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P18

  ..續本文上一頁豐幹等等都是他的化身。

  433.有人說念佛念到心空佛也無,是不是與淨宗求見佛有矛盾呢?

  初下手時不要去唱這樣的高調,念到心空佛也無,是更高一著的說法。憶佛念佛,花開見佛,是因地,心空佛也無是果地,沒有因,怎麼會有果呢?

  434.淨土法門既然是叁根普被,利鈍全收,爲什麼《楞嚴經》中文殊菩薩不選擇大勢至念佛圓通法門,卻選擇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呢?

  《楞嚴經》這一章源于“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爲圓通”的問題,十八界和七大合爲二十五類,“誰”字是單指這二十五類而言。又要知道,這一章本從前章“六根受用,誰合誰離,誰深誰淺,誰爲圓通,誰不圓通”一段而來,在這一段裏,釋尊已經暗示耳根最爲圓通。問與答必須有聯系緊密,不能答非所問。所以各位大士就按照二十五類講出二十五種圓通法門。大勢至菩薩雖然講出念佛圓通法門,但他的著重點在“都攝六根”一句。觀音菩薩雖然說上合慈力,下合悲仰,他的著重點在舉耳以對。著眼點在二十五類誰最圓通,選擇者也當依照這個範圍去回答。觀音的回答,暗合佛意,所以被文殊選定。不要誤會就是輕視念佛法門,要知道六根是一回事,念佛又是一回事。

  有些大德對這個問題作了一些抽象研究,即不以二十五類作主體,而以兩大士之對作比較,其中有一段話說:“若對此方之機,娑婆衆生耳根利故,所以觀音當選;若對十方通論,念佛法門,都攝六根,橫超叁界,直截生死,速證菩提,無有何門可及,故稱第一。”這話說得非常透徹。實際上觀音和勢至都是彌陀的輔佐,協助彌陀接引念佛衆生,同列爲西方叁聖,怎麼會反對念佛呢?如果觀音不主張念佛,那麼觀音又怎麼能解圓通呢?

  435.觀經說上品上生的人要發叁種心,就是“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請問它們是什麼意思?

  “至誠心”就是真誠不虛僞,“至”就是專一、徹底的意思。“深心”就是說此事此理必求深入究竟。“回向發願心”就是說一切功德都要回向衆生,發大願普度衆生。

  436.念佛使惡業不遇外緣而不起現行,是不是念久了就能使惡業種子消滅呢?

  消不消亡,全在于緣,果然能夠淨念相繼,就沒有惡緣,等到往生西方,覺悟無生,罪惡種子並無自性,心亡罪亡兩俱空了。

  437.請問死後神識沒有馬上往生,中陰身在四十九天之內能否依賴平時念佛之力而往生?

  生西在臨終後刹那之間,臨終後不能往生,希望就很渺茫了。中陰身轉生並不是一定要經過四十九天,只是說最遲不會超過四十九天。凡是誠心念佛的人,第八識田中都落下了種子,永遠不會喪失,但到什麼時候萌芽、生長、成熟,就要看那個人功夫。只要改惡向善,一心念佛,臨終自然沒有障礙,一刹那間就往生西方了。中陰身念佛往生,要有善緣幫助,但念力是不是很強,所以要感佛接引,就沒有把握了。密宗中有度中陰身往生的辦法,但這種緣分難以遇到。

  438.畜生也能念佛往生嗎?

  有鹦鹉往生之例,因爲它們能作人言,性情靈敏,教以念佛,朝夕不變。說到底它們能夠念佛往生,仍舊是因前世善根深厚,今世又遇善緣,所以能夠往生。

  439.觀經說下品下生的人在蓮花中要坐十二大劫,在蓮花裏要坐這麼長的時間,其情形是否和娑婆世界的動物冬眠相似呢?

  爲什麼要這樣想像呢?動物冬眠昏沈,往生住于蓮胎則類似禅定。雖然暫時沒有花開見佛,但在蓮胎裏非常自由,內有七寶宮殿,遊戲快樂。時間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無量壽經說“並無劫數之名”,華嚴經說“娑婆一劫爲極樂世界一晝夜”。既然往生,就已經解脫,雖入蓮胎,如入禅定,十二劫只是一瞬間的事。經說要住十二劫只是說明衆生有利鈍,開悟有早晚。時間來自于心,心能轉變時間,時間並不能轉變心。

  440.佛七中應該講些什麼話?

  佛七是爲了使大家達到一心不亂的目的,講經說法,恐怕會使大家因聞思而起分別心。要講些東西,就要簡明扼要,使大家更好地集中精力念佛。講些什麼內容,要看具體情況,總的來說要契理契機。

  441.一心念阿彌陀佛,別的什麼也不作,連往生回向也不作,可否往生?

  六字洪門,本是不回向法門,雖理論如此,但信願行是淨土資糧,回向就是發願,無願就不能往生,所以回向不可以廢除。至于說“別的什麼也不作”則未嘗不可,所謂專心致志,不搞雜修。但念佛要與戒定相隨,要與福德相隨,如果懶散放肆,不反省自己,光想用幾句佛號搪塞,哪有往生的分?

  442.看見畜生被殺時,爲它念往生咒,不知它能否受益?

  誠心念咒,它就一定會得益。即使心裏散亂,看見殺生,能起悲心,也在第八識田中種下了菩提種子。

  443.助念時每次要用幾人?

