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类编 (通问第一之二)▪P7

  ..续本文上一页,是吾贼,道吾恶者,是吾师。夫维摩诘能道人错,正是善知识,佛之十大弟子,当该常去亲近,况有师命使其问疾,为何都不肯去?(玉芳)

  答:问疾必有酬对之辞,诸尊者畏难酬对,故言此事不堪其任,非不愿亲近也。此尚属形表,实则此经为斥小弹偏,叹大褒圆,诸尊者与维摩大士,故作顿挫,以显其抑扬耳,总之皆系大权慈悲,运用善巧也。

  问:有人说,佛既慈悲爱众,剪花供佛,是否合理?花开四季各有花神,如人有家庭一样,忽被剪下供佛,如一家人口离散,使花苦哉苦哉,并伤花神之心,而怨佛不慈悲,此人之语,应如何答覆?(玉芳)

  答:花本无情,剪之并无痛苦,且系人工培养,一家卖钱,一家买货,与他人何干。假若果有花神,应知剪花供佛者,十之一二,剪供人家玩尝者,十之七八,花神何不怨众人,而独怨佛。如谓花神对于供花者,一例皆怨,试问神农为我国古圣,是为五谷之神,人皆尊敬,而人类皆食五谷,岂非拆散神农眷属,伤其心而招其怨乎?

  问:经上说,遇到佛,闻佛说法开悟,须发自落袈裟披身,即刻证罗汉果,为甚么没有听过证菩萨果?(池慧霖)

  答:小乘经典,是如此说,小乘志在自了,见思惑破,所证即是罗汉。大乘经典,则不如此,多说发菩提心,上求下化,自然主张广度众生,破尘沙无明,所证自是菩萨。如言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或言于此得不退转,或言所愿速成,悉皆成就,或言授记,是皆证菩萨之果者,此大小典籍所载之不同一也。自了者不发菩提心,安能突证菩萨,无如是因,自无如是果二也。

  问:照因果法今生得人身是前生持五戒之因,若然提婆达多前生恶心害佛不持杀戒,何故亦能得人身耶?(池慧霖)

  答:前生者,不一定指前一生,或前三五,或前十百,皆以种子熟时为断,此其一。提婆达多,实是大权菩萨,故现恶业,而堕苦报,以逆迹助佛劝导众生,如剧场之上,有扮精忠如岳飞者,有扮巨奸如秦桧者,倘无秦桧,何以显岳飞之忠,倘无人扮秦桧,何以起观众敬岳之心,此其二。后说各经多有记载,法华经人皆知之,

  亦载提婆达多之事,可检而味之。

  问:众生皆有神识,其大小是一样否?有变化否?牛身大识当该大,蚁身小识当该小,若牛转生变蚁,蚁转生变牛,识一定有增减,才讲的通。(池慧霖)

  答:识依于心,犹波依于水,水之宽狭,即是波之宽狭,心之大小,即是识之大小。试问居士七尺之躯,心只七尺乎?经云“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心既如此之大,渺小七尺,何以包容在内,又不闻“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之经文乎?请于此经文求悟,则牛蚁神识大小即自解矣。

  问:观世音菩萨,过去早已成佛为正法明如来。因悲愿无穷,故再降格作菩萨以救度众生,然每一尊佛度生之法都比菩萨为高。何故要降格耶?岂有不降格就不能行其度生的悲愿吗?(陈万障)

  答:各尊菩萨,各有愿力,且与各土众生,各有深缘,观音与娑婆缘深,故常游此土。然此土有佛释尊,摄化大千,一土不能有二佛,犹一国不能有二王,其理正同,故倒驾慈航,权现菩萨,辅佐释尊,否则如世间乱国,政出多门,民无所从矣。

  问:维摩诘经上云:“佛为诸比丘略说法要”,是“无生四谛法”,而佛的十大弟子中,摩诃迦旃延,在佛后所敷演的是“生灭四谛法”(错)是时,佛为何不与其订定呢?假若维摩诘居士不到岂不是使诸比丘得不到利益呢?反而空说吗?(江宽玉)

  答:此说有三,一、十尊者被维摩大士所呵在前,被遣在后,前或未知,后岂终不知也。二、佛在此土说教,所有声缘菩萨,皆为所化,说一法门,含有多义;各随其根,而异其受,订正亦必遇缘,否则不契,应知生灭四谛,亦非错法,维摩大士并非破之,乃斥其执小,不知观诸比丘之机。三、说法有权有实有自说有借他说,此乃故借十尊说小,而显大士说大,无非皆施善巧,专以为利众也。

  问:中国之恕道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于莲社及仁人在每年年末皆有发扬救济,除米钱以外,尚有旧衣服,就是大部分“己所不欲”之物,才施于人,如此是有与我国之恕道不符合否?(江宽玉)

  答:“不欲”专指加损害于他方而言,莲社赐人旧衣,非有害于彼也,彼如不欲,不受而已,亦无损也。再“勿施于人”之施字,在此处作“加”字讲,不作施“舍”讲,则不误会矣。

  问:一三千大千世界里有多少银河系?(郭家宁)

  答:大千世界,乃佛学分划星球之范围及名辞,银河系乃天文科学家所划星球之范围及名辞。大千世界银河系物体一也,只其定位之法不同,如米用量器计算,则曰升斗,用衡器计算,则曰斤两,欲以升斗合斤两,非不可通,但须经一番测算,倘以大千世界合银河系,亦复如是,惟区区无天眼不见大千,无仪器不见银河系,便不能强不知以为知矣。

  问:铁轮王所统辖之洲,是否三界在内,而包括几个大千世界呢(刘觉之)

