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現象,亦即:有些佛學家,或僧或俗,他們雖深入地研究叁藏經論,而且有很多著遊,但很多人讀了他們的書,都有一個共同的感想,那就是:「令人越讀越不信佛法(或叁寶)」,而且還對佛所說的道理,提出很多「修正」或「教理改革」的意見,令人對佛法産生疑惑、不信。例如令人不信「佛是一切智人」 (這就是不信佛、不信「一切智」及佛果功德,謗言是後世將佛「種格化」),不信大乘(謗言大乘不是佛說,這是總謗、總破大乘法)、不信真如、及諸佛淨土(這是別謗無上法及如來之大悲大智功德)。這正好應了成唯識論中的話:因爲那些人雖然研究叁藏,但因爲他們心中本來不清淨、雜染太多,因此雖然研究,但卻不信,而這不信,「自相渾濁……如極穢物,自穢穢他。」因此等于到處撒糞,令一切皆不淨。是故成唯識論說,,「由此應知,心驷一昏。」也由此可知,爲什麼信與不信是勉強不來的,因爲心清淨與心染一汙,是一下子勉強不來的:心清淨是無量劫熏習的成果,故能生信—心染汙是無量劫造惡的結果,故無法起信。也因此須知:你若今世能于佛之正理起信心,那是你無量劫修行得來的成果,故莫等閑視之,亦不可視爲當然、或視爲「平常」,當須善自珍惜、護持,並咀勉增長之。以上爲解釋「信心所」的體性。
至于信心所的業用,則是:能「對治不信,樂求善法」。意即,你本來若有信心,但偶然看到或聽到不信、或染一汙的書籍或書說,因爲猛然間心中沒有提防,不期然而被那些言論所影響,于是心受染汙,因此也會有些「不信」之念生起:然而心中卻很不樂,很是沖突,好不煩惱:不過因爲原本是有信心的,畢竟這信心已在你心中生根,所以原有的信心勢力比較大,因此:心中雖暫時被無意中攝取到的雜染信息攪合、染一汙了本心,但只是局部的染一汙與動蕩:很快的,當心稍爲靜下來的時候,這原本具有的「信心」之力,便會有如白血球一樣,去逐漸吞噬血液中、或身體中的病毒,而令身體再度康複。「信心」亦如是,若有「不遠」而來之染一汙與「不信」侵入,本具之「信」即能起而抗拒、擊破闖入的「不信」,令心再恢複本有的清淨,如藥治病,故稱「信能對治不信。」然而,這是指本來有正信之人,接觸到「不信」之信息,才能以其本有之「信」力,對治突發的「不信」。至于原本無信、善根微薄之人,若接觸到「不信」、染法的信息,因心中無「信」的白血球可以對治這些「不信」的「病毒」,因此,此人的法身慧命很可能就這樣被毒害了!那樣實在是冤枉、可憐。更有進者,有一種人信弱德薄,其心染一汙,一聞謗佛毀法之語,不但不起煩惱,反而信樂其言,一拍即合,隨之附和,而成斷善根種性之人。此即是爲所謂「善知識」所誤。因此佛一再說,修行須「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然而怎樣判別善知識與惡知識呢?最簡要的方法,即是:如果某人所說之法,令你越聽越對叁寶生起信敬,乃至令你發心如法去修行,那人即是善知識;反之,若有人,雖然他本人看似很有學問或很有修行的樣子,但他所說的法,卻令你越聽越對叁寶沒信心,越聽越對法有疑、乃至不信,對佛所說的,也有很多意見,很多不贊同,覺得佛所說的法有很多因爲時代或種謹因緣不同,「須要商榷、修正、改進」;如是非法說法,法說非法,自己渾濁,令他渾濁,因此令你于法有疑、有猶豫、不確定,不能確信,于叁寶態度模糊,因此你遲遲不能真正起修,而但溺于言說戲論,自不修行,心中卻總對叁寶有無盡的抱怨——這種人就是惡知識,或僞善知識;爲佛弟子,于此惡伴應當覺知,應速遠離,否則你的法身慧命,遲早要葬送在他手中。以上解說「信心所」的第一個業用:能對治不信。其次解說「信心所」的第二個業用:能令人樂求善法。因爲有信,心清淨故,故與一切善法(佛正法)相應,而能起欲,愛樂修證世出世善法,以求得其善果爲樂。故知,真正有信心之人,對他來講,修行不是件「苦差事」 ,也不是件勉強的事。反之,若以修行爲苦事的人,即表示其信心尚未真正發起,因爲若真有信心,即能于叁寶的真淨德中,深信而生喜樂,且于一切世出世善,深信其有力,能得樂果,能成聖道,而起希望之欲,而樂修樂求,以修行爲樂。因此,佛說若欲出家,須以「正信出家」,即是此義。若非正信出家,即是非如法出家,或即是「隨業出家」(由于業力的牽引而出家,非自知自覺發心出家),如此即不能于出家後,樂于修行、如法修行。因此可知,信心所的業用,對修行人來說,非常重要,因爲他可對治不信(防治不信病毒),又可令行者樂修善法,不以修行爲苦,而以修行爲樂。
