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着以大慈悲,不辞劳苦、不畏艰险,普度众生(——连地狱都要去了,还有何处不去?)。
第四、宝珠观
宝珠就是指摩尼宝珠,此观又称满愿观。因为地藏菩萨在因地修行时,就发愿要满一切众生愿,有如摩尼宝珠能满足一切众生愿一样,这就是如意宝珠的意义(是要命他人如意,不是要求自己一切如意)。这在默示我们什么呢?地藏菩萨手持宝珠,愿满一切众生愿,我讲地藏法,亦应如是,如是发心,愿满一切众生愿。这不都是心地法门吗?因此,作本尊观时,不只是观想他外表那个样子,还要观想他的发心、作意,更进而令自己也与菩萨一样发心,发一样的利他心:这才是本尊观的本意——若不如是,徒有其表相观,而非本尊观,以不得实义故——有实义名观;若无实义,只名虚想。(附及,这即是如来密教正法的观想法,富含正实义理,是名正观:非同于凡夫及诸外道、邪密之着相、取相、表相都无实义之邪观。)
第五、坐骑观
地藏菩萨骑着麒麟,坐骑代表降伏与利用之义,而且麒麟是异兽,降伏异兽,即是降伏心中贪瞋痴等烦恼——贪瞋痴烦恼是异兽,且亦如野兽一样必须加以降伏;不但要降伏,而且还要进一步转而善用之。是故坐骑观的深秘义即是转烦恼为菩提;转即是能善加利用,使之作善。譬如驯伏野马使牠听人使用;野马驯服之后,你要到那儿,牠就会很快地载你到那儿:菩萨所降伏及骑乘的常常是狮子、老虎、或麒麟等猛兽,甚至还有镇伏恶人的,例如降三世明王即是左右脚各踏大自在天王及天后。观世音菩萨不也骑着龙而现“赘头观音”像吗?那条龙也是他所降伏的,也是表示转烦恼毒龙为菩提之用的意义。所以坐骑观里包括了两个法门:一是降伏,二是转。因此,观地藏菩萨如是,我修地藏法门亦当如是:如是降伏自心烦恼,如是转化自心烦恼异兽趋向菩提:这样才能说是修地藏法门,真正归依地藏菩萨。
第六、大愿观
大愿地藏菩萨,其愿即是:众生度尽方成菩提。地藏菩萨发如是大愿,我修学地藏法门,亦当发如是大愿,如是修学,发尽未来际度尽一切有情众生之愿,而且也不求自己要先作佛。这就很难——完全去除我相执着,但求利益众生,无有尽处:犹如普贤菩萨之境界——尽虚空、遍法界,无有止境。是故连佛也一再赞叹地藏菩萨不可思议:其发心不可思议,其愿力不可思议。
附及,最近有人会问:为何地藏菩萨不先成佛再度众生?如果他先成佛,不但不会影响他度众生,反而因为他已成佛,而能度更多的众生,不是吗?关于这问题,其回答是:一、并非成佛救度的众生更多。因为每一尊佛的因缘不一样,其所度众生数也不一样。例如弥勒佛将来龙华三会,所度声闻僧众弟子共二百八十二亿(见增壹阿含经:若依大智度论则为二百八十八亿)。其它佛有只说法一会的,例如:拘留孙佛说法一会,度四万人得阿罗汉果;拘那含牟尼佛说法一会,度三万人得阿罗汉果;迦叶佛说法一会,度二万人得阿罗汉果。释迦牟尼佛说法一会,度一千二百五十人得阿罗汉果(以上见长阿含经、佛说七佛经、大智度论等);甚至有佛一成佛即示现涅槃。例如燃灯佛“成佛已十二年但放光明,人无识者,而不说法。”(燃灯佛成佛后,十二年间,每天只是放光,而没有因缘说法;众生没有知道他的人——没人知道他是佛,也没人知道有佛出世。)多宝佛成佛后,无人请转*轮故,即便入涅槃;又如须扇多佛,朝成佛道、暮入涅槃,以弟子未熟故(以上见法华经、大智度论、法华义疏、华严经随疏演义钞)。所以诸佛的因缘都不同,但不可以此而论其高低优劣(因为佛佛道同)。乃至历代各宗祖师也是一样:有的祖师能广度,有的则只将法传给一位法子而已。再说,也并非佛就可以度任何众生,例如释迦佛时,须达长者家有一老婢昆低罗,佛要度他,他不接受,而他却受罗睺罗度。所以,即使佛度众生,还要看彼人与佛有没有缘;若无缘,即使彼人多么优秀,佛还是度他不得。再者,关于这问题,有人又以另一个(好像比较有程度的)方式,提出类似的质疑:关于教理中说:菩萨由于慈悲而保持最后一分无明不断尽,以便成为『润生无明』而再来度众生。问题是:若以断惑证真而言.怎么有人能断了九分,到了第十分却能突然停止,不再断下去,而保留它?就好像有人生病,病快好了,他却能阻止它全部痊愈,而保留一些;好像不太可能。并且,菩萨即使完全断惑证真成佛,也应不会有妨碍他度众生,应该更有帮助才对。他为什么还要『留惑润生』呢?关于此疑,首先,能作到留惑润生的菩萨,基本上都是十地或十地以上大菩萨,早就能生死自在,随愿受生,且能化身千百亿(如地藏经中所说)。又依各经论等,即使是四地菩萨,亦能于一念顷化百亿身,见百亿佛,照百亿世界,教化百亿世界众生,(见华严经十地品)更何况是十地菩萨。故知十地大菩萨早就生死自在,能化身千百亿,对于肉身的示现留惑润生,应是不足为难的小事,故不应与具缚凡夫病愈与否相提并论。再者,佛在涅槃前,由于魔王波旬一再来催促佛依前对他所作的承诺,众弟子已成就,赶快入涅槃。