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现象,亦即:有些佛学家,或僧或俗,他们虽深入地研究三藏经论,而且有很多着游,但很多人读了他们的书,都有一个共同的感想,那就是:「令人越读越不信佛法(或三宝)」,而且还对佛所说的道理,提出很多「修正」或「教理改革」的意见,令人对佛法产生疑惑、不信。例如令人不信「佛是一切智人」 (这就是不信佛、不信「一切智」及佛果功德,谤言是后世将佛「种格化」),不信大乘(谤言大乘不是佛说,这是总谤、总破大乘法)、不信真如、及诸佛净土(这是别谤无上法及如来之大悲大智功德)。这正好应了成唯识论中的话:因为那些人虽然研究三藏,但因为他们心中本来不清净、杂染太多,因此虽然研究,但却不信,而这不信,「自相浑浊……如极秽物,自秽秽他。」因此等于到处撒粪,令一切皆不净。是故成唯识论说,,「由此应知,心驷一昏。」也由此可知,为什么信与不信是勉强不来的,因为心清净与心染一污,是一下子勉强不来的:心清净是无量劫熏习的成果,故能生信—心染污是无量劫造恶的结果,故无法起信。也因此须知:你若今世能于佛之正理起信心,那是你无量劫修行得来的成果,故莫等闲视之,亦不可视为当然、或视为「平常」,当须善自珍惜、护持,并咀勉增长之。以上为解释「信心所」的体性。
至于信心所的业用,则是:能「对治不信,乐求善法」。意即,你本来若有信心,但偶然看到或听到不信、或染一污的书籍或书说,因为猛然间心中没有提防,不期然而被那些言论所影响,于是心受染污,因此也会有些「不信」之念生起:然而心中却很不乐,很是冲突,好不烦恼:不过因为原本是有信心的,毕竟这信心已在你心中生根,所以原有的信心势力比较大,因此:心中虽暂时被无意中摄取到的杂染信息搅合、染一污了本心,但只是局部的染一污与动荡:很快的,当心稍为静下来的时候,这原本具有的「信心」之力,便会有如白血球一样,去逐渐吞噬血液中、或身体中的病毒,而令身体再度康复。「信心」亦如是,若有「不远」而来之染一污与「不信」侵入,本具之「信」即能起而抗拒、击破闯入的「不信」,令心再恢复本有的清净,如药治病,故称「信能对治不信。」然而,这是指本来有正信之人,接触到「不信」之信息,才能以其本有之「信」力,对治突发的「不信」。至于原本无信、善根微薄之人,若接触到「不信」、染法的信息,因心中无「信」的白血球可以对治这些「不信」的「病毒」,因此,此人的法身慧命很可能就这样被毒害了!那样实在是冤枉、可怜。更有进者,有一种人信弱德薄,其心染一污,一闻谤佛毁法之语,不但不起烦恼,反而信乐其言,一拍即合,随之附和,而成断善根种性之人。此即是为所谓「善知识」所误。因此佛一再说,修行须「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然而怎样判别善知识与恶知识呢?最简要的方法,即是:如果某人所说之法,令你越听越对三宝生起信敬,乃至令你发心如法去修行,那人即是善知识;反之,若有人,虽然他本人看似很有学问或很有修行的样子,但他所说的法,却令你越听越对三宝没信心,越听越对法有疑、乃至不信,对佛所说的,也有很多意见,很多不赞同,觉得佛所说的法有很多因为时代或种谨因缘不同,「须要商榷、修正、改进」;如是非法说法,法说非法,自己浑浊,令他浑浊,因此令你于法有疑、有犹豫、不确定,不能确信,于三宝态度模糊,因此你迟迟不能真正起修,而但溺于言说戏论,自不修行,心中却总对三宝有无尽的抱怨——这种人就是恶知识,或伪善知识;为佛弟子,于此恶伴应当觉知,应速远离,否则你的法身慧命,迟早要葬送在他手中。以上解说「信心所」的第一个业用:能对治不信。其次解说「信心所」的第二个业用:能令人乐求善法。因为有信,心清净故,故与一切善法(佛正法)相应,而能起欲,爱乐修证世出世善法,以求得其善果为乐。故知,真正有信心之人,对他来讲,修行不是件「苦差事」 ,也不是件勉强的事。反之,若以修行为苦事的人,即表示其信心尚未真正发起,因为若真有信心,即能于三宝的真净德中,深信而生喜乐,且于一切世出世善,深信其有力,能得乐果,能成圣道,而起希望之欲,而乐修乐求,以修行为乐。因此,佛说若欲出家,须以「正信出家」,即是此义。若非正信出家,即是非如法出家,或即是「随业出家」(由于业力的牵引而出家,非自知自觉发心出家),如此即不能于出家后,乐于修行、如法修行。因此可知,信心所的业用,对修行人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他可对治不信(防治不信病毒),又可令行者乐修善法,不以修行为苦,而以修行为乐。
再者,关于信的重要性。华严经上说:「信为道源功德母。」(信为一切修道的根源,一切功德之母,以能出生一切功德故。)大智度论云:「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佛的一切智海,唯有具足信心之人,才能得入,唯有具足智慧之人,才能横度,而得其宝藏。)又,信根是一切善根之本,故恶知识坏人之信心,即是坏人善根之本,亦即是坏人修行之本,故即是「根本坏」;若信根坏,即一切皆坏,一切善法顿时不能生长、顿时萎缩,法身慧命即速断绝,以信不具故,成一阐提人;大般涅槃经说:「一阐提人名信不具,断善根种性,当堕地狱。」故修行人当知信根之重要,当善自护持,如护眼目,莫为恶人所害,徒自受苦。
