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藏本尊十观法
弟子甲:请问师父,在地藏法门中如何修心地法门?
师父:在同一个法门中,往往可以包涵各种不同等第的修持,甚至看似平常的地藏法门,其中亦有最高的法门在里面,乃至在此法门中即得具足无量功德之修行。就以布施葡萄而言,有人布施一串葡萄,来世便只得一串葡萄之果报,为什么?因为“如是因,如是果”:施葡萄得葡萄,施财得财,施土地就得土地。然而,这是最笨的修法,因为若善修者,应能一本万利(舍一得万报)若只是一本一利,则非善修。而这两者也都是符合如是因,如是果的原理。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完全是由于心的运用的关系。
弟子甲:师父,地藏法门应怎么修?以前所讲的几个法门与心地法门有什么关系?甚至密法与禅法跟它又有什么关系?
师父:我常说:对善修之人而言,任何一个法都可具足无量法,而且每一法也都可以是心地法门。然而对于不善修的人来讲,即使无相的心地法门也会变成有相法,而且他修一个法就只是一个法,甚至有时修一个法时,连一法也不像。现在因缘渐渐成熟,我在说法堂跟你讲佛法中的一切修行都是在求智慧,但麻烦的是:要有智慧才能修行!这也就是为什么要有善知识的缘故,因为初学者智慧并未开发,所以要有善知识的指导才能随智能而修行,依智而修。地藏法门或任何法门,既然称为法门,就是法之门,此处的“法”指的是菩萨法或菩提法,所以称为菩提法之门。
弟子甲:师父,那样的话,是否能以一法即能进入菩提?
师父:但是菩提有很多重门,至少有四重门,而这四重门,通常须一重一重地深入,所以不是一步就能登堂入室的。修法都必须要有智慧,要用慧观。所谓“慧观”,就是以智慧来观察,能用慧观来修行,成就的功德会大得多,乃至能成就无量功德。若不以慧观,则是呆呆地修:修一点点,便只能成就一点点。有智慧的修行人,每修一点,都能成就无量。例如手电筒,因为灯后有反射镜,因此就如有慧观,以一个小小的灯炮,便能照亮十倍以上。修地藏法门要能慧观,而此慧观若和禅法及密法结合在一起,便成了“地藏本尊观”。“地藏本尊观”共有十种观法,叙述如下:
第一、现相观修本尊观法的时候必须要有地藏菩萨的圣像。地藏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有戴宝冠的,一种是不戴宝冠的。观地藏本尊像,可先观不戴宝冠的那尊,这一尊所现是沙门相,也就是声闻(比丘相)相;其次再观戴宝冠的,这是地藏菩萨现菩萨的庄严相。所有的菩萨,除了地藏菩萨以外,没有一尊菩萨是现沙门相的—光头、披袈裟:其它的菩萨都是现菩萨庄严相,不是光头的比丘相。而且地藏菩萨手中还持着锡杖,这是地藏菩萨法门里最为特殊的一点。地藏菩萨如是现相,就代表了地藏菩萨的根本精神:他是绝对有能力现大菩萨相的,然而他却现声闻相。在地藏十轮经里面,佛也一再赞叹地藏以大菩萨的果位而现声闻身。地藏菩萨现此相的用意何在?他是在教化末法时期的众生——这是身体力行、无言的教化,他有如在说:你们只要看我所现之相,便可知道我所要教你们的是什么。末法时期的众生!你们莫以为你学禅就可以潇洒得无所顾忌;也莫以为你学密很高、很厉害,就什么都可以做得;或以为学唯识很有学问,因此就只重文字言说不重实修等等,甚至有人听说有禅师不拘小节,便非常欢喜地说那是不着相!哪有这回事?所谓沙门者,须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威仪即是庄严的行止之义)。地藏菩萨便是以现声闻相,来密示末法时期的众生,须遵循如来的最后教诫:佛灭以后以戒为师。这也可说是更进一步的无言说法:你们若要修行,须与我一样,要循规蹈矩地修,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好好地修行。连我已是十地菩萨都这么顺守如来教戒,你们也要这样随顺如来才好。菩萨的天衣、锦衣我不是穿不起,而我只着比丘的『制服』——袈裟,以示于汝等修行必须『务本』。
再者,地藏菩萨所现的两种相,各代表其因地与果地之相:因地的声闻相,及果地的菩萨庄严相。果地相是戴五佛宝冠的那一尊。除了首戴宝冠的差别外,身上还是披着袈裟。而其它菩萨则都没有披袈裟的,都是身着华丽的天衣,并以璎珞、珠宝等严身,很是庄严。唯有地藏王菩萨不论是现因地或果地相,都是披着袈裟、手持锡杖、宝珠。
弟子甲:师父,修行地藏法门若没认清楚这些,就失掉整个意义了!
师父:对呀,他就不知道自己在修什么了,未获其义,擦身而过——虽然菩萨像供在那里,天天都在看,但从未看出来!
弟子甲:现在再去看,就不一样了——真没想到!