佛便于阿难静坐入定时,以神力告诉阿难:如来住世,若住一劫,若减一劫(若少于一劫),不足为难。佛是在暗示阿难令他请佛住世(因诸法因缘生,必须如是)。但阿难因为魔所障,听不到佛的声音。佛如是说了三次,见阿难毫无动静,便知因缘如是;随后于阿难出定时即向阿难宣示说:如来却后三月,当般涅槃。因此,佛便只住世八十年。这就表示,诸佛及诸大菩萨住世长短,以其已达生死自在,故欲住世凡几,皆可成办。是故为佛弟子,莫以凡夫俗眼,妄断佛菩萨之境界。法华经云: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佛智如是,菩萨境界亦复如是,非凡所测。其第二问题与前者所提一样。在此,诸位须知,佛法中有善分别与妄想分别。善分别来自如理思惟,其思惟完全没有我执、我见、我相取着,亦不依言取义,见相取实,或依世学,或攀缘世间无常之法,例如科学、哲学、外道之学等,故其思正,与理相应、不悖,行者如是正思惟、正观察,远离我见、凡夫见、外道见,故易契入正理,正智开展,入佛知见、见佛实地。而愚痴障重之人,以凡夫有限的知见,去思量测度佛菩萨的境界,妄自生解,于无疑处而妄自起疑,犹自以为有思想、有见地,而于诸佛法却无法信受、契入;徒事文字言说,都无实义利处,亳无受用。如是修学、摸索经载,常常还是于佛法大海不得其门而入;何以故,以其徒自放逸于妄想分别,信根浅藐故——佛弟子应有以鉴焉。最后,关于地藏菩萨,其最难得、最主要的精神,即是在于其累劫度生不休,及众生度尽方成菩提的无尽大愿,这也就是十方诸佛及大菩萨以及诸天护法最为赞叹的地方;而且更是令我们一般凡夫佛弟子最为感动之处。但那些于此大愿有疑的人,不但于此无知无觉、不受感动,不但不能欣赏,也不能认同,更反而指摘、非难菩萨如是行之不当、不必要、不合理——唉,众生根器竟有如是大的差别,而业障亦有如是大者,令人感慨不置。(附及,什么是业障重?——这就是业障重!——①于无可疑处而见疑;②于应赞叹、随喜功德处反计其过;⑧于应效学、随学处,依于我见而不能信受、不生欢喜。此即众生业障重之大者也。业障若重如是,有什么后果?其后果来世不说,于现世即障他在佛法中之信、解、行。)
第七、名字观
此观是要观地藏两字。地的浅略义是指土地,或是地基,表示修学要把地基打好。深密的地指的是心地。一切众生都有心地,此心地有如大地,能生发一切善恶的种子。藏是宝藏,依无上法来讲,这宝藏就是指心地法门而言。真正最高的宝藏是一切众生的本源心地;这个心地之所以是众生最大的宝藏,因它能含藏无量的宝藏。以地藏菩萨证到一切众生的心地皆有无量宝藏的境界,所以才得名为地藏。也就是说:地藏二字是他的德号,他所修的功德之总称。地藏菩萨之所以愿负担起一切的困难,累劫度生不辞辛劳,无有疲厌,是因为他知道一切众生都是可造之材,不是不可雕的朽木,因为你们都是可堪造就的,所以我愿担负起一切的困难,一再救拔你们。你们若不能得度,岂不是太可惜了吗?而且这样流浪生死,也太可怜了。一切众生究竟的心地宝藏即名如来藏,连最愚痴的人,及业障最重的地狱众生,其心也都具足了如来藏。(楞伽经中说:一切有情转如来藏,入众生身中)地藏菩萨因得如是如来知见,故不轻视任何众生,乃至地狱众生,也都要度脱。地藏菩萨如是知、如是见、如是行,而我学地藏菩萨法门,亦应如地藏菩萨如是知、如是见、如是行。如是知见者,是指知见我及众生皆有心地宝藏,名如来藏,累劫以来虽为六尘烦恼所覆,其相不显,然而宝藏不失。所以我亦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修行,自度及度尽无量众生,这才是真正在学习地藏菩萨心地法门。
地藏菩萨的法门最主要的精义是什么呢?就是地藏这两个字。现在把前面讲的大愿观中的大愿,与名字观中的地藏两个字合起来看:为何会有大愿呢?大愿是根据地藏而来,如果没有地藏就不会有大愿。因为一切众生若没有心地如来藏,则大愿是空的,无从附属;亦即,若无心地如来藏,如何得发大愿?将以何为基?又,即使自己发了大愿,若其它众生皆无此心地如来藏,则此大愿又能如何?因此地藏乃为,大愿之地藏,根本以及其所依。
弟子甲:师父,那是因为他已证了十地才能这样的吗?
师父:据实而言,他初发心时就是这样了。这也就是地藏菩萨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并非他证了十地才这样:他在最初发心时就是这么好,他在初发心时就已把目标订在最好、最高的地方,而且一直努力在做——例如,在他因地当婆罗门女的时候,他的发心就已是可贵:他的孝心就已那么…
《地藏法门系列 二、地藏本尊十观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