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地藏法門系列 二、地藏本尊十觀法

  二、地藏本尊十觀法

  弟子甲:請問師父,在地藏法門中如何修心地法門?

  師父:在同一個法門中,往往可以包涵各種不同等第的修持,甚至看似平常的地藏法門,其中亦有最高的法門在裏面,乃至在此法門中即得具足無量功德之修行。就以布施葡萄而言,有人布施一串葡萄,來世便只得一串葡萄之果報,爲什麼?因爲“如是因,如是果”:施葡萄得葡萄,施財得財,施土地就得土地。然而,這是最笨的修法,因爲若善修者,應能一本萬利(舍一得萬報)若只是一本一利,則非善修。而這兩者也都是符合如是因,如是果的原理。爲何會有這樣的差別呢?完全是由于心的運用的關系。

  弟子甲:師父,地藏法門應怎麼修?以前所講的幾個法門與心地法門有什麼關系?甚至密法與禅法跟它又有什麼關系?

  師父:我常說:對善修之人而言,任何一個法都可具足無量法,而且每一法也都可以是心地法門。然而對于不善修的人來講,即使無相的心地法門也會變成有相法,而且他修一個法就只是一個法,甚至有時修一個法時,連一法也不像。現在因緣漸漸成熟,我在說法堂跟你講佛法中的一切修行都是在求智慧,但麻煩的是:要有智慧才能修行!這也就是爲什麼要有善知識的緣故,因爲初學者智慧並未開發,所以要有善知識的指導才能隨智能而修行,依智而修。地藏法門或任何法門,既然稱爲法門,就是法之門,此處的“法”指的是菩薩法或菩提法,所以稱爲菩提法之門。

  弟子甲:師父,那樣的話,是否能以一法即能進入菩提?

  師父:但是菩提有很多重門,至少有四重門,而這四重門,通常須一重一重地深入,所以不是一步就能登堂入室的。修法都必須要有智慧,要用慧觀。所謂“慧觀”,就是以智慧來觀察,能用慧觀來修行,成就的功德會大得多,乃至能成就無量功德。若不以慧觀,則是呆呆地修:修一點點,便只能成就一點點。有智慧的修行人,每修一點,都能成就無量。例如手電筒,因爲燈後有反射鏡,因此就如有慧觀,以一個小小的燈炮,便能照亮十倍以上。修地藏法門要能慧觀,而此慧觀若和禅法及密法結合在一起,便成了“地藏本尊觀”。“地藏本尊觀”共有十種觀法,敘述如下:

   第一、現相觀修本尊觀法的時候必須要有地藏菩薩的聖像。地藏像通常有兩種,一種是有戴寶冠的,一種是不戴寶冠的。觀地藏本尊像,可先觀不戴寶冠的那尊,這一尊所現是沙門相,也就是聲聞(比丘相)相;其次再觀戴寶冠的,這是地藏菩薩現菩薩的莊嚴相。所有的菩薩,除了地藏菩薩以外,沒有一尊菩薩是現沙門相的—光頭、披袈裟:其它的菩薩都是現菩薩莊嚴相,不是光頭的比丘相。而且地藏菩薩手中還持著錫杖,這是地藏菩薩法門裏最爲特殊的一點。地藏菩薩如是現相,就代表了地藏菩薩的根本精神:他是絕對有能力現大菩薩相的,然而他卻現聲聞相。在地藏十輪經裏面,佛也一再贊歎地藏以大菩薩的果位而現聲聞身。地藏菩薩現此相的用意何在?他是在教化末法時期的衆生——這是身體力行、無言的教化,他有如在說:你們只要看我所現之相,便可知道我所要教你們的是什麼。末法時期的衆生!你們莫以爲你學禅就可以潇灑得無所顧忌;也莫以爲你學密很高、很厲害,就什麼都可以做得;或以爲學唯識很有學問,因此就只重文字言說不重實修等等,甚至有人聽說有禅師不拘小節,便非常歡喜地說那是不著相!哪有這回事?所謂沙門者,須叁千威儀,八萬細行(威儀即是莊嚴的行止之義)。地藏菩薩便是以現聲聞相,來密示末法時期的衆生,須遵循如來的最後教誡:佛滅以後以戒爲師。這也可說是更進一步的無言說法:你們若要修行,須與我一樣,要循規蹈矩地修,不要好高骛遠,要腳踏實地好好地修行。連我已是十地菩薩都這麼順守如來教戒,你們也要這樣隨順如來才好。菩薩的天衣、錦衣我不是穿不起,而我只著比丘的『製服』——袈裟,以示于汝等修行必須『務本』。