  答:铁轮王所统之洲,是四大洲之一,乃大千世界之一小部分,安能说包括几个大千。

  问:何谓中阴身?(林庆勋)

  答:神识已离现在身,尚未入生缘身,两者之间,名之为中,此际神识,名曰中阴。

  问:人死之后,是由中阴身直接投生受胎,抑或须经十殿阎王之审判才投生?(以上二题有何差别?)(林庆勋)

  答:中阴身后,不属六道。其存在时间,长短不一,有一时间即入六道者,有一七日,或二三七日之不等,最长七七即转生矣。此言普通,偶有七七以外之长时,尚不转生,乃其例外之缘。阎罗系地狱境界现相,中阴界无之,其六道生死状况,各各不同,但皆以业力为原则。

  问:中阴身住在何处?寿命多久?中阴身之时,是否知道前生之事?(林庆勋)

  答:游游荡荡,不出本界。多数能记生前,然亦有不能记者,余参前条。

  问:吾人何以会忘记前生之事?从何时开始才忘记前生?(林庆勋)

  答:记忆之事,皆系意识卸落影子,深入于阿赖耶中含藏。生产新影新种刹那加,旧者在下,新者在上,故易记新事,常忘旧事,此一沉一浮之关系也。至人临死,及阿赖将舍之时,所藏种子,摇播翻动,名乱心位,此是一度昏沉,再经中阴一隔,复遇缘迷而入胎。再经生长成种种变化,处十月黑暗胎狱,产出人事境界更换等,此一乱,一昏,一隔,一迷,一变,一换,阿赖耶中种子,颠倒互薰,故前事迷而不清,不能记忆。

  问:扫地扫尘埃,净心超三界,守口摄意身莫犯?(林庆勋)

  答:此之句文,第一是喻,第二是说修功,乃言扫尘则地净,断无明则出世间矣。三句是说“身三、口四、意三”十种善业耳。

  问:西方极乐世界莲花化生以后依靠何人抚养长大?(林庆勋)

  答:莲花开后,即是成人,并无幼稚壮老,种种经过。衣食住行,自在化生,细读阿弥陀经,自知其详。

  问:佛的法运河时算起?(林庆勋)

  答:自佛涅槃后起算。

  问:在佛像前烧香,上供物是何意义?又长明灯用意何在?(郑以哉)

  答:表示诚敬,如人间之贡贽等。所供有香花水灯,种种之仪,都有表显。问答集中,早有详解,明灯者,表六度智慧也。

  问:佛教在经济上、政治上看来是放任自由平等的,不知有无具体办法?(郑以哉)

  答:此问语义含混,无从率答。若言教规具体,则有小大种种戒文,起居坐卧,则有种种威仪,组织则纲目有次,生活则有条不紊。无一事而无法,无一法而无理。

  问:为护教或传布,在佛教史上与哪些外教或政治性的发生战争?战争结果如何?又对待敌人如何?(郑以哉)

  答:佛教恩怨平等,向不与人争执,护教布教,皆有范围,历历彰彰,并无因教而起战争,只有受他破坏,犯而不较,自己复兴。

  问:佛教里战争的“菩萨”为谁?法力如何(郑以哉)

  答:教中只有护法,以及降服,皆是被动,抵抗外侮。并无向他进行战争之事。不可误会。

  问:佛教里“恶魔”是谁?法力如何(郑以哉)

  答:欲界自在天,有魔曰波旬,专破佛法,然邪不侵正,终归失败。

  问:佛教对于外(异)教态度如何?(郑以哉)

  答:恩怨平等,四生平等,一律施化,不念旧恶。

  问:佛教除杀生外,在食、衣、住、行上有哪些禁忌?(郑以哉)

  答:佛门分出家在家,四众弟子。出家受比丘大戒后,衣食住行,均有律仪。在家男女居士,受戒者遵戒,未受戒者,亦不宜作杀盗,杀伤慈悲,盗犯法律。

  问:佛教婚姻制度如何?可否与异教结婚?(郑以哉)

  答:婚姻并无限制,若与外教结婚,只恐信仰不同,家庭失和而已。

  问:佛教对于人类乃至宇宙的来源,是采创造抑是进化?或另他说?(郑以哉)

  答:必破尘沙惑,方能成佛,尘沙言其繁多,所谓一切也。惑乃迷而不知,即所谓性之障也。如不将宇宙人生,彻底全彰,岂得谓之见性,何得成佛。实以宇宙人生,万事万理,繁如恒河之沙,欲其说明,故有三藏之浩浩也。阅尽三藏,能通其义,始能真解宇宙人生,否则皆是隔靴搔痒。

  问:常见初学佛之人,多有业障累累,此是学佛不至诚否?或是佛菩萨试验他,或是消除宿世业障否?(江宽玉)

  答:众生多劫轮回,善恶混杂,学佛是善种现行,障碍是恶种现行,能至诚是善种力大,不至诚是善种力微,业障能障与否,亦在其力强弱,至云佛菩萨之试验,及宿业消除,虽有其事,但初学之人功夫未进,教理不明,于此诸说,尚谈不到。

  问:亦有学佛之人,经过多年,查其以前,很有信很发心,到后来反而没影响了,反而迷惑颠倒,此是其人宿世业障重否?(江宽玉)

  答:参究前条,可悟此问,是乃彼人善种力微,恶种之强之征。既不能深求教理,以开智慧,又不遇知识策励,俾向前进,遂使仅种善根,或得福报而已,解脱道上,并无其分,哀哉。

  问:六道中,内中(…

《佛学问答类编 (通问第一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