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二▪P20

  ..续本文上一页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说“无生”者,为破斥外道计邪因为能“作”者,而其所计之作者实“非”有自体“性”,纯属虚妄,自心妄想所现。我说诸法“有性、则为“摄”受愚夫,令出“生死”。若能“观察”诸法“如幻等”,则“于”诸“相不”起“妄想”分别,顿超心量。

  【复次大慧,当说名、句、形身相,善观名、句、形身菩萨摩诃萨,随人义句形身,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觉已,觉一切众生。】

  【注释】

  “名、句、形身”:即名身、句身、形身。“形身”又译为“文身”。“身”,为众法聚集之义,亦即是复数、多数之义。“名身”,即是单字或名词,是用来表显一件事物的性质的。例如说六根,便只说眼、耳、鼻、舌、身、意之名而已。“句身”,相当于词,或短词,是用来表显事物间的差别的,例如说眼有佛眼、法眼、慧眼等种种差别。“形身”的“形”,相当于中国造字原理“六书”中的形声,也就是用来表示声音的长短、音韵的高下,这是指声的名句形;若是色的名句形,则形便是表示笔划的长短高下,也就是“字形”。《唯识论》云:“名诠自性,句诠差别,文即是字,为二所依。“为二所依”,是指文身是名身与句身之所依,因有音声及笔划之形,才能表现出名身的自性,及句身的差别来。

  【义贯】

  “复次大慧,”我今“当说”能表诠一切法之“名”身、“句”身、与“形身”之“相”;若能“善观”察“名、句、形身”此等能诠之教,了达其义,则“菩萨摩诃萨”便能“随”顺而“入”于所诠第一“义”之“句形身”,便能“疾”速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自“觉”悟“已”,进而开“觉一切众生。”

  【大慧,名身者,谓若依事立名,是名名身;句身者,谓句有义身自性,决定究竟,是名句身;形身者,谓显示名句,是名形身。又形身者,谓长短高下;又句身者,谓径迹,如象、马、人、兽等所行径迹,得句身名。大慧,名及形者,谓以名说无色四阴,故说名;自相现,故说形。是名名句形身,说名句形身相分齐,应当修学。】

  【诠论】

  此处佛解释名句文的方式有三种:一、先依次一一解释;二、再以形身与句身对释;三、最后以名身及形身相对来解释。

  【注释】

  “依事立名”:依事物之性而安立其名,此即“名诠自性”也。

  “句有义身自性,决定究竟”:“义身”,即种种义。此谓句为含有表诠众义之自性,决定究竟,不相混滥,如佛眼便非天眼等。此即“句诠差别”也。

  “形身者,谓显示名、句”:形身者,为能以其色、声之形来显示名身与句身之性质与作用。所以形身即名身与句身二者之体,所以是名、句之所依;因此,形即是体,有体所以有用,名身与句身即为其用。此即“文即是字,二者所依。”

  “又形身者,谓长短高下”:再者,形身是用来形显声调、音韵与笔划之长短高下。

  “又句身者,谓径迹”:句身者谓有如径上之足迹一般。

  “如象、马、人、兽等所行径迹”:如象马人兽等所行径之路径上,所留下的足迹,则寻此等象迹、马迹,便可寻得象、马本身;相同的,若循句身之迹,亦可觅得文义之旨趣——虽然句迹并非就是义趣本身,正如象迹亦并非就是象。

  “得句身名”:得句身之名。

  “名及形者,谓以名说无色四阴,故说名”:名与形两者是相对的,形是有形的,名则是无形的、抽象的,但有其名,以五阴来说,色阴是有形的,具体的;其他受想行识四阴,则是无形的,但有其名。此句谓,若以“名”与“形”对照来说,则谓例如五阴,为以抽象之名,来诠说无色之受想行识四阴,以其无形,但有其名,故称为名。

  “自相现,故说形”:而色阴则为有形体之自相显现,故说名为形。

  “是名名句形身,说名句形身相分齐”:是名为佛以音声之名句形身,来解说无生之名句形身相之分齐。分齐即差别。是故闻者不应以生灭心,随声分别,否则佛之无生之名句形法,亦成生灭。

  【义贯】

  “大慧,名身者,谓若依事”物之性而安“立”其“名,是”则“名”为“名身;”所谓“句身者,谓句”为含“有”诠表众“义身”种种差别之“自性”,其义“决定究竟”,不相混滥,“是名”为“句身;”所谓“形身者,谓”能以其色、声之形来“显示名”身与“句”身二者之性质与作用,“是名”为“形身”之义。“又,形身者”,乃“谓”以形来显示声调、音韵、及笔划字形的“长短、高下”,故称为形;“又句身者,谓”有如路“径”上之足“迹,如象、马、人、兽等所行”经于“径”中而留下之足“迹”,以寻迹可得象马人兽等,同样的,循句之迹,亦可得义趣,故“得句身”之“名。大慧,”若以“名”身“及形”身二“者”对照来看,则其差别“谓”如五蕴中,“以”抽象之“名”来诠“说无色”之受想行识“四阴”,以其无形但有名,“故说”为“名”,而五阴中之色阴,则为有形体之“自相”显“现,故说”色阴为“形。是名”为佛以声之“名、句、形身”,来解“说”无生之“名、句、形身相”的“分齐”差别之义。(是故闻者不应以生灭心,随声分别,否则佛无生之名句形法,亦成生灭矣。)是故汝等于此“应当修学”。

