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因,而彼愚痴,不能觉知”众生之生死因,为其各有善恶业缘,非是众生自相转生。“以不”能觉“知故”,故于彼邪因,“作涅槃”之“想”。
【或有外道言得真谛道,作涅槃想。或见功德、功德所起,和合一异俱不俱,作涅槃想。
或见自性所起,孔雀文彩,种种杂宝,及利刺等性,见已,作涅槃想。】
【注释】
“得真谛道”:谓觉冥初真谛之道。
“功德、功德所起”:“功德”,即微尘;以计微尘具足一切功德,而能生万物,故名。“功德所起”,微尘所生之法。
“和合一异俱不俱”:微尘与微尘所起之法,能生所生二者互相和合,成一、异、俱、不俱等性。
“自性所起”:“自性”,自然之性。谓一切法皆是自然之性所生起。
“孔雀文彩,种种杂宝,及利刺等性”:例如孔雀羽毛上之文彩,绚烂美丽,种种珍宝,光辉灿烂,乃至荆棘之利刺等,皆是自然而有,非有生因。“孔雀文彩”,代表有情正报之身。“种种杂宝”,代表器世间的矿物。“利刺”,代表器世间的植物。如是,有情(动物)自身、矿物、植物,一切世间之性,皆是自然而有。
【义贯】
“或有外道”自“言”已证“得”冥初“真谛”之“道”,而虚妄分别,于彼“作涅槃”之“想”。
“或”有外道妄“见功德”(微尘)为能生,及“功德所”生“起”之法,能生所生二者互相“和合”,而成“一”性、“异”性、“俱”性、“不俱”性,而于此四句之性“作涅槃”之“想”。
“或”有计自然之外道,妄“见”一切诸法皆是“自”然之“性所”生“起”:如“孔雀”羽毛之“文彩”(动物界),自然而有,不假因缘;“种种杂”色珍“宝”(矿物界),亦是自然而有;以“及”甚至如荆棘之“利刺等性”(植物界),如此微小之物,都是自然而有。如是虚妄“见已”,即于自然性,“作涅槃”之“想”。
【大慧,或有觉二十五真实;或王守护国,受六德论,作涅槃想;或见时是作者,时节世间,如是觉者,作涅槃想。】
【注释】
“觉二十五真实”:“二十五”,即《金七十论》中所列之二十五谛:谓从冥生觉,从觉生我心,从我心生五唯量,从五唯量生五大,从五大生十一根,是为二十五谛,若觉知此者,名为真实涅槃。
“或王守护国,受六德论,作涅槃想”:“六德论”,即胜论师之六句义:谓(一)实,(二)德,(三)业,(四)大有,(五)和合,(六)同异。此派外道计若为王守护国土,及受持六德论,即得涅槃。
“或见时是作者”:“时”,时节,或时间。此派外道计时节为实有,且具诸功德,能生世间一切诸法。此土之相命,算生辰八字,谓八字能生人之祸福,亦类似印度之计时外道。
“时节世间”:谓时节生出世间。
【义贯】
“大慧,或有”外道,以“觉”知“二十五”谛为“真实”之涅槃。“或”有外道计若为“王守护国”土,并“受”持胜论师之“六德论”,而于此等“作涅槃”之“想”。
“或”有外道,妄“见时”节或时间“是”一切法之“作者”(生因),谓从“时节”生出“世间”一切法,而以得“如是”之妄“觉者,作”为其已证得“涅槃”之妄“想”。
【或谓性;或谓非性;或谓知性非性。
或见有觉,与涅槃差别,作涅槃想。】
【注释】
“或谓性”:“性”,有性。有外道计有性为涅槃者。
“或谓非性”:“非性”,即无性。有外道计无性为涅槃者。
“或谓知性非性”:或谓以觉知有性及非有性为涅槃。此为双计有无者。
“或见有觉,与涅槃差别”:“觉”,冥觉。有外道妄见有其所谓之冥觉,为与其他宗派之涅槃皆有差别。
【义贯】
“或”有外道“谓”有“性”为涅槃;“或”有外道“谓非”有“性”为涅槃;“或”有外道,双计有无,而“谓”觉“知”有“性”及“非”有“性”为涅槃。“或”有外道,妄“见有”所谓之冥“觉”,自谓“与”其他宗派之“涅槃”皆有“差别”,而于此冥觉“作涅槃”之“想”。
【有如是比,种种妄想,外道所说,不成所成,智者所弃。
大慧,如是一切,悉堕二边,作涅槃想。如是等外道涅槃妄想,彼中都无若生若灭。
大慧,彼一一外道涅槃,彼等自论,智慧观察,都无所立,如彼妄想,心意来去,漂驰流动,一切无有得涅槃者。】
【注释】
“有如是比”:“比”,类也。
“不成所成”:不能成就其所欲成就之涅槃。
“彼中都无若生若灭”:于彼妄想之中,实都无一法若生若灭。
“彼等自论”:乃彼等自以为是之论。
“都无所立”:实都无一法可成立,但有虚妄名言。
“如彼妄想,心意来去,漂驰流动”:如彼所妄想计著者,只徒令妄想之心意,来去攀缘奔驰不定,如野马、如暴流,以此生灭动荡之心念,如何能证得湛然常寂之涅槃?
