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輕,念欲塵心重,雖佛來眼前,也救汝居士不得。
問:六方世界,有恒沙佛土,但不知也有西方極樂世界那樣七寶莊嚴否?西方念佛往生,六方佛土,如何去法,是否也要念佛,才能去的?(童瑞珠)
答:六方恒沙佛土,雖各具七寶莊嚴,惟與西方極樂比較,則有遜焉。緣此蓮邦,乃彌陀因地,精取二百十億諸佛妙土清淨之行,具足五劫所成,思此可知矣。如欲往遊六方,先求往生極樂,經雲,“其土衆生,常以清旦,各以衣朑,盛衆妙花,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此其去法。
問:有人說,釋迦牟尼佛是此界教主,念佛不念釋迦佛,反念他方阿彌陀佛,是舍本向外。(慧妙)
答:噫,此語似是有理,實則知一而不知余,故因執而成謗。須知念彌陀名,乃遵本師釋尊之教,經訓煌煌,豈我獨出心裁,弟奉師訓,雲何舍本?譬如孔子每每稱揚堯舜,曰堯舜與人同,曰舜人也,我人也,未聞責以背舍孔子之本,而向外也。
問: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是屬宗門抑屬教下,古德之禅是否有依之修者希例示。(郭無垢)
答:宗門與教下,乃後來演變之名辭,我輩初學,不易分清,宜先急其所急。今反問一句,唐朝以後,禅宗大師無不皆研金剛,試想金剛一經,屬于宗門,抑屬教下?明乎此理,則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屬宗屬教,可例而知矣。至雲古之禅德,是否有依修者,區區所聞不廣,不知者自不能言也。
問:佛法言萬法唯心,如某先生言我家右邊的房屋沒蓋好,而先蓋左邊的房屋,則大兒子將敗,諸如此類之風水地理說,可信與否?請開示。(顔貴業)
答:堪輿之學,由來已久,古今說者,有驗不驗,當有彼之理由非盡虛誕。然學佛者,主說在心,心造萬法,吉凶禍福由之。學佛功力微弱,則堪輿之理,或有可憑,學佛功力增勝,堪輿之理被轉矣。
問:所謂“耳根圓通”是到何境界,能聽出什麼?神仙有此通否?(吳明安)
答:圓通即是境界,能聽自性,萬法唯心,能聽萬法。佛門小聖,尚作不到,外道仙人,更無其分。
問:見人殺生,雖發救度之願,而力不從心奈何耶?(周慧德)
答:力能救之,而功德利益,兩方圓滿,倘力不從心,只要發心真誠,力若用盡,而自己功德,已同須彌。以理言之,一念之慈,成佛之因,以事言之,八識田中已落善種矣。
問:楞嚴經中的:“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是如何解釋?(陳炳林)
答:凡問經文,必指出某卷某章,方爲解答,本欄屢屢聲明矣。緣答經文,應統觀上下脈絡所在。不能斷章取義,恐失旨也。祈示出範圍後,再奉答不遲。
問:我沒拜過法師,不知誦經方法,那麼要誦彌陀經,普門品經,只在用口念,或有病的人,沒跪只坐念,不知可以否?(邱福慧)
答:經屬顯教,不似密咒條件困難,依文誦讀,不須師授,但經中亦有不少之生字,不可粗心以相似之形,而讀白字。例如彌陀經之“俱絺羅”,“絺”錯讀希音,“頗羅墮”之“墮”字,錯讀“墜”音,“阿鞞佛”之“”字,錯讀閃音等,力避此弊,即無罪過。至于坐念跪念,並無限製,倘能恭敬,坐跪行立而誦,無所不可。
