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著以大慈悲,不辭勞苦、不畏艱險,普度衆生(——連地獄都要去了,還有何處不去?)。
第四、寶珠觀
寶珠就是指摩尼寶珠,此觀又稱滿願觀。因爲地藏菩薩在因地修行時,就發願要滿一切衆生願,有如摩尼寶珠能滿足一切衆生願一樣,這就是如意寶珠的意義(是要命他人如意,不是要求自己一切如意)。這在默示我們什麼呢?地藏菩薩手持寶珠,願滿一切衆生願,我講地藏法,亦應如是,如是發心,願滿一切衆生願。這不都是心地法門嗎?因此,作本尊觀時,不只是觀想他外表那個樣子,還要觀想他的發心、作意,更進而令自己也與菩薩一樣發心,發一樣的利他心:這才是本尊觀的本意——若不如是,徒有其表相觀,而非本尊觀,以不得實義故——有實義名觀;若無實義,只名虛想。(附及,這即是如來密教正法的觀想法,富含正實義理,是名正觀:非同于凡夫及諸外道、邪密之著相、取相、表相都無實義之邪觀。)
第五、坐騎觀
地藏菩薩騎著麒麟,坐騎代表降伏與利用之義,而且麒麟是異獸,降伏異獸,即是降伏心中貪瞋癡等煩惱——貪瞋癡煩惱是異獸,且亦如野獸一樣必須加以降伏;不但要降伏,而且還要進一步轉而善用之。是故坐騎觀的深秘義即是轉煩惱爲菩提;轉即是能善加利用,使之作善。譬如馴伏野馬使牠聽人使用;野馬馴服之後,你要到那兒,牠就會很快地載你到那兒:菩薩所降伏及騎乘的常常是獅子、老虎、或麒麟等猛獸,甚至還有鎮伏惡人的,例如降叁世明王即是左右腳各踏大自在天王及天後。觀世音菩薩不也騎著龍而現“贅頭觀音”像嗎?那條龍也是他所降伏的,也是表示轉煩惱毒龍爲菩提之用的意義。所以坐騎觀裏包括了兩個法門:一是降伏,二是轉。因此,觀地藏菩薩如是,我修地藏法門亦當如是:如是降伏自心煩惱,如是轉化自心煩惱異獸趨向菩提:這樣才能說是修地藏法門,真正歸依地藏菩薩。
第六、大願觀
大願地藏菩薩,其願即是:衆生度盡方成菩提。地藏菩薩發如是大願,我修學地藏法門,亦當發如是大願,如是修學,發盡未來際度盡一切有情衆生之願,而且也不求自己要先作佛。這就很難——完全去除我相執著,但求利益衆生,無有盡處:猶如普賢菩薩之境界——盡虛空、遍法界,無有止境。是故連佛也一再贊歎地藏菩薩不可思議:其發心不可思議,其願力不可思議。
附及,最近有人會問:爲何地藏菩薩不先成佛再度衆生?如果他先成佛,不但不會影響他度衆生,反而因爲他已成佛,而能度更多的衆生,不是嗎?關于這問題,其回答是:一、並非成佛救度的衆生更多。因爲每一尊佛的因緣不一樣,其所度衆生數也不一樣。例如彌勒佛將來龍華叁會,所度聲聞僧衆弟子共二百八十二億(見增壹阿含經:若依大智度論則爲二百八十八億)。其它佛有只說法一會的,例如:拘留孫佛說法一會,度四萬人得阿羅漢果;拘那含牟尼佛說法一會,度叁萬人得阿羅漢果;迦葉佛說法一會,度二萬人得阿羅漢果。釋迦牟尼佛說法一會,度一千二百五十人得阿羅漢果(以上見長阿含經、佛說七佛經、大智度論等);甚至有佛一成佛即示現涅槃。例如燃燈佛“成佛已十二年但放光明,人無識者,而不說法。”(燃燈佛成佛後,十二年間,每天只是放光,而沒有因緣說法;衆生沒有知道他的人——沒人知道他是佛,也沒人知道有佛出世。)多寶佛成佛後,無人請轉*輪故,即便入涅槃;又如須扇多佛,朝成佛道、暮入涅槃,以弟子未熟故(以上見法華經、大智度論、法華義疏、華嚴經隨疏演義鈔)。所以諸佛的因緣都不同,但不可以此而論其高低優劣(因爲佛佛道同)。乃至曆代各宗祖師也是一樣:有的祖師能廣度,有的則只將法傳給一位法子而已。再說,也並非佛就可以度任何衆生,例如釋迦佛時,須達長者家有一老婢昆低羅,佛要度他,他不接受,而他卻受羅睺羅度。所以,即使佛度衆生,還要看彼人與佛有沒有緣;若無緣,即使彼人多麼優秀,佛還是度他不得。再者,關于這問題,有人又以另一個(好像比較有程度的)方式,提出類似的質疑:關于教理中說:菩薩由于慈悲而保持最後一分無明不斷盡,以便成爲『潤生無明』而再來度衆生。問題是:若以斷惑證真而言.怎麼有人能斷了九分,到了第十分卻能突然停止,不再斷下去,而保留它?就好像有人生病,病快好了,他卻能阻止它全部痊愈,而保留一些;好像不太可能。並且,菩薩即使完全斷惑證真成佛,也應不會有妨礙他度衆生,應該更有幫助才對。他爲什麼還要『留惑潤生』呢?關于此疑,首先,能作到留惑潤生的菩薩,基本上都是十地或十地以上大菩薩,早就能生死自在,隨願受生,且能化身千百億(如地藏經中所說)。又依各經論等,即使是四地菩薩,亦能于一念頃化百億身,見百億佛,照百億世界,教化百億世界衆生,(見華嚴經十地品)更何況是十地菩薩。故知十地大菩薩早就生死自在,能化身千百億,對于肉身的示現留惑潤生,應是不足爲難的小事,故不應與具縛凡夫病愈與否相提並論。