「精进」:梵文昆梨耶,又译为勤,是为正勤。精进心所的体性是:能于断恶修善之事中,令心勇猛强悍。所谓「正勤」,或「正精进」是指:未生之善令生,已生之善令广,未生之恶遏止令不生,已生之恶断除之令不绩。 「勇猛」是表示「胜进」 ,即是于殊胜法(净法)上精进,而不是在染法上精进。「强悍」表精纯,以别于「无覆无记」的自性清净,故精进不是在染法或无记法上增进,而一定是要在善法上努力,才能称为精进。又,勇猛是在修断事上不畏困难,没有怯弱,更不退转。以上是精进心所的体性;其业用则有二:一、对治懈怠,二、成满善事。对治懈怠是消极的作用;成满善事是积极的功用。所谓「成满善事」,是以精进力故,勇悍不退转,于所得法亦不生喜足,直到圆满成就为止。又,所成满之事,当然是指修行之事。其次,修行者当知:精进根也是修来的,不是天生自然的。我们常听人说:「你为什么能那么精进?我好佩服、好羡慕。为什么我老是精进不起来?总是没有劲儿。」须知,他能那么精进,不知他前世已经于精进根上修了多久,今世才能如此。又,须知,若是越精进,则会越精进,犹如滚雪球,会越滚越大。相反的,若越懈怠,则会更懈怠。因为先前的精进,能成为现在精进之因,而更生精进,因此精进无有已时。你也不必光羡慕别人能精进,须知「精进」是善,也是善根(五善根)之一;而「善」与「善根」都是须要修习、长养才会有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亦不是天生自然的、或所谓「与生俱来」的。「开始就不迟」!从现在开始发心修习,很快就会有成绩。
于善心所法中,「信」是众善之本,故列为第一。得「信」之后,起「精进」心,于自心中在法上起大勤勇,断恶品、修善品,能令速成佛智,故于善心所中列精进」为第二。
「惭、愧」:惭与愧是一对:惭以对己,愧对他人。「惭心所」的体性为:「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依自身的觉知力,及法的熏习、教授力,而能崇敬贤人、尊重善法,因此于恶、不善事,起羞恶心,而不愿为。惭心所的业用是:一、消极上,能对治无惭;二、积极上,能止息恶行。谓心中若本有「惭」,一旦忽遇「无惭」之境,即能起而对治之,令「无惭心所」不起。以有羞恶之心,故常能止息恶行。
「愧心所」的体性是:「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世间力」,即现在所谓的舆论之力,或「社会公议」乃至「人言可畏」之力。「轻」为轻视;「拒」,抗拒、拒斥。谓由于在乎舆论之力,因而轻视、拒斥暴恶之行:所以说「愧」是指愧对他人而言。愧心所的业用为:一、对治无愧,二、息诸恶业。
俗语所谓:「人无惭愧,百事可为。」是故要行「正勤」,断恶修善,必须先有惭愧心(羞耻心):不但要在为恶犯过之时,知所惭愧,且要因有「惭愧意识」,而不敢去为恶、不屑造恶;如此才能真正改往修来,日渐进步。因此,发惭愧心,于过恶有惭有愧,能善分辨,才能真正起正精进,行一切修断事,因此在精进之后,列「惭、愧」二心所。
「无贪、无瞋、无痴」:这三个心所,又称为三善根、或三根,因为它们有殊胜的生善能力,且能有效地对治三不善根(贪、瞋、痴)。惭愧心生起后,对于三不善根,才能有效地遏制、止息,从而生出无贪、无瞋、无痴三善根。
「无贪」心所的体性是:「于有有具,无着为性。」「有」,是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有具」,即三有之因;故「有」是三有之果。「无着」,无所躭着或取着。谓对三有(之果)及三有之因,都心不取着,称为无贪。无贪心所的业用是:一 、能对治贪着,二、能令作善。因为唯有自心真正不贪着,才能与人为善,有益于人,因而利人利己:利人者,为大乘善;利己者,为小乘善,或凡夫善。
「无瞋」心所的体性是:「于苦苦具,无恚为性。」「苦苦具」,苦因及苦果。对于苦因及苦果之事,心不起瞋恚。换言之,对于苦恼之事:心不生瞋,称为无瞋。这表示:即使有外来的瞋恼的「刺激」,也不起瞋恚心,这才是真无瞋—亦即所谓「对境不瞋」,而不是只有在「没事」的时候才无瞋,一有境界当前就挺不住了,那不是真无瞋。故可知,前面的「无贪」,也是要「对境不贪」,才是真无贪。无瞋心所的业用是:一、能对治瞋恚,二、能令人作善。若心中有瞋,则一切善事皆不能为;心无瞋恼,心中一片祥和,才有可能造善、修…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五、心所有法(五十一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