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之孙大圣耶。谨赘数语,并分答以下各问。
问:何能证实佛已了脱生死,是比神更高尚?(白来寿)
答:凡夫出胎入胎,不脱六道,名曰生死。此生死之因,乃缘起惑造业,此神识被迷惑及业力牵引而投各道,如凡夫做梦,皆积聚之妄念种子,而起现相。了生死者,是照破一切幻妄,业尽情空,真性解脱作主,而不受一切牵引。不再入胎曰不生,既不寄托幻躯,无物可死曰不死,此之谓了生死。断见思惑尽,证罗汉果,断尘沙惑,分证菩萨,断根本无明,证佛果。神与天皆未断惑证真,故仍被业牵生死。谁真谁假,谁高谁低,明眼人自知,非口舌所能争者也。
问: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是怎样的境界,证据何在?(白来寿)
答:佛有三身,在世之身,乃为来度众生,随机之应化,其不生不灭者,是指法身。法身者,即是真如本性,空灵无质,请问虚空有灭乎?虽无形质,却具足“能力”,遇感即可现相,此名随缘,缘尽相仍归空,此是不变,空中实亦有相,所谓“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知空不灭,据理色亦不灭,是不生灭之粗解。科学家所谓“能力不灭,物质不灭”。涅槃更有多种,一种有一种之境界,非可囫囵一语而了,证者自知,若问证据,让他吃一口滚水,或是吃一碗冰,谅他感到冷热,但人不信时,请他把感到之冷热证据提出来!
问:涅槃之后所谓灵魂(顺俗名词)到何处去?法身是怎样的状态?涅槃与道教的清净无为虚无境界有何分别?(白来寿)
答:本性迷为神识,即外道所谓灵魂,灵魂乘善恶业分别入人天及三途,因神识系妄所幻故。佛家修持,即是断见思惑,生相无明,而转神识成真智,智者真性及法身之异名,至此方名究竟涅槃。灵魂系妄幻,安得涅槃,自然到六道去,真性已解脱,无来无去,大包虚空,无处不遍。道家不知生相无明,误认神识为本来,最高境界,不过生非想非非想天而已,此其区别也。
问:佛之应身遍无量数世界,何以欧美各国,至近世始知有佛,且信者寥寥如此?耶教惟言天堂,不信轮回,何以如此偌大西方,其芸芸众生,并无耳闻目见轮回事实,如中土之所传者?如谓唯心显现,无此心即无此事,则因果之说,岂有地域之界限哉?又历传三世轮回事迹,似皆限于中国,不闻中国之人受生西洋,或其他另一世界者何故?(欧阳曼)
答:一、佛之应身至寥寥如此一段;万法待缘而生,古云:“佛虽慈悲,难度无缘。”此处所谓缘者,夙世善根也。昔日世尊演说法华尚有五千比丘退席,是彼等无此大法之福缘故不得受。今日欧美,虽云信者寥寥,然已开始信矣,自有障消慧现,佛法普及之日。二、耶教堂所传者一段;六道轮回,出于佛经,乃有神通者,彻知三世,方能道出;彼无神通者,自不能见;彼无深究者,自不肯信。细思之,彼等亦知一二,但不能融会贯通耳。如研灵学者,大谈其鬼,新旧约亦说天堂地狱,而人与畜乃为习见之物,此分明已承认五道矣。试问彼鬼与天堂地狱之身,是何物而变?若云是为人之灵魂去变,变即轮回。何知二五,不知一十?三、“如谓至限哉”一段;明乎二段之答,此间亦可释然。四、“又历传至何故”一段;书籍所载,本限于人之所知。以前尚不知有欧美等国,何能记载其人。然王渔洋为高丽国王所转;地藏菩萨在高丽应身,名金地藏;安南人刘建中死后,在中国山东借尸还魂等,此为人所悉知者,安得谓只限中国。又地藏本愿经记无间地狱一段,“羌胡夷狄老幼贵贱,或龙或神,或天或鬼,罪行业感,悉同受之。”经语分明,既云羌胡夷狄,又云龙神天鬼,是无量众生,尽括其中矣。
问:鄙人于来台后,曾于梦中历现数境:一、梦中正向佛龛合掌作礼,忽见天空白云结成阿弥陀佛相,遂高声念阿弥陀佛圣号而醒,醒时余音犹在口边。二、梦中见一门紧闭忽高声唱言:“迷从悟处迷,悟从迷处悟”。言毕遂醒。三、梦有仇人追逐,逃之不获,最后淩空飞行,以为可以脱险,讵回头一望,仇者亦蹑空追踪,忽见一岩洞,洞中有奇形怪状之僧约二三人,其中一人指示:仇怨不能躲避,只有从自己心上解,解则无怨。闻毕省悟,急从自心消解,回顾追我之仇人早已杳然,蘧然遂寤。以上数境,固知皆是幻境,不知亦于宿生因果,有关系否?所言皆实,不敢故犯诳戒,敬求指示?(欧阳曼)
答:居士夙生,当系奉佛之人,梦虽幻形,亦是种子现行一类。
问:文人积习,好为诗词及词章一类之文,其内容要不离于风月幽情,别离怨慕,自属绮语一类;真正发心学佛,此层应否切戒?又见某老居士信佛亦甚虔笃,但为好诗,且刻意求工以求争胜,名心不除,终为大累,曾以此劝之,不知当否?(欧阳曼)
答:不论何宗,修何法门,总不外安住背念。驰意词藻,心常离道,谢之被拒入社,苏之临终颠倒,不皆坐此弊乎?居士劝之是也。
问:佛法重无为功德,布施一度,贵在三轮体空,耶教广设医院学校,克定进度,勤求积效,似属有为功德,但就对器世间之现实影响而言,后者之容易取得人类信仰,解除人生疾苦。转较具体而易进行;窃意佛教今后宜以无为之法修心,有为之法度世,然后济众不落虚空,利生方具事迹,未知当否?(欧阳曼)
