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问答集二
竺摩长老
小序
佛法浩如烟海,三藏十二部经典,穷一生的时间钻研,也未必能窥其堂奥。所以有些人,对著佛海,望洋兴叹!有一些佛教徒,则视学佛为畏途。其实佛理虽深,并不难解,其难解的部份,只不过是那些趋向理论化的佛学,或各宗玄奥的宗义而已。但我们的兴趣,还不光是研究理论;还注重实际修持,把佛法适合现实人生需要的部份,应用在食饭穿衣之日常生活及思想观念中来,使生活与佛法打成一片,与佛法相应,那么你所走的路线,便已合于佛法的正道了。
「佛学问答」不是一本谈玄说妙的深奥法理,而是从一些学佛者於其研修佛法峙,所发生的一些问题,提出向竺公上人请求开示;上人以浅白之文体为答,务使初学佛者易于了解。所以汇集成册,实为一本非常实用的学佛手册。佛经中有很多问题,都是由当时一些弟子在研修时提出,经佛陀详细开示而记录下来的。因此,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讨论,或请求开示,是非常需要的。佛陀在快要涅槃时,亦曾关心地告诸弟子说:「诸比丘!若心中於佛法僧正道等有所疑惑,即当谘询,不应於後悔责说:当面对导师时,我等未能亲向如来谘询!』由此可见佛陀在经论中,是非常注重及鼓励弟子们对疑惑之处,应即提出谘询,勿错过时机!
竺公导师,热心法化,悲智充满,以大智故常恒滋养道念,以大悲故弘法普利众生,恒转*轮,不遗余力。除住持三慧讲堂道场,每周六讲经开示外,又长大马佛学院,培养青年,造就未来佛教龙象。更经常来往星马各地,乃至远度重洋,飞锡澳洲、美国等地弘扬佛法。实践大乘佛教行者之职责,以「利生为事业,弘法为家务」。余时更为佛教信众,解答佛学问题。现在这些佛学问答之存稿,经年来堆积盈箧。除了一部份曾于一九六六年已抽出在香港出版「佛学问答」第一辑,後又再版两次之外,余稿存下至今尚待整理。惟因竺公弘法事忙,无暇顾及,於是便委托本印经委员会,将余稿整理,另有此「佛学问答」第二辑之出版。尚有余稿,俟不久更添多新稿时,当再出第三辑耳。愿在本印经委员会同人合作下,以期达成竺公师尊弘法利生之一部份愿望!
佛纪二五二二年、即公历一九七九年五月卫塞节
槟城慧堂印经委员会谨识
一、答南大黄女士六则
问一:佛是甚么?
答一:佛是由人修养到学德具足,人格圆满的圣者。得大智慧,洞明宇宙人生的真相;起大慈悲拯援沉迷不觉的凡夫。难行能行,难舍能舍,忍不可忍,乃名为佛。
问二:宗教,哲学是否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答二:易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宗教,哲学,属於无形的学问;科学技艺实业等都属於有形的学问。宗教哲学既是无形的形而上学,自不免感到空洞无物,虚无缥缈;但佛法在形式上虽属於宗教哲学,而在理论上却是超越宗教哲学的。因佛法的真理,有一体的两面,即是真空和妙有。所谓「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自其空的一面看,似感空理空论,有一般宗教哲学虚无缥缈的感觉;但自其不空方面观察,则真空而不空,法法皆备,所谓「无尽空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不是空洞无物的。同时佛教是可实践证验的学问,在未修证之前,玄妙难测,好似虚无缥 缈,一旦实证体验,便知不是空洞无物的东西。
问三:人的智慧有差异,对於佛学的领悟力有偏差,误解佛理,会产生甚么後果?
答三:误解佛理,在思想上容易产生不正的知见;若由这种不正的知见思想而形诸言论行为,则要受恶报。但这恶报是自作自受,与一般宗教「受最高主宰神的审判与处罚」,意味完全不同。
问四:佛教与性灵有没有关系?
答四:佛陀菩提树下悟道,悟知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的皆可作佛,但众生为妄想烦恼所迷,不知自己具有佛性。这佛性,接近你所提到的性灵;但佛教所说的性灵,是每人自己本性具有的,不如其他宗教所说的灵魂,魂是自己的,灵是神给的。故佛教诫人「不昧己灵」,「不负己灵」。如果灵是神给的,自己只是一个没有灵的魂,那就等於抹煞自己,把自己变成无主的游魂了。
问五:善男信女所求之佛水,据说能治百病,何故?
答五:佛教中人有常持大悲咒水,有求咒水治病的。这是宗教上的灵感作用,在於诚则灵,不诚则不灵;如果持咒功力深,又诚恳,则发生灵感的效力,可以治病,亦不足为奇。
问六:持戒是为了追寻永
真我?还是为了要得到宇宙最高主宰判决死後能升天堂?
答六:佛教的要义在阐明人生宇宙的万物,都是缘起性空,无我无法,否认有一个真我,也否认了有一个能操纵、生杀我们的宇宙真宰;所以持戒去恶,只为了自己要洞明人生的真相,宇宙的正理,循著这正理,寻求解脱的乐趣而已。
二、答林心仪居士六则
问一:何谓元神?元神怎样解?
