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二▪P30

  ..续本文上一页,则“幻”术“与”其所幻之“种种”法,应“无差别;而”今“见”二者实有能生及所生之“差别”,故幻术与其所幻之法非不异(非一)。“是故”知幻术及其所幻之法实“非异、非不异”(非一非异),离于一异,不可取著。

  “是故,大慧,汝及”其“余”诸“菩萨摩诃萨”,于“如幻”之“缘起”诸法所生之“妄想自性”,对于其“异、不异,有、无”等相,皆“莫计著”,以皆依真如而起。唯心所现,了无自性,本自圆成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心缚于境界,觉想智随转,无所有及胜,平等智慧生。】

  【注释】

  “心缚于境界”:“境界”,六尘境界。众生以心迷于圆成实性,而为六尘境界所缚。

  “觉想智随转”:“觉想”,妄觉妄想,以依妄觉及妄想,而令本有之智随着境界而转。

  “无所有及胜”:“无所有”,即无相之境界。“胜”最胜处,指如来地。谓:若以真智,了达依他(缘起境界)及遍计(妄想),本无所有,即达无相、无所著,及最殊胜之佛地。

  “平等智慧生”:“平等智慧”,指真如之智;以证真如,方达究竟平等——以一真即一切真,而见诸法如义。此谓:如是则真如平等之智慧,自然生起。

  【义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众生以迷于圆成如智,而致“心”系“缚于”六尘“境界”,因而依妄“觉”及妄“想”,而令本觉之“智随”着境界而“转”。若了境界(依他)及妄想(遍计)本“无所有”,而达无相、无所著“及”最殊“胜”之如来地,则真如“平等”之“智慧”,便自然“生”起。

  【妄想自性有,于缘起则无;妄想或摄受,缘起非妄想。

  种种支分生,如幻则不成;彼相有种种,妄想则不成。】

  【注释】

  “妄想自性有”:“自性”,指遍计自性所执之名言。谓于妄想取著中,则一切遍计所执名言之自性,即显现有。

  “于缘起则无”:然于缘起诸法本身,实无名言之计著。

  “妄想或摄受”:此句解释何以妄想便令一切成妄有自性

  以依于妄想而摄受取著诸名言故。

  “缘起非妄想”:此句解释:何以于缘起本身则无名言、自性等之计著

  以一切缘起诸法,其本身皆非有妄想故。

  “种种支分生”:“支分”,四肢及身分。身分即身躯。此谓:如幻师,幻作男女,则有种种四肢及身躯生出。此指依妄想,则见种种缘起如幻之相为实。

  “如幻则不成”:若了皆是自心如幻之妄想所现,则种种支分皆不得成就,亦即,则见其实皆非支分,而不为所惑,以其皆无有自性,故其惑事皆不得成就。

  “彼相有种种,妄想则不成”:同样的,彼幻相虽有种种差别显现,若知惟是妄想之所生起,元无自性,彼诸幻相则不能成就惑事,迷惑于我。

  【义贯】

  于“妄想”取著中,则一切遍计所执名言之“自性”即现“有”,然“于缘起”诸法本身“则”实“无”种种名言之计著;何以妄想便令一切有自性

  以依于“妄想或”(而)“摄受”取著名言,故令一切妄现有自性。何以于缘起上则无名言、自性之计著

  以“缘起”诸法本身皆“非”有“妄想”计著故。如幻师,幻作男女,则有“种种”四“支”(肢)、身“分”(身躯)“生”出;若了彼一切皆“如幻,则”彼种种支分皆“不”得“成”就迷惑之事,(诳人不得)。

  同样的,“彼”缘起诸皆“相”,虽“有种种”差别显现,若知惟是自心“妄想”之所生,原无自性,“则”彼诸幻相,即“不”能“成”就惑事,迷惑我之真智。

  【彼相则是过,皆从心缚生;妄想无所知,于缘起妄想。

  此诸妄想性,即是彼缘起,妄想有种种,于缘起妄想。】

  【注释】

  “彼相则是过”:彼缘起之相,则是令心起妄想之过咎者。

  “皆从心缚生”:然诸缘起相,却是皆从心为妄想所缚而生。

  “妄想无所知”:妄想之生起,为由于对缘起性无所了知,不知其性本空。

  “于缘起妄想”:是故于缘起诸法生妄想。

  “此诸妄想性”,即是彼缘起”:此言妄想与缘起二者本不异。

  “妄想有种种,于缘起妄想”:妄想之所以有种种差别,皆是于缘起诸法中生妄想计著,故妄想与缘起非一,以能依、所依非一故。

  【义贯】

  “彼”缘起诸“相则是”令心起妄想之“过”者。然诸缘起相,却“皆”是“从心缚”于妄想而“生;妄想”之生起,为由于对缘起性“无所”了“知”,不知其性本空,故“于缘起”诸法上横生“妄想”。

  然而“此诸妄想”之“性,即是彼缘起”性,二者本非异;而“妄想”之所以“有种种”差别,皆是依“于缘起”诸法,而生种种“妄想”计著,故妄想与缘起亦非一。

  【诠论】

  这里,前四句偈颂“妄想”与“缘起”互生;后四句偈明“妄想”与“缘起”不一不异。

  【世谛第一义,第三无因生;妄想说世谛,断则圣境界。】

  【注释】

  “世谛第一义”:世谛与第一义谛,即摄一切法。诸佛说法,常依此二谛,此外则为外道邪计。

  “第三无因生”:除世谛及第一义谛外,若说有第三谛,即外道之无因生论。外道立二十五谛,明因中有果:第一、从冥初生觉,第二、从觉生我心,第三、从我心生色声香味触等。此处所说之无因,即所谓自然性。