  再者,地藏菩薩所現的兩種相,各代表其因地與果地之相:因地的聲聞相,及果地的菩薩莊嚴相。果地相是戴五佛寶冠的那一尊。除了首戴寶冠的差別外,身上還是披著袈裟。而其它菩薩則都沒有披袈裟的,都是身著華麗的天衣,並以璎珞、珠寶等嚴身,很是莊嚴。唯有地藏王菩薩不論是現因地或果地相,都是披著袈裟、手持錫杖、寶珠。

  弟子甲:師父,修行地藏法門若沒認清楚這些,就失掉整個意義了!

  師父:對呀,他就不知道自己在修什麼了,未獲其義,擦身而過——雖然菩薩像供在那裏,天天都在看,但從未看出來!

  弟子甲:現在再去看,就不一樣了——真沒想到!

  師父:對!這便是地藏菩薩的大慈悲。末法時期魔強法弱,你們要好好修行,要老老實實地修,不要虛張聲勢,以爲自己頗有修行,因而便不遵守佛門規矩。地藏菩薩如同一直在告誡我們:你看!我至今已爲十地菩薩,但仍身著一般比丘法服,並且手持錫杖。(錫杖也是律中規定比丘應隨身的道具之一。)

  弟子甲:要規規矩矩拿著道具。

  師父:對!這是地藏菩薩的沙門相觀,地藏菩薩最慈悲的地方就在這裏,密示我們在菩提道上要踏實地修行。這是地藏本尊十觀的第一觀,稱爲“現相觀”;亦即,以大菩薩身而現聲聞相——離于我相貪著。

  第二、寶冠觀

  師父:地藏本尊觀的第二觀法是寶冠觀。寶冠是什麼意思?此寶冠是五佛寶冠,因爲地藏菩薩的法冠上有五尊佛,亦即是一般的五方佛,或亦可是代表因地接引他的五尊佛,這五佛都是他的本尊。寶冠上有佛,即是頂戴如來之義。頂戴如來是什麼意思?那是表示:念念不忘本師(本尊)推仰如來。若有五佛坐于行者頂上,隨時隨地都頂戴著如來而行,怎敢放逸、懈怠?這就是寶冠觀之用意。修習地藏法門須作此觀:時時觀想地藏菩薩頂戴五佛如來,我學地藏,也要時時頂戴如來。

  弟子甲:那我修行時要頂戴哪一尊如來?

  師父:那看你修什麼法門而定。本師釋迦牟尼佛一定要,或是頂戴地藏菩薩亦可;因爲你現在念地藏經,亦可頂戴地藏菩薩及他冠上的五尊佛。

  弟子甲:師父,要坐著修觀嗎?這是密法嗎?

  師父:你要說它是密也可以。但這個法門並無顯密的分別,不必刻意去分什麼是顯、什麼是密。以最究竟之意義而言,密即是顯、顯即是密。什麼是密呢?如果沒告訴你的,那就是秘密!所以禅宗六祖大師說: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每一個人都看地藏像,但有人就是再怎麼看,也看不出來這些諸佛密義、菩薩密義,這便是所謂的密。不過依通途而言,觀想本尊確是密法的一部分。

  弟子甲:師父,從這張畫像上看不出有五尊佛。

  師父:若如法,則一定要把佛像清楚地畫出來才對。

  弟子甲:一般好像都看不太出來是五尊的樣子。

  師父:沒仔細看就看不出來,因爲很小——是有的!

