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类编 (通问第一之二)▪P3

  ..续本文上一页名,此却无法检举,名随时转,安有固定。莫论他洲,兹以本洲而论,西方之巴比伦、斯巴达,东方之鄯善、莎车,中国之夏商周以至元明清等,又在何处,即山陵谷川,尚且今昔改变,国土如云,卷舒靡常,何能指实。

  问:以佛(释迦)在百千万劫以前既成佛,经其法身庇护尚需舍弃王位苦修十一载乃证涅槃。以吾人之环境、智慧、德性,穷半生之力,究否能修成佛?殊属疑问,您之高见如何?(支世荣)

  答:佛有三身:为法、报、应。法身无相,遍满虚空,无始无终;报身广大庄严,有始无终;应身百千万亿,随缘而现,有始有终。释尊在此界所现者,乃应身耳。自入胎至涅槃,所谓八相成道,皆属权变,示范后人。至于忧虑穷半生力,不能成佛,实言之,岂但半生,不有三僧祇动,何能圆满?此须发最大心,不畏生死,方能作到。否则有净土一法,当生可超轮回,至彼乐邦,即能得一生补处也。

  问:佛理有“众缘所生法”一句,所谓众缘是有形还是无形?若属有形,那么那些所谓有形的众缘,又从那里来的呢?若说无形,那么无形的众缘,怎么能和合互助生出有形的宇宙或动物来呢?(叶庆春)

  答:缘生法不分有形无形,是说万法之发生,皆由众缘和合而起,如此一张纸,是由人种种之思想,次次之研究,再筹备种种原料,经过种种手续,始有其纸相。再如说一句话,必因环境之鼓荡,心思之跳动,复运用唇舌齿喉之震动,发出种种之单音,联贯而成,何一而非众多条件组织,是名众缘和合。一张纸有形者也,一句话无形者也,皆不出此原理。余类推。

  问:兴慈法师述二课合解第一○六页其中所云人道具有“胎、卵、湿、化”四生此则难解?(李荣棠)

  答:人道胎生是其常,余三生是偶然,梵典均有记载,如毗舍佉夫人,生三十二卵,卵破出儿,湿生转轮王,莲花生宝女等。

  问:同二课合解九四页三门解释中有,“无愿门”观一切法,无相无所作,亦无所愿,而现在所提倡之念佛法门是以信、愿、行并行,缺一不可,此无愿门难解?(李荣棠)

  答:佛法有说事理、权实、性相、空有等,种种对待,皆观地时人事相机运用,法法圆融而不执碍。此“无愿”之义,乃是于“空苦无常”诸法,不起造作,能舍之谓也。

  问:在家学佛法要合刊本第十一页第三行“净除意恶,则为十善行,不共五戒之特胜点”。此“不共”难以了解?(李荣棠)

  答:此数句系接上文而来,上说五戒,只是身口二业清净。十善则加入意业,意为三业根本,意恶除净,即是断惑,故其功德特别殊胜,五戒不能与比矣。

  问:在家学佛法要合刊本第十二页第九行“离魔邪上慢似道法爱诸过”,此则希居士详细说明。(李荣棠)

  答:生障碍谓之魔,不正知谓之邪。未证圣道,自以为证,谓之上慢。见道不真,谓之似道。佛法如药医病,病去则摒药,设执著法不舍,谓之法爱。

  问:在家学佛法要合刊本第十二页第十五行“势须于五趣中更受后有,难免隔蕴之迷”。此则希居士说明,而五趣和六道由何趣起来?(李荣棠)

  答:后有谓此身以后,仍须受因果,而有再生身。隔蕴迷者,谓再生以后,则于前生之事,隔迷不知也。天人畜鬼,皆有修罗,故不赘。

  问:不实之言谓妄语,有次佛陀在路旁看见黄金曾向弟子说:“是毒蛇”是否妄语?(李荣棠)

  答:黄金毒蛇,皆是假名。我辈从而呼之,岂是真语?他名既不真,我语从何真?毒蛇能杀人,黄金不杀人,而黄金杀人,与毒蛇何异,佛陀鉴杀人之结果,名杀人之因素,语有何妄,何有不实?

  问:四洲是地球上或其他,依照:“俱舍论颂讲记”四三七页,是讲南洲是印度,北洲是今时“巴特那”以北地方,若照此其面容和寿命与佛说对否?(李荣棠)

  答:解经者,各执一见,无论世出世法,莫不皆然,此所谓斗诤坚固,而众生益惑也。设云四洲同在此地球,则大费解释,如须弥是何山,铁围是何山,皆成问题。有谓须弥是喜马拉雅山,则不见日月居其半腹,铁围更茫茫杳杳。华严注此最详,然与今之论者,亦有迳庭之处。区区谓凡夫肉眼,所见浅近,能会各注而合今之科学,圆融贯通,得其一解,固属大佳,否则各遵一注,过亦不由我负也。

  问:二课合解卷五第六三页蒙山施食仪第二行,解说资生施一则中:“今即水饭纸钱等以资幽冥,除苦得乐为资生施也”。照此说明,鬼道是有用钱,而现在所推行中之正信佛教,是以烧纸钱为迷信,希居士破疑为荷!(李荣棠)

  答:鬼属欲界众生,当有男女饮食之习气,名闻利养之贪著。向其施食施财,皆所需要,惟须解观想密法,方有效力。普通人祭祀先人,既不明其现生何道,一例以鬼待之;与焚纸箔,又不解心造一切之法,故可斥之为迷信耳。解密法者,滴水可化广池,粒米可化饭山,片纸可化金聚,以在法不在量也。

