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名,此卻無法檢舉,名隨時轉,安有固定。莫論他洲,茲以本洲而論,西方之巴比倫、斯巴達,東方之鄯善、莎車,中國之夏商周以至元明清等,又在何處,即山陵谷川,尚且今昔改變,國土如雲,卷舒靡常,何能指實。
問:以佛(釋迦)在百千萬劫以前既成佛,經其法身庇護尚需舍棄王位苦修十一載乃證涅槃。以吾人之環境、智慧、德性,窮半生之力,究否能修成佛?殊屬疑問,您之高見如何?(支世榮)
答:佛有叁身:爲法、報、應。法身無相,遍滿虛空,無始無終;報身廣大莊嚴,有始無終;應身百千萬億,隨緣而現,有始有終。釋尊在此界所現者,乃應身耳。自入胎至涅槃,所謂八相成道,皆屬權變,示範後人。至于憂慮窮半生力,不能成佛,實言之,豈但半生,不有叁僧祇動,何能圓滿?此須發最大心,不畏生死,方能作到。否則有淨土一法,當生可超輪回,至彼樂邦,即能得一生補處也。
問:佛理有“衆緣所生法”一句,所謂衆緣是有形還是無形?若屬有形,那麼那些所謂有形的衆緣,又從那裏來的呢?若說無形,那麼無形的衆緣,怎麼能和合互助生出有形的宇宙或動物來呢?(葉慶春)
答:緣生法不分有形無形,是說萬法之發生,皆由衆緣和合而起,如此一張紙,是由人種種之思想,次次之研究,再籌備種種原料,經過種種手續,始有其紙相。再如說一句話,必因環境之鼓蕩,心思之跳動,複運用唇舌齒喉之震動,發出種種之單音,聯貫而成,何一而非衆多條件組織,是名衆緣和合。一張紙有形者也,一句話無形者也,皆不出此原理。余類推。
問:興慈法師述二課合解第一○六頁其中所雲人道具有“胎、卵、濕、化”四生此則難解?(李榮棠)
答:人道胎生是其常,余叁生是偶然,梵典均有記載,如毗舍佉夫人,生叁十二卵,卵破出兒,濕生轉輪王,蓮花生寶女等。
問:同二課合解九四頁叁門解釋中有,“無願門”觀一切法,無相無所作,亦無所願,而現在所提倡之念佛法門是以信、願、行並行,缺一不可,此無願門難解?(李榮棠)
答:佛法有說事理、權實、性相、空有等,種種對待,皆觀地時人事相機運用,法法圓融而不執礙。此“無願”之義,乃是于“空苦無常”諸法,不起造作,能舍之謂也。
問:在家學佛法要合刊本第十一頁第叁行“淨除意惡,則爲十善行,不共五戒之特勝點”。此“不共”難以了解?(李榮棠)
答:此數句系接上文而來,上說五戒,只是身口二業清淨。十善則加入意業,意爲叁業根本,意惡除淨,即是斷惑,故其功德特別殊勝,五戒不能與比矣。
問:在家學佛法要合刊本第十二頁第九行“離魔邪上慢似道法愛諸過”,此則希居士詳細說明。(李榮棠)
答:生障礙謂之魔,不正知謂之邪。未證聖道,自以爲證,謂之上慢。見道不真,謂之似道。佛法如藥醫病,病去則摒藥,設執著法不舍,謂之法愛。
問:在家學佛法要合刊本第十二頁第十五行“勢須于五趣中更受後有,難免隔蘊之迷”。此則希居士說明,而五趣和六道由何趣起來?(李榮棠)
答:後有謂此身以後,仍須受因果,而有再生身。隔蘊迷者,謂再生以後,則于前生之事,隔迷不知也。天人畜鬼,皆有修羅,故不贅。
問:不實之言謂妄語,有次佛陀在路旁看見黃金曾向弟子說:“是毒蛇”是否妄語?(李榮棠)
答:黃金毒蛇,皆是假名。我輩從而呼之,豈是真語?他名既不真,我語從何真?毒蛇能殺人,黃金不殺人,而黃金殺人,與毒蛇何異,佛陀鑒殺人之結果,名殺人之因素,語有何妄,何有不實?
