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路涅槃门”:“一路”,即一直道,一大道,三乘共依此道,故称一路。文殊此言即呼应前面佛所说的:“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我亦从中证”:“我”,即文殊师利菩萨自己。文殊菩萨亦是修此法门者。因为如果自己不修,光劝别人修,别人也许不听;自己以身作则,率先而修,大家才更易乐于听从。这点,于末法时期的弘教法师,特别有参考、效法的价值:欲教人修行,自己以身作则先修,切不可光劝人修,而自身不修,众即不悦服。又,大菩萨如文殊者都如此,何况我辈,于修行方面更应为大众先,为大众之“轨范”。
【义贯】
有残“余”的微细“尘”沙无明垢“尚”未尽者,则仍为在“诸”有“学”地之菩萨(未达无学),达于本“明”之究“极,即”是究竟之“如来”地。
“大众及阿难”,若“旋”转“汝”颠“倒”施作的能“闻”之“机”能,“反闻”以“闻自”己之闻“性”,而达圆湛之不生灭“性”,即可“成无上”菩提“道”究竟只果。“圆通”法门虽多,然便于初心行人修学者,“实”唯“如是”返闻自行法门。“此”法门亦“是”如“微尘”数之无量“佛”所修之“一”条妙修行之大“路”通达于“涅槃”之“门:过去”无量“诸如来,斯”返闻自性法“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亦皆以此法而“各入圆”通妙“明”,当证无上菩提;“未来”欲“修学”无上道之“人”,亦必“当依如是法”门而证圆通、涅槃;而“我”(文殊师利)在因位时“亦”是“从”此法门“中”而“证”无上圆通,“非惟观世音”菩萨一人依此法门而已。(故知此法门为现在、过去、未来一切诸佛、菩萨修证无上道所共依之究竟圆满法门。)
【“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
以救诸末劫,求出世间人,
成就涅槃心,观世音为最;
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
即事舍尘劳,非是常修学,
浅深同说法。”】
【注释】
“询我诸方便”:亦即问我在这些方便中,那一种最适合阿难去修,也就是最适合初心人(非久修、深位者)、最一般性、普遍性(非特别根器、因缘之人)、易修、易入(非难修、难入)。
“求出世间人,成就涅槃心”:“求出世间人”,即三乘行人欲断一切世间生死。“成就涅槃心”,成就无上大涅槃之常住真心。
“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自余”,其余。除了返闻自性法门之外,其他所有的法门都是须依佛的威神特别加持,及特别教授,方能成就。
“即事舍尘劳”:“即事”,即于此事。“事”,境事、境遇;亦即他们特殊的境遇、因缘。“舍尘劳”,即离系、得解脱。此句须承上句而言:由于有佛的特别加持、或特殊的教授,他们才能就在他们特殊的境遇上,当下离于彼事之缠缚,而得解脱。例如:阿那律失明,佛特别教他乐见照明金刚三昧,并予以特别之加持;周利槃特伽阙(缺)念诵性,佛教他调息摄心、且予特别加持;乌刍瑟摩多淫,佛特别教他观欲火以及转火大之性;难陀心散乱,佛特别教他观鼻端白。因此他们都可以在他们特殊的境遇或个人困难的事情上,离其系缚而得解脱:亦即,阿那律离失明系、周利槃特伽离阙诵系、乌刍瑟摩离多淫系、难陀离心散系等。
“非是常修学”:“常”,平常、一般。这些人因为都有特殊的境遇,故他们所修的法门,并不合适一般人修。
“浅深同说法”:“浅深”,浅位及深位行人。这句之上亦应重复上一句中的“非是”两字,亦即“非是”二字双贯二句。此言,另外还有些法门,并非浅位及深位的行人可以同修的。“同说”即同时为之开示,令依修行之义。这是指如:普贤菩萨之法界因深、富楼那的宿昔辩才,须菩提的解空,舍利弗的净见等,都是深位宿修之善根,因此他们所修的法门,并不适合浅位菩萨之修行。唯有观世音菩萨返闻自性法门,没有这些限制:浅位菩萨、深位菩萨、一般人、特殊之人,皆可同为开示,共同修学。
【义贯】
“诚如佛世尊询”问“我”在此等“诸方便”之中,那一法门是最为普遍、周圆、易入、易成,并且三根普被,“以”此推断论究而得“救”度“诸末劫”众生,并且可使追“求出世间”解脱之三乘行“人”,令其速得“成就”无上大“涅槃”之常住真“心”;对此,我的答案是:如是一切诸圣之修学中,仍是以“观世音”之返闻自性法门“为最”上最妙。“自余诸方便”,率“皆是”须依“佛”之特别“威神”加持、及特殊教授,方可令彼行人“即”于彼特殊之境“事”上而“舍尘劳”、离系解脱,是故并“非是”平“常”人“修学”之法门,乃属于特殊情况,亦非可对“浅”位或一般“深”位学人“同说”或令之同修之“法”门。
