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集二(竺摩长老)▪P5

  ..续本文上一页求灵签。内子能顿开茅塞,得免误入邪道,皆拜法师所赐,至深感激。

  所谓「灵感」,实在不可思议!当去年本港发生骚乱时,边境警耗频传,大有山雨欲来之势,岌岌可危。余与内子,俱届古稀残年,小儿瑞钦,远在美国求学,家无五尺应门之童,一时旁徨失措,只有靠佛保佑,内子虔诚在佛前求灵签,拈得一签文云:「本为一虎在当前,虽是有威不害人,分明说是无妨事,忧恼迟疑恐惧心。」结果边境有惊无险,终归於宁静,其情况与签文所说完全吻合;而吾等内心之事,亦被指出,从此不得不令人相信。内子陈勉之,於佛历二五零四年十月十五日在法雨精舍皈依,由法师作证。

  

  十六、答素珊仁者十则

  问一:怎样使心情平静,不胡思乱想?我曾学习念佛,但念不到五句,又妄想到别的地方去!

  答一:妄想每个人都有。佛说人生所以受到痛苦,就是被妄想所害。但普通人终日妄想,不觉得自已有妄想,一觉得自己有妄想,已是进步了。所以佛教有两句名言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不怕你妄念多,只怕你不能时时觉察它,能够觉察到,如防贼一样防它,它就难以施展技俩,胡思乱想就可以停息下来。又如你念佛时妄想来,你便提起觉照,警觉自己,继续再把持念佛的念头,妄想就会止息下来。

  问二:佛出生的时候,已知道自己是佛了;那么佛为甚 等到二十九岁才出家呢?

  答二:佛是再来人,因他多生多劫前已成佛,为了救度沉迷的众生,示现人间做人,由做人出家修道而成佛,做一番样子给我们看,使我们可跟他的方法学佛;也表示佛不是三头六臂的奇奇怪怪的神,可以变化出来的,而是从人修养智德圆满的人格而成为佛的。迟出家,是宫廷不许牵制的关系。

  问三:我有时很自私,脾气很暴燥,不能专心一志地做功课,那时「静坐」,就可以解决一切了吗?

  答三:脾气暴燥是不够修养,静坐对治暴燥是有效的,但也非一静坐就解决了一切;须要在静坐时心平气和,静静地思惟人生的正理,待到见理明白,思想清晰,脑筋深细,心气平和,暴燥就可渐除,暴燥多起於粗心冲动所致。

  问四:请告诉我一些关於佛的事和极乐世界的情景!

  答四:佛的事很多,一言难尽,主要的是叫人慈悲喜舍,自利利人。能如此做,都是佛事。另寄奉释迦牟尼佛传一本,可多阅读,便知佛所行的事是甚么。极乐净土在西方,为阿弥陀佛所主持,依正庄严,光寿无量。可参看「阿弥陀经」。我近在怡保讲的「极乐净法的赞扬与认识」一书,下月出版可寄给你参考。

  问五:佛的事,如替老妇穿针,这些细事难道多有记载下来的吗?

  答五:佛律中有记载佛以慈悲心为老比丘穿针,为病比丘洗涤不净等等,但不是替老妇人穿针,你记错了。佛虽然在家贵为王子,富有四海,出家成道,为世所尊;但他是极平民化的,平日所行善事,无微不至。平实稳健,所以成其伟大。

  问六:佛既然说一切众生要平等,为何他自己有「牛车」呢?可以用牛来拉车,那算是平等吗?

  答六:你又搞错了!佛在法华经中说有羊车、鹿车、牛车,是用来比喻佛法有小乘、中乘、大乘。以羊车不能载人,比小乘「声闻」罗汉自利不能度人;以鹿车稍能载人,比中乘「缘觉」自己修成,尚能救度父母亲属;以牛车能载多人,比大乘菩萨能普度众生。你以为佛有牛车,用牛车来拉他出门,那是多好笑呀!佛平日沿门托钵,到处行化,叫做「行脚僧」,那有甚么牛车来载他啦!

  问七:记得有一故事记载佛杀死一个强盗,救了许多好人;佛为何不先劝告他,一句话也不说就杀了他呢?

  答七:可能那时情形危急,已来不及劝告;或知劝告亦无作用,或连自己亦会遭殃,难以救人;故以慈悲怜愍之心杀之,宁自受杀人之苦报,不使强盗多造杀业,受苦无量,同时亦救了许多好人。菩萨心肠,动机良善,故虽杀人,亦所开许,不但无犯,且有功德。但小乘戒律就不许如此做,就是无缘无故杀小虫,或伤草木,有伤慈心,都不可以。

  问八:怎样使自己心专而定,得逢灵感?

  答八:心诚则灵。「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用功时不论念佛、观佛、坐禅、读经等都可,只要自己选定一种修行的对象,摒除妄想,专心致志,便有灵感。如念佛专念一佛,观像专观一像,坐禅专修一行,读经专读一经,久之都可发生灵感,或见到灵境的。

  问九:什么是慧力?什么是物欲?

  答九:依佛法修学,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此种慧的力量猛利,能克服物欲,断烦恼,了生死的,故叫慧力。物欲,即是从外面物境生起的欲望。如从名、色、财、食、睡五欲生起的欲望,或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之境生起的欲念。如有定力,不随境转;如有慧力,克服欲境,且能转变物欲。坛经说:「若能转物,即同如来」!习俗移人,常随境转,不觉堕落,故青年人应多受佛法戒定慧之熏陶,养成定力和慧力,对任何顺逆之境,坚持不移,才能建大业,成大事。

  问十:忍,是不是有限度的?只是忍给人人侮辱骂了

  给那些「顽皮蛋」丢了石头,还是忍吗?