师父:对!这便是地藏菩萨的大慈悲。末法时期魔强法弱,你们要好好修行,要老老实实地修,不要虚张声势,以为自己颇有修行,因而便不遵守佛门规矩。地藏菩萨如同一直在告诫我们:你看!我至今已为十地菩萨,但仍身着一般比丘法服,并且手持锡杖。(锡杖也是律中规定比丘应随身的道具之一。)
弟子甲:要规规矩矩拿着道具。
师父:对!这是地藏菩萨的沙门相观,地藏菩萨最慈悲的地方就在这里,密示我们在菩提道上要踏实地修行。这是地藏本尊十观的第一观,称为“现相观”;亦即,以大菩萨身而现声闻相——离于我相贪着。
第二、宝冠观
师父:地藏本尊观的第二观法是宝冠观。宝冠是什么意思?此宝冠是五佛宝冠,因为地藏菩萨的法冠上有五尊佛,亦即是一般的五方佛,或亦可是代表因地接引他的五尊佛,这五佛都是他的本尊。宝冠上有佛,即是顶戴如来之义。顶戴如来是什么意思?那是表示:念念不忘本师(本尊)推仰如来。若有五佛坐于行者顶上,随时随地都顶戴着如来而行,怎敢放逸、懈怠?这就是宝冠观之用意。修习地藏法门须作此观:时时观想地藏菩萨顶戴五佛如来,我学地藏,也要时时顶戴如来。
弟子甲:那我修行时要顶戴哪一尊如来?
师父:那看你修什么法门而定。本师释迦牟尼佛一定要,或是顶戴地藏菩萨亦可;因为你现在念地藏经,亦可顶戴地藏菩萨及他冠上的五尊佛。
弟子甲:师父,要坐着修观吗?这是密法吗?
师父:你要说它是密也可以。但这个法门并无显密的分别,不必刻意去分什么是显、什么是密。以最究竟之意义而言,密即是显、显即是密。什么是密呢?如果没告诉你的,那就是秘密!所以禅宗六祖大师说: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每一个人都看地藏像,但有人就是再怎么看,也看不出来这些诸佛密义、菩萨密义,这便是所谓的密。不过依通途而言,观想本尊确是密法的一部分。
弟子甲:师父,从这张画像上看不出有五尊佛。
师父:若如法,则一定要把佛像清楚地画出来才对。
弟子甲:一般好像都看不太出来是五尊的样子。
师父:没仔细看就看不出来,因为很小——是有的!
师父:还有,连观世音菩萨像,不论是刻的或画的,若如法作,冠上都应有一尊佛。但有的乱画,画得有点像月亮上的猴子一般,那是不对的!观世音菩萨顶戴的是阿弥陀佛——他的本师——不是顶戴月亮。顶戴如来,也就是顶戴本尊之义,这是显还是密呢?
弟子甲:是显。
师父:不对,是密。因为本尊是密法的名词。再者,你若看不出来,或看不懂,那就是密了!众生种种妄想分别而说这是显法、这是密法,事实上是,显中有密;而当密被表显出来时(画出来或刻出来)就成为显了:故称此密为显密(显中之密)。你若通达的话,显或密对你就不会有太大差别;故所谓显、密,实是一种分别所生。而分别亦有善恶二种:若分别得好,便是善分别;若分别得不好,则成妄分别。虚妄分别即是依于我见而有高下、爱憎、取舍之分别。显密之体本来是一,只是其相有别,故其用亦殊。
第三、锡杖观
这当然指的是地藏菩萨所持的锡杖。要作此观,先须知道锡杖的来由。锡杖本来只是手杖,是用来当走路的柱杖。因为以前的出家人都要行脚,修行人要去参学或乞食,都要走很久的路,尤其是山路。因印度大部分属于热带或亚热带气候,夏天季候风时常多雨,因此比丘们就拿着手杖以助行走,这是很实际、也很方便的小器具。后来,有一位比丘于黄昏天快黑时去乞食,他端着一个钵,谨依佛制,默默地站在一个人家门口,却把那人家的女主人吓到了,所以如来便制定须在锡杖上加些小环环,有了小环环的声音,就不会冷不防地吓到施主家,而且也更增加了它的实用性:因为锡杖声也会使山林里的野兽吓跑,昆虫在路上也会走避,不会被误踩而死。因具有这些作用,而这些作用都是表现了如来与僧众的慈悲与智慧。再者,因为修行人是持锡杖以作修行之事(如行脚、乞食、弘化等),所以便成为日常道具之一,因此,若持用之,久而久之就会有法力在其中(这就是为什么经典中记载:地藏菩萨以其锡杖顿地,震开地狱之门。)。这锡杖因为是如来所制,所以手持锡杖便也代表了如法修行及“如实修行”之义——修行是要真正照着去做的,不是言说戏论境界。这是锡杖观的第一观:如法、如实修行。
锡杖观的第二观是:精勤不懈。因为手持锡杖即代表到处参学、到处度化众生。参学是为了自利,而度众生则是利他;古时沙门做这两件事时都少不了要用到锡杖,因此手持锡杖即表精进不懈、自修化他。
锡杖观的第三观是“住持佛法”,因为比丘僧出外都须带着锡杖,到了挂搭之处,安单之后,便把它竖立在佛殿中,所以后世便称比丘在此驻锡,即是此法师住在此处,主持弘法利生之义。因此锡杖观的第三观是住持佛法。
锡杖观的第四观是起于大悲,广度众生。如前所说,大家都知道,地藏菩萨手持锡杖为众生震开地狱之门(这一点也须从深入的象征意义(表法)来看——意即,此亦深含如来密意在内:地狱之门何在?在众生六识门上,或以禅语言之:在六根门头。所以这锡杖本身又代表…
《地藏法门系列 二、地藏本尊十观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