  问:释印光法师著说“在家学佛法要”第三页第四行所说一则中“前所作寄库之冥资,通以赈济孤魂,方可不为往生之障”。以上所说若能赈济孤魂,鬼道即有用纸钱,此则难以了解?(李荣棠)

  答:印老法师此答,专为修净人去障说法也。鬼需钱财,已于前条说明,惟有补充之语。即鬼虽用钱,施之非必用纸,用纸者,亦中国相沿之俗耳。前不云乎,心能造作一切,解此法者,任用何物,或不取物质,止以观想,皆能生效也。(按纸作冥钱,年虽久远,惟发掘之宋墓,尚有瘗铜钱铁钱者,古墓中亦有掘出泥钱者)。

  问:树刊七四期六页下段六行列子(仲尼第四)“孔子曰:丘闻西方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人无能名焉。”其中“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难解,请详释之。(李荣棠)

  答:此赞西方圣人“无为”之盛德也。圣者不必有言,而众生观其仪范,自然信仰。不必施以教化,而众生慕其德泽,自然奉行其道,大致尔尔。

  问:金刚经论第二页有段“回向十圣三贤”此十圣三贤是指何圣何贤?(李荣棠)

  答:此指菩萨果位而言,十住十行十回向,此三类称曰三贤,十地合称曰十圣。

  问: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四章善恶并明中谓,意三者,嫉恚痴。和佛学常识课本中的十事为意三者贪嗔痴,何是何非?(李荣棠)

  答:佛经入中华,分若干时期,翻译亦因时代不同,有义同而字异。四十二章汉人所译,是中国译经初期,至晋唐皆有小变,变者谓文字非谓经义也。嫉恚痴即贪嗔痴,文字精粗之异也。

  问:同经第十二章举难劝修中“触事无心难”和“睹境不动难”有何不同?(李荣棠)

  答:“触事”是亲身与事接触,如顺逆已加于身,“睹境”是仅见而未加于身。“无心”是心不起见闻觉知,所谓心不在焉。“不动”是虽鉴照而坚定不移,所谓八风吹不动,此其区别也。

  问:同经第四十二章达世知幻中“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帛”。“视佛道如眼前华”。“视涅槃如昼夕寤”。“视倒正如六龙舞”。“视平等如一真地”。“视兴化如四时木”难解请老居士详细说明。(李荣棠)

  答:此佛智等观一切,而破众生迷惑分别也。语易解释,义理难明,倘于教相之“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生死涅槃,烦恼菩提”,诸义了悟,则此问题,即时了悟,否则多看经注,久而自知矣。兹为解字句如下,“池水”多,“足油”少,一如也。“方便”法“化宝”假,相似也。“上乘”法同与“梦金帛”,皆非实非虚。“涅槃”不过如梦觉醒也。“六龙舞”时,头尾互相上下而换也。“平等一真”,万法皆一心所生,故云平等也。“兴化如四时木”此句总结,佛自谓施化,无缘无为而已。兹以天道而喻,有日月雨露,化育万物,而四时之草木遇之,忽荣忽枯,荣有时又枯,枯有时再荣。草木枯荣,此众生迷悟进退万殊,日月雨露,比如来兴化不息。

  问:太虚大师著「整顿僧伽制度论”第一页“僧依品第一”,首句“如是我闻”何解?谅非尊者阿难亲耳所闻的?(李荣棠)

  答:此乃行文借用成典之一法,世多有之,如清代纪晓岚之阅微草堂笔记,内有“如是我闻”一类,即其例也,自与经首遗制“信闻”证就不同。

  问:维摩诘经讲话四十七页,佛陀每次讲经都有他方世界来参加的菩萨及八部众很多,而当时赴会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的肉眼可能见得否?我很疑问如维摩诘经所说:菩萨三万二千天帝一万二千从四天下来,如此之多,况且正在讨论佛法,描写得有声有色,此境当时信众的肉眼能得见否?(李荣棠)

  答:尊云:“每次讲经,而当时赴会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肉眼可能见得否?”此中肉眼一句少嫌肯定。盖此辈到会者,多有证果之人,不见经中常有皆是大阿罗汉之语乎?证果则有通力,能见一切,尚有何疑。无通力者,有缘斯睹,无缘不见。如佛说法,所现法音,有闻而如聋如哑者,有不闻而竟退席者,有闻已而欢喜奉行者,至法会中,各方所到圣凡,见与不见,亦犹是也。

  问:维摩诘经讲话一二○页,“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养汝者,堕三恶道”,何解?为何供养尊者须菩提而要堕落?在此末法时代谁肯发心布施呢?

  答:此节乃对须菩提平等破相之语,能了“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义,自解此说也。然此一节破相,重在从“法执”一方立言,自不宜对初机而述,盖初机空腹无法,散乱而无所立,何有破之足云。须圆其义,否则醍醐成鸩毒矣。

  问:又“维摩经讲话”三三四页七行“维摩诘即以神力,持诸大众并师子座,置于右掌,往诣佛所,到已著地”,当时此境是大众变小,或是维摩诘居士手掌变大,祈老居士指明为祷!(李荣棠)

  答:读此类经,不能如是著相。若以此等问法,逗机锋则无不可,解经义则大不然,今设一喻,宜细参之!持一薄仅一分之镜,照取郊原,则百里山河,尽入其中,历历分明,请言是镜…

《佛学问答类编 (通问第一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