答:无为修心,有为应世,大乘菩萨行即如是,三聚四摄,普贤十愿,并非皆有为乎?惜今日佛子,少有发大心者,并非佛法不尚此也。
问:我们嘴说出来的话都有经过心想才能说出来。而我们念经时有时候心向外跑为何经还能诵的清清楚楚?(池慧霖)
答:心念经是心缘经,心向外跑是缘外境,此二缘同时而起,应分强弱,缘经力强,则经文尚能不乱,若缘外力强,经文即不清楚矣。
问:如果心中起了恶的念头,未有行诸恶事,是否也有罪过,恶念感入第八识中,将来恶种子熟时会得苦报否?(张德明)
答:恶念种子,潜入识田,遇缘则起现行,即受恶报,无缘则不生也。经中临终拂子触面生嗔,坠入毒蛇,怜妻姿首,坠入涕中虫身,皆是意念之害。明乎此,则知绵绵密密一句佛号之大用矣。
问:阅读经书,可否随便?还是一定要焚香端坐而后才可以看?(张德明)
答:印光祖师曰,佛法须从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读此数语,可知焚香端坐,较随便获益为多。
问:看经书,或密咒,有不识的字是否可以念白字?或超越念。(张德明)
答:咒属于密,本重口传,可以越过不读,经属于显,有不识字,宜查字典。若诵白字,是心存苟且,当涉侮慢,大不可也。
问:我们佛教所作都用此三项 ,如敬茶用三杯,礼佛三拜,念咒亦是三次,念忏悔文亦是三次,这是何意义?请老师开示。(池慧霖)
答:此是我国风俗,以再三为表诚恳,中国佛教徒仍顺风俗而已。实亦不尽然,如供有用五数者,咒有七遍者,或百八遍者,然专取三数者亦有,但非必须如是也。
问:听说经有了义及不了义二种,何种是了义,何种是不了义,为甚么佛的经,还有不了义,若不分别清楚,学了不了义的经,岂不白费?(谢宽观)
答:此不必多疑,不问了义与不了义,皆无白费之过。了义是实说,示出究竟实义,不了义是权说,尚有未尽之义。然众生根器不一,求学程度不齐,施法必须有渐有顿,方能契机。以次第论,不了义是初步,了义是终点,求终必有始,以修持论,了义是正行,不了义是助行,必正助双修。
问:弟子学佛只半年余,皈依三月余,选定净土一门,日诵弥陀,初颇精进,年初一拜年,途经一墓地,心中忽起一“死”的念头,自彼至今将二月,日日想到今年会死。学佛之人自不应畏死,但多活一日即多受一日苦报,人生淡然无味之想,每盘据心头,烦闷日增,无名火起,乱发脾气,近更茶饭睡眠均无兴趣,每哀告佛祖加被,力诵圣号,并责庸人自扰,或自誓,应观法界性,一切为心造,均无效,乌云不散,胸中如棉絮堵塞,如此是否为魔事,应如何解救,老师慈悲乞赐垂怜。(陈清清)
答:居士学佛半年,所发理论,俱甚明了,确定利根。而自所警觉,谓“魔事”,谓“自扰”,尤属确当,是更能自明,并提出“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而来对治,亦甚对症,仍不能释然者,尚不解人空法空之理,及不解摄心之法。如明人法无我,畏死求死,皆是邪见,如能摄心在定,自不妄念飞腾,烦恼发嗔。今日应先学一切放下,不想过去,不想将来,只照顾当前一句圣号,有事则办事,无事则念佛,“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不怕妄想,只怕觉迟,若能时时觉照,时时排除妄念,自无魔事,亦不自扰矣。(附语)倘肯屈驾一晤,极为欢迎,每星期四下午五点,可在莲社会谈。
问:念佛同修们,其中有人朝夕设敬饭奉祀佛祖是否必要或无必要。依听讲经内谈及西方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内能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万般应有尽有谓何凡间人再设敬饭乎?(张君具)
答:岂独佛祖不食人间敬饭,即欲界诸天亦不食人间烟火,四禅天众,饮食已全断之,况佛祖乎。此不过尽我之心,竭我之诚,佛智鉴照万方,亦知之矣。种我福田,供之自是有益,如梁武帝前生为樵夫,遇雨见佛像被淋,取笠覆之,一念之诚,后报无穷。
问:本人在未信佛之时是无觉,自皈依三宝来,少学经典才知我身是四大假合,是无常的大病体,立即切切实实来学来修来练,要消除内外诸幻病,哪知至现未除清,再发生自性中心病,本人认识是长久病,无妙方可治,大德是当代大医王,故敢求解!(黄米田、黄道空)
答:心本无体,安能有病。所误心病者,不过妄念耳。妄念谓何,过去种种得失五欲六尘,以及现在未来等欲尘,丛集不断,势若群魔众盗,一齐来攻,故成病患。然此病起于自己三毒,幻出诸怪,如求痊可,必去妄念。能信阿弥陀佛,肯念阿弥陀佛,妄念才起,便提一句佛号挡去,如水来土屯,久久自感佛佑,且生极乐。如念佛心…
《佛学问答类编 (通问第一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