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六▪P8

  ..續本文上一頁的經驗。一九八四年冬季,我從美國達拉斯搭西北航空公司的班機,經由洛杉機回臺灣。飛機出了洛杉機,在太平洋上飛了一個多小時後,機身突然急遽忽上忽下,且整個機身嚴重震動、搖擺,非常可怕,原來我們碰上了太平洋上突起的飓風!此時機上乘客十分恐慌,小孩子都被嚇哭了。在這種時候,你要怎麼辦呢?如果是不學佛的人,便只好聽天由命了。還好,那時我已學佛,且已閉關一年多。我便立刻念大悲咒,且意作觀想,觀想觀世音菩薩現作大身,雙手各抓著飛機的首尾——真不可思議呀!我作如是觀想,才念了一句:“南無喝羅怛那哆羅夜耶”,飛機就馬上開始平穩了!後來,機長告訴我們須飛到阿拉斯加的安克利治去“加油”,那是安撫乘客的,其實是返航及轉道;後來我們在安克利治“避風頭”,雖過了一夜,但還是無法依照原航線而行,因爲飓風還在我們要走的航線上。于是繞到北極圈,經過白令海峽,到了漢城、再轉東京,又作少停,等風靜後,才飛回臺北;可見此飓風之大。此事在拙著《北美化痕》中的《大乘信位菩薩的修行》中有詳細的敘述,欲知其詳者,可參閱。以上爲講觀世音菩薩的靈感。

  【“是名十四施無畏力,福備衆生”】。

  【注釋】

  “福備衆生”:福蔭周備于一切衆生,亦即所謂“普門示現”也。又,普門者,普遍無量之門也。

  【诠論】

  這一節爲總結觀世音菩薩十四無畏,觀世音菩薩之所以被稱爲“施無畏者”,也就是以此十四無畏之故。

  第五節  四不思議

  【“世尊,我又獲是圓通,修證無上道故,又能善獲四不思議無作妙德。”】

  【注釋】

  “無作妙德”:即無功用行,以不假作意,任運而行,故稱“無功用行”,或“無作”。“無作”即不假造作也。“無功用行”依于通途爲第八地菩薩即能起;觀世音菩薩于此不但能起,且已臻于殊勝、圓滿。

  【義貫】

  “世尊,我又獲是”真實“圓通”,以之而“修證無上”菩提“道故,又能善獲四”種“不思議”之“無作妙德”(無功用行)。

  1. 身不思議——化身無量

  【“一者:由我初獲妙妙聞心,心精遺聞,見、聞、覺、知不能分隔,成一圓融,清淨寶覺,故我能現衆多妙容,能說無邊秘密神咒。其中或現一首、叁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萬首,八萬四千爍迦羅首。

  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萬臂,八萬四千母陀羅臂。

  二目、叁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萬目,八萬四千清淨寶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護衆生,得大自在。”】

  【注釋】

  “由我初獲妙妙聞心”:“妙妙”,以始覺之妙智契合本覺之妙理。“聞心”,返聞真如本心。此言,由我從最初獲得叁摩地以來,即以始覺之妙智合于本覺之妙理,而返聞真如本心。

  “心精遺聞”:“遺”,遺脫。“聞”,能聞所聞。此言,達于一心精明,而遺脫所聞之塵、並能聞之聞根。

  “見、聞、覺、知不能分隔,成一圓融”:“見聞覺知”,代表六精:見、聞、嘗、嗅、覺、知。“圓融”,圓滿融通爲一體。此謂,由于“妙妙聞心,心精遺聞”,故令六精之見、聞、嘗、嗅、覺、知等用,再也不能分隔此一心,此本心複成爲一圓滿融通之體,無有隔閡障礙。

  “清淨寶覺”:“清淨”,無垢、無染。以塵銷、精泯,能所之細垢究竟泯絕,故清淨無染。“寶”,本然真心能出生一切妙功德法,自受法樂、令他得脫,故稱“寶”。“覺”,本覺明朗照耀。

  “爍迦羅首”:“爍迦羅”,梵文(Cakra),義爲金剛輪。“首”,代表法門之主體。以此等法門猶如金剛,不動不壞,又能摧破一切邪僞、惡、不善法,故如輪,碾壓、碾碎、破壞義。

  “母多羅臂”:“母多羅”,梵文 (Mudra),印之義,亦即手印。以觀世音菩薩所現各臂,或結手印,或執法器、兵器;而法器、兵器亦是“印”之義,密教所謂之“叁昧耶印”。又,印,即印許、印證、印可。謂此身印、手印,即是印證于菩薩所證之無上心地之法,故若持此印,即能通達至菩薩所證境,並且若持此印,即能驚覺菩薩,令不違本誓願,而來護念加持行者,令速獲成就,故如欲祈請菩薩,即以此師師親傳之密印爲憑證,是爲如法正式得密法傳承之“印信”。(是故,密教叁昧耶戒中教敕,若非得如法之阿闍黎親傳,不得私結手印,否則即犯叁昧耶戒,果報及重,戒之慎之。)

  【義貫】 本節從略。

  【诠論】

  從這一段開始,是觀世音菩薩的“四不思議”;這“四不思議”已經完全入于密教的範圍(——事實上,觀世音菩薩的叁十二應、十四無畏,其中種種威神,每一項都是“秘密境界”;而諸佛菩薩的秘密境界,即是所謂的“密法”。)此四不思議即是密教所說的“叁密”:身密、語密、意密。此段可說是觀世音菩薩的身密境界:“首、臂、目”,或一或多,種種不同,皆是菩薩的身密境界。