問:四洲是地球上或其他,依照:“俱舍論頌講記”四叁七頁,是講南洲是印度,北洲是今時“巴特那”以北地方,若照此其面容和壽命與佛說對否?(李榮棠)
答:解經者,各執一見,無論世出世法,莫不皆然,此所謂鬥诤堅固,而衆生益惑也。設雲四洲同在此地球,則大費解釋,如須彌是何山,鐵圍是何山,皆成問題。有謂須彌是喜馬拉雅山,則不見日月居其半腹,鐵圍更茫茫杳杳。華嚴注此最詳,然與今之論者,亦有迳庭之處。區區謂凡夫肉眼,所見淺近,能會各注而合今之科學,圓融貫通,得其一解,固屬大佳,否則各遵一注,過亦不由我負也。
問:二課合解卷五第六叁頁蒙山施食儀第二行,解說資生施一則中:“今即水飯紙錢等以資幽冥,除苦得樂爲資生施也”。照此說明,鬼道是有用錢,而現在所推行中之正信佛教,是以燒紙錢爲迷信,希居士破疑爲荷!(李榮棠)
答:鬼屬欲界衆生,當有男女飲食之習氣,名聞利養之貪著。向其施食施財,皆所需要,惟須解觀想密法,方有效力。普通人祭祀先人,既不明其現生何道,一例以鬼待之;與焚紙箔,又不解心造一切之法,故可斥之爲迷信耳。解密法者,滴水可化廣池,粒米可化飯山,片紙可化金聚,以在法不在量也。
問:釋印光法師著說“在家學佛法要”第叁頁第四行所說一則中“前所作寄庫之冥資,通以赈濟孤魂,方可不爲往生之障”。以上所說若能赈濟孤魂,鬼道即有用紙錢,此則難以了解?(李榮棠)
答:印老法師此答,專爲修淨人去障說法也。鬼需錢財,已于前條說明,惟有補充之語。即鬼雖用錢,施之非必用紙,用紙者,亦中國相沿之俗耳。前不雲乎,心能造作一切,解此法者,任用何物,或不取物質,止以觀想,皆能生效也。(按紙作冥錢,年雖久遠,惟發掘之宋墓,尚有瘗銅錢鐵錢者,古墓中亦有掘出泥錢者)。
問:樹刊七四期六頁下段六行列子(仲尼第四)“孔子曰:丘聞西方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人無能名焉。”其中“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難解,請詳釋之。(李榮棠)
答:此贊西方聖人“無爲”之盛德也。聖者不必有言,而衆生觀其儀範,自然信仰。不必施以教化,而衆生慕其德澤,自然奉行其道,大致爾爾。
問:金剛經論第二頁有段“回向十聖叁賢”此十聖叁賢是指何聖何賢?(李榮棠)
答:此指菩薩果位而言,十住十行十回向,此叁類稱曰叁賢,十地合稱曰十聖。
問:佛說四十二章經第四章善惡並明中謂,意叁者,嫉恚癡。和佛學常識課本中的十事爲意叁者貪嗔癡,何是何非?(李榮棠)
答:佛經入中華,分若幹時期,翻譯亦因時代不同,有義同而字異。四十二章漢人所譯,是中國譯經初期,至晉唐皆有小變,變者謂文字非謂經義也。嫉恚癡即貪嗔癡,文字精粗之異也。
問:同經第十二章舉難勸修中“觸事無心難”和“睹境不動難”有何不同?(李榮棠)
答:“觸事”是親身與事接觸,如順逆已加于身,“睹境”是僅見而未加于身。“無心”是心不起見聞覺知,所謂心不在焉。“不動”是雖鑒照而堅定不移,所謂八風吹不動,此其區別也。
問:同經第四十二章達世知幻中“視阿耨池水如塗足油”。“視方便門如化寶聚”。“視無上乘如夢金帛”。“視佛道如眼前華”。“視涅槃如晝夕寤”。“視倒正如六龍舞”。“視平等如一真地”。“視興化如四時木”難解請老居士詳細說明。(李榮棠)
答:此佛智等觀一切,而破衆生迷惑分別也。語易解釋,義理難明,倘于教相之“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生死涅槃,煩惱菩提”,諸義了悟,則此問題,即時了悟,否則多看經注,久而自知矣。茲爲解字句如下,“池水”多,“足油”少,一如也。“方便”法“化寶”假,相似也。“上乘”法同與“夢金帛”,皆非實非虛。“涅槃”不過如夢覺醒也。“六龍舞”時,頭尾互相上下而換也。“平等一真”,萬法皆一心所生,故雲平等也。“興化如四時木”此句總結,佛自謂施化,無緣無爲而已。茲以天道而喻,有日月雨露,化育萬物,而四時之草木遇之,忽榮忽枯,榮有時又枯,枯有時再榮。草木枯榮,此衆生迷悟進退萬殊,日月雨露,比如來興化不息。
問:太虛大師著「整頓僧伽製度論”第一頁“僧依品第一”,首句“如是我聞”何解?諒非尊者阿難親耳所聞的?(李榮棠)
答:此乃行文借用成典之一法,世多有之,如清代紀曉岚之閱微草堂筆記,內有“如是我聞”一類,即其例也,自與經首遺製“信聞”證就不同。
問:維摩诘經講話四十七頁,佛陀每次講經都有他方世界來參加的菩薩及八部衆很多,而當時赴會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的肉眼可能見得否?我很疑問如維摩诘經所說:菩薩叁萬二千天帝一萬二千從四天下來,如此之多,況且正在討論佛法,描寫得有聲有色,此境當時信衆的肉眼能得見否?(李榮棠)
答:尊雲:“每次講經,而當時赴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肉眼可能見得否?”此中肉眼一句少嫌肯定。蓋此輩到會者,多有證果之人,不見經中常有皆是大阿羅漢之語乎?證果則有通力,能見一切,尚有何疑。無通力者,有緣斯睹,無緣不見。如佛說法,所現法音,有聞而如聾如啞者,有不聞而竟退席者,有聞已而歡喜奉行者,至法會中,各方所到聖凡,見與不見,亦猶是也。
問:維摩诘經講話一二○頁,“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養汝者,墮叁惡道”,何解?爲何供養尊者須菩提而要墮落?在此末法時代誰肯發心布施呢?
答:此節乃對須菩提平等破相之語,能了“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義,自解此說也。然此一節破相,重在從“法執”一方立言,自不宜對初機而述,蓋初機空腹無法,散亂而無所立,何有破之足雲。須圓其義,否則醍醐成鸩毒矣。
問:又“維摩經講話”叁叁四頁七行“維摩诘即以神力,持諸大衆並師子座,置于右掌,往詣佛所,到已著地”,當時此境是大衆變小,或是維摩诘居士手掌變大,祈老居士指明爲禱!(李榮棠)
答:讀此類經,不能如是著相。若以此等問法,逗機鋒則無不可,解經義則大不然,今設一喻,宜細參之!持一薄僅一分之鏡,照取郊原,則百裏山河,盡入其中,曆曆分明,請言是鏡…
《佛學問答類編 (通問第一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