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丰干等等都是他的化身。
433.有人说念佛念到心空佛也无,是不是与净宗求见佛有矛盾呢?
初下手时不要去唱这样的高调,念到心空佛也无,是更高一著的说法。忆佛念佛,花开见佛,是因地,心空佛也无是果地,没有因,怎么会有果呢?
434.净土法门既然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为什么《楞严经》中文殊菩萨不选择大势至念佛圆通法门,却选择观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呢?
《楞严经》这一章源于“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的问题,十八界和七大合为二十五类,“谁”字是单指这二十五类而言。又要知道,这一章本从前章“六根受用,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通”一段而来,在这一段里,释尊已经暗示耳根最为圆通。问与答必须有联系紧密,不能答非所问。所以各位大士就按照二十五类讲出二十五种圆通法门。大势至菩萨虽然讲出念佛圆通法门,但他的著重点在“都摄六根”一句。观音菩萨虽然说上合慈力,下合悲仰,他的著重点在举耳以对。著眼点在二十五类谁最圆通,选择者也当依照这个范围去回答。观音的回答,暗合佛意,所以被文殊选定。不要误会就是轻视念佛法门,要知道六根是一回事,念佛又是一回事。
有些大德对这个问题作了一些抽象研究,即不以二十五类作主体,而以两大士之对作比较,其中有一段话说:“若对此方之机,娑婆众生耳根利故,所以观音当选;若对十方通论,念佛法门,都摄六根,横超三界,直截生死,速证菩提,无有何门可及,故称第一。”这话说得非常透彻。实际上观音和势至都是弥陀的辅佐,协助弥陀接引念佛众生,同列为西方三圣,怎么会反对念佛呢?如果观音不主张念佛,那么观音又怎么能解圆通呢?
435.观经说上品上生的人要发三种心,就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请问它们是什么意思?
“至诚心”就是真诚不虚伪,“至”就是专一、彻底的意思。“深心”就是说此事此理必求深入究竟。“回向发愿心”就是说一切功德都要回向众生,发大愿普度众生。
436.念佛使恶业不遇外缘而不起现行,是不是念久了就能使恶业种子消灭呢?
消不消亡,全在于缘,果然能够净念相继,就没有恶缘,等到往生西方,觉悟无生,罪恶种子并无自性,心亡罪亡两俱空了。
437.请问死后神识没有马上往生,中阴身在四十九天之内能否依赖平时念佛之力而往生?
生西在临终后刹那之间,临终后不能往生,希望就很渺茫了。中阴身转生并不是一定要经过四十九天,只是说最迟不会超过四十九天。凡是诚心念佛的人,第八识田中都落下了种子,永远不会丧失,但到什么时候萌芽、生长、成熟,就要看那个人功夫。只要改恶向善,一心念佛,临终自然没有障碍,一刹那间就往生西方了。中阴身念佛往生,要有善缘帮助,但念力是不是很强,所以要感佛接引,就没有把握了。密宗中有度中阴身往生的办法,但这种缘分难以遇到。
438.畜生也能念佛往生吗?
有鹦鹉往生之例,因为它们能作人言,性情灵敏,教以念佛,朝夕不变。说到底它们能够念佛往生,仍旧是因前世善根深厚,今世又遇善缘,所以能够往生。
439.观经说下品下生的人在莲花中要坐十二大劫,在莲花里要坐这么长的时间,其情形是否和娑婆世界的动物冬眠相似呢?
为什么要这样想像呢?动物冬眠昏沉,往生住于莲胎则类似禅定。虽然暂时没有花开见佛,但在莲胎里非常自由,内有七宝宫殿,游戏快乐。时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无量寿经说“并无劫数之名”,华严经说“娑婆一劫为极乐世界一昼夜”。既然往生,就已经解脱,虽入莲胎,如入禅定,十二劫只是一瞬间的事。经说要住十二劫只是说明众生有利钝,开悟有早晚。时间来自于心,心能转变时间,时间并不能转变心。
440.佛七中应该讲些什么话?
佛七是为了使大家达到一心不乱的目的,讲经说法,恐怕会使大家因闻思而起分别心。要讲些东西,就要简明扼要,使大家更好地集中精力念佛。讲些什么内容,要看具体情况,总的来说要契理契机。
441.一心念阿弥陀佛,别的什么也不作,连往生回向也不作,可否往生?
六字洪门,本是不回向法门,虽理论如此,但信愿行是净土资粮,回向就是发愿,无愿就不能往生,所以回向不可以废除。至于说“别的什么也不作”则未尝不可,所谓专心致志,不搞杂修。但念佛要与戒定相随,要与福德相随,如果懒散放肆,不反省自己,光想用几句佛号搪塞,哪有往生的分?
442.看见畜生被杀时,为它念往生咒,不知它能否受益?
诚心念咒,它就一定会得益。即使心里散乱,看见杀生,能起悲心,也在第八识田中种下了菩提种子。
443.助念时每次要用几人?
少则两人,多则四人,再多则声杂,反而乱了。
445.助念要用法器吗?