再者,關于信的重要性。華嚴經上說:「信爲道源功德母。」(信爲一切修道的根源,一切功德之母,以能出生一切功德故。)大智度論雲:「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佛的一切智海,唯有具足信心之人,才能得入,唯有具足智慧之人,才能橫度,而得其寶藏。)又,信根是一切善根之本,故惡知識壞人之信心,即是壞人善根之本,亦即是壞人修行之本,故即是「根本壞」;若信根壞,即一切皆壞,一切善法頓時不能生長、頓時萎縮,法身慧命即速斷絕,以信不具故,成一闡提人;大般涅槃經說:「一闡提人名信不具,斷善根種性,當墮地獄。」故修行人當知信根之重要,當善自護持,如護眼目,莫爲惡人所害,徒自受苦。
「精進」:梵文昆梨耶,又譯爲勤,是爲正勤。精進心所的體性是:能于斷惡修善之事中,令心勇猛強悍。所謂「正勤」,或「正精進」是指:未生之善令生,已生之善令廣,未生之惡遏止令不生,已生之惡斷除之令不績。 「勇猛」是表示「勝進」 ,即是于殊勝法(淨法)上精進,而不是在染法上精進。「強悍」表精純,以別于「無覆無記」的自性清淨,故精進不是在染法或無記法上增進,而一定是要在善法上努力,才能稱爲精進。又,勇猛是在修斷事上不畏困難,沒有怯弱,更不退轉。以上是精進心所的體性;其業用則有二:一、對治懈怠,二、成滿善事。對治懈怠是消極的作用;成滿善事是積極的功用。所謂「成滿善事」,是以精進力故,勇悍不退轉,于所得法亦不生喜足,直到圓滿成就爲止。又,所成滿之事,當然是指修行之事。其次,修行者當知:精進根也是修來的,不是天生自然的。我們常聽人說:「你爲什麼能那麼精進?我好佩服、好羨慕。爲什麼我老是精進不起來?總是沒有勁兒。」須知,他能那麼精進,不知他前世已經于精進根上修了多久,今世才能如此。又,須知,若是越精進,則會越精進,猶如滾雪球,會越滾越大。相反的,若越懈怠,則會更懈怠。因爲先前的精進,能成爲現在精進之因,而更生精進,因此精進無有已時。你也不必光羨慕別人能精進,須知「精進」是善,也是善根(五善根)之一;而「善」與「善根」都是須要修習、長養才會有的,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亦不是天生自然的、或所謂「與生俱來」的。「開始就不遲」!從現在開始發心修習,很快就會有成績。
于善心所法中,「信」是衆善之本,故列爲第一。得「信」之後,起「精進」心,于自心中在法上起大勤勇,斷惡品、修善品,能令速成佛智,故于善心所中列精進」爲第二。
「慚、愧」:慚與愧是一對:慚以對己,愧對他人。「慚心所」的體性爲:「依自法力,崇重賢善。」依自身的覺知力,及法的熏習、教授力,而能崇敬賢人、尊重善法,因此于惡、不善事,起羞惡心,而不願爲。慚心所的業用是:一、消極上,能對治無慚;二、積極上,能止息惡行。謂心中若本有「慚」,一旦忽遇「無慚」之境,即能起而對治之,令「無慚心所」不起。以有羞惡之心,故常能止息惡行。
「愧心所」的體性是:「依世間力,輕拒暴惡。」「世間力」,即現在所謂的輿論之力,或「社會公議」乃至「人言可畏」之力。「輕」爲輕視;「拒」,抗拒、拒斥。謂由于在乎輿論之力,因而輕視、拒斥暴惡之行:所以說「愧」是指愧對他人而言。愧心所的業用爲:一、對治無愧,二、息諸惡業。
俗語所謂:「人無慚愧,百事可爲。」是故要行「正勤」,斷惡修善,必須先有慚愧心(羞恥心):不但要在爲惡犯過之時,知所慚愧,且要因有「慚愧意識」,而不敢去爲惡、不屑造惡;如此才能真正改往修來,日漸進步。因此,發慚愧心,于過惡有慚有愧,能善分辨,才能真正起正精進,行一切修斷事,因此在精進之後,列「慚、愧」二心所。
「無貪、無瞋、無癡」:這叁個心所,又稱爲叁善根、或叁根,因爲它們有殊勝的生善能力,且能有效地對治叁不善根(貪、瞋、癡)。慚愧心生起後,對于叁不善根,才能有效地遏製、止息,從而生出無貪、無瞋、無癡叁善根。
「無貪」心所的體性是:「于有有具,無著爲性。」「有」,是叁有(欲有、色有、無色有)。「有具」,即叁有之因;故「有」是叁有之果。「無著」,無所躭著或取著。謂對叁有(之果)及叁有之因,都心不取著,稱爲無貪。無貪心所的業用是:一 、能對治貪著,二、能令作善。因爲唯有自心真正不貪著,才能與人爲善,有益于人,因而利人利己:利人者,爲大乘善;利己者,爲小乘善,或凡夫善。
「無瞋」心所的體性是:「于苦苦具,無恚爲性。」「苦苦具」,苦因及苦果。對于苦因及苦果之事,心不起瞋恚。換言之,對于苦惱之事:心不生瞋,稱爲無瞋。這表示:即使有外來的瞋惱的「刺激」,也不起瞋恚心,這才是真無瞋—亦即所謂「對境不瞋」,而不是只有在「沒事」的時候才無瞋,一有境界當前就挺不住了,那不是真無瞋。故可知,前面的「無貪」,也是要「對境不貪」,才是真無貪。無瞋心所的業用是:一、能對治瞋恚,二、能令人作善。若心中有瞋,則一切善事皆不能爲;心無瞋惱,心中一片祥和,才有可能造善、修…
《大乘百法明門論今注 五、心所有法(五十一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