再者,佛在涅槃前,由于魔王波旬一再來催促佛依前對他所作的承諾,衆弟子已成就,趕快入涅槃。佛便于阿難靜坐入定時,以神力告訴阿難:如來住世,若住一劫,若減一劫(若少于一劫),不足爲難。佛是在暗示阿難令他請佛住世(因諸法因緣生,必須如是)。但阿難因爲魔所障,聽不到佛的聲音。佛如是說了叁次,見阿難毫無動靜,便知因緣如是;隨後于阿難出定時即向阿難宣示說:如來卻後叁月,當般涅槃。因此,佛便只住世八十年。這就表示,諸佛及諸大菩薩住世長短,以其已達生死自在,故欲住世凡幾,皆可成辦。是故爲佛弟子,莫以凡夫俗眼,妄斷佛菩薩之境界。法華經雲: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佛智如是,菩薩境界亦複如是,非凡所測。其第二問題與前者所提一樣。在此,諸位須知,佛法中有善分別與妄想分別。善分別來自如理思惟,其思惟完全沒有我執、我見、我相取著,亦不依言取義,見相取實,或依世學,或攀緣世間無常之法,例如科學、哲學、外道之學等,故其思正,與理相應、不悖,行者如是正思惟、正觀察,遠離我見、凡夫見、外道見,故易契入正理,正智開展,入佛知見、見佛實地。而愚癡障重之人,以凡夫有限的知見,去思量測度佛菩薩的境界,妄自生解,于無疑處而妄自起疑,猶自以爲有思想、有見地,而于諸佛法卻無法信受、契入;徒事文字言說,都無實義利處,亳無受用。如是修學、摸索經載,常常還是于佛法大海不得其門而入;何以故,以其徒自放逸于妄想分別,信根淺藐故——佛弟子應有以鑒焉。最後,關于地藏菩薩,其最難得、最主要的精神,即是在于其累劫度生不休,及衆生度盡方成菩提的無盡大願,這也就是十方諸佛及大菩薩以及諸天護法最爲贊歎的地方;而且更是令我們一般凡夫佛弟子最爲感動之處。但那些于此大願有疑的人,不但于此無知無覺、不受感動,不但不能欣賞,也不能認同,更反而指摘、非難菩薩如是行之不當、不必要、不合理——唉,衆生根器竟有如是大的差別,而業障亦有如是大者,令人感慨不置。(附及,什麼是業障重?——這就是業障重!——①于無可疑處而見疑;②于應贊歎、隨喜功德處反計其過;⑧于應效學、隨學處,依于我見而不能信受、不生歡喜。此即衆生業障重之大者也。業障若重如是,有什麼後果?其後果來世不說,于現世即障他在佛法中之信、解、行。)
第七、名字觀
此觀是要觀地藏兩字。地的淺略義是指土地,或是地基,表示修學要把地基打好。深密的地指的是心地。一切衆生都有心地,此心地有如大地,能生發一切善惡的種子。藏是寶藏,依無上法來講,這寶藏就是指心地法門而言。真正最高的寶藏是一切衆生的本源心地;這個心地之所以是衆生最大的寶藏,因它能含藏無量的寶藏。以地藏菩薩證到一切衆生的心地皆有無量寶藏的境界,所以才得名爲地藏。也就是說:地藏二字是他的德號,他所修的功德之總稱。地藏菩薩之所以願負擔起一切的困難,累劫度生不辭辛勞,無有疲厭,是因爲他知道一切衆生都是可造之材,不是不可雕的朽木,因爲你們都是可堪造就的,所以我願擔負起一切的困難,一再救拔你們。你們若不能得度,豈不是太可惜了嗎?而且這樣流浪生死,也太可憐了。一切衆生究竟的心地寶藏即名如來藏,連最愚癡的人,及業障最重的地獄衆生,其心也都具足了如來藏。(楞伽經中說:一切有情轉如來藏,入衆生身中)地藏菩薩因得如是如來知見,故不輕視任何衆生,乃至地獄衆生,也都要度脫。地藏菩薩如是知、如是見、如是行,而我學地藏菩薩法門,亦應如地藏菩薩如是知、如是見、如是行。如是知見者,是指知見我及衆生皆有心地寶藏,名如來藏,累劫以來雖爲六塵煩惱所覆,其相不顯,然而寶藏不失。所以我亦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修行,自度及度盡無量衆生,這才是真正在學習地藏菩薩心地法門。
地藏菩薩的法門最主要的精義是什麼呢?就是地藏這兩個字。現在把前面講的大願觀中的大願,與名字觀中的地藏兩個字合起來看:爲何會有大願呢?大願是根據地藏而來,如果沒有地藏就不會有大願。因爲一切衆生若沒有心地如來藏,則大願是空的,無從附屬;亦即,若無心地如來藏,如何得發大願?將以何爲基?又,即使自己發了大願,若其它衆生皆無此心地如來藏,則此大願又能如何?因此地藏乃爲,大願之地藏,根本以及其所依。
弟子甲:師父,那是因爲他已證了十地才能這樣的嗎?
師父:據實而言,他初發心時就是這樣了。這也就是地藏菩薩最難能可貴的地方,並非他證了十地才這樣:他在最初發心時就是這麼好,他在初發心時就已把目標訂在最好、最高的地方,而且一直努力在做——例如,在他因地當婆羅門女的時候,他的發心就已是可貴:他的孝心就已那麼…
《地藏法門系列 二、地藏本尊十觀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