  師父:還有,連觀世音菩薩像,不論是刻的或畫的,若如法作,冠上都應有一尊佛。但有的亂畫,畫得有點像月亮上的猴子一般,那是不對的!觀世音菩薩頂戴的是阿彌陀佛——他的本師——不是頂戴月亮。頂戴如來,也就是頂戴本尊之義,這是顯還是密呢?

  弟子甲:是顯。

  師父:不對,是密。因爲本尊是密法的名詞。再者,你若看不出來,或看不懂,那就是密了!衆生種種妄想分別而說這是顯法、這是密法,事實上是,顯中有密;而當密被表顯出來時(畫出來或刻出來)就成爲顯了:故稱此密爲顯密(顯中之密)。你若通達的話,顯或密對你就不會有太大差別;故所謂顯、密,實是一種分別所生。而分別亦有善惡二種:若分別得好,便是善分別;若分別得不好,則成妄分別。虛妄分別即是依于我見而有高下、愛憎、取舍之分別。顯密之體本來是一,只是其相有別,故其用亦殊。

  第叁、錫杖觀

  這當然指的是地藏菩薩所持的錫杖。要作此觀,先須知道錫杖的來由。錫杖本來只是手杖,是用來當走路的柱杖。因爲以前的出家人都要行腳,修行人要去參學或乞食,都要走很久的路,尤其是山路。因印度大部分屬于熱帶或亞熱帶氣候,夏天季候風時常多雨,因此比丘們就拿著手杖以助行走,這是很實際、也很方便的小器具。後來,有一位比丘于黃昏天快黑時去乞食,他端著一個缽,謹依佛製,默默地站在一個人家門口,卻把那人家的女主人嚇到了,所以如來便製定須在錫杖上加些小環環,有了小環環的聲音,就不會冷不防地嚇到施主家,而且也更增加了它的實用性:因爲錫杖聲也會使山林裏的野獸嚇跑,昆蟲在路上也會走避,不會被誤踩而死。因具有這些作用,而這些作用都是表現了如來與僧衆的慈悲與智慧。再者,因爲修行人是持錫杖以作修行之事(如行腳、乞食、弘化等),所以便成爲日常道具之一,因此,若持用之,久而久之就會有法力在其中(這就是爲什麼經典中記載:地藏菩薩以其錫杖頓地,震開地獄之門。)。這錫杖因爲是如來所製,所以手持錫杖便也代表了如法修行及“如實修行”之義——修行是要真正照著去做的,不是言說戲論境界。這是錫杖觀的第一觀:如法、如實修行。

  錫杖觀的第二觀是:精勤不懈。因爲手持錫杖即代表到處參學、到處度化衆生。參學是爲了自利,而度衆生則是利他;古時沙門做這兩件事時都少不了要用到錫杖,因此手持錫杖即表精進不懈、自修化他。

  錫杖觀的第叁觀是“住持佛法”,因爲比丘僧出外都須帶著錫杖,到了挂搭之處,安單之後,便把它豎立在佛殿中,所以後世便稱比丘在此駐錫,即是此法師住在此處,主持弘法利生之義。因此錫杖觀的第叁觀是住持佛法。

  錫杖觀的第四觀是起于大悲,廣度衆生。如前所說,大家都知道,地藏菩薩手持錫杖爲衆生震開地獄之門(這一點也須從深入的象征意義(表法)來看——意即,此亦深含如來密意在內:地獄之門何在?在衆生六識門上,或以禅語言之:在六根門頭。所以這錫杖本身又代表…

《地藏法門系列 二、地藏本尊十觀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