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六▪P13

  ..续本文上一页路等有为之善行,不管你多么精勤,作多么久,乃至无量劫勤苦劳作,仍属有为,非关圣性;因此,若欲证圣道、圆通,还是要修治心地。亦即:圆通在于心地,非在外地。

  “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想念”,即观想。因为水观是由观想法而成的,故所现之水并非真实。

  “如如非觉观”:“觉观”,即分别,在此仍指观想法而言。此言,如如之理须以如如之智方得契入,不是分别觉观所能达到的。

  “厌有非真离”:“厌”,厌离淫欲。“非真离”,非真正的离欲。乌刍瑟摩之火观,是以厌离淫欲而有(而成),故其离欲非是真实的离欲,因为若仍有忻厌,则仍未离:“忻欲”与“厌欲”乃是对于欲爱的两种极端的反应,“忻”固依于欲,“厌”亦依于欲,故皆是依他起,未能究竟;若究竟者,则是于欲不忻、不厌,不取不舍,是真于欲达究竟无著。

  “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动寂”,动静。“对”,对待。以风大有动、静二相,故是有对待的,非是绝待之物。

  “对非无上觉”:既有对待,即非无上觉。

  “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因空本是晦昧所成,故其性本是昏冥顽钝,故非是灵明觉知之用。

  “观识非常住”:“观”,能观之心。“识”,所观之识大。不但诸识无常,连能观此诸识之心亦非常住。

  “存心乃虚妄”:若存心欲观之,乃属虚妄。能观之心与所观之识,皆是虚妄。

  “念性元生灭”:这是指大势至之念佛法门,因为大势至菩萨说:“净念相继”;既言相继,即是有生灭:以有生有灭方能有“相继”之相,若不生不灭,即无相继相。故一切“念”之性原属生灭性。

  “因果今殊感”:“殊”,别,不同。“感”,感应。本来念佛是为了求不生灭的圆通,但今以生灭的念佛为因,所求得的果即非不生灭的圆通,而只是往生净土的感应。“今”,即今生现证。

  【义贯】

  (一)“若以地”大之“性观”之,则地性乃“坚”硬隔“碍、非”可“, 通达”之物,而且持土平填道路尚属“有为”之行、“非”无漏“圣性”之行,其后遇平心地之教,方归圣性:“云何”欲令初心之人依此有为之法为本修因而“获圆通”?(以上为文殊菩萨评持地菩萨之地大圆通。)

  (二)“若以水”大之“性观”之,此由水“想”之“念”而成之水并“非真实,如如”不动只理,须以如如不动之智方得契入,并“非”分别“觉观”所能相应者,“云何”欲令初心人以此觉观之心为本修因而“获圆通”?(以上为文殊菩萨评月光童子之水大圆通法门。)

  (三)“若以火”大之“性观”之,依于“厌”离淫欲而“有”之行,“非真离”欲,须到身心俱断,断性亦无,无能无所,方是真离。故此法门“非初心”人修行之“方便,云何”可依此为本修因而“获圆通”?(以上为文殊菩萨评乌刍瑟摩之火大圆通法门。)

  (四)“若以风”大之“性观”之,风大有“动”有“寂、非无对”待,既有“对”待,即“非无上觉;云何”欲令初心之人依此对待生灭之法为本修因而“获圆通”?(以上为文殊菩萨评琉璃光法王子之风大圆通法门。)

  (五)“若以空”大之“性观”之,空乃以“昏”冥顽“钝”晦昧所成,其自体最“先”即“非”灵明“觉”知之用;若“无”明“觉”即“异”于“菩提”觉道,“云何”欲令初心人以昏钝顽空为本修因而“获圆通”?(以上为文殊菩萨评虚空藏菩萨之空大圆通法门。)

  (六)“若以识”大之“性观”之,能“观”诸“识”之心本“非常住”,乃念念生灭不停,且若“存心”以观察诸识之相,则能观与所观“乃”俱“虚妄,云何”欲令初心之人以虚妄生灭之识为本修因而“圆通”?(以上为文殊菩萨评弥勒菩萨之识大圆通法门。)

  (七)“诸行”本“是无常”,心“念”之“性”亦“元”属“生灭”,若以生灭之念为修“因”,而求不生灭之“果,今”则成“殊”异之“感”应,以此求往生即易,求圆通即难;“云何“欲令初心人依此生灭之念为本修因而“获圆通”?(以上为文殊菩萨评大势至菩萨之根大圆通法门。)

  第二节  独选耳根圆通

  1. 此世界之因缘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

  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

  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

  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

  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

  【注释】

  “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此方”,指此娑婆世界。“真教体”,如来真实正教之体。亦即,在此世界中,如来之教法,皆在听闻之性,皆以耳闻为主要之传达工具。至于他方世界则不一定,譬如香积世界以饭香而传法,有世界以光明而作佛事,或有以目注于佛,而作佛事,等等不一。

