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一些佛書的名詞,我不明白。請問什麼是戒?是定?是慧?甚麼是履仁?甚麼是馨薰?甚麼是誡?是疏?甚麼是愍念?是違戾?什麼是正信、正覺?甚麼是法喜、禅悅?
答叁:不亂打妄想,止惡生善是戒;心力內向,不被外境所動是定;觀察一切事理,辨明邪正是慧。常行仁義是履仁;潔性馨香,以德薰陶是馨薰。教授規勸是誡;注釋經典而疏導之謂疏。同情他人苦難,生起慈心是愍念;不務正業,違背良善是罪戾。深信叁世因果報應是正信;覺悟諸法,緣起性空是正覺。聽聞佛法大有心得,叫做「法喜充滿」,修禅定輕安自在,叫做「禅悅爲食」。
問四:人本來是甚麼來的?靈魂又是什麼?
答四:人是從無始無明(愚癡煩惱的別名)而起業緣、生業識來的。靈魂就是佛教中所說的業識
即是第八阿賴耶識,爲我們無始劫來,輪回生死的生命主體,在人生時最先來入胎,人死時最後才離體。普通人不識佛理,呼爲靈魂罷了。
十九、答瑞滿居士七則
問一:請問在什麼地方可以學習念佛?
答一:凡在你的住處相近有佛堂的地方,必有念經念佛的,你都可以去參加學習。或者個別的去請教一位師父,亦是可以的。如怡保紫竹林星期日有個念佛會,槟城叁慧講堂每逢周六晚,有講經念佛,其他寺院或教會亦有提倡念佛的,都可以參加隨時學習。
問二:什麼地方可以買到佛書?
答二:臺灣高雄佛光佛教文化服務處,香港銅鑼灣佛經流通處,星洲南洋佛學書局等處都可以通函購買得到經書的。叁慧講堂亦有流通經書,但未設函購部。
問叁:嗔癡是什麼?
答叁:嗔是嗔恚怒恨,癡是愚癡無明,爲六種根本煩惱中的兩種,而尤以癡之無明,爲根本煩惱中之根本,因一切煩惱皆由愚癡不明正理,不分是非邪正而生起的。
問四:何謂早課?晚課?問訊?
答四:每個寺庵大多有作早晚功課,早課是早上四五點鍾起身念楞嚴咒等經法,晚課是下午四五點起念阿彌陀經、八十八佛等經文。問訊,等於普通一般人的鞠躬,是一種行禮的儀式。
問五:神、仙、佛、有何分別?
答五:神包括天神與鬼神,天神比較高位,長壽安樂;鬼神則有福德正神,如城隍土地或南洋的大伯公;亦有蛇神牛鬼之類的惡神惡鬼,以及六道中鬼道的大鬼小鬼、無財的窮鬼、無食的餓鬼,有數不盡那麼多。仙,有天仙、有地行仙,多指道家爐火煉丹而成的仙人。佛,是大覺悟的聖者,古代譯經之士,亦有尊爲「大覺金仙」。大覺,是指佛修養到家,斷惑證真,覺悟人生的真理程度,超越天神天仙的小覺,凡夫鬼神的迷而不覺。金仙,是指佛身金色有光,好似天仙,而實超越天仙,因天仙神鬼都是「背覺合塵」,一身煩惱,未曾解脫,升沈六道,尚無已時;而佛是「背塵合覺」,五住煩惱斷盡,二種生死永亡,超出叁界,不再輪回六道,天仙神鬼都無法與之相比了。
問六:拜祖先可上兩枝香?
答六:應上叁枝香或一枝香亦可。二枝成對,是俗人以成雙作對爲吉利的世俗想法,殊不知一枝表一瓣心香,至誠上達,易得感應,叁枝表叁無漏學,叁解脫門更爲吉利,更多福樂也。
問七:女孩子在經期時是否可以去寺廟上香禮佛嗎?
答七:世俗人習慣多以此期爲穢汙不淨,故要把念經拜佛等善事皆停止不做,佛法則不然,重淨心淨意,心意淨則境界皆淨,故只需洗滌垢汙,換淨衫褲,進入佛堂,上香念誦,均無妨礙。印光大師文鈔中在他的「一函遍複」等皆作是說,可以參考。
二十、答敬法居士二則
問一:在善惡爭取民心的角逐過程中,佛神好比是慈悲智慧超人的聯民政府。請問這觀點是否正確?
答一:在宗教和平救世的宗旨來說,這觀點是對的。也有人說過,在這個戰伐頻仍,人民日處水深火熱之中,相信各宗教的教主,如釋迦、耶稣、默罕谟德、老子、孔子等正在天堂開圓桌會議,商量應如何共同來撲滅世界的戰火,拯救苦難的人民。這意思正與你說神佛的聯盟政府相如。宗教旨在救世,若不救世,就不需要宗教。故就事論事,各宗教家應面向現實,共同宣傳與現實社會,世界需要的教義,來解除人世的危難,至於宗教在理論上的深淺,或世法與出世法,入世與超世等分辨而非現實所急要討論者,盡可暫置不論,待好學深思者自去參究領會好了。
問二:身爲佛門弟子,是不是可以敬愛神佛爲衆善之首領,一視同仁?
