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觀,乃超出了思惟之範圍(不假思惟),且爲身心之其他根識所不能及。因爲眼、鼻、舌、身、意五根,皆不能與夢外之境相接,唯有耳根能夠。
【義貫】
“音聲”之“性”爲“動、靜”二相,在“聞”性之湛然體“中”現“爲有、無”代謝之相,然而世人顛倒,將“無聲號”爲“無聞”性,而“非實聞”性變成“無”體“性”,即使“聲無”之時,聞性“即無”隨聲“滅”去,而當“聲”現“有”時,聞性“亦非”跟著“生”起。聞性湛然之體,對于聲塵之“生滅二”相俱能“圓離,是則”爲聞性湛然“常”住“真實”之性。“縱令”人“在夢想”中,此聞性亦“不”因“爲不思”惟而“無”作用。耳根聞性之體用“覺觀”,實超“出思惟”之範疇,爲“身心”其他五根所“不能及”。(聞性無有隔障,于遠近、前後、左右、上下等十方各個方位皆能聞,乃至于睡夢中都能聞知夢外之聲。)
3. 病在循聲
【“今此娑婆國,聲論得宣明。
衆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
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
豈非隨所淪,旋流獲無妄?”】
【注釋】
“聲論得宣明”:“聲”,音聲,代表名、句、文。“論”,經論義理。“宣明”,宣暢明了。
“衆生迷本聞”:迷于本有之聞性。
“循聲故流轉”:“循”,順也,依也。只依循所聞之聲,依文解義、增益戲論,故自取流轉。
“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強記”,是記憶力很強之義。“落邪思”,指失去正念。此謂,阿難雖然多聞強記,能記誦佛所說十二部經,然而但以多聞,只限于聞思之境界,于修慧之道力(即“叁摩地”)未盡心修學,故境界現前時,仍不免失去正念,而爲外道之邪思所駕馭。
“豈非隨所淪”:這豈不是表明了:若循聲而緣外之聲教,而不逆流返聞自性,便會隨著所聞之聲塵而沈淪。
“旋流獲無妄”:若旋聞而逆流,必可獲無妄真實之性;反之,順流而出,即取得虛妄之外塵。
【義貫】
“今此娑婆國”中,乃依諸音“聲”所成之名句文所立之經“論”義理而“得”以“宣”暢開“明”衆生之心性。
狂慧之“衆生迷”于“本”有之“聞”性,但依“循”所聞之外“聲”教,徒增益戲論,“故”自取“流轉”,而不知須從聲返聞。“阿難”雖“從”多聞“強記”十二部經,然但循聲教而求聞思慧,因而尚“不免落”于外道“邪思”之設計,失去正念,爲其所轉,溺于淫舍,這“豈非”表明若循聲外流,必“隨所”聞之聲而沈“淪”流轉;而若“旋”聞逆“流”,即可“獲無妄”之真實性?
4. 一根返源,六根解脫
【“阿難汝谛聽:我承佛威力,
宣說金剛王,如幻不思議,
佛母真叁昧。汝聞微塵佛,
一切秘密門,欲漏不先除,
蓄聞成過誤。將聞持佛佛,
何不自聞聞?”】
【注釋】
“宣說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真叁昧”:“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皆是形容此叁昧,此叁昧即首楞嚴大定,亦即是觀音所證者。“金剛”,得此叁昧即堅固不動、不可破壞,而能破壞一切,稱爲金剛。“王”,爲一切金剛中之最尊勝者,故稱金剛王。“如幻”,此叁昧依真如心而顯現,如幻而有,如幻而空。“不思議”,此叁昧超過一切言、思境界,故非思議可及。“佛母”,以此叁昧出生一切諸佛,一切菩薩成佛,皆從此中出,故稱佛母。“真叁昧”,此叁昧真實不虛,能顯大用,故稱爲真。
“欲漏不先除,蓄聞成過誤”:“漏”,煩惱。“蓄聞”,蓄積多聞。此謂,如果不先除去欲界的煩惱,而只務求積集多聞,反而爲多聞所誤。
“將聞持佛佛”:“將”,用。“聞”,聞性。“佛佛”,佛所說的佛法。只用自己的聞性去受持佛所說的佛法。
“何不自聞聞”:“聞聞”,反聞本聞之性。
【義貫】
“阿難汝”今“谛聽:我”今乃“承佛”之“威”神“力”,而“宣說”一切佛所證之“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契入“真”如之“叁昧。汝”雖曾已“聞微塵”數“佛”所說“一切秘密”法“門”,然而“欲”界之有“漏”種習若“不先除”卻,只務“蓄”積多“聞”反“成過誤”。與其“將”自己之“聞”性去受“持”諸“佛”所說之“佛”法,“何不自”反“聞”本有之“聞”性?
