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经验。一九八四年冬季,我从美国达拉斯搭西北航空公司的班机,经由洛杉机回台湾。飞机出了洛杉机,在太平洋上飞了一个多小时后,机身突然急遽忽上忽下,且整个机身严重震动、摇摆,非常可怕,原来我们碰上了太平洋上突起的飓风!此时机上乘客十分恐慌,小孩子都被吓哭了。在这种时候,你要怎么办呢?如果是不学佛的人,便只好听天由命了。还好,那时我已学佛,且已闭关一年多。我便立刻念大悲咒,且意作观想,观想观世音菩萨现作大身,双手各抓着飞机的首尾——真不可思议呀!我作如是观想,才念了一句:“南无喝罗怛那哆罗夜耶”,飞机就马上开始平稳了!后来,机长告诉我们须飞到阿拉斯加的安克利治去“加油”,那是安抚乘客的,其实是返航及转道;后来我们在安克利治“避风头”,虽过了一夜,但还是无法依照原航线而行,因为飓风还在我们要走的航线上。于是绕到北极圈,经过白令海峡,到了汉城、再转东京,又作少停,等风静后,才飞回台北;可见此飓风之大。此事在拙著《北美化痕》中的《大乘信位菩萨的修行》中有详细的叙述,欲知其详者,可参阅。以上为讲观世音菩萨的灵感。
【“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注释】
“福备众生”:福荫周备于一切众生,亦即所谓“普门示现”也。又,普门者,普遍无量之门也。
【诠论】
这一节为总结观世音菩萨十四无畏,观世音菩萨之所以被称为“施无畏者”,也就是以此十四无畏之故。
第五节 四不思议
【“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注释】
“无作妙德”:即无功用行,以不假作意,任运而行,故称“无功用行”,或“无作”。“无作”即不假造作也。“无功用行”依于通途为第八地菩萨即能起;观世音菩萨于此不但能起,且已臻于殊胜、圆满。
【义贯】
“世尊,我又获是”真实“圆通”,以之而“修证无上”菩提“道故,又能善获四”种“不思议”之“无作妙德”(无功用行)。
1. 身不思议——化身无量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
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
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注释】
“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妙妙”,以始觉之妙智契合本觉之妙理。“闻心”,返闻真如本心。此言,由我从最初获得三摩地以来,即以始觉之妙智合于本觉之妙理,而返闻真如本心。
“心精遗闻”:“遗”,遗脱。“闻”,能闻所闻。此言,达于一心精明,而遗脱所闻之尘、并能闻之闻根。
“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见闻觉知”,代表六精:见、闻、尝、嗅、觉、知。“圆融”,圆满融通为一体。此谓,由于“妙妙闻心,心精遗闻”,故令六精之见、闻、尝、嗅、觉、知等用,再也不能分隔此一心,此本心复成为一圆满融通之体,无有隔阂障碍。
“清净宝觉”:“清净”,无垢、无染。以尘销、精泯,能所之细垢究竟泯绝,故清净无染。“宝”,本然真心能出生一切妙功德法,自受法乐、令他得脱,故称“宝”。“觉”,本觉明朗照耀。
“烁迦罗首”:“烁迦罗”,梵文(Cakra),义为金刚轮。“首”,代表法门之主体。以此等法门犹如金刚,不动不坏,又能摧破一切邪伪、恶、不善法,故如轮,碾压、碾碎、破坏义。
“母多罗臂”:“母多罗”,梵文 (Mudra),印之义,亦即手印。以观世音菩萨所现各臂,或结手印,或执法器、兵器;而法器、兵器亦是“印”之义,密教所谓之“三昧耶印”。又,印,即印许、印证、印可。谓此身印、手印,即是印证于菩萨所证之无上心地之法,故若持此印,即能通达至菩萨所证境,并且若持此印,即能惊觉菩萨,令不违本誓愿,而来护念加持行者,令速获成就,故如欲祈请菩萨,即以此师师亲传之密印为凭证,是为如法正式得密法传承之“印信”。(是故,密教三昧耶戒中教敕,若非得如法之阿闍黎亲传,不得私结手印,否则即犯三昧耶戒,果报及重,戒之慎之。)
【义贯】 本节从略。
【诠论】
从这一段开始,是观世音菩萨的“四不思议”;这“四不思议”已经完全入于密教的范围(——事实上,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其中种种威神,每一项都是“秘密境界”;而诸佛菩萨的秘密境界,即是所谓的“密法”。)此四不思议即是密教所说的“三密”:身密、语密、意密。此段可说是观世音菩萨的身密境界:“首、臂、目”,或一或多,种种不同,皆是菩萨的身密境界。