問:因感友人張君,雖供奉觀音聖像,卻崇老母爲千仙萬佛之創造者,其經典系由仙人分叁才位置(天才講述,地才翻譯,人才筆記)講記所編印,且未記明著者,及印刷書局牌號,其教義包含釋、道、儒,且叁界、六道、因果等之說均有不同之處,又雲“天機不可外泄”等雲,若按回明老禅師傑作,“暗路明燈”而武斷之,友人之信奉,似乎近邪?雖欲拯渠棄邪歸正,奈因彼此之學識在伯仲之間,又渠之笃信已臻至堅不可破之境界,且恐誹謗正法重罪,懇祈賜示其信奉屬正抑是邪?何以誘導歸正?(李心誠)
答:居士既皈依叁寶,而叁寶中焉有“老母”“仙人”“儒”“道”“叁才”等,既讀過暗路明燈,則當知一切邪魔等,何尚遇事而不決?此人之學問,諒不能與居士伯仲,是所信奉者,乃無知愚夫,醉夢亂境,七顛八倒,一塌糊塗而已,奚足雲教。彼著魔日深,故堅迷難拔,誘其歸正,安有定法,惟賴居士觀察機緣,善巧勸導,時久業消,或能轉耳。
問:有人說佛教是積極的救世的,而不是悲觀消極的厭世的,但尼僧剃發修行于深山古刹中,世事不聞不問,這豈非脫離了社會人群?設若人人如此,則國家社會能繁榮進步嗎?(金川)
答:衆生根器千差萬別,有喜爲公者,有喜修己者,佛法方便,無量無邊,有大乘教義,有小乘教義。大乘教義,度衆便是度己,跳火坑入地獄,不疲不厭,此菩薩之行也,佛極贊之。小乘教義修己而不害衆,遠鬧聩隱山林,淡泊無我,此聲聞之行也,佛嘗斥之。大乘如世人兼善天下,小乘如世人獨善其身,善天下如堯舜禹湯文武之流,獨善身如巢由夷齊嚴陶之亞,俱不可非之,且小乘者正爲大乘之預備,不有先習淡泊,何能無我犧牲。
問:有人問一尊佛出世要叁大阿僧祇劫,那麼釋迦世尊這番來降生亦叁大阿僧祇劫乎?但是後來的佛要多久?(顧鳳英)
答:叁祇之數,指佛修行時間,非指佛與佛出世之距離,釋尊滅後,彌勒來時,只雲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可爲證也。證成佛果,惟有一次,余雖屢屢降生,不過應化示相而已,何限時間。
問:我在金門抱著「衆生皆我父母”的思想創設了念佛會,算不算是弘法?(魯成)
答:自己念佛,勸人念佛,又提倡念佛會,將法說與人,非弘法而何。更視衆生皆爲父母,知見亦正,甚可佩服。但有一言相贈,在家與出家,立場不同,學問無論到何程度,決不能受人供養,受人皈依。倘有機會,還是受戒爲正。多看淨土書籍,以免行解錯誤。
問:頓悟自比漸悟大佳,請問其法維何?(李雲霄)
答:頓悟實無有法,所謂頓者,其理有二,一爲惑業薄而塵欲輕者,障礙較少,悟道較速,一爲多生修習,至此生而成熟者。前有喻,如鏡染塵垢,染厚者須久磨而光,染薄者經少磨即明。後有喻,如人食量,能容七餅,食時飽在最後一餅,應知後一餅之飽,原自前六來也。
問:維摩诘是否爲佛弟子,不然是跟誰學的。其師父是誰。抑或如緣覺無師自悟的?(賴棟梁)
答:其本古德曾雲爲金粟如來,其迹乃毗耶離之居士。經雲“有國名妙善,佛號無動,是維摩诘于彼國殁,而來生此”。據此其本之所學,非從釋尊也。經又雲,“雖爲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據此其迹則教秉釋尊,即是釋尊弟子也。
問:夫過去如幻,現在如夢,未來亦然,畢竟空寂,苦樂俱不可得,無一可往心處。然則興道場,度衆生,亦如夢如幻耶?(賴棟梁)
