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类编 (通问第一之二)▪P6

  ..续本文上一页轻,念欲尘心重,虽佛来眼前,也救汝居士不得。

  问:六方世界,有恒沙佛土,但不知也有西方极乐世界那样七宝庄严否?西方念佛往生,六方佛土,如何去法,是否也要念佛,才能去的?(童瑞珠)

  答:六方恒沙佛土,虽各具七宝庄严,惟与西方极乐比较,则有逊焉。缘此莲邦,乃弥陀因地,精取二百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具足五劫所成,思此可知矣。如欲往游六方,先求往生极乐,经云,“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朑,盛众妙花,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此其去法。

  问:有人说,释迦牟尼佛是此界教主,念佛不念释迦佛,反念他方阿弥陀佛,是舍本向外。(慧妙)

  答:噫,此语似是有理,实则知一而不知余,故因执而成谤。须知念弥陀名,乃遵本师释尊之教,经训煌煌,岂我独出心裁,弟奉师训,云何舍本?譬如孔子每每称扬尧舜,曰尧舜与人同,曰舜人也,我人也,未闻责以背舍孔子之本,而向外也。

  问: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是属宗门抑属教下,古德之禅是否有依之修者希例示。(郭无垢)

  答:宗门与教下,乃后来演变之名辞,我辈初学,不易分清,宜先急其所急。今反问一句,唐朝以后,禅宗大师无不皆研金刚,试想金刚一经,属于宗门,抑属教下?明乎此理,则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属宗属教,可例而知矣。至云古之禅德,是否有依修者,区区所闻不广,不知者自不能言也。

  问:佛法言万法唯心,如某先生言我家右边的房屋没盖好,而先盖左边的房屋,则大儿子将败,诸如此类之风水地理说,可信与否?请开示。(颜贵业)

  答:堪舆之学,由来已久,古今说者,有验不验,当有彼之理由非尽虚诞。然学佛者,主说在心,心造万法,吉凶祸福由之。学佛功力微弱,则堪舆之理,或有可凭,学佛功力增胜,堪舆之理被转矣。

  问:所谓“耳根圆通”是到何境界,能听出什么?神仙有此通否?(吴明安)

  答:圆通即是境界,能听自性,万法唯心,能听万法。佛门小圣,尚作不到,外道仙人,更无其分。

  问:见人杀生,虽发救度之愿,而力不从心奈何耶?(周慧德)

  答:力能救之,而功德利益,两方圆满,倘力不从心,只要发心真诚,力若用尽,而自己功德,已同须弥。以理言之,一念之慈,成佛之因,以事言之,八识田中已落善种矣。

  问:楞严经中的:“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是如何解释?(陈炳林)

  答:凡问经文,必指出某卷某章,方为解答,本栏屡屡声明矣。缘答经文,应统观上下脉络所在。不能断章取义,恐失旨也。祈示出范围后,再奉答不迟。

  问:我没拜过法师,不知诵经方法,那么要诵弥陀经,普门品经,只在用口念,或有病的人,没跪只坐念,不知可以否?(邱福慧)

  答:经属显教,不似密咒条件困难,依文诵读,不须师授,但经中亦有不少之生字,不可粗心以相似之形,而读白字。例如弥陀经之“俱絺罗”,“絺”错读希音,“颇罗堕”之“堕”字,错读“坠”音,“阿鞞佛”之“”字,错读闪音等,力避此弊,即无罪过。至于坐念跪念,并无限制,倘能恭敬,坐跪行立而诵,无所不可。

  问:因感友人张君,虽供奉观音圣像,却崇老母为千仙万佛之创造者,其经典系由仙人分三才位置(天才讲述,地才翻译,人才笔记)讲记所编印,且未记明著者,及印刷书局牌号,其教义包含释、道、儒,且三界、六道、因果等之说均有不同之处,又云“天机不可外泄”等云,若按回明老禅师杰作,“暗路明灯”而武断之,友人之信奉,似乎近邪?虽欲拯渠弃邪归正,奈因彼此之学识在伯仲之间,又渠之笃信已臻至坚不可破之境界,且恐诽谤正法重罪,恳祈赐示其信奉属正抑是邪?何以诱导归正?(李心诚)

  答:居士既皈依三宝,而三宝中焉有“老母”“仙人”“儒”“道”“三才”等,既读过暗路明灯,则当知一切邪魔等,何尚遇事而不决?此人之学问,谅不能与居士伯仲,是所信奉者,乃无知愚夫,醉梦乱境,七颠八倒,一塌糊涂而已,奚足云教。彼著魔日深,故坚迷难拔,诱其归正,安有定法,惟赖居士观察机缘,善巧劝导,时久业消,或能转耳。

  问:有人说佛教是积极的救世的,而不是悲观消极的厌世的,但尼僧剃发修行于深山古刹中,世事不闻不问,这岂非脱离了社会人群?设若人人如此,则国家社会能繁荣进步吗?(金川)

  答:众生根器千差万别,有喜为公者,有喜修己者,佛法方便,无量无边,有大乘教义,有小乘教义。大乘教义,度众便是度己,跳火坑入地狱,不疲不厌,此菩萨之行也,佛极赞之。小乘教义修己而不害众,远闹聩隐山林,淡泊无我,此声闻之行也,佛尝斥之。大乘如世人兼善天下,小乘如世人独善其身,善天下如尧舜禹汤文武之流,独善身如巢由夷齐严陶之亚,俱不可非之,且小乘者正为大乘之预备,不有先习淡泊,何能无我牺牲。