观世音菩萨所现之“首”,表法身德,这是总德。“臂”与“目”表别德。又,“臂”表解脱德,“目”表般若德,故“首、臂、目”即表菩萨所证之三德秘藏(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又“臂”亦表菩萨所现之权法,权巧方便也。“目”以表菩萨之实智,实智之目能照、能观诸法实相也。
又,此“四不思议”虽是放在观世音菩萨所证所行的功德之末,然而这四不思议其实才是观世音菩萨功德的“总说”,前面的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反而是“别说”;前面已广作“别说”,现在摄别为总,以三十二应、十四无畏,种种普门示现,皆是不离此四不思议,皆是以此四不思议为体。又,前所说者,皆为显说起用;今说本体,以本体甚深故,而入于秘密境界,故是由显入密。反观于本经之大结构,则正好相反:以本经是从如来入定放光宣说神咒、摧破邪法而开始,故是“由密入显”。此二者对观,有相映成趣之妙,然其密义亦深矣:诸佛菩萨皆以自行不可思议、秘密境界为其本体,而能出生一切利化众生之不可思议业用:若显、若密、若性、若相——其实皆是如来秘密境界、凡夫皆不可得而蠡(lí)测者也。故说诸法一相,不可思议,即是此义。
2. 语不思议——咒力无畏
【“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注释】
“由我闻思”:此是省略的说法,具言应是:由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如声度垣”:“垣”,墙。比喻菩萨所得解脱自在无碍之状,犹如声音可穿过墙壁,毫无困难。
“现一一形,诵一一咒”:观世音菩萨若现某种形,即诵彼形相应之密咒。例如:现千手千眼形,即诵《大悲咒》;若现十一首形,即诵十一面《观音咒》;若现十八臂形,即诵《准提咒》;若现四臂形,即诵《六字大明咒》;若现马头形,即诵《马头明王咒》;若现杨枝净瓶形,即诵《白衣神咒》;若现自在形(垂左脚,曲右脚,右手支颚,肘付右膝),即诵《如意轮咒》。
【义贯】
“二者”、“由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而得解“脱出六尘”,犹“如”音“声”之能“度”过“垣”墙之外,“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身“形、诵一一”神“咒,”而“其形其咒”皆“能以无量施于众生”,令众生于种种境遇中,心无恐怖,“是故十方”如“微尘”数之诸佛“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诠论】
这一段即是观世音菩萨所现的语秘密境界,以其“语密”加持力故,令诸众生离于怖畏恐惧。
3. 意不思议之一 —— 舍贪行施
【“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
【注释】
“本妙圆通”:“本”,本具。“妙”,微妙:以离有无,如幻而有,如幻而空,故称为妙。以此圆通为依于如来藏,故称本具。
“清净本根”:“本根”,本修根,指耳根。
“所游世界”:“游”,游化。因菩萨至十方世界度化众生,其相具两种义,故比作“游”:一、菩萨度化众生自在成就,无有障难,有如“游戏”故称为“游化”。二、菩萨凡有所度,不执我能我所,于其所度世界,亦不执我、我所,故有如“旅游”、“游玩”,故称为“游化”。
“皆令众生舍身珍宝”:舍珍宝即是破悭贪,悭贪之心十分难破,因贪心是以无明为体,是故贪心不可思议:修行人虽人人知道不可贪、不应贪,但贪心还是难断,以贪心是由无始无明力所持故,理上虽能解,但事上却难行;要破贪心,除非勇猛修行,分断无明;若无明分分断,则贪心亦分分破。然众生自己未得三摩地,则面对贪心即丝毫无能为力。而观世音菩萨却能以其三摩地心密之力,加持众生,令速破悭贪无明,而得舍内外财宝。
“求我哀愍”:“哀愍”即含摄受、度脱之义。此即是破众生我慢及不信。有些人不求佛菩萨摄受加持,因为他说他“无所求”。表面上看来很好、很对,而且“很高”,因为“自力修行”、不靠他人、“很有担当”;其实有很多人是因为我慢重才不求佛菩萨;也有很多是因为信心不够,不信菩萨或不是真的信菩萨的威神力。事实上,能得到佛菩萨眷念、护念、加持,不但不是可耻的事,反而是很有福报、非常光荣的事!试想,证二十五圆通的圣者,那一尊不是由于得佛之哀佑、教授、加持,因而成就?观世音菩萨本身不是也是如此?甚至一切妙觉菩萨坐金刚座成等正觉时,也都是十方如来亲手灌顶,而得成无上菩提;因此,你若能或以信力、或以精进修行力、或以诚挚心等,而能感得佛、菩萨来护念、加持你,你偷笑都来不及呢!——还说什么求与不求,恐怕是你想求都求不到哩!所以这种愚夫自傲、我慢、信心不具的不正知见须…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