【义贯】
“有如是”众多之“比”(类),“种种妄想”计著,皆为“外道所说”,而皆“不”能“成”就其“所”欲“成”就之涅槃,故为“智者”之“所弃”。
“大慧,如是一切”外道之论“悉堕”于“二边”,而彼等却“作涅槃”之“想。如是等外道”所作“涅槃”之“妄想”计著,于“彼”妄想“中”,实“都无”一法“若生若灭”。
“大慧,彼一一外道”所说之“涅槃”,乃“彼等自”立自是之“论”,若以正“智慧观察”,实“都无所”成“立”,但有虚妄名言。何以故?以“如彼”所“妄想”计著者,实皆徒令妄想之“心意”攀缘“来去,漂”荡如浮萍、奔“驰”如野马、“流动”不定犹如瀑流。以如是生灭动荡之心念,如何能证得湛然常寂之涅槃?是故彼“一切”外道“无有”能“得涅槃者”。
【大慧,如我所说涅槃者,谓善觉知自心现量,不著外性,离于四句,见如实处,不堕自心现妄想二边,摄所摄不可得,一切度量,不见所成,愚于真实,不应摄受;弃舍彼已,得自觉圣法,知二无我,离二烦恼,净除二障,永离二死,上上地、如来地、如影幻等诸深三昧,离心意意识,说名涅槃。
大慧,汝等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当疾远离一切外道诸涅槃见。】
【注释】
“一切度量,不见所成”:一切依于心意意识分别计度之量,不见其有所成立或成就者。
“愚于真实,不应摄受”:诸愚夫于真实迷而不解之妄论,菩萨不应摄受。
“如影幻等诸深三昧”:得如影、如幻等诸甚深三昧。
【义贯】
“大慧,如我所说”之“涅槃者”,系“谓善”能“觉知自心现量,不”取“著外”法之“性”,远“离于四句”之妄想计著,彻“见”真“如实”在之“处,不堕”于“自心”所“现妄想”之“二边”邪见,悟了能“摄”之妄心与“所摄”之妄境悉“不可得”,于凡愚“一切”分别计“度”之“量”,皆“不见”其有“所成”立者,诸“愚”夫“于真实”迷而不解之妄论,菩萨“不应摄受;”如是“弃舍彼”诸邪见“已”,即“得自觉圣”智“法”,而了“知”人法“二”种“无我”,脱“离”根本、枝末“二”种无明“烦恼,净除”理事“二”种“障,永离”分段、变异“二”种生“死”,如实知菩萨“上上”诸“地”之行相,入“如来地”,证“如影”如“幻等诸”甚“深三昧”,超“离心意意识”之微细生灭,如是者,我“说名”为无上大“涅槃”。
“大慧,汝等及”其“余”诸“菩萨摩诃萨”,于此“应当修学”,汝等“当”速“疾远离一切外道”所立之“诸涅槃”妄“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外道涅槃见,各各起妄想,斯从心想生,无解脱方便。
愚于缚缚者,远离善方便,外道解脱想,解脱终不生。
众智各异趣,外道所见通,彼悉无解脱,愚痴妄想故。】
【注释】
“愚于缚缚者”:以愚痴故不解于能缚与所缚者。
“众智各异趣”:“趣”,向。谓外道众多之邪智,其所趣向皆各不同。如有趣有、趣无,趣一、趣异,及趣俱、不俱等,各各别异。
【义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外道”之“涅槃见,各各”皆是“起”于“妄想”计著,“斯”等悉为“从”自“心”妄“想”而“生”,以是妄想故,故彼并“无”真实“解脱”之“方便”。
