛分明,不可随便人云亦云,失去了自己「身为佛门弟子」的身份。敬爱神佛为众善之本,一视同仁,原亦不错,因为他们信神奉佛,一定是好心的,有善念的,那些为非作恶的人,就因他们没有宗教信仰,因果观念。不过在神佛的本身价值,我们还是应该要分清,因佛当然纯粹是善的,没有听过有「恶佛」;神呢,就不同了,有善神,也有恶神,牛鬼邪神。故以「神佛为众善之首领」,这句话就有问题了。又从深究佛理的观点来说,神有特权,有妄念,有烦恼,有生死未了;佛就不同,断惑证真,究竟菩提,论智慧,论慈悲,均非神所及得的。那么,普通人对宗教采「拢侗观念」的尽可神佛不分,而我们身为佛弟子的人就不可不注意这点。又若能奉佛为无上正觉,究竟皈依之处,信念不移,那么对其他神明表示敬爱,亦是一种礼貌,没有甚么不可以的。平常我们见到一个有德学的人,亦向他表示敬爱,何况他是正直的神明,这自然不是说那些牛鬼邪神。
廿一、答丘心芬居士五则
问一:一个人到什么程度才可攻读佛学呢?
答一:一个人到什么程度攻读佛学,并没有呆板的规定,有些在佛教学校读书的小孩子,三、四年级就开始读佛学课本了。大人要专攻读佛学,宜在高中程度,而初中开始也是可以的。
问二:出家应具何种条件?什么办法才能保持长久的决心,不使之半途而退?是不是佛理认识深了就不会退转?
答二:认识佛理深刻,学佛不会退转,是个重要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由认识而起修行,真的体验到佛法的好处(如见佛、见法、灭罪、消灾等),为人生所必需,为人生最好的归宿,那时深信坚固,犹如铜墙铁壁,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就有进无退了。
问三:某居士皈依某法师,是否属於因缘呢?
答三:某居士皈依某法师,自然可算因缘之一,因「佛门广大,无缘不入」,就是佛吧,与佛没有缘份的众生,佛也度他不到的。印度历史上如提婆达多,城东老母等都是佛不能度的,各人的业力缘力不同,自有如此距离,不是佛不肯度人或无力度人也。
问四:佛法好谈「无我」,既然已经无我了,岂不是可以去作坏事也没有罪了吗?就是有罪吧,既然无我,还有谁在受罪,不是等於没有了罪吗?
答四:因为人们执有实我的存在,为了私我肥我,所以去做坏事造业;如果已经修证到无我的境地,像佛菩萨那样,那里还会再去做坏事。佛法说无我,是因世间诸法,因缘所生,虚妄不实,所以无有实我;可是这虚妄之我的假相还是有的,因此他所做的虚妄罪业,还是要受虚妄的恶报。因果经所谓「纵经百千劫,所做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即使你修证到阿罗汉果,只要有身体存在,宿业未亡,还须还债。迦旃延为道亡躯,富楼那说法被害,都是这个道理;「佛有十恼,亦不离此因果关系。」维摩经佛国品中说:「诸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这也是阐明在缘起诸法中,虽是无我无受,而虚妄造业,虚妄受报的事还是免不了的。
问五:修证到无我的境界,像佛菩萨那样,就不会再做坏事;既然无我不会再做坏事,自然也不会再做好事了;那么佛菩萨为何又要去化度众生,广修善事呢?
答五:这道理与虚妄造业,虚妄受报的道理一样,一切诸法虽然缘起性空,无我可得,而幻相还有,幻化之事不无,故诸佛及大乘菩萨还要为福利众生,广修净业;不然,就如小乘声闻(罗汉),枯寂於空,不起作用,止於「死水不藏龙」的境界。说到这里,须知无我是有「人无我」和「法无我」;小乘无我,是人无我,因他於诸苦法上生大怖畏,故求无我,厌有取空,住於空寂之中,不起度生利物的胜用;大乘菩萨则不但知人无我,亦知法无我,了达诸法性空,毫无足畏,故能於苦空无常无我的诸法之中,起大胜用,为利众生,作诸善事,如龙藏大海,活泼天机。佛经中说诸佛菩萨,「建水月道场,作空花佛事,说如幻法门,度如梦众生。」这便是虽然无我,而不妨为利益众生,方便广作善事的道理。
廿二、答施居士二则
问一:佛教说世界因缘和合所成,这因缘是否上帝创造的呢?
答一:佛教说世界因缘和合所成,不是上帝所创造的,这因缘所以能和合,是由众生所作之业力所使然。这业力是不可思议的,不是神所指使的,也不是自然而有的,只要众生做了这样的业因,引生业力,就有这样世界的业果现前。佛说世界有「成、住、坏、空」的四大阶段,轮回不息。当众生业缘和合,世界就成,业缘散坏,世界就空,亘古以来,循环不辍,既无起始,亦无终了,只因吾人妄念生灭,智力不到,故见世界有起始之相,揣测有造作之神吧了。
问二:「自杀後的真相」一书说世上的爱情都是与淫相合成的。如果这说法是对的,岂非个个人都要作和尚,世界不是绝种了吗?
答二:这说法是不错的。佛陀在圆觉经亦说:「三界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但这并非意味著世界上没有了爱情,就每个人都非做和尚不可;须知每个人都是由父母的贪爱淫欲而来的。和尚亦是人,当然也是由父母的欲爱中而来的。明天你家几个小孩如果穿了袈娑海青,也不是都成了小和尚和小师姑吗?因此贪爱不贪爱,不是在和尚和俗人上分别的,而是在「染爱」和「净爱」上分别的。我们人的爱情是由贪欲而来的,是染污不净的,在…
《佛学问答集二(竺摩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