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观,乃超出了思惟之范围(不假思惟),且为身心之其他根识所不能及。因为眼、鼻、舌、身、意五根,皆不能与梦外之境相接,唯有耳根能够。
【义贯】
“音声”之“性”为“动、静”二相,在“闻”性之湛然体“中”现“为有、无”代谢之相,然而世人颠倒,将“无声号”为“无闻”性,而“非实闻”性变成“无”体“性”,即使“声无”之时,闻性“即无”随声“灭”去,而当“声”现“有”时,闻性“亦非”跟着“生”起。闻性湛然之体,对于声尘之“生灭二”相俱能“圆离,是则”为闻性湛然“常”住“真实”之性。“纵令”人“在梦想”中,此闻性亦“不”因“为不思”惟而“无”作用。耳根闻性之体用“觉观”,实超“出思惟”之范畴,为“身心”其他五根所“不能及”。(闻性无有隔障,于远近、前后、左右、上下等十方各个方位皆能闻,乃至于睡梦中都能闻知梦外之声。)
3. 病在循声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
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
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
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
【注释】
“声论得宣明”:“声”,音声,代表名、句、文。“论”,经论义理。“宣明”,宣畅明了。
“众生迷本闻”:迷于本有之闻性。
“循声故流转”:“循”,顺也,依也。只依循所闻之声,依文解义、增益戏论,故自取流转。
“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强记”,是记忆力很强之义。“落邪思”,指失去正念。此谓,阿难虽然多闻强记,能记诵佛所说十二部经,然而但以多闻,只限于闻思之境界,于修慧之道力(即“三摩地”)未尽心修学,故境界现前时,仍不免失去正念,而为外道之邪思所驾驭。
“岂非随所沦”:这岂不是表明了:若循声而缘外之声教,而不逆流返闻自性,便会随着所闻之声尘而沉沦。
“旋流获无妄”:若旋闻而逆流,必可获无妄真实之性;反之,顺流而出,即取得虚妄之外尘。
【义贯】
“今此娑婆国”中,乃依诸音“声”所成之名句文所立之经“论”义理而“得”以“宣”畅开“明”众生之心性。
狂慧之“众生迷”于“本”有之“闻”性,但依“循”所闻之外“声”教,徒增益戏论,“故”自取“流转”,而不知须从声返闻。“阿难”虽“从”多闻“强记”十二部经,然但循声教而求闻思慧,因而尚“不免落”于外道“邪思”之设计,失去正念,为其所转,溺于淫舍,这“岂非”表明若循声外流,必“随所”闻之声而沈“沦”流转;而若“旋”闻逆“流”,即可“获无妄”之真实性?
4. 一根返源,六根解脱
【“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
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
佛母真三昧。汝闻微尘佛,
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
蓄闻成过误。将闻持佛佛,
何不自闻闻?”】
【注释】
“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皆是形容此三昧,此三昧即首楞严大定,亦即是观音所证者。“金刚”,得此三昧即坚固不动、不可破坏,而能破坏一切,称为金刚。“王”,为一切金刚中之最尊胜者,故称金刚王。“如幻”,此三昧依真如心而显现,如幻而有,如幻而空。“不思议”,此三昧超过一切言、思境界,故非思议可及。“佛母”,以此三昧出生一切诸佛,一切菩萨成佛,皆从此中出,故称佛母。“真三昧”,此三昧真实不虚,能显大用,故称为真。
“欲漏不先除,蓄闻成过误”:“漏”,烦恼。“蓄闻”,蓄积多闻。此谓,如果不先除去欲界的烦恼,而只务求积集多闻,反而为多闻所误。
“将闻持佛佛”:“将”,用。“闻”,闻性。“佛佛”,佛所说的佛法。只用自己的闻性去受持佛所说的佛法。
“何不自闻闻”:“闻闻”,反闻本闻之性。
【义贯】
“阿难汝”今“谛听:我”今乃“承佛”之“威”神“力”,而“宣说”一切佛所证之“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契入“真”如之“三昧。汝”虽曾已“闻微尘”数“佛”所说“一切秘密”法“门”,然而“欲”界之有“漏”种习若“不先除”却,只务“蓄”积多“闻”反“成过误”。与其“将”自己之“闻”性去受“持”诸“佛”所说之“佛”法,“何不自”反“闻”本有之“闻”性?