  “妄想说世谛”:法本无说,而云有二谛者,以众生有“妄想”,故“说”有“世谛”之建立。

  “断则圣境界”:若断除妄想,则达圣智第一义谛,断妄即真。

  【义贯】

  “世谛”及“第一义”谛,即摄一切法,若说有“第三”谛,即是外道所计的“无因生”之邪论。法本无说,而云有二谛者,以众生有“妄想”,故“说”有“世谛”之立;若“断”除妄想,“则”立即达于“圣”智第一义之“境界”,以断妄即真故。

  【譬如修行事,于一种种现,于彼无种种,妄想相如是。譬如种种翳,妄想众色现,

  翳无色非色,缘起不觉然。譬如练真金,远离诸垢秽,虚空无云翳,妄想净亦然。】

  【注释】

  “譬如修行事,于一种种现”:“修行事”,指禅观之十遍处,亦称十一切处。禅有十种一切处之修法,谓青、黄、赤、白等,皆遍一切。“于一种种现”,谓于一境中,以心想故,而有种种青黄等色现。

  “于彼无种种,妄想相如是”:同样的,于彼真谛圆成性中,本无种种差别,但由妄想取著,则有种种差别相生,亦复如是。

  “譬如种种翳,妄想众色现”:缘起诸法本来无有,由妄计著,故有相形成。正如人见空中有种种色相现,为由于其眼患翳病。同样的,以自心中有妄想病,而见有众色显现。

  “翳无色非色,缘起不觉然”:然而翳本身实无色与非色之别;相同的,缘起诸法本身,并不觉知自己有种种差别相,也是一样。“然”,如此。

  “譬如练真金,远离诸垢秽”:又譬如以金矿而练真金,若能远离沙等诸垢秽物,则金体之纯性自然显现。

  “虚空无云翳,妄想净亦然”:又,虚空中若无乌云之翳,则朗朗晴空自现。同样的,若了依他起及遍计所执皆无体,则妄想皆净,圆成独露,亦复如是,如真金真与晴空之显露。

  【义贯】

  “譬如修”十遍处定观“行”之“事,于一”境中,以心想故有“种种”青黄赤白等色,遍于一切处而“现”;同样的,“于彼”真谛圆成性中,本“无种种”差别,但由“妄想”取著,则有种种差别“相”生亦“如是”(此偈为颂妄想自性,依于妄想,而令种种相现)。

  缘起诸法本来无生,由妄计著,故有相形成,“譬如”人见空中有“种种”五色之相,是为由其目病“翳”所致;同样的,由于自心有种种“妄想”,而见有“众色”相显“现”;然而“翳”本身实“无色”与“非色”之别。相同的,“缘起”诸法(既由妄想所生,故彼缘起诸法)实“不觉”知、亦不自作念自己有种种差别相,亦“然”(种种差别在于众生自妄想心,非在缘起诸法。此第二偈为颂缘起自性非实,乃由妄想而现。)

  “譬如”以金矿“练真金”,若能令矿“远离”沙石等“诸垢秽”物,则金体之纯性自然显现;又“虚空”中若“无”乌“云”之遮“翳”,则朗朗晴空之面貌自现;同样的,若能顿了依他、遍计本无自体,而令“妄想”皆“净”,圆成即应时独露,“亦”复“然”,此即:若金中无垢秽,金性自然全部显发;虚空若无云翳,空相自然明显,亦如是。(第三偈为颂圆成实性显发之所以:圆成自性之显发,为了妄想自性(遍计)及缘起自性(依他)无有自体,因而远离依计之垢秽,翳障、如是而令圆成独露。)

  【无有妄想性,及有彼缘起,建立及诽谤,悉由妄想坏。】

  【注释】

  “无有妄想性”:实无有一法名妄想性。

  “及有彼缘起”:而且亦无有彼缘起之法。以妄想及缘起,本离有无,唯心所现。“有”为承上句之“无有”。

  “建立及诽谤”:若妄言取著有无性,即堕建立之常见,及诽谤之断见。

  “悉由妄想坏”:此等恶见悉由依于妄想分别,而坏圆成实性本离于有无之正见。

  【义贯】

  实“无有”一法名“妄想性,及”亦无“有彼缘起”诸法之性可得,以妄想性与缘起性,本离有无,唯心所现。若妄言取著有无性,即堕“建立”之常见,“及诽谤”之断见。此等恶见“悉由”依于“妄想”分别,而“坏”圆成实性本离于有无之正见。

  【妄想若无性,而有缘起性;无性而有性,有性无性生。】

  【注释】

  “妄想若无性,而有缘起性”:妄想若无实自性,而言有缘起之实自性可得,即不合道理:以缘起为依妄想而生。

  “无性而有性”:然诸外道妄想计著依于冥初无性,而有诸法之实自性生起。

  “有性无性生”:“有性”,即有。“无性”,即无。谓,又计有性及无性二种,为能生一切诸法。

  【义贯】

  “妄想若无”实自“性,而”言“有缘起”之实自“性”可得,即违道理。然外道妄想计著,谓依于冥初之“无性,而有”诸法之自“性”…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