答二:這個問題,倒是有些問題。正因其是「身爲佛門弟子」,就應要神佛分明,不可隨便人雲亦雲,失去了自己「身爲佛門弟子」的身份。敬愛神佛爲衆善之本,一視同仁,原亦不錯,因爲他們信神奉佛,一定是好心的,有善念的,那些爲非作惡的人,就因他們沒有宗教信仰,因果觀念。不過在神佛的本身價值,我們還是應該要分清,因佛當然純粹是善的,沒有聽過有「惡佛」;神呢,就不同了,有善神,也有惡神,牛鬼邪神。故以「神佛爲衆善之首領」,這句話就有問題了。又從深究佛理的觀點來說,神有特權,有妄念,有煩惱,有生死未了;佛就不同,斷惑證真,究竟菩提,論智慧,論慈悲,均非神所及得的。那麼,普通人對宗教采「攏侗觀念」的盡可神佛不分,而我們身爲佛弟子的人就不可不注意這點。又若能奉佛爲無上正覺,究竟皈依之處,信念不移,那麼對其他神明表示敬愛,亦是一種禮貌,沒有甚麼不可以的。平常我們見到一個有德學的人,亦向他表示敬愛,何況他是正直的神明,這自然不是說那些牛鬼邪神。
廿一、答丘心芬居士五則
問一:一個人到什麼程度才可攻讀佛學呢?
答一:一個人到什麼程度攻讀佛學,並沒有呆板的規定,有些在佛教學校讀書的小孩子,叁、四年級就開始讀佛學課本了。大人要專攻讀佛學,宜在高中程度,而初中開始也是可以的。
問二:出家應具何種條件?什麼辦法才能保持長久的決心,不使之半途而退?是不是佛理認識深了就不會退轉?
答二:認識佛理深刻,學佛不會退轉,是個重要的原因,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由認識而起修行,真的體驗到佛法的好處(如見佛、見法、滅罪、消災等),爲人生所必需,爲人生最好的歸宿,那時深信堅固,猶如銅牆鐵壁,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就有進無退了。
問叁:某居士皈依某法師,是否屬於因緣呢?
答叁:某居士皈依某法師,自然可算因緣之一,因「佛門廣大,無緣不入」,就是佛吧,與佛沒有緣份的衆生,佛也度他不到的。印度曆史上如提婆達多,城東老母等都是佛不能度的,各人的業力緣力不同,自有如此距離,不是佛不肯度人或無力度人也。
問四:佛法好談「無我」,既然已經無我了,豈不是可以去作壞事也沒有罪了嗎?就是有罪吧,既然無我,還有誰在受罪,不是等於沒有了罪嗎?
答四:因爲人們執有實我的存在,爲了私我肥我,所以去做壞事造業;如果已經修證到無我的境地,像佛菩薩那樣,那裏還會再去做壞事。佛法說無我,是因世間諸法,因緣所生,虛妄不實,所以無有實我;可是這虛妄之我的假相還是有的,因此他所做的虛妄罪業,還是要受虛妄的惡報。因果經所謂「縱經百千劫,所做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即使你修證到阿羅漢果,只要有身體存在,宿業未亡,還須還債。迦旃延爲道亡軀,富樓那說法被害,都是這個道理;「佛有十惱,亦不離此因果關系。」維摩經佛國品中說:「諸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這也是闡明在緣起諸法中,雖是無我無受,而虛妄造業,虛妄受報的事還是免不了的。
問五:修證到無我的境界,像佛菩薩那樣,就不會再做壞事;既然無我不會再做壞事,自然也不會再做好事了;那麼佛菩薩爲何又要去化度衆生,廣修善事呢?
答五:這道理與虛妄造業,虛妄受報的道理一樣,一切諸法雖然緣起性空,無我可得,而幻相還有,幻化之事不無,故諸佛及大乘菩薩還要爲福利衆生,廣修淨業;不然,就如小乘聲聞(羅漢),枯寂於空,不起作用,止於「死水不藏龍」的境界。說到這裏,須知無我是有「人無我」和「法無我」;小乘無我,是人無我,因他於諸苦法上生大怖畏,故求無我,厭有取空,住於空寂之中,不起度生利物的勝用;大乘菩薩則不但知人無我,亦知法無我,了達諸法性空,毫無足畏,故能於苦空無常無我的諸法之中,起大勝用,爲利衆生,作諸善事,如龍藏大海,活潑天機。佛經中說諸佛菩薩,「建水月道場,作空花佛事,說如幻法門,度如夢衆生。」這便是雖然無我,而不妨爲利益衆生,方便廣作善事的道理。
廿二、答施居士二則
問一:佛教說世界因緣和合所成,這因緣是否上帝創造的呢?
答一:佛教說世界因緣和合所成,不是上帝所創造的,這因緣所以能和合,是由衆生所作之業力所使然。這業力是不可思議的,不是神所指使的,也不是自然而有的,只要衆生做了這樣的業因,引生業力,就有這樣世界的業果現前。佛說世界有「成、住、壞、空」的四大階段,輪回不息。當衆生業緣和合,世界就成,業緣散壞,世界就空,亘古以來,循環不辍,既無起始,亦無終了,只因吾人妄念生滅,智力不到,故見世界有起始之相,揣測有造作之神吧了。
問二:「自殺後的真相」一書說世上的愛情都是與淫相合成的。如果這說法是對的,豈非個個人都要作和尚,世界不是絕種了嗎?
答二:這說法是不錯的。佛陀在圓覺經亦說:「叁界衆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但這並非意味著世界上沒有了愛情,就每個人都非做和尚不可;須知每個人都是由父母的貪愛淫欲而來的。和尚亦是人,當然也是由父母的欲愛中而來的。明天你家幾個小孩如果穿了袈娑海青,也不是都成了小和尚和小師姑嗎?因此貪愛不貪愛,不是在和尚和俗人上分別的,而是在「染愛」和「淨愛」上分別的。我們人的愛情是由貪欲而來的,是染汙不淨的,在…
《佛學問答集二(竺摩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