【“聞非自然生,因聲有名字,
旋聞與聲脫,能脫欲誰名?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
見聞如幻翳,叁界若空華,
聞複翳根除,塵銷覺圓淨。
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
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
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
【注釋】
“聞非自然生,因聲有名字”:“聞”,妄聞之根。“名字”,假名。妄聞之根並非自然而生,乃因所聞之聲黏起湛然之精明,而有假名,稱之爲聞根。
“旋聞與聲脫”:旋轉能聞之聞性,與所聞之聲脫離,此即“入流亡所”。
“能脫欲誰名”:“能脫”,能脫之後。“誰”,何。此謂,能聞之根既脫所聞之塵之後,還要把那一個叫作能聞之根?亦即,能聞即脫于所聞,即能聞皆銷亡,連其假名亦不複存,不須在用。
“聞複翳根除”:“聞”聞根。“複”,旋妄複真。“翳根除”,如幻翳之根,其病已除。
“塵銷覺圓淨”:“塵”,器界。“銷”,銷亡。“覺”,本覺。“圓淨”,圓滿清淨。
“淨極光通達”:“淨極”,清淨至極。“光”,心光。
“寂照含虛空”:“寂照”,寂而常照。“含”,含裹。
“卻來觀世間”:“卻來”,回頭來。指悟了之後,回頭來返觀塵世間。
“猶如夢中事”:唯自心現故,一切猶如夢中所現,心外不可得。
“摩登伽在夢”:連差點令你破戒體的摩登伽,也是在你夢中所現之人。
“誰能留汝形”:“留”,留難。“形”,身體。他們既是在你夢中所現,則他們怎能留難你于夢外的形體?
【義貫】
妄“聞”之根“非自然”而“生”,乃“因”所聞之“聲”塵黏住湛然之體而“有”假“名字”,若“旋”轉能“聞”之性令“與”所聞之“聲”塵“脫”離(入流亡所),“能”聞之根既“脫”所聞之塵(所入既寂),複“欲”以“誰名”爲能聞之根?“一”聞“根既返”本“源,六根”皆“成解脫。”
“見、聞”、嘗、嗅、覺、知等六用猶“如幻”妄之“翳”病,“叁界”依正有“若”翳眼所見之“空華;聞”根今已旋妄“複”真、“翳根”之病既已“除”卻,“塵”界應念而“銷”,本“覺”之體“圓”滿清“淨”顯現;寂滅現前,清“淨”至“極”、心“光通達,寂”而常“照,含”裹“虛空”;全體起用之後,“卻來”回“觀世間”,一切“猶如夢中”所見之“事”,唯自心現,心外不可得,即使“摩登伽”亦是“在”你“夢”中所現之人;既是夢中之人,“誰”又“能留”難“汝”夢外之“形”體呢?
【“如世巧幻師,幻作諸男女,
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
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性。
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一處成休複,
六用皆不成,塵垢應念銷,
成圓明淨妙。”】
【注釋】
“如世巧幻師”:“世”,世間。“幻師”,魔術師。喻真如能隨緣幻化。
“幻作諸男女”:“諸男女”,喻六根。
“雖見諸根動”:“諸根動”,諸根各自分別動作,喻六根之用差殊。
“要以一機抽”:“機”,機括,亦即彈簧等機械控製裝置或機關。“抽”:抽動。喻一精明之體隨緣異用。
“息機歸寂然”:若把機括停止,則這些幻男女的六根便都歸于寂止了。喻一精還原,六根解脫。
“元依一精明”:“一精明”,指阿陀那微細識。
“分成六和合”:“六和合”即六和合之用,亦即六根。此根是指勝義根,非扶塵根。
“一處成休複”:“休”,休止外流。“複”,回複其本性。
【義貫】
猶“如世”間工“巧”之“幻師”,能“幻作諸男女”之相,“雖見”這些幻男幻女之“諸根”能各自分別“動”作,但還是“要以一機”括去“抽”動它們,若“息”此“機”括,則這些幻男幻女的六根便皆“歸”于“寂然”,而其所依之“諸幻”化功能亦完全“成”爲“無性”。
衆生之“六根亦如是”,猶如那些幻男幻女,“元”來是“依”于“一精明”體,阿陀那微細識,而“分成六”種“和合”性之根,若于此六根中任何“一處”依返照法門而“成休”止外流,旋“複”其本性,則“六”根分隔之“用皆不成”,複歸于一精明,六“塵垢”染之器界“應念”皆“銷”泯,山河大地當下化成無上知覺,一切依正複“成圓明淨妙”之如來藏性。
第叁節 結勸修證
【“余塵尚諸學,明極即如來。
大衆及阿難,旋汝倒聞機,
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圓通實如是。此是微塵佛,
一路涅槃門; 過去諸如來,
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
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
當依如是法;我亦從中證,
非唯觀世音。”】
【注釋】
“余塵尚諸學”:“余”,有余。“塵”,塵沙無明,即微細垢。“尚”,仍然。“諸學”,指菩薩之有學地。如果無明尚未斷盡,仍有余微細之塵沙無明,則還是在菩薩的有學地之中,尚未達于無學。
“明極即如來”:“明”,本明。“極”,極至,究竟。達于本明之究竟,即是如來。
“旋汝倒聞機”:“旋”,旋轉。“倒”,顛倒。“聞”,能聞。“機”,用。此言,旋轉你顛倒的能聞之用,亦即,不要在去循聲外流,多聞強記,而把它轉過來!以此聞性往內返照。
“反聞聞自性”:往內返聞,以聞自己的本性(能聞之性。)
“性成無上道”:“性”,湛然不生滅性。若以返聞、逆流而達此湛然之不生滅性,則可成無上道。
“圓通實如是”:圓通法門雖多,但最究竟、最圓滿、最方便、最普遍、最易行、最易成的,即是如是反聞自性法門。
“此是微塵佛,一…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