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二▪P31

  ..续本文上一页生,及计“有性”及“无性”二种,为能“生”一切诸法。

  【依因于妄想,而得彼缘起,相名常相随,而生诸妄想。

  究竟不成就,则度诸妄想,然后智清净,是名第一义。】

  【注释】

  “依因于妄想,而得彼缘起”:外道虽言依于“有”“无”二性能生一切诸法;而其实则是依于妄想自性之因,而得彼缘起自性。亦即,一切皆依心妄有:依妄想,有缘起。

  “相名常相随,而生诸妄想”:而相与名二者常相随逐,如影随形,皆是虚妄;以不了此,而妄自生起诸妄想。

  “究竟不成就,则度诸妄想”:然穷究其妄源,则缘起与妄想两者实皆不得成就:以缘起依妄想,而妄想本身亦无自性,所依既无自性,则能依自然亦无自性。“不成就”,即不成立。知是了知,则灭度一切妄想。“度”,灭也。

  “然后智清净,是名第一义”:然后便得回复圣智清净,是名为达第一义。

  【义贯】

  诸法之生起,非依有无二性,而实为“依因于”无始之“妄想”自性,“而得”成就“彼缘起”诸法之性;而妄“相”与假“名”二者“常相”伴“随”,如影随形,皆是虚妄;众生以不了此,“而生”起“诸妄想”,然穷其底源,则妄想及缘起两皆“究竟不”得“成就”(成立),以缘起依妄想,而妄想本身亦无自性,如是则能依所依皆无自性,故不成就。若能如是觉了,“则”可灭“度诸妄想,然后”便复得本具之圣“智清净,是名”为达圣谛“第一义”。

  【妄想有十二,缘起有六种,自觉知尔焰,彼无有差别。

  五法为真实,自性有三种,修行分别此,不越于如如。】

  【注释】

  “妄想有十二”:妄想虽有十二种之殊。

  “缘起有六种”:缘起亦有六种之别。此六种缘起有两种讲法:(一)为六尘,因为缘起诸法系由六尘境风所动而起。(二)为六因,即前所说之当有因、相续因、相因、作因、显示因、待因六者。因为一切缘生之法,不出此六因故。

  “自觉知尔焰、彼无有差别”:然而若以自觉圣智观之,则知诸妄想相及缘起相,皆是被尔焰之所障碍,故有如是之诸多差别妄想现起,而其实彼等诸法皆无有差别,以皆如故。“尔焰”,即所知,或所知障。

  “五法为真实”:相、名、妄想、正智、如如等五法,本皆为一真实之相。

  “自性有三种”:自性虽有缘起、妄想、圆成三种之多。

  “修行分别此,不越于如如”:而修真实行者,以真智分别了知于此,则知一切皆不越于如如,皆在如如之中,亦即皆为真如实相。

  【诠论】 此二偈为颂妄想与缘起本一,五法及三性本如如也。

  【义贯】

  “妄想”虽“有十二”种之殊,而“缘起”亦“有六种”之别;然则若以“自觉”圣智观之,则“知”诸妄想相及缘起相,皆是由于“尔焰”障遮隔了真如之一相,所现起之虚妄相(虚妄差别相),而其实“彼”等诸法皆本一如,“无有差别”。

  相、名、妄想、正智、如如等“五法”,亦本皆“为”一“真实”所现之相;而“自性”虽“有”缘起、妄想、圆成“三种”之多,然“修”真实“行”者,以真智“分别”了知“此”等诸法,则知一切皆“不越于如如”,皆在如如之中,皆为真如实相。

  【众相及缘起,彼名起妄想,彼诸妄想相,从彼缘起生。

  觉慧善观察,无缘无妄想,成已无有性,云何妄想觉

  】

  【注释】

  “众相及缘起,彼名起妄想”:若分别众相及缘起诸法,彼即名为起妄想。

  “彼诸妄想相,从彼缘起生”:是故彼诸妄想相,皆从彼缘起诸法而生。

  “觉慧善观察,无缘无妄想”:若以自觉之圣智慧善观察,则了知本无缘起,亦无妄想。“缘”,缘起。

  “成已无有性,云何妄想觉

  ”:“成”,圆成实性。谓圆成本身已无有自性,更何况由圆成而起的依他、遍计会有自性可得

  甚而更言有断除妄想后之觉悟

  此即五法、三性、能觉所觉,悉皆离。

  【义贯】

  若分别“众相及缘起”诸法,“彼”即“名”为“起妄想”;是故“彼诸妄想相”,皆为“从彼缘起”诸法而“生”。

  若以自“觉”之圣智“慧善观察”,则了知本“无缘”起,亦“无妄想”,了无一法可得。即使圆“成”实本身亦“已无有”自“性”,更何况依他起性,及遍计之性,会有自性可得

  若如是一切皆无自性可得,“云何”而言实有断除“妄想”而得之“觉”哉

  【彼妄想自性,建立二自性,妄想种种现,清净圣境界。】

  【注释】

  “彼妄想自性,建立二自性”:以依彼妄想自性,而得建立依他起,及遍计所执二种自性。

  “妄想种种现”:若依凡夫在迷之妄想,则有种种妄相现起。此即是依他起性。

  “清净圣境界”:若以圣智观察,则一切本为清净圆成之相,此即圣智所自证之境界。

  【义贯】

  以依“彼妄想自性”,故得“建立”依他起、及遍计所执“二”种“自性”。是故若依凡夫在迷之“妄想”,则有“种种”虚妄之相“现”起;若以圣智观察,则法法本自“清净”圆成,此即“圣”智所证之“境界”。