【诠论】
关于二十五圣法门,除了观音菩萨修行法门外,其他二十四圣法门,依文殊菩萨之评析,大都是特别的法门,不能普遍适合一般人,尤其是初心、浅位之人;但是亦颇有参考、启发之功用;例如:笔者对于毕陵伽婆之身触法门,以及大势至菩萨之净念相继法门,即深受好处,颇有些体验。再者,依法而言,发菩提心者,应法门无量誓愿学,又诸菩萨于法通达之后,亦皆发心等修遍学一切法、遍成无量法门,以广资粮,故初心人须知文殊菩萨如是评析诸圣圆通法门,是为了凸现观音菩萨修行法门之殊胜,但发大心之行人,不可于彼等诸圣法门妄起贬抑之心,仍须等心尊重、修学、乃至弘扬。
复次,中土禅门中有所谓“公案”者,当亦如是看待:那些公案都是前代祖师大德、师徒之间,或善知识与参学者之间,应机教学、开示悟入的案例,应也是属于特殊的个案,然皆颇具参考的价值;但也因为那些大都是很特殊的案例:特殊的善知识、特殊的参学者,在特殊的环境下,依非常特殊的教法,而参学者得以悟入的例子;因此,依法而言,也非一般人可以直接依行、修学的——虽然如是,但前人诸公案,对于后人还是有很大的启发性及参考价值;但若要完全依彼而修,则有很多困难,习其精神与原则,便是效学最好的方法了。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
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
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
及末劫沈沦,但以此根修,
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如是。”】
【注释】
“如来藏”:“藏”,宝藏。如来之藏,圆具一切如来性德,一切众生本自有之,只为烦恼之所蒙蔽,不能显发、《楞伽经》云:“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一切诸佛之所演说。”(《楞伽经》卷二)
“无漏不思议”:“无漏”,如来藏之本体是无漏的,而依如来藏所起之阿赖耶则是有漏。
“愿加被未来”:即文殊菩萨代众生向佛祈求加被。
“于此门无惑”:“门”,法门。“惑”,有两种:疑惑与迷惑,疑惑能障信,迷惑能障解。若障信、解,即是障闻慧与思慧,若“闻思慧”被障,即不能进修“修慧”,因此修慧也被障了;是故,疑惑与迷惑二者会障闻、思、修。若三慧受障,即不能“依闻思修,入三摩地。”因此,无惑方得无障,能堪修行。
“方便易成就”:其实,这“易成就”,也只是比较而言(是与其他二十四圣法门相比),因为此法门毕竟是无上心地法门,末世众生,于此法门,若能有福得闻,能解其义,如理思惟,乃至成就闻思二慧,已经是甚难稀有了,更何况能进而再成就修慧,乃至得三摩地,则更是难能可贵。何以故?末世众生外鹜多故、心攀缘故,境扰攘故,多杂住故,心不安不静故,多外求故,是故若能安心且一心修学者,千百人中难得一人。有心者,其勉之哉!盖正教兴衰之运,端系乎有无如法修学三慧之人,而不在其他事业。
【义贯】
我今“顶礼如来藏”,此如来之藏本自“无漏”,具“不思议”之业用。“愿”求如来“加被未来”学者,令“于此”法“门”得“无”二“惑”(疑惑及迷惑),此“方便”法门对于初心者而言,系属“易”修、易入、易“成就”者;是故“堪以”此“教”授“阿难及末劫沈沦”之诸众生;因此“但以此”耳“根”而“修圆通”,其效能“超”过其“余”二十四圣所修“者”;凡欲修首楞严大定者,成就“真”如“实”际、常住真“心”之要诀即是“如是”。
【诠论】
这一段是总结,故总归于“如来藏”;以如来之藏,为一切如来成佛之因,故文殊顶礼,总归一切修学而入于归敬此法、此理。
第四节 大众证悟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观佛菩提,及大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
【注释】
“阿难及诸大众”:即与阿难同机的一类。