  答十:忍是最难修的功行,亦是最有价值,为一般人做不到的功行。佛教的菩萨行者,修习布施、持戒等六度法门,都要注重忍,若不能忍,所修功行,便易退失。所谓「一念瞠心起,八万障门开」。「心火焰焰,烧尽功德之林」。在四十二章经中,佛说一譬喻,比如有人送礼给你,你不收受,他自己拿回去。意思是说人家骂你,你不理睬他,过失由他自己领回,你无损失。故惟有大智慧的人,见理清楚,看空一切,才能大度忍侮,你骂他,当赞他一样。如能养成这种度量,那对「顽皮蛋」把石头丢来,视若无事,即把坏蛋臭蛋、狗屎牛屎丢来,亦无问题了。这是菩萨行忍,难忍能忍,大度包容,一切都不计较,一笑置之,没有限度;若是有限度的忍,遇到被侮辱时,不能再忍,只好以理晓喻对方,使之反省,亦不怀恨,与之结冤结仇。若是怨恨在心,情执未亡,那已不能叫做忍,更无须再谈限度不限度了。我们学佛行忍,先行有限度的忍,如唐朝张公艺「百忍成金」;进之,行大乘菩萨所修无限度的忍,如佛在因地做「忍辱仙人」,为歌利王割截身体,节节破碎,亦无所怨恨,何况人家骂我几声哪!现在再把道霈禅师的格言,抄给你做「座右铭」吧:

   退一步自然幽雅,让三分何等清高!

   忍几句无忧自在,耐片刻快乐神仙!

  

  

  十七、答严志密君三问

  

  问一:我只依道殿大师所编著的「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专修准提佛母真言;但每当星期集会,同学多念「阿弥陀经」,有些人对我常投蔑视的眼光,而且还问长问短,发大伟论,以为我修密法不妥,是何道理?

  答一:物以希为奇!众人皆修净土,你一人独修密行,自然眼光投向你处;不过加以「蔑视」,亦是对方於显密各宗的教理,容有未融,故欲自是非他,而你「觉得自己修密法中有无量的金刚密布」,因此或以你的密法最佳,非净土法门之所能及;此恐系被人投以蔑视眼光的要因?本来修道真有成就的人,只有互相推重,决不是互相蔑视的,这证明你们多是初心,未有工夫?不过「照释尊所说的法门,大都不离显密,而修学所好,各看个性善根而定」:这是对的,懂得这个,根本不需与对方计较甚 了。

  问二:我曾请教过续明师父,他说「真言易得龙天八部护持,照其仪规修行,虽不必即时获验,亦不虚其功也」。为何他们只知修持净土而忽略神咒?据经说:「显教行者必了悟毗卢法界普贤行愿」;那么易行道的持名念佛,不了解诸经教义是不是能成佛?显密双修行者发大菩提心,三密相应,是不是功德更大?

  答二:汝师只说照仪规修习真言,虽「不即时获验,亦不虚其功」,而你已强调到「显密双修行者发大菩提心,三密相应,功德更大」;又以念佛为易行道,忽略神咒,不了经义,或不能成佛。有此心理,恐亦系与同学们发生互相蔑视,互不推重的原因。修净土者虽重诵经念佛,但平时亦念往生咒,大悲咒等真言,不能说是完全「忽略神咒」,或亦系「显密双修」。至论及教义的了解,不但修净行者须先了教义,修密法者亦宜先了教义,然後修行,始无弊病!不然,修净土者一句弥陀,三藏十二部都束之高阁;修密宗者几个真言,一切显教都置诸脑後,亦呈「五十步笑百步」的行径!往生论说:「西方净土无二乘种」,则知念佛者不发菩提心,亦难以往生净土;而修密者三密相应,固可即生成办;修净业者持名念佛,能至「一心不乱」,一生成就,亦有何不可!永明寿大师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则念佛成佛,有何不能?佛法微妙处,修验功到,始穷底蕴,并非臆测强辩所能凑效者!寄语诸君,各随机宜,择法修习,互相推崇,方契圣心,不乖善行。

  问三:何谓「修悲敬田」?

  答三:种福如种田,福田有三种:孝顺父母,由报恩而得福,谓之恩田;奉事师长,由恭敬而得福,谓之敬田;救济众生,由悲愍而得福,谓之悲田。修悲敬田,即是修习悲田与敬田也。

  十八、再答素珊仁者四问

  

  问一:如果要送一本佛书给一位同学,怎么预先跟他说?说什么才好呢?

  答一:可以这样说:我有一本好书送给你看,你喜欢看吗?如果他问你是甚么好书?你才答出是一本佛书,是「开卷有益」的书,你不妨看一看,试试好不好?

  问二:我每次想忍,忍一次就闷在心里,想学到大智慧的忍,都是不容易的,怎样才能学到大智慧呢?

  答二:忍了闷在心里,是小忍,不是大忍。大忍是心胸开阔,对於逆境之来,处之泰然,如无其事;若忍了心中尚有介蒂,自然不是菩萨得大智慧,观空心地的大忍。大智慧的获得,须依照多闻佛法的闻慧,审思佛理的思慧,精修佛行的修慧。得到这三种大智慧,观空诸法,心无碍,不随境转,就可以安住於大忍了。

  问三:…

《佛学问答集二(竺摩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