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吾賊,道吾惡者,是吾師。夫維摩诘能道人錯,正是善知識,佛之十大弟子,當該常去親近,況有師命使其問疾,爲何都不肯去?(玉芳)
答:問疾必有酬對之辭,諸尊者畏難酬對,故言此事不堪其任,非不願親近也。此尚屬形表,實則此經爲斥小彈偏,歎大褒圓,諸尊者與維摩大士,故作頓挫,以顯其抑揚耳,總之皆系大權慈悲,運用善巧也。
問:有人說,佛既慈悲愛衆,剪花供佛,是否合理?花開四季各有花神,如人有家庭一樣,忽被剪下供佛,如一家人口離散,使花苦哉苦哉,並傷花神之心,而怨佛不慈悲,此人之語,應如何答覆?(玉芳)
答:花本無情,剪之並無痛苦,且系人工培養,一家賣錢,一家買貨,與他人何幹。假若果有花神,應知剪花供佛者,十之一二,剪供人家玩嘗者,十之七八,花神何不怨衆人,而獨怨佛。如謂花神對于供花者,一例皆怨,試問神農爲我國古聖,是爲五谷之神,人皆尊敬,而人類皆食五谷,豈非拆散神農眷屬,傷其心而招其怨乎?
問:經上說,遇到佛,聞佛說法開悟,須發自落袈裟披身,即刻證羅漢果,爲甚麼沒有聽過證菩薩果?(池慧霖)
答:小乘經典,是如此說,小乘志在自了,見思惑破,所證即是羅漢。大乘經典,則不如此,多說發菩提心,上求下化,自然主張廣度衆生,破塵沙無明,所證自是菩薩。如言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或言于此得不退轉,或言所願速成,悉皆成就,或言授記,是皆證菩薩之果者,此大小典籍所載之不同一也。自了者不發菩提心,安能突證菩薩,無如是因,自無如是果二也。
問:照因果法今生得人身是前生持五戒之因,若然提婆達多前生惡心害佛不持殺戒,何故亦能得人身耶?(池慧霖)
答:前生者,不一定指前一生,或前叁五,或前十百,皆以種子熟時爲斷,此其一。提婆達多,實是大權菩薩,故現惡業,而墮苦報,以逆迹助佛勸導衆生,如劇場之上,有扮精忠如嶽飛者,有扮巨奸如秦桧者,倘無秦桧,何以顯嶽飛之忠,倘無人扮秦桧,何以起觀衆敬嶽之心,此其二。後說各經多有記載,法華經人皆知之,
亦載提婆達多之事,可檢而味之。
問:衆生皆有神識,其大小是一樣否?有變化否?牛身大識當該大,蟻身小識當該小,若牛轉生變蟻,蟻轉生變牛,識一定有增減,才講的通。(池慧霖)
答:識依于心,猶波依于水,水之寬狹,即是波之寬狹,心之大小,即是識之大小。試問居士七尺之軀,心只七尺乎?經雲“性覺真空性空真覺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心既如此之大,渺小七尺,何以包容在內,又不聞“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之經文乎?請于此經文求悟,則牛蟻神識大小即自解矣。
問:觀世音菩薩,過去早已成佛爲正法明如來。因悲願無窮,故再降格作菩薩以救度衆生,然每一尊佛度生之法都比菩薩爲高。何故要降格耶?豈有不降格就不能行其度生的悲願嗎?(陳萬障)
答:各尊菩薩,各有願力,且與各土衆生,各有深緣,觀音與娑婆緣深,故常遊此土。然此土有佛釋尊,攝化大千,一土不能有二佛,猶一國不能有二王,其理正同,故倒駕慈航,權現菩薩,輔佐釋尊,否則如世間亂國,政出多門,民無所從矣。
問:維摩诘經上雲:“佛爲諸比丘略說法要”,是“無生四谛法”,而佛的十大弟子中,摩诃迦旃延,在佛後所敷演的是“生滅四谛法”(錯)是時,佛爲何不與其訂定呢?假若維摩诘居士不到豈不是使諸比丘得不到利益呢?反而空說嗎?(江寬玉)
答:此說有叁,一、十尊者被維摩大士所呵在前,被遣在後,前或未知,後豈終不知也。二、佛在此土說教,所有聲緣菩薩,皆爲所化,說一法門,含有多義;各隨其根,而異其受,訂正亦必遇緣,否則不契,應知生滅四谛,亦非錯法,維摩大士並非破之,乃斥其執小,不知觀諸比丘之機。叁、說法有權有實有自說有借他說,此乃故借十尊說小,而顯大士說大,無非皆施善巧,專以爲利衆也。
問:中國之恕道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關于蓮社及仁人在每年年末皆有發揚救濟,除米錢以外,尚有舊衣服,就是大部分“己所不欲”之物,才施于人,如此是有與我國之恕道不符合否?(江寬玉)
答:“不欲”專指加損害于他方而言,蓮社賜人舊衣,非有害于彼也,彼如不欲,不受而已,亦無損也。再“勿施于人”之施字,在此處作“加”字講,不作施“舍”講,則不誤會矣。
問:一叁千大千世界裏有多少銀河系?(郭家甯)
答:大千世界,乃佛學分劃星球之範圍及名辭,銀河系乃天文科學家所劃星球之範圍及名辭。大千世界銀河系物體一也,只其定位之法不同,如米用量器計算,則曰升鬥,用衡器計算,則曰斤兩,欲以升鬥合斤兩,非不可通,但須經一番測算,倘以大千世界合銀河系,亦複如是,惟區區無天眼不見大千,無儀器不見銀河系,便不能強不知以爲知矣。