  【诠论】

  如前所说,名句形身共有两种,一种是声的名句形身,一种是色的名句形身。如佛正说法之时,则是以声之名句形身为教。说法后,三藏结集,书之于贝叶纸卷,便成为色之名句形身之教。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名身与句身,及形身差别,凡夫愚计著,如象溺深泥。】

  【义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名身与句身,及形身”之“差别”,本无有生,而“凡夫愚”痴“计著”无说之说,结果“如”大“象”陷“溺”于“深泥”之中,不能自拔。

  【诠论】

  永嘉禅师云:“执著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即是此义。

  【复次大慧,未来世智者,当以离一、异、俱、不俱见相,我所通义,问无智者,彼即答言:“此非正问,谓色等常、无常

  为异、不异

  如是,涅槃、诸行,相、所相,求那、所求那,造、所造,见、所见,尘及微尘,修与修者,如是比展转相,如是等问,而言佛说无记止论!”非彼痴人之所能知,谓闻慧不具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令彼离恐怖句故,说言无记,不为记说;又止外道见论故,而不为说。】

  【注释】

  “未来世智者”:于未来世之有智者。

  “以离一、异、俱、不俱见相”:以离于一、异、俱、不俱等四句恶见之相。

  “我所通义”:此乃我所通达之第一义。

  “问无智者”:以如上之义问于执有有无恶见之无智者,以破其执,令悟入离句绝非之境。

  “彼即答言”:“彼”,指无智者。 “此非正问”:谓不应有此一问。

  “谓色等常、无常”:汝谓色等法为常、或无常

  下面省略了双亦句及双非句:“为亦常亦无常

  为非常非无常

  ”

  “为异、不异”:为异

  为不异

  与上相同省略了两句:“为亦一亦异

  为非一非异

  ”

  “如是涅槃、诸行”:如是乃至无为之涅槃,与有为之诸行,为一

  为异

  为亦一亦异

  为非一非异

  以下诸对,皆各配四句以问,为省文,故将从略。

  “相、所相”:能见之相,及所见之相,为一

  为异

  “求那、所求那”:“求那”为依之义。此谓能依之作者,及所依所作之诸法,为一

  为异

  “造、所造”:能造之四大,及所造之四尘,为一

  为异

  等四句之问。

  “见、所见”:能见之六根,及所见之六尘,为一

  为异

  等四句之问。

  “尘及微尘”:“尘”,为泥团。泥团与微尘,为一

  为异

  等四句之问。

  “修与修者”:所修之法与能修之人,为一

  为异

  等四句之问。

  “如是比展转相”:“比”,即是对,谓如是成对的问题,展转无量之相。

  “如是等问,而言佛说无记止论”:于如是艰深困难之问题,而你却说佛说这些都是无记止论,不予置答

  !我不相信。“记”,即答。无记,即是不记,亦即置答,为佛四种答之一。四答又称四记:一、一向记(定答)、二、分别记(分别答)、三、反诘记(反问答)、四、舍置记(置答)。置答如有人作如是问:“兔角是直的,还是卷曲的

  ”以无是物,故不答。又如:“龟毛的颜色是白的,还是黑的

  ”“榨沙可出多少油

  ”等皆是。关于佛的四种答法,详后。

  “令彼离恐怖句故,说言无记”:令彼无智人离于恐怖之句,而不予记答。因为其心邪执深巨,佛若为言离四句之义,彼则惶惑无依,因此而生恐怖之感,所以佛不答之,令其自反省,而自止恶见之论。如昔有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默然良久,外道即礼佛云:“世尊大慈,开我迷云!”这就是用无记答之法,以止其恶论,令自离恶见。

  【义贯】

  “复次大慧”,于“未来世”中,有“智者”,若“以离”于“一二、异、俱”(亦一亦异)、“不俱”(非一非异)等四句恶“见”之“相,我所通”达之第一“义”趣,而“问”于“无智”而堕于有无之邪见“者”,欲破其执,令其悟入离句绝非之境;而“彼”无智者“即答言:“此非”为“正问!”汝“谓色等”法为“常

  无常

  ”亦常亦无常

  非常非无常

  “为异

  不异

  ”亦一亦异

  非一非异

  “如是”乃至无为之“涅槃”与有为之“诸行”,为常

  无常

  为一

  为异

  能见“相”与“所”见“相”,为常

  无常

  为一

  为异

  能依之作者“求那”,与所依所作之“所求那”,为常

  为无常

  为一

  为异

  能“造”之四大,与“所造”之四尘,为常

  为无常

  为一

  为异

  能“见”之六根,及“所见”之六尘;为常

  为无常

  为一

  为异

  “尘”土“及微尘”,为常

  为无常

  为一

  为异

  所“修”之法“与”能“修者”,为常

  为无常

  亦常亦无常

  非常非无常

  为一

  为异

  亦…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