  觀世音菩薩所現之“首”,表法身德,這是總德。“臂”與“目”表別德。又,“臂”表解脫德,“目”表般若德,故“首、臂、目”即表菩薩所證之叁德秘藏(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又“臂”亦表菩薩所現之權法,權巧方便也。“目”以表菩薩之實智,實智之目能照、能觀諸法實相也。

  又,此“四不思議”雖是放在觀世音菩薩所證所行的功德之末,然而這四不思議其實才是觀世音菩薩功德的“總說”,前面的叁十二應、十四無畏反而是“別說”;前面已廣作“別說”,現在攝別爲總,以叁十二應、十四無畏,種種普門示現,皆是不離此四不思議,皆是以此四不思議爲體。又,前所說者,皆爲顯說起用;今說本體,以本體甚深故,而入于秘密境界,故是由顯入密。反觀于本經之大結構,則正好相反:以本經是從如來入定放光宣說神咒、摧破邪法而開始,故是“由密入顯”。此二者對觀,有相映成趣之妙,然其密義亦深矣:諸佛菩薩皆以自行不可思議、秘密境界爲其本體,而能出生一切利化衆生之不可思議業用:若顯、若密、若性、若相——其實皆是如來秘密境界、凡夫皆不可得而蠡(lí)測者也。故說諸法一相,不可思議,即是此義。

  2. 語不思議——咒力無畏

  【“二者、由我聞思脫出六塵,如聲度垣,不能爲礙,故我妙能現一一形,誦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無畏施諸衆生。是故十方微塵國土,皆名我爲施無畏者。”】

  【注釋】

  “由我聞思”:此是省略的說法,具言應是:由我從聞思修,入叁摩地。

  “如聲度垣”:“垣”,牆。比喻菩薩所得解脫自在無礙之狀,猶如聲音可穿過牆壁,毫無困難。

  “現一一形,誦一一咒”:觀世音菩薩若現某種形,即誦彼形相應之密咒。例如:現千手千眼形,即誦《大悲咒》;若現十一首形,即誦十一面《觀音咒》;若現十八臂形,即誦《准提咒》;若現四臂形,即誦《六字大明咒》;若現馬頭形,即誦《馬頭明王咒》;若現楊枝淨瓶形,即誦《白衣神咒》;若現自在形(垂左腳,曲右腳,右手支颚,肘付右膝),即誦《如意輪咒》。

  【義貫】

  “二者”、“由我”從“聞、思”、修,入叁摩地,而得解“脫出六塵”,猶“如”音“聲”之能“度”過“垣”牆之外,“不能爲礙,故我妙能現一一”身“形、誦一一”神“咒,”而“其形其咒”皆“能以無量施于衆生”,令衆生于種種境遇中,心無恐怖,“是故十方”如“微塵”數之諸佛“國土,皆名我爲施無畏者。”

  【诠論】

  這一段即是觀世音菩薩所現的語秘密境界,以其“語密”加持力故,令諸衆生離于怖畏恐懼。

  3. 意不思議之一 —— 舍貪行施

  【“叁者、由我修習本妙圓通,清淨本根,所遊世界,皆令衆生舍身珍寶,求我哀愍。”】

  【注釋】

  “本妙圓通”:“本”,本具。“妙”,微妙:以離有無,如幻而有,如幻而空,故稱爲妙。以此圓通爲依于如來藏,故稱本具。

  “清淨本根”:“本根”,本修根,指耳根。

  “所遊世界”:“遊”,遊化。因菩薩至十方世界度化衆生,其相具兩種義,故比作“遊”:一、菩薩度化衆生自在成就,無有障難,有如“遊戲”故稱爲“遊化”。二、菩薩凡有所度,不執我能我所,于其所度世界,亦不執我、我所,故有如“旅遊”、“遊玩”,故稱爲“遊化”。

  “皆令衆生舍身珍寶”:舍珍寶即是破悭貪,悭貪之心十分難破,因貪心是以無明爲體,是故貪心不可思議:修行人雖人人知道不可貪、不應貪,但貪心還是難斷,以貪心是由無始無明力所持故,理上雖能解,但事上卻難行;要破貪心,除非勇猛修行,分斷無明;若無明分分斷,則貪心亦分分破。然衆生自己未得叁摩地,則面對貪心即絲毫無能爲力。而觀世音菩薩卻能以其叁摩地心密之力,加持衆生,令速破悭貪無明,而得舍內外財寶。

  “求我哀愍”:“哀愍”即含攝受、度脫之義。此即是破衆生我慢及不信。有些人不求佛菩薩攝受加持,因爲他說他“無所求”。表面上看來很好、很對,而且“很高”,因爲“自力修行”、不靠他人、“很有擔當”;其實有很多人是因爲我慢重才不求佛菩薩;也有很多是因爲信心不夠,不信菩薩或不是真的信菩薩的威神力。事實上,能得到佛菩薩眷念、護念、加持,不但不是可恥的事,反而是很有福報、非常光榮的事!試想,證二十五圓通的聖者,那一尊不是由于得佛之哀佑、教授、加持,因而成就?觀世音菩薩本身不是也是如此?甚至一切妙覺菩薩坐金剛座成等正覺時,也都是十方如來親手灌頂,而得成無上菩提;因此,你若能或以信力、或以精進修行力、或以誠摯心等,而能感得佛、菩薩來護念、加持你,你偷笑都來不及呢!——還說什麼求與不求,恐怕是你想求都求不到哩!所以這種愚夫自傲、我慢、信心不具的不正知見須…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