使用引磬、木鱼,不但声调整齐,而且还有净心的作用。有些大德认为木鱼声音重浊,引磬声音清越,所以专门用引磬而不用木鱼。也有看往生者的好恶,如果他喜欢听木鱼,就不妨引磬和木鱼并用。
446.助念要分几次?每次念多少时间?
助念要轮班,每次一小时为宜。因为助念不同于自修,必须出声使病人听到,如时间过久,恐声嘶力竭,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447.助念是在生命垂危时实行,还是在往生后再实行?
助念宜在生前进行,但气绝以后,神识未必马上就离开,所以要继续助念,念到二十四小时佛声不断,才能万无一失。
448.助念场所大部分在屋内,但在外面突然遇到意外灾祸,可不可以在现场实行?
只要条件许可,当然可以,亡者能够很快得益。所顾虑的是当时环境,各有障碍,不宜念佛。
449.对没有信仰的人或者非佛教徒,可否实行助念?
既然是说助念,当然本人应该是净宗学人。如果他本人不相信,甚至还傲慢侮辱,念佛自然不起多大作用,死后轮回六道,感应的力量更是很小了。即使为他念佛,也不能叫做助念,只能叫做超度,依赖佛力,使他种下善根,今后自然有果。
450.无量寿经中说往生的人“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假如在未学佛前,做了这样的事情,学佛后忏悔改过,能否往生?
众生没有学佛以前,都是迷惑颠倒,不明事理,五逆十恶,在所难免,今世未犯,前世必犯。学佛就是新生命的开始,改邪归正,接受戒律,至诚忏悔过去罪业,从内心里真正把自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所以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如果表面上学佛,习气依然未改,虽然念佛,也不能往生。念佛是念心,心不正,清净世界从哪里来?
451.紫柏老人说:“须梦中念佛不断,方有出苦分;否则虽尽形寿念到临终时,却又何用?
这是讲功夫纯熟的程度,醒来是这样,梦中也是这样,并不是教人去作梦。念到一心的人,醒时能作主,梦中也能作主。如果梦中进入欲尘,是梦中不能作主。梦中不能作主,死时就更不能作主了。
452.我听人说要消除业障才能往生,又说带业往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净宗三根普被,有业尽情空而往生的人,也有带业往生的人。必须依照经典去做,不要听人传说。差之毫厘,缪以千里。带业往生,经典说得清清楚楚,还用什么怀疑呢?
453.不能做到一心不乱能够往生吗?
往生分九品,且有边地,一心者就生上品,其他就按程度分出各种等级。但要往生,就要作最有把握的打算,所以要向上品看齐。
454.爱不重不生娑婆,有爱就会障碍往生。但如果断绝情爱,世俗人就会说你太不近情理,怎么去对待大家呢?
“爱不重不生娑婆”这句话中的爱是讲的私爱,是小我范围的爱,有这种爱,就有欲望,就永远也不能摆脱生死轮回。佛教讲慈悲,慈悲是本性的流露,把小我的爱变成了大我的爱,正是洒向众生尽是爱,与今天讲的博爱有点相似。既然走上了学佛的道路,就不要再把自己类同于凡人。世人不能摆脱小我的爱,就只能永远在生死海中轮回。但学佛也并不是不近人情,学佛者对家庭、父母、子女、国家都要尽自己的义务,表现出自己的爱心。这就叫做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不相分离。
455.听说往生净土,神识是从顶门而出,是不是可以先开顶,临终往生时就比较容易呢?
先开顶门,密宗净门有这种办法。虽然开顶,久而不修,顶门再闭。修法时三密齐备,若有干扰,必将法身修起,观想持咒,都有次序,很不简单,不如净宗单刀直入。学佛学到深处,法法都能互相融通,不要起分别心。但法法都妙,不能全修。如果念佛念到临终佛来接引,怎么会用担心不开顶门呢?
456.了生脱死,一生成就,是不是只有念佛一条路?
禅、密都可以一生成就,但实行起来很难,有一个条件不具备,就不能出离。净宗九品往生,高低都能成就,而且凭借佛力接引,不担心会走歧路。正如古代大德所说:“万修万人去。”
457.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是不是就叫做一心不乱?
念和听都清楚,是修净的一个办法,是求一心的正途和前因,一心不乱是修得之果。圣号和念心如果能够针锋相接,不再摇动,就是专一了。要知道功夫浅的人,虽然念与听都很清楚,但不能保证不起其他念头。
458.没有皈依三宝而念佛,效果怎么样?
既然念佛,就是从内心里皈依三宝了,当然有功德,如果有机会,从仪式上皈依更好。仪式上的皈依,主要是能使自己从思想上真正认为自己是三宝弟子了。但是,若不能从思想上约束自己,仪式上的皈依并无作用。若从思想上真正约束自己了,没有条件实行仪式上的皈依也是不要紧的。
459.念佛前要作什么准备?
不用什么准备,只求至诚清洁,随力随分焚香供花就可以了。
460.念南无阿弥陀佛为什么包尽了八万四千法门?
修行的…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