  【妄想如画色,缘起计妄想,若异妄想者,则依外道论。】

  【注释】

  “妄想如画色,缘起计妄想”:此二句言依他起及遍计所执二性互起。谓妄想有如画师,运想分布画色,而成就画像。此即依妄想而成缘起诸相。第二句言:缘起之相成就后,复依彼缘起之相,而生种种计著之妄想,此即依缘起复起妄想。申言之,譬如画师运想分布彩色,便是由妄想生缘起;画成之后,世人观之,或爱或怖,种种分别,即是由缘起再生妄想。

  “若异妄想者,则依外道论”:若言异于妄想之因而有诸法生者,则是依止外道之邪因论。再以前面之譬喻而言:然而彩色乃是因画师运想而起,反过来,画师之运想却因彩色而彰显,若离此彩色与运想之外,而能有端严之画像可得者,未之有也。凡十法界诸缘起之相,皆依想心而有,若言异于此因而有诸法得成就者,即是外道之冥谛、胜性、时、方、微尘等能生万物之邪论。

  【义贯】

  “妄想”有“如”画师,能运想分布“画色”,令成画像(由妄想生缘起),画成之后,众生复于此“缘起”之相,生种种“计”著之“妄想”(由缘起生妄想);“若”言“异”于“妄想”之因而有诸法生“者,则”为“依”止“外道”所计邪因能生之“论”。

  【妄想说所想,因见和合生,离二妄想者,如是则为成。】

  【注释】

  “妄想说所想”:“妄想”,即能妄想,亦即妄想自性(遍计自在);“所想”,所妄想,亦即依他起性。谓以依能妄想之遍计性,而说有所妄想之依他起性。若了能妄想实无,犹如虚空华,则知亦无所妄想者;如是,能依既无,所依自然无寄。

  “因见和合生”:“见”,即能见与所见二者合言。谓因能见与所见二者和合一处而有依他、遍计及能想、所想等诸相生起。“能见”,即妄想自性;“所见”,即依他起性。

  “离二妄想者,如是则为成”:若离于依他起、及遍计执二种妄想者,如是则当一体即是圆成实性,离妄即真。“二妄想”,即能妄想(遍计),及所妄想(依他起)。

  【义贯】

  以依能“妄想”之遍计所执性,而“说”有“所”妄“想”之依他起性,(若离妄想,则无依他之性——能想既亡,所想自寂),“因”能“见”与所见二者“和合”一处,而有遍计及依他二性“生”起。若“离”依他与遍计(能、所)“二”种“妄想者,如是则”当体即“为”圆“成”实性。

  【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自觉圣智相,及一乘;若自觉圣智相及一乘,我及余菩萨,善自觉圣智相及一乘,不由于他,通达佛法。】

  【注释】

  “不由於他”:不由其他法门而修证,即因此一门而独超之义。

  【义贯】

  “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世尊“为”我等解“说自觉圣智”之行“相,及”究竟“一乘”之行相;“若”世尊为我等说“自觉圣智”之行“相,及”究竟“一乘”之行相,而令“我及”其“余”诸“菩萨,善”了知“自觉圣智”之行“相,及”究竟“一乘”之行相,则能“不由于”其“他”法门之修证,以此一门独超,而“通达”一切“佛法”。

  【诠论】

  此地,大慧是举究竟理与究竟智为问。自觉圣智即究竟智,而一佛乘即究竟理。因为前面佛在偈中作结论说:妄想清净,即是圣智境界;大慧欲大众皆能升进于此境界,故有此问,然而此究竟理与究竟智,本是清净一心;心、佛、众生,于此各皆圆具。若善此旨,则了一一法即是心、即是理、即是智,因而成就法身,不由他证。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自觉观察,不由于他,离见妄想,上上升进,入如来地,是名自觉圣智相。】

  【注释】

  “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以“妄想无性”而答自觉圣智相的原因是:因为妄心无处即是菩提,生死涅槃,本来平等——先圣所传授者,只是这个究竟之理。此理为佛佛相传,祖祖相承,所以说“转相传授”。“前圣”,即先佛。

  “独一静处,自觉观察”:然而妄想原无而须断,非徒口说妄想无性,便可证真;所以须独一静处,以自觉智,观察妄无自性。贵乎自一心默证,非从先圣得来。《法华经》云:“知法常无性,是故说一乘”。《华严经》云:“诸法无性,即第一义”。本经言妄想无性即自觉圣智,故知无性之旨,乃圆顿教中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显说。其他如六祖说:“不断百思想”,及二祖说:“觅心了不可得”,皆是证无性之旨。

  “离见妄想”:“见”,即能见所见。离于能见所见之妄想,亦即离于能所之妄想。

  【义贯】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自觉圣智之行相者,乃“前圣所”自证“知”、“转相…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