  “欲取三摩提”:指首楞严大定。

  “实以闻中入”:实以从闻性中入于三摩地为最佳。

  “妙音观世音”:“妙音”,以说法无滞、出生一切妙法,故称为“妙”

  “梵音”:“梵”,清净义。说法无著,究竟清净,能除三毒垢染,故称为“梵”。

  “海潮音”:说法度生,不失其时,有如海潮之不失时。

  “出世获常住”:“出世”,即得解脱。“常住”,即无上大涅槃,不生不灭,故是究竟常住。

  【义贯】

  “我今”重“白世尊:佛出”此“娑婆”世“界”,在“此方”世界之“真”实“教体,清净”本然唯“在”听“音”之“闻”性。领悟圣教虽双托于音与闻,但若“欲取”首楞严“三摩提,实以”单依“闻”性“中”契“入”为最上。

  “离”分段、变易二种生死之“苦”而“得解脱”,离系自在,“良哉观世音,于恒”河“沙”数“劫”长时“中,入”于“微尘”数“佛国”世界处处现身,“得”三十二应“大自在”无作妙“力”,以十四“无畏施”予“众生”。能以无上微“妙”法“音”广说诸法之“观世音”,以无著、清净之“梵音”度脱三毒,其说法亦不失时,有如大“海潮”汐之“音,救”度“世”间众生破其悭贪,“悉”令离患得患失而得“安宁”,且令得“出世”解脱“获”无上大涅槃果、不生不灭“常住”快乐。

  2. 耳根之优点:“圆、通、常”三真宝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

  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

  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

  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

  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

  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

  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

  【注释】

  “譬如人静居”:“静居”,居于静处。

  “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一时”,同时。若十方之处同时击鼓,便可以同时听到从十处传来的鼓声,不只是听到当处的鼓声。

  “此则圆真实”:指闻性。这就是闻性本来圆满、真实不虚。

  “目非观障外”:“非”,不能。眼不能看见遮障之外的东西。

  “口鼻亦复然,身以合方知”:交光法师的《楞严正脉》,及长水子璇《楞严经注》等皆说这两句经文倒置,应对掉才对。依上下文而言,确然如是,故于“义贯”中即依如是建议,文义方通顺。次言:身根须于触尘相合方能有知,而口、鼻二根于味尘、香尘也是一样,必须根尘接触和合方能有知。“口”,即指舌根。

  “心念纷无绪”:“心”,指意根,意根之想念,纷乱没有头绪。

  “五根所不齐”:“齐”,等。指根之闻性之功能,是其他五根所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

  【义贯】

  “我今启”禀“如来”,正“如观音所说:譬如”有“人”于寂“静”之处“居”住,非处愦(kuì烦乱)闹之所,若“十方”同时“俱击鼓”,则“十处”之鼓声能“一时”俱“闻”,故知鼓声本无先后只别,以耳根之闻性人人本来圆具,“此则”为闻性本来“圆”满“真实”不虚之性质。

  相对的,“目”则“非”能“观”见遮“障”以“外”之物。而“身”根则“以合”于触尘“方”能有所“知”,尘远则无觉;“口鼻”二根于味香二尘“亦复然”,根尘相离则不觉,但耳于声则不然。至于“心”(意根)之想“念”则“纷”乱“无”头“绪”,而耳根却虽“隔”着墙“垣”仍可“听”到“音响”,非如眼根隔则不见;而且“遐迩(xiá ěr)”(远近)“俱可闻”,不像鼻、舌、身三根离尘则无觉,因此耳根之功能系其他“五根所不”能与之等量“齐”观的,“是则”为耳根闻性本来“通”达、“真实”无妄之性质。

  【“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

  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

  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

  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

  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

  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注释】

  “音声性动静”:音声之性为动、静二相。音声为总相,动与静为其别相。

  “闻中为有无”:“闻中”,闻性之体中。此言,闻性湛然之体中,现出声之有与无,互相代谢之相。

  “无声号无闻”:然而世人颠倒,却把“无声”称作“无闻”。其实是“没有声”,并非“没有闻”,因为声音有来去,有隐现(消失与出现),而闻性却是永远在的,故不可能“没有闻”。

  “非实闻无性”:并非真的是闻性变成没有体性,无体性即是消失之义。

  “声无既无灭”:“即”,却。纵使有相之声音消失时,闻性却没有跟着消灭。

  “声有亦非生”:而声音出现时,闻性也并非跟着它而出生。闻性并不随尘生灭,本来常住。

  “生灭二圆离”:闻性之体,对于声尘之生灭二相,都能圆满的远离,不为其所拘囿。

  “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纵使人在睡梦之中,也不会因为由于此时五根不缘、不思外境,而令闻性变得无作用;亦即,即使在梦中,对外界的声音,还是听得到。

  “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出”,超过。“身心”,指除了耳根以外的其他五根、六识等。此言,耳根闻性之体用、觉…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