以“愚”痴故不解“于”能“缚”与所“缚者”皆为自心所现,因而“远离”诸“善”巧“方便”;是故“外道”虽, 于涅槃之究竟“解脱”依自心所现而作种种妄“想”,然真实“解脱终不”因此等妄想而“生”。
外道“众”多之邪“智各异”其“趣,外道所”妄“见”妄认之自“通,彼”等“悉无”真实“解脱”,以其皆是“愚痴妄想”计著“故”。
【一切痴外道,妄见作所作,有无有品论,彼悉无解脱。凡愚乐妄想,不闻真实慧,言语三苦本,真实灭苦因。】
【注释】
“有无有品论”:有与无有二品之邪论。
“言语三苦本”:“三苦”,苦苦、坏苦、行苦。虚妄计著言语,是为三苦之根本生因。
【义贯】
“一切”愚“痴外道”,皆“妄见”有能“作”及“所作”者,且于彼所作之诸法,悉以“有”与“无有”二“品”之“论”计之,是故“彼”等“悉无”真实之“解脱。凡愚”之所以“乐”著于“妄想”分别者,咸以“不”能得“闻真实”之智“慧”,而证真实涅槃,是故但知计著虚妄之“言语”,而成“三苦”之根“本”,唯有“真实”智慧方能“灭”此三“苦”之“因”。
【譬如镜中像,虽现而非有,于妄想心镜,愚夫见有二。
不识心及缘,则起二妄想;了心及境界,妄想则不生。】
【注释】
“于妄想心镜,凡夫见有二”:“心镜”,自心如镜,能现一切法,故称心镜。“见有二”,见实有能缘、所缘二法之分别。
“不识心及缘”:“识”,了也。“心”,能缘之心。“缘”,所缘之境。谓不了能缘之心,及所缘之境,皆本一如。
“则起二妄想”:则起能所二法差别之妄想。
【义贯】
一切诸法“譬如镜中”之“像,虽现而非”实“有,于”自“妄想”习气之“心镜”中,“愚夫”妄“见”实“有”能缘所缘“二”法分别。
以“不识”能缘之“心及”所“缘”之境,皆本一如,“则起”能所“二”法差别之“妄想;”若“了”能缘之“心及”所缘之“境界”,皆唯自心妄现,“妄想则不”复“生”起,而得无住涅槃。
【心者即种种,远离相所相;事现而无现,如彼愚妄想。
三有惟妄想,外义悉无有,妄想种种现,凡愚不能了。
经经说妄想,终不出于名;若离于言说,亦无有所说。】
【注释】
“心者即种种”:自心者即是种种诸法。“种种”,指诸法。
“相所相”:能相、所相,亦即能、所二相。
“事现而无现,如彼愚妄想”:“事”,境相。一切诸法虽有境相显现,而实无所现,诸境之性非,如彼愚夫之所妄想分别而认为实有者。
“外义悉无有”:“外义”,外境。
“经经说妄想,终不出于名”:佛于诸经中皆一再阐说妄想之相,令人了知妄想终不出于名言之计著。
“若离于言说,亦无有所说”:若离于一切言说,则了亦无有所说之妄想,及对治之理。真妄二者皆是所说。离言则一切皆寂。
【义贯】
自“心者即”是“种种”诸法,种种诸法即是自心,了无二相,本无实体,如是了知则得“远离”能“相、所相”(能所二相);一切诸法虽有“事”境之相妄“现,而”实“无”所“现”,诸境之性并非“如彼愚”夫所“妄想”分别而认为之实有者。
“三有惟”是自心“妄想”所现,一切“外义”(外境)“悉无有”实,以依“妄想”故见有“种种”境界“现”起,然“凡愚”于此“不能”觉“了”。
佛于“经经”中阐“说妄想”之相,令人了知妄想“终不出于”对“名”言之计著;“若离于”一切“言说”,则了“亦无有所说”之妄想及对治之理。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卷三终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