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集二(竺摩長老)▪P5

  ..續本文上一頁求靈簽。內子能頓開茅塞,得免誤入邪道,皆拜法師所賜,至深感激。

  所謂「靈感」,實在不可思議!當去年本港發生騷亂時,邊境警耗頻傳,大有山雨欲來之勢,岌岌可危。余與內子,俱屆古稀殘年,小兒瑞欽,遠在美國求學,家無五尺應門之童,一時旁徨失措,只有靠佛保佑,內子虔誠在佛前求靈簽,拈得一簽文雲:「本爲一虎在當前,雖是有威不害人,分明說是無妨事,憂惱遲疑恐懼心。」結果邊境有驚無險,終歸於甯靜,其情況與簽文所說完全吻合;而吾等內心之事,亦被指出,從此不得不令人相信。內子陳勉之,於佛曆二五零四年十月十五日在法雨精舍皈依,由法師作證。

  

  十六、答素珊仁者十則

  問一:怎樣使心情平靜,不胡思亂想?我曾學習念佛,但念不到五句,又妄想到別的地方去!

  答一:妄想每個人都有。佛說人生所以受到痛苦,就是被妄想所害。但普通人終日妄想,不覺得自已有妄想,一覺得自己有妄想,已是進步了。所以佛教有兩句名言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不怕你妄念多,只怕你不能時時覺察它,能夠覺察到,如防賊一樣防它,它就難以施展技倆,胡思亂想就可以停息下來。又如你念佛時妄想來,你便提起覺照,警覺自己,繼續再把持念佛的念頭,妄想就會止息下來。

  問二:佛出生的時候,已知道自己是佛了;那麼佛爲甚 等到二十九歲才出家呢?

  答二:佛是再來人,因他多生多劫前已成佛,爲了救度沈迷的衆生,示現人間做人,由做人出家修道而成佛,做一番樣子給我們看,使我們可跟他的方法學佛;也表示佛不是叁頭六臂的奇奇怪怪的神,可以變化出來的,而是從人修養智德圓滿的人格而成爲佛的。遲出家,是宮廷不許牽製的關系。

  問叁:我有時很自私,脾氣很暴燥,不能專心一志地做功課,那時「靜坐」,就可以解決一切了嗎?

  答叁:脾氣暴燥是不夠修養,靜坐對治暴燥是有效的,但也非一靜坐就解決了一切;須要在靜坐時心平氣和,靜靜地思惟人生的正理,待到見理明白,思想清晰,腦筋深細,心氣平和,暴燥就可漸除,暴燥多起於粗心沖動所致。

  問四:請告訴我一些關於佛的事和極樂世界的情景!

  答四:佛的事很多,一言難盡,主要的是叫人慈悲喜舍,自利利人。能如此做,都是佛事。另寄奉釋迦牟尼佛傳一本,可多閱讀,便知佛所行的事是甚麼。極樂淨土在西方,爲阿彌陀佛所主持,依正莊嚴,光壽無量。可參看「阿彌陀經」。我近在怡保講的「極樂淨法的贊揚與認識」一書,下月出版可寄給你參考。

  問五:佛的事,如替老婦穿針,這些細事難道多有記載下來的嗎?

  答五:佛律中有記載佛以慈悲心爲老比丘穿針,爲病比丘洗滌不淨等等,但不是替老婦人穿針,你記錯了。佛雖然在家貴爲王子,富有四海,出家成道,爲世所尊;但他是極平民化的,平日所行善事,無微不至。平實穩健,所以成其偉大。

  問六:佛既然說一切衆生要平等,爲何他自己有「牛車」呢?可以用牛來拉車,那算是平等嗎?

  答六:你又搞錯了!佛在法華經中說有羊車、鹿車、牛車,是用來比喻佛法有小乘、中乘、大乘。以羊車不能載人,比小乘「聲聞」羅漢自利不能度人;以鹿車稍能載人,比中乘「緣覺」自己修成,尚能救度父母親屬;以牛車能載多人,比大乘菩薩能普度衆生。你以爲佛有牛車,用牛車來拉他出門,那是多好笑呀!佛平日沿門托缽,到處行化,叫做「行腳僧」,那有甚麼牛車來載他啦!

  問七:記得有一故事記載佛殺死一個強盜,救了許多好人;佛爲何不先勸告他,一句話也不說就殺了他呢?

  答七:可能那時情形危急,已來不及勸告;或知勸告亦無作用,或連自己亦會遭殃,難以救人;故以慈悲憐愍之心殺之,甯自受殺人之苦報,不使強盜多造殺業,受苦無量,同時亦救了許多好人。菩薩心腸,動機良善,故雖殺人,亦所開許,不但無犯,且有功德。但小乘戒律就不許如此做,就是無緣無故殺小蟲,或傷草木,有傷慈心,都不可以。

  問八:怎樣使自己心專而定,得逢靈感?

  答八:心誠則靈。「精誠所致,金石爲開」。用功時不論念佛、觀佛、坐禅、讀經等都可,只要自己選定一種修行的對象,摒除妄想,專心致志,便有靈感。如念佛專念一佛,觀像專觀一像,坐禅專修一行,讀經專讀一經,久之都可發生靈感,或見到靈境的。

  問九:什麼是慧力?什麼是物欲?

  答九:依佛法修學,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此種慧的力量猛利,能克服物欲,斷煩惱,了生死的,故叫慧力。物欲,即是從外面物境生起的欲望。如從名、色、財、食、睡五欲生起的欲望,或從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之境生起的欲念。如有定力,不隨境轉;如有慧力,克服欲境,且能轉變物欲。壇經說:「若能轉物,即同如來」!習俗移人,常隨境轉,不覺墮落,故青年人應多受佛法戒定慧之熏陶,養成定力和慧力,對任何順逆之境,堅持不移,才能建大業,成大事。

  問十:忍,是不是有限度的?只是忍給人人侮辱罵了

  給那些「頑皮蛋」丟了石頭,還是忍嗎?