  少則兩人,多則四人,再多則聲雜,反而亂了。

  445.助念要用法器嗎?

  使用引磬、木魚,不但聲調整齊,而且還有淨心的作用。有些大德認爲木魚聲音重濁,引磬聲音清越,所以專門用引磬而不用木魚。也有看往生者的好惡,如果他喜歡聽木魚,就不妨引磬和木魚並用。

  446.助念要分幾次?每次念多少時間?

  助念要輪班,每次一小時爲宜。因爲助念不同于自修,必須出聲使病人聽到,如時間過久,恐聲嘶力竭,不能達到預期效果。

  447.助念是在生命垂危時實行,還是在往生後再實行?

  助念宜在生前進行,但氣絕以後,神識未必馬上就離開,所以要繼續助念,念到二十四小時佛聲不斷,才能萬無一失。

  448.助念場所大部分在屋內,但在外面突然遇到意外災禍,可不可以在現場實行?

  只要條件許可,當然可以,亡者能夠很快得益。所顧慮的是當時環境,各有障礙,不宜念佛。

  449.對沒有信仰的人或者非佛教徒,可否實行助念?

  既然是說助念,當然本人應該是淨宗學人。如果他本人不相信,甚至還傲慢侮辱,念佛自然不起多大作用,死後輪回六道,感應的力量更是很小了。即使爲他念佛,也不能叫做助念,只能叫做超度,依賴佛力,使他種下善根,今後自然有果。

  450.無量壽經中說往生的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假如在未學佛前,做了這樣的事情,學佛後忏悔改過,能否往生?

  衆生沒有學佛以前,都是迷惑顛倒,不明事理,五逆十惡,在所難免,今世未犯,前世必犯。學佛就是新生命的開始,改邪歸正,接受戒律,至誠忏悔過去罪業,從內心裏真正把自己變成了另外一個人,所以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如果表面上學佛,習氣依然未改,雖然念佛,也不能往生。念佛是念心,心不正,清淨世界從哪裏來?

  451.紫柏老人說:“須夢中念佛不斷,方有出苦分;否則雖盡形壽念到臨終時,卻又何用?

  這是講功夫純熟的程度,醒來是這樣,夢中也是這樣,並不是教人去作夢。念到一心的人,醒時能作主,夢中也能作主。如果夢中進入欲塵,是夢中不能作主。夢中不能作主,死時就更不能作主了。

  452.我聽人說要消除業障才能往生,又說帶業往生,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淨宗叁根普被,有業盡情空而往生的人,也有帶業往生的人。必須依照經典去做,不要聽人傳說。差之毫厘,缪以千裏。帶業往生,經典說得清清楚楚,還用什麼懷疑呢?

  453.不能做到一心不亂能夠往生嗎?

  往生分九品,且有邊地,一心者就生上品,其他就按程度分出各種等級。但要往生,就要作最有把握的打算,所以要向上品看齊。

  454.愛不重不生娑婆,有愛就會障礙往生。但如果斷絕情愛,世俗人就會說你太不近情理,怎麼去對待大家呢?

  “愛不重不生娑婆”這句話中的愛是講的私愛,是小我範圍的愛,有這種愛,就有欲望,就永遠也不能擺脫生死輪回。佛教講慈悲,慈悲是本性的流露,把小我的愛變成了大我的愛,正是灑向衆生盡是愛,與今天講的博愛有點相似。既然走上了學佛的道路,就不要再把自己類同于凡人。世人不能擺脫小我的愛,就只能永遠在生死海中輪回。但學佛也並不是不近人情,學佛者對家庭、父母、子女、國家都要盡自己的義務,表現出自己的愛心。這就叫做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不相分離。

  455.聽說往生淨土,神識是從頂門而出,是不是可以先開頂,臨終往生時就比較容易呢?

  先開頂門,密宗淨門有這種辦法。雖然開頂,久而不修,頂門再閉。修法時叁密齊備,若有幹擾,必將法身修起,觀想持咒,都有次序,很不簡單,不如淨宗單刀直入。學佛學到深處,法法都能互相融通,不要起分別心。但法法都妙,不能全修。如果念佛念到臨終佛來接引,怎麼會用擔心不開頂門呢?

  456.了生脫死,一生成就,是不是只有念佛一條路?

  禅、密都可以一生成就,但實行起來很難,有一個條件不具備,就不能出離。淨宗九品往生,高低都能成就,而且憑借佛力接引,不擔心會走歧路。正如古代大德所說:“萬修萬人去。”

  457.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是不是就叫做一心不亂?

  念和聽都清楚,是修淨的一個辦法,是求一心的正途和前因,一心不亂是修得之果。聖號和念心如果能夠針鋒相接,不再搖動,就是專一了。要知道功夫淺的人,雖然念與聽都很清楚,但不能保證不起其他念頭。

  458.沒有皈依叁寶而念佛,效果怎麼樣?

  既然念佛,就是從內心裏皈依叁寶了,當然有功德,如果有機會,從儀式上皈依更好。儀式上的皈依,主要是能使自己從思想上真正認爲自己是叁寶弟子了。但是,若不能從思想上約束自己,儀式上的皈依並無作用。若從思想上真正約束自己了,沒有條件實行儀式上的皈依也是不要緊的。

  459.念佛前要作什麼准備?

  不用什麼准備,只求至誠清潔,隨力隨分焚香供花就可以了。

  460.念南無阿彌陀佛爲什麼包盡了八萬四千法門?

  修行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土精華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