  问:有人问一尊佛出世要三大阿僧祇劫,那么释迦世尊这番来降生亦三大阿僧祇劫乎?但是后来的佛要多久?(顾凤英)

  答:三祇之数,指佛修行时间,非指佛与佛出世之距离,释尊灭后,弥勒来时,只云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可为证也。证成佛果,惟有一次,余虽屡屡降生,不过应化示相而已,何限时间。

  问:我在金门抱著「众生皆我父母”的思想创设了念佛会,算不算是弘法?(鲁成)

  答:自己念佛,劝人念佛,又提倡念佛会,将法说与人,非弘法而何。更视众生皆为父母,知见亦正,甚可佩服。但有一言相赠,在家与出家,立场不同,学问无论到何程度,决不能受人供养,受人皈依。倘有机会,还是受戒为正。多看净土书籍,以免行解错误。

  问:顿悟自比渐悟大佳,请问其法维何?(李云霄)

  答:顿悟实无有法,所谓顿者,其理有二,一为惑业薄而尘欲轻者,障碍较少,悟道较速,一为多生修习,至此生而成熟者。前有喻,如镜染尘垢,染厚者须久磨而光,染薄者经少磨即明。后有喻,如人食量,能容七饼,食时饱在最后一饼,应知后一饼之饱,原自前六来也。

  问:维摩诘是否为佛弟子,不然是跟谁学的。其师父是谁。抑或如缘觉无师自悟的?(赖栋梁)

  答:其本古德曾云为金粟如来,其迹乃毗耶离之居士。经云“有国名妙善,佛号无动,是维摩诘于彼国殁,而来生此”。据此其本之所学,非从释尊也。经又云,“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据此其迹则教秉释尊,即是释尊弟子也。

  问:夫过去如幻,现在如梦,未来亦然,毕竟空寂,苦乐俱不可得,无一可往心处。然则兴道场,度众生,亦如梦如幻耶?(赖栋梁)

  答:三际梦幻,苦乐不得,心无住处,是言有悟有得之菩萨,非博地凡夫境界,万法本属一如,兴道场,度众生,自不例外,惟凡夫迷真著有,菩萨不能不为实行权,从真入假,假设方便而度之。而在菩萨,自了性空,并不著相,所谓水月道场,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问:人往生西方以后,为何清明扫墓时,还拜他呢?是否灵魂还在吗?照现风俗习惯,不管有否生西?人们都还拜祖先的木牌,是否追远乎?或是有灵乎?(李月凤)

  答:果生西方,固不来享,除鬼道以外,他道亦不能来享,即在鬼道,亦需至诚感格,儒圣云,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不诚亦难感也。若论追远,则只有尽其在我,申我孝思而已。必求实益,拜时莫如加以诵经念佛,祖先若在西方,莲品可以增高,若在六道,可借佛力次第超升。

  问:有一位大德说:在家居士只要尽了护法的责任就好了,毋需研究佛学,更不必要弘扬佛法,此种论调是否正确?(释永兴)

  答:学佛者,遵佛之教而行焉,佛度众生了脱生死,尚不分四生六道,况分在家出家乎?背尘合觉,必经闻思修,不研佛学,何闻何修?大乘发心,必受四宏誓,不许弘化,何圆菩提?且菩萨者,必自度化他者也,如依此说,是不许在家人自觉觉他,更无所谓作菩萨也。经中维摩诘居士,光严童子,善德等,具是男子在家等觉菩萨,月上女,妙慧童女等,皆是女子在家菩萨,畜生野干,尚许为诸天说法,以上诸事,皆甚明著。至我国古德庞居士傅大士等,亦是行解相应,自行化他之菩萨,如佛制平等,无此歧异,应依圣言量,可也。

  问:佛教出世法,是超出三界,请问三界以上,定是佛国,佛国以上,尚有何所?(张详谋)

  答:若以事言,三界欲色秽浊,佛界庄严清净,然虚空无尽,世界亦无尽,此无尽世界中,有净有秽,重重交错,实则并无方向,假名曰上下东西,能超秽便入净,即名超三界也。若以理言,万法唯心,心净则土净,心秽则土秽,无三界可出,无佛国可入。心净者虽在三界,即是佛国,心秽者虽居佛国,仍是三界,如五不还兜率等,虽在三界,因皆心净,当地便是净土,我辈今居,本为释迦佛国,因众心秽,眼前便现娑婆。

  问:在无讲经道场之地方,欲度化未生信仰者,当采取何种步骤,使其皈依佛教?(陈金泉)

  答:识字之人,赠以初机浅近之小册;不识字者,与讲因果及知苦求乐之法;能观机以书以言,契其心理,其收效不减于讲经。

  问:听经拜佛近十年去夏我丈夫患重病愈后,我深感佛祐,拜佛更殷,惟自此后,我心时觉烦恼,偶因小故,痛打儿女,并和丈夫吵架,近更想离异远走,另觅良境此何故?应如何为宜,请师指示。(柳永贞)

  答:烦恼乃四魔之一,时时起现行,当前能酿祸乱,将来牵引三途,必念佛以制之,方不为害,功浅则能伏,功深则能除。彼既时时蠢动,自宜时时念佛,但短时拜佛,何能克其不停动作,夫妇反目,痛打儿女,又思离异,另觅所托,此皆魔力播弄,若不猛醒,尚有他事发生,不但良境不能得,只怕火坑苦海,即在眼前,一失足成千古恨,不可无事生非也。贵居士果愿离苦得乐,宜真心念佛深知因果,或皈依,或受戒,区区均可代为介绍。

  问:吾人应亲近贤师益友,古人云,道吾善者…

《佛学问答类编 (通问第一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