  答十:忍是最難修的功行,亦是最有價值,爲一般人做不到的功行。佛教的菩薩行者,修習布施、持戒等六度法門,都要注重忍,若不能忍,所修功行,便易退失。所謂「一念瞠心起,八萬障門開」。「心火焰焰,燒盡功德之林」。在四十二章經中,佛說一譬喻,比如有人送禮給你,你不收受,他自己拿回去。意思是說人家罵你,你不理睬他,過失由他自己領回,你無損失。故惟有大智慧的人,見理清楚,看空一切,才能大度忍侮,你罵他,當贊他一樣。如能養成這種度量,那對「頑皮蛋」把石頭丟來,視若無事,即把壞蛋臭蛋、狗屎牛屎丟來,亦無問題了。這是菩薩行忍,難忍能忍,大度包容,一切都不計較,一笑置之,沒有限度;若是有限度的忍,遇到被侮辱時,不能再忍,只好以理曉喻對方,使之反省,亦不懷恨,與之結冤結仇。若是怨恨在心,情執未亡,那已不能叫做忍,更無須再談限度不限度了。我們學佛行忍,先行有限度的忍,如唐朝張公藝「百忍成金」;進之,行大乘菩薩所修無限度的忍,如佛在因地做「忍辱仙人」,爲歌利王割截身體,節節破碎,亦無所怨恨,何況人家罵我幾聲哪!現在再把道霈禅師的格言,抄給你做「座右銘」吧:

   退一步自然幽雅,讓叁分何等清高!

   忍幾句無憂自在,耐片刻快樂神仙!

  

  

  十七、答嚴志密君叁問

  

  問一:我只依道殿大師所編著的「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專修准提佛母真言;但每當星期集會,同學多念「阿彌陀經」,有些人對我常投蔑視的眼光,而且還問長問短,發大偉論,以爲我修密法不妥,是何道理?

  答一:物以希爲奇!衆人皆修淨土,你一人獨修密行,自然眼光投向你處;不過加以「蔑視」,亦是對方於顯密各宗的教理,容有未融,故欲自是非他,而你「覺得自己修密法中有無量的金剛密布」,因此或以你的密法最佳,非淨土法門之所能及;此恐系被人投以蔑視眼光的要因?本來修道真有成就的人,只有互相推重,決不是互相蔑視的,這證明你們多是初心,未有工夫?不過「照釋尊所說的法門,大都不離顯密,而修學所好,各看個性善根而定」:這是對的,懂得這個,根本不需與對方計較甚 了。

  問二:我曾請教過續明師父,他說「真言易得龍天八部護持,照其儀規修行,雖不必即時獲驗,亦不虛其功也」。爲何他們只知修持淨土而忽略神咒?據經說:「顯教行者必了悟毗盧法界普賢行願」;那麼易行道的持名念佛,不了解諸經教義是不是能成佛?顯密雙修行者發大菩提心,叁密相應,是不是功德更大?

  答二:汝師只說照儀規修習真言,雖「不即時獲驗,亦不虛其功」,而你已強調到「顯密雙修行者發大菩提心,叁密相應,功德更大」;又以念佛爲易行道,忽略神咒,不了經義,或不能成佛。有此心理,恐亦系與同學們發生互相蔑視,互不推重的原因。修淨土者雖重誦經念佛,但平時亦念往生咒,大悲咒等真言,不能說是完全「忽略神咒」,或亦系「顯密雙修」。至論及教義的了解,不但修淨行者須先了教義,修密法者亦宜先了教義,然後修行,始無弊病!不然,修淨土者一句彌陀,叁藏十二部都束之高閣;修密宗者幾個真言,一切顯教都置諸腦後,亦呈「五十步笑百步」的行徑!往生論說:「西方淨土無二乘種」,則知念佛者不發菩提心,亦難以往生淨土;而修密者叁密相應,固可即生成辦;修淨業者持名念佛,能至「一心不亂」,一生成就,亦有何不可!永明壽大師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則念佛成佛,有何不能?佛法微妙處,修驗功到,始窮底蘊,並非臆測強辯所能湊效者!寄語諸君,各隨機宜,擇法修習,互相推崇,方契聖心,不乖善行。

  問叁:何謂「修悲敬田」?

  答叁:種福如種田,福田有叁種:孝順父母,由報恩而得福,謂之恩田;奉事師長,由恭敬而得福,謂之敬田;救濟衆生,由悲愍而得福,謂之悲田。修悲敬田,即是修習悲田與敬田也。

  十八、再答素珊仁者四問

  

  問一:如果要送一本佛書給一位同學,怎麼預先跟他說?說什麼才好呢?

  答一:可以這樣說:我有一本好書送給你看,你喜歡看嗎?如果他問你是甚麼好書?你才答出是一本佛書,是「開卷有益」的書,你不妨看一看,試試好不好?

  問二:我每次想忍,忍一次就悶在心裏,想學到大智慧的忍,都是不容易的,怎樣才能學到大智慧呢?

  答二:忍了悶在心裏,是小忍,不是大忍。大忍是心胸開闊,對於逆境之來,處之泰然,如無其事;若忍了心中尚有介蒂,自然不是菩薩得大智慧,觀空心地的大忍。大智慧的獲得,須依照多聞佛法的聞慧,審思佛理的思慧,精修佛行的修慧。得到這叁種大智慧,觀空諸法,心無礙,不隨境轉,就可以安住於大忍了。

  問叁:…

《佛學問答集二(竺摩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