【“闻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
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
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
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
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
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
【注释】
“闻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闻”,妄闻之根。“名字”,假名。妄闻之根并非自然而生,乃因所闻之声黏起湛然之精明,而有假名,称之为闻根。
“旋闻与声脱”:旋转能闻之闻性,与所闻之声脱离,此即“入流亡所”。
“能脱欲谁名”:“能脱”,能脱之后。“谁”,何。此谓,能闻之根既脱所闻之尘之后,还要把那一个叫作能闻之根?亦即,能闻即脱于所闻,即能闻皆销亡,连其假名亦不复存,不须在用。
“闻复翳根除”:“闻”闻根。“复”,旋妄复真。“翳根除”,如幻翳之根,其病已除。
“尘销觉圆净”:“尘”,器界。“销”,销亡。“觉”,本觉。“圆净”,圆满清净。
“净极光通达”:“净极”,清净至极。“光”,心光。
“寂照含虚空”:“寂照”,寂而常照。“含”,含裹。
“却来观世间”:“却来”,回头来。指悟了之后,回头来返观尘世间。
“犹如梦中事”:唯自心现故,一切犹如梦中所现,心外不可得。
“摩登伽在梦”:连差点令你破戒体的摩登伽,也是在你梦中所现之人。
“谁能留汝形”:“留”,留难。“形”,身体。他们既是在你梦中所现,则他们怎能留难你于梦外的形体?
【义贯】
妄“闻”之根“非自然”而“生”,乃“因”所闻之“声”尘黏住湛然之体而“有”假“名字”,若“旋”转能“闻”之性令“与”所闻之“声”尘“脱”离(入流亡所),“能”闻之根既“脱”所闻之尘(所入既寂),复“欲”以“谁名”为能闻之根?“一”闻“根既返”本“源,六根”皆“成解脱。”
“见、闻”、尝、嗅、觉、知等六用犹“如幻”妄之“翳”病,“三界”依正有“若”翳眼所见之“空华;闻”根今已旋妄“复”真、“翳根”之病既已“除”却,“尘”界应念而“销”,本“觉”之体“圆”满清“净”显现;寂灭现前,清“净”至“极”、心“光通达,寂”而常“照,含”裹“虚空”;全体起用之后,“却来”回“观世间”,一切“犹如梦中”所见之“事”,唯自心现,心外不可得,即使“摩登伽”亦是“在”你“梦”中所现之人;既是梦中之人,“谁”又“能留”难“汝”梦外之“形”体呢?
【“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
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
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
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
六用皆不成,尘垢应念销,
成圆明净妙。”】
【注释】
“如世巧幻师”:“世”,世间。“幻师”,魔术师。喻真如能随缘幻化。
“幻作诸男女”:“诸男女”,喻六根。
“虽见诸根动”:“诸根动”,诸根各自分别动作,喻六根之用差殊。
“要以一机抽”:“机”,机括,亦即弹簧等机械控制装置或机关。“抽”:抽动。喻一精明之体随缘异用。
“息机归寂然”:若把机括停止,则这些幻男女的六根便都归于寂止了。喻一精还原,六根解脱。
“元依一精明”:“一精明”,指阿陀那微细识。
“分成六和合”:“六和合”即六和合之用,亦即六根。此根是指胜义根,非扶尘根。
“一处成休复”:“休”,休止外流。“复”,回复其本性。
【义贯】
犹“如世”间工“巧”之“幻师”,能“幻作诸男女”之相,“虽见”这些幻男幻女之“诸根”能各自分别“动”作,但还是“要以一机”括去“抽”动它们,若“息”此“机”括,则这些幻男幻女的六根便皆“归”于“寂然”,而其所依之“诸幻”化功能亦完全“成”为“无性”。
众生之“六根亦如是”,犹如那些幻男幻女,“元”来是“依”于“一精明”体,阿陀那微细识,而“分成六”种“和合”性之根,若于此六根中任何“一处”依返照法门而“成休”止外流,旋“复”其本性,则“六”根分隔之“用皆不成”,复归于一精明,六“尘垢”染之器界“应念”皆“销”泯,山河大地当下化成无上知觉,一切依正复“成圆明净妙”之如来藏性。
第三节 结劝修证
【“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
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
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圆通实如是。此是微尘佛,
一路涅槃门; 过去诸如来,
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
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
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
非唯观世音。”】
【注释】
“余尘尚诸学”:“余”,有余。“尘”,尘沙无明,即微细垢。“尚”,仍然。“诸学”,指菩萨之有学地。如果无明尚未断尽,仍有余微细之尘沙无明,则还是在菩萨的有学地之中,尚未达于无学。
“明极即如来”:“明”,本明。“极”,极至,究竟。达于本明之究竟,即是如来。
“旋汝倒闻机”:“旋”,旋转。“倒”,颠倒。“闻”,能闻。“机”,用。此言,旋转你颠倒的能闻之用,亦即,不要在去循声外流,多闻强记,而把它转过来!以此闻性往内返照。
“反闻闻自性”:往内返闻,以闻自己的本性(能闻之性。)
“性成无上道”:“性”,湛然不生灭性。若以返闻、逆流而达此湛然之不生灭性,则可成无上道。
“圆通实如是”:圆通法门虽多,但最究竟、最圆满、最方便、最普遍、最易行、最易成的,即是如是反闻自性法门。
“此是微尘佛,一…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