問:鐵輪王所統轄之洲,是否叁界在內,而包括幾個大千世界呢(劉覺之)
答:鐵輪王所統之洲,是四大洲之一,乃大千世界之一小部分,安能說包括幾個大千。
問:何謂中陰身?(林慶勳)
答:神識已離現在身,尚未入生緣身,兩者之間,名之爲中,此際神識,名曰中陰。
問:人死之後,是由中陰身直接投生受胎,抑或須經十殿閻王之審判才投生?(以上二題有何差別?)(林慶勳)
答:中陰身後,不屬六道。其存在時間,長短不一,有一時間即入六道者,有一七日,或二叁七日之不等,最長七七即轉生矣。此言普通,偶有七七以外之長時,尚不轉生,乃其例外之緣。閻羅系地獄境界現相,中陰界無之,其六道生死狀況,各各不同,但皆以業力爲原則。
問:中陰身住在何處?壽命多久?中陰身之時,是否知道前生之事?(林慶勳)
答:遊遊蕩蕩,不出本界。多數能記生前,然亦有不能記者,余參前條。
問:吾人何以會忘記前生之事?從何時開始才忘記前生?(林慶勳)
答:記憶之事,皆系意識卸落影子,深入于阿賴耶中含藏。生産新影新種刹那加,舊者在下,新者在上,故易記新事,常忘舊事,此一沈一浮之關系也。至人臨死,及阿賴將舍之時,所藏種子,搖播翻動,名亂心位,此是一度昏沈,再經中陰一隔,複遇緣迷而入胎。再經生長成種種變化,處十月黑暗胎獄,産出人事境界更換等,此一亂,一昏,一隔,一迷,一變,一換,阿賴耶中種子,顛倒互薰,故前事迷而不清,不能記憶。
問:掃地掃塵埃,淨心超叁界,守口攝意身莫犯?(林慶勳)
答:此之句文,第一是喻,第二是說修功,乃言掃塵則地淨,斷無明則出世間矣。叁句是說“身叁、口四、意叁”十種善業耳。
問:西方極樂世界蓮花化生以後依靠何人撫養長大?(林慶勳)
答:蓮花開後,即是成人,並無幼稚壯老,種種經過。衣食住行,自在化生,細讀阿彌陀經,自知其詳。
問:佛的法運河時算起?(林慶勳)
答:自佛涅槃後起算。
問:在佛像前燒香,上供物是何意義?又長明燈用意何在?(鄭以哉)
答:表示誠敬,如人間之貢贽等。所供有香花水燈,種種之儀,都有表顯。問答集中,早有詳解,明燈者,表六度智慧也。
問:佛教在經濟上、政治上看來是放任自由平等的,不知有無具體辦法?(鄭以哉)
答:此問語義含混,無從率答。若言教規具體,則有小大種種戒文,起居坐臥,則有種種威儀,組織則綱目有次,生活則有條不紊。無一事而無法,無一法而無理。
問:爲護教或傳布,在佛教史上與哪些外教或政治性的發生戰爭?戰爭結果如何?又對待敵人如何?(鄭以哉)
答:佛教恩怨平等,向不與人爭執,護教布教,皆有範圍,曆曆彰彰,並無因教而起戰爭,只有受他破壞,犯而不較,自己複興。
問:佛教裏戰爭的“菩薩”爲誰?法力如何(鄭以哉)
答:教中只有護法,以及降服,皆是被動,抵抗外侮。並無向他進行戰爭之事。不可誤會。
問:佛教裏“惡魔”是誰?法力如何(鄭以哉)
答:欲界自在天,有魔曰波旬,專破佛法,然邪不侵正,終歸失敗。
問:佛教對于外(異)教態度如何?(鄭以哉)
答:恩怨平等,四生平等,一律施化,不念舊惡。
問:佛教除殺生外,在食、衣、住、行上有哪些禁忌?(鄭以哉)
答:佛門分出家在家,四衆弟子。出家受比丘大戒後,衣食住行,均有律儀。在家男女居士,受戒者遵戒,未受戒者,亦不宜作殺盜,殺傷慈悲,盜犯法律。
問:佛教婚姻製度如何?可否與異教結婚?(鄭以哉)
答:婚姻並無限製,若與外教結婚,只恐信仰不同,家庭失和而已。
問:佛教對于人類乃至宇宙的來源,是采創造抑是進化?或另他說?(鄭以哉)
答:必破塵沙惑,方能成佛,塵沙言其繁多,所謂一切也。惑乃迷而不知,即所謂性之障也。如不將宇宙人生,徹底全彰,豈得謂之見性,何得成佛。實以宇宙人生,萬事萬理,繁如恒河之沙,欲其說明,故有叁藏之浩浩也。閱盡叁藏,能通其義,始能真解宇宙人生,否則皆是隔靴搔癢。
問:常見初學佛之人,多有業障累累,此是學佛不至誠否?或是佛菩薩試驗他,或是消除宿世業障否?(江寬玉)
答:衆生多劫輪回,善惡混雜,學佛是善種現行,障礙是惡種現行,能至誠是善種力大,不至誠是善種力微,業障能障與否,亦在其力強弱,至雲佛菩薩之試驗,及宿業消除,雖有其事,但初學之人功夫未進,教理不明,于此諸說,尚談不到。
問:亦有學佛之人,經過多年,查其以前,很有信很發心,到後來反而沒影響了,反而迷惑顛倒,此是其人宿世業障重否?(江寬玉)
答:參究前條,可悟此問,是乃彼人善種力微,惡種之強之征。既不能深求教理,以開智慧,又不遇知識策勵,俾向前進,遂使僅種善根,或得福報而已,解脫道上,並無其分,哀哉。
問:六道中,內中(…
《佛學問答類編 (通問第一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