答:叁際夢幻,苦樂不得,心無住處,是言有悟有得之菩薩,非博地凡夫境界,萬法本屬一如,興道場,度衆生,自不例外,惟凡夫迷真著有,菩薩不能不爲實行權,從真入假,假設方便而度之。而在菩薩,自了性空,並不著相,所謂水月道場,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
問:人往生西方以後,爲何清明掃墓時,還拜他呢?是否靈魂還在嗎?照現風俗習慣,不管有否生西?人們都還拜祖先的木牌,是否追遠乎?或是有靈乎?(李月鳳)
答:果生西方,固不來享,除鬼道以外,他道亦不能來享,即在鬼道,亦需至誠感格,儒聖雲,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不誠亦難感也。若論追遠,則只有盡其在我,申我孝思而已。必求實益,拜時莫如加以誦經念佛,祖先若在西方,蓮品可以增高,若在六道,可借佛力次第超升。
問:有一位大德說:在家居士只要盡了護法的責任就好了,毋需研究佛學,更不必要弘揚佛法,此種論調是否正確?(釋永興)
答:學佛者,遵佛之教而行焉,佛度衆生了脫生死,尚不分四生六道,況分在家出家乎?背塵合覺,必經聞思修,不研佛學,何聞何修?大乘發心,必受四宏誓,不許弘化,何圓菩提?且菩薩者,必自度化他者也,如依此說,是不許在家人自覺覺他,更無所謂作菩薩也。經中維摩诘居士,光嚴童子,善德等,具是男子在家等覺菩薩,月上女,妙慧童女等,皆是女子在家菩薩,畜生野幹,尚許爲諸天說法,以上諸事,皆甚明著。至我國古德龐居士傅大士等,亦是行解相應,自行化他之菩薩,如佛製平等,無此歧異,應依聖言量,可也。
問:佛教出世法,是超出叁界,請問叁界以上,定是佛國,佛國以上,尚有何所?(張詳謀)
答:若以事言,叁界欲色穢濁,佛界莊嚴清淨,然虛空無盡,世界亦無盡,此無盡世界中,有淨有穢,重重交錯,實則並無方向,假名曰上下東西,能超穢便入淨,即名超叁界也。若以理言,萬法唯心,心淨則土淨,心穢則土穢,無叁界可出,無佛國可入。心淨者雖在叁界,即是佛國,心穢者雖居佛國,仍是叁界,如五不還兜率等,雖在叁界,因皆心淨,當地便是淨土,我輩今居,本爲釋迦佛國,因衆心穢,眼前便現娑婆。
問:在無講經道場之地方,欲度化未生信仰者,當采取何種步驟,使其皈依佛教?(陳金泉)
答:識字之人,贈以初機淺近之小冊;不識字者,與講因果及知苦求樂之法;能觀機以書以言,契其心理,其收效不減于講經。
問:聽經拜佛近十年去夏我丈夫患重病愈後,我深感佛祐,拜佛更殷,惟自此後,我心時覺煩惱,偶因小故,痛打兒女,並和丈夫吵架,近更想離異遠走,另覓良境此何故?應如何爲宜,請師指示。(柳永貞)
答:煩惱乃四魔之一,時時起現行,當前能釀禍亂,將來牽引叁途,必念佛以製之,方不爲害,功淺則能伏,功深則能除。彼既時時蠢動,自宜時時念佛,但短時拜佛,何能克其不停動作,夫婦反目,痛打兒女,又思離異,另覓所托,此皆魔力播弄,若不猛醒,尚有他事發生,不但良境不能得,只怕火坑苦海,即在眼前,一失足成千古恨,不可無事生非也。貴居士果願離苦得樂,宜真心念佛深知因果,或皈依,或受戒,區區均可代爲介紹。
問:吾人應親近賢師益友,古人雲,道吾善者…
《佛學問答類編 (通問第一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