答一:元神,浅白地说,是指原始精气所聚的生命。在道家,以人之灵魂为元神,故有「得浩气之门,所以收其根,如元神之舍,所以收其光」之说。在佛教,呼为阿赖耶识,为无始以来生命开始之根元;但这是指虚妄循回的生命,不是真心本体的生命,而被人错认为灵魂,故说:「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错认作识神,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
问二:在一个人的躯体是否另有一个元神?而元神是真正之我否?
答二:寄存於凡夫的躯体,被凡夫认为元神或识神的,就是第八阿赖耶识,为虚妄生命的个体,也是虚妄生命的来源,不是生命的真我,生命的真我,是指真心本体的慧命;此乃无我之我,体遍十方,量周沙界。
问三:当禅定中是否有元神出游之事?
答三:当初修禅定入门之时,确有识神出游之事,即世俗谓之「灵魂脱壳」;但这仍是虚妄境界,要到心境如一,物我两忘,才与慧命的真体相应。
问四:元神与中阴身有甚么分别?不同处何在?
答四:在禅定中出游的识神(即俗谓元神),与人死後脱体的中阴身是同一个东西,所不同的是在禅定中出现的神识,因有禅定功力,其境界是清明的,而人死後的中阴身,其境界多数是迷糊的。
问五:当禅定修链到相当工夫,与自身距离的事物是否可以明察秋毫?
答五:它能发通,这种功能是有的;不过是否明察秋毫,或者观察不清,是凭定功的深浅而判别的,功深则清明,功浅则不明察。
问六:怎样可以避开世间一切是是非非?如此避开是否是对的?
答六:古德尝以「是非日日有,不听自然无」,或「是非以不辩为解脱」教训後学,可能是因是非愈听愈多,越想躲避越避不了。不过是非也要看甚么是非?若为人生正理,宇宙真相之诤的是非,那就要面对现实,非诤不可,逃避是丧失了自己的责任;若是普通的人我是非,甚至无聊的是非,那就争也没有价值,不争也不会有人说你消极。「是非只因多开口,烦恼皆为强出头」,这两句话,就是为不值得争而争的是非,下了一个警告。
三、答陈义孝居士一则
问:佛经上说观世音菩萨早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今倒驾慈航普度众生。请问何以不现佛身度生,而要以菩萨的身份度生?现佛身不是也一样可以度众生吗?
答:这有几个原因:一、观音虽本是古佛,而现在在迹上还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补处大士,即等觉菩萨:二、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个化佛的教区,没有两个教主,今此世界释迦化佛为教主,故他佛不现佛相,只以菩萨身分来助扬佛化;三、菩萨在当机、常随、结缘等三种听法众中为「影响众」,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扶持」,此千佛皆示现菩萨为影响众,卫护此一教主的教法,好比现代支持一国总统的「影子内阁」的意味。亦如「牡丹虽好,全仗绿叶扶持」,相得益彰,如果统现佛身,便像只有牡丹,没有了绿叶,就无适当的陪衬了;四、释迦过去世未成佛前,发心修菩萨道时,曾在观音古佛座下,做过苦行弟子,故今释迦成佛,观音古佛亦示现菩萨弟子的身份,为释迦佛法服务,以显佛佛道同,平等无殊。梵网经说:释迦佛来此娑婆世界现身说法已有八千次;那么释迦何尝不是古佛再来呢?佛法的境界不可思议,是非凡情所能尽量测度的!
四、答星洲黄普宜居士八则
问一:发心欲为教传布真理,自度度人,怎样才能成功呢?
答一:先研究教义,充实自己;并实践教行,坚固信念;然後才能方便度人,有望获得成就。
问二:归依了三宝是否必定要食素?外人常说「心好就不必拜佛食素」,咱们应怎样向他们解释?
答二:皈依了三宝,能食素戒杀,养成仁慈之心固佳,但不食素,亦无妨碍。若进一步受持五戒,则宜食素。心好,属於意业;拜佛食素,是身口二业行为上的实际表现;同是善业,而为善程度的深浅,就有所分别了。你说心好,你不表现出来,谁个相信你心好;同时表现的善行很多,拜佛表敬,食素表慈,不过是许多善行中之一二种罢了。
问三:佛教徒应该怎样来庆祝盂兰胜会?盂兰会是何意义?
答三:盂兰盆会,规定每年七月半举行,有一定的仪式和规定,凡做盂兰会的寺院,印有仪规可供参考。盂兰的意义为「救倒悬」。如一个人倒挂著很痛苦,等待佛法去解救他。目连尊者的母亲,在生悭贪,死堕饿鬼,苦如倒 悬。目连神力,亦难救度,乃求救於佛;佛说其母业障深重,非他一人力所奈何,须於七月十五「僧自恣日」,即「佛喜欢日」,用盂兰盆,广修供养於得 道圣僧,仗十力圣僧之力,才能救度。这便是盂兰盆供的来源。
问四:拜佛菩萨除了用香、花、清茶、佳果外,是否必须用纸锭?
答四:不必用纸锭,纸锭及烧衣等是民间习用拜鬼神的,佛菩萨不是…
《佛学问答集二(竺摩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