“身心了然”:“身”,指根身。“心”,心性。谓于修转根身与心性之法,皆完全明白。此与前面经文所说的“身心皎然”不同,因为前面只了解到身心“解结”的次第,那一个结先结,那一个结先解,对这“结”与“解”的先后次第皎然明白,但还不知要从哪一门入,修什么法。现在则豁然贯通,这是由于听文殊偈中明白地指出:“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及“成就涅槃心,观世音为最”等评议。因此了知所要入之门,唯在耳根,而修证之法唯在“旋流”。而且文殊偈中又说:只要一根解,六根皆解,所以得“身心了然”。
“得大开示”:因为先前阿难等不知要从哪一门入手去修,而“冀佛冥授”,但是佛并未直接开示这个问题,而是敕令诸圣各自陈述圆通法门;然后佛再令文殊评析拣选,是藉文殊之口而开示大法。因为要评选二十五圣法门,而令学者豁然贯通,殊非易易,非同小可,故是“大开示”。
“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比喻阿难及诸大众,在一念未动以前,本是安住菩萨涅槃之本家;忽然不觉,一念无明妄动,而起三细,继之六大粗,于是背觉合尘,于三界中流连妄返,就好像有人出门远游,无法回家,且因出外太久,连回家的路都妄了。
“明了其家所归道路”:先前听取二十五圣之法门,就好像旅人听到有二十五条回家的路线一样,就不知哪一条才是最便捷的、最直接的路径。现在听了文殊的评选,就完全明白哪一法门才是最便捷之道,亦即:入手处是在耳根,而其方法则是“旋流获无妄”。
【义贯】
在文殊以偈评选法门之后,“于是阿难及”与阿难同机之“诸大众”,豁然贯通,于修转根“身”与“心”性之法皆“了然”明白,以“得大开示”故,而得“观”了“佛菩萨及大涅槃”修证之路,“犹如有人因事”出外“远游,未得归还”,离家久而忘记归途,如今忽然“明了其家所归道路。”
【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净。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罗汉。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注释】
“天龙八部”:这些是凡众。以下有学二乘等是贤圣众。
“皆得本心”:皆悟得本有真心,即所谓“发明心地”。
“法眼净”:又称净法眼或法眼清净;为具有能观了真理,无碍、无惑之眼。这在小乘为初果见四谛之理时得之,大乘则于初地见真如时,称为法眼净。
“性比丘尼”:即摩登伽女。
“成阿罗汉”:此为藉小乘名,比称大乘位;于大乘中,约当圆教之七信位。于“返闻自性法门”中为当“闻所闻尽”。
“无等等”:即无等而等。“无等”,无与等,也就是:没有人能跟他齐等;他是最高、最上的。“等”,等同、平等,齐等。此有两层意义:一、诸佛无与等、及诸佛皆系平等。以诸佛超九界,故十法界中无与等者。再者,佛道无上,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而佛佛道同,故诸佛所证皆悉平等。是故言“无等、等”。二、相上无等、及性究竟平等。十法界中,一切相有无量差别,故于凡夫境界中,相上皆不齐等。然而诸如来所证为心、佛、众生三平等,一切法于性上皆悉究竟平等,以一切相皆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故,是故,“相有差别,性本一如”。是故言:“无等、等”。如来之无上菩提,亦复如是“无等而等”。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义为无上;此为相对于菩萨之“有上”而言。“三藐”,义为正等,此为相对于二乘之不平等,以二乘所见为人不平等(自他不平等)、法不平等(涅槃与生死不平等)故只求自度,不思度他。“三菩提”:义为正觉,此为相对于凡夫之不觉,以及外道之妄觉。是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一词,固为表如来所证之究竟觉道,但其中亦隐含着有立有破:其所立者,即正显如来所独证者:其所破者,乃隐示一切凡、外、权、小(凡夫、外道、权教菩萨、及二乘)所行境界之所以非达究竟处,乃由于其为“有上”(菩萨)、“不等”(二乘)、“不正”(外道)、“不觉”(凡夫)。
【义贯】 本节从略。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六》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