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体,“依于仁”“游于艺”是用,有体有用,清楚详明。诸位或许会疑惑,我们是来学佛的,你讲中国文化干什么呢?其实中国文化和佛学原来是一个,不可分开,不懂中国文化而学佛的这些人,皆不像样子。孔子表明自己以“道”为第一,佛学也是以“道”为根本。
甲一、谁能出不由户
论语中孔子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人要走路都得从门户进出,那一个人出去不从门户呢?既然人人出入必经门户,则人人应当学道,大事小事离开道就乱了,所以谁也离不开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一弹指的工夫也不能离开道。“可离非道也”要是离开道,就不是有道之人了,这与佛家的“净念相继”有何不同?讲中国文化的人没有这样讲的,他们把儒佛一刀劈成两半,所以都讲不通。我这种讲法,他们听了不顺耳,我是儒佛双修的人,我就按照我的讲法。孔子自己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人,孔门弟子观察孔子就是如此。现在研究中国文化的,对孔子这套不懂,学佛的人也看不起孔子,那更是荒唐。今人提倡中国文化,却不知道中国文化是什么,不是说空话嘛!
论语中孔子述说自己的修学历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孔子三十岁就立住志向,心不摇动了,我今年九十五岁了,心还摇动呢!这有什么用处呢?孔子四十而不惑,不惑是断惑了,我们断了惑吗?有人自以为是“老修行”,试问,你的见惑断了几品?思惑断了几品?一品都还未断,吹什么大气。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天命即是本性,能率性即明心见性了。小乘人尚未真正见到本性,大乘才见到究竟的本性,知天命其实就是大乘法。孔子六十耳顺,所有一切世间法皆能融合贯通,绝不会矛盾,一切皆顺,如华严经的理事无碍,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孔子七十从心所欲不踰矩,心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在如意,但规矩一点也错不了,这已经达到中道——空、假、中圆融一体的境界了。
孔子的境界,不敢说已到佛的境界,可是已到等觉菩萨的境界了。现在讲中国文化的人,怎能懂孔子这种境界。学佛的人和孔子比一比,又学成那一条了呢?三十而立了吗?四十更迷惑,五十更不知天命,真是愈学愈坏。
(内) (外)
甲二、格致诚正 修齐治平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目是出自礼记大学篇,宋儒朱熹解释得乱七八糟,愈讲愈糊涂,今天将它分析出来。这八条分内外,有体有用。体是本体,用是从体所起之用。内是本体,外是作用,儒家世间法也是有体有用。佛法明心见性是内里的功夫,广度众生,作种种善,是外边的功德,这就是善根福德,正助双修。学佛成天在家打坐,什么事也不作,那是小乘法,佛所谓的焦芽败种,佛法所不取的,必得为众生办事。
这八个字是八桩事,今依汉人的注解。格物的“格”是“来”的意思,诗经云:“神之格思”祭祀时神来了。吾人本性如如不动,忽然间动了,一动就是来了。致知,“知”是觉知的意思,心动时立刻察觉知道,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只要一觉悟,就了不得了。我们一般人是念起不觉,动了念头也浑然不觉,致知的工夫是念头一动就知道了。知道了还得要赶紧观察它,看它动的是对还是不对,是正还是不正,再仔细去考察,别叫它来回跑,这叫“诚意”。诚是忠诚,一点假也没有,在儒家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天很忠诚,一点都不做假。吾人坏就坏在意识乱七八糟,喜欢打坏主意,意识一诚,心就正了,这是内里的功夫。
内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再向外起作用,第一步要“修身”,身三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四业,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不两舌。凡是坏事一点都不许做,身修到这个样子,才能“齐家”整齐家庭。自己若是乱七八糟的人,不干一点好事,在家里要管谁?只是多出些太保子弟,所以自身没有毛病才能齐家。政府提倡“齐家报国”,现在谁齐家了?齐了家再往外当国家的公务员,才能干干净净地拿出良心来给百姓办事,才可以“治国”。身不修、家不齐,出来当公务员也是图贿,扰乱天下。把国家治埋得整整齐齐安定以后,别国的人看见你这国家整齐安定,再去“平天下”治理别的国家。自己的国家都乱七八糟,还能去治理别人的国家吗?人家肯听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对外的功夫。
这样看来,我们学佛学孔子对社会有没有好处呢?学佛学孔子真正学好了,警察也省力气。
甲三、德配天地
内外都做到了,就是“诚”。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就能知道自己的本性,所谓“至诚之道,可以先知”,只要有至诚之心,不必抽签算卦,也可以未卜先知。有人说:我为什么不能预知未来?不知,是因为你的心作假,心诚了就能先知。先知道自己的本性,第二步就能知道他人的性,既知人之性,也就能知道万物的性了。能知天地人的性,就可以“德配天地”。曲阜孔圣人的牌坊上就有“道冠古今,德侔天地”。天地无私,都是为了利益众生,但是天地还是有办不到的。天地人合称“三才”,人在中间,顶天立地,替天地办事,才可以称作“人才”。若能做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德就可以与天地合起来,谓之“三才”,这时自己的德性与天地的德性一样。
结语、众生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学佛要度化众生,上那里度化呢?众生在那里?“众生在世间”度众生要到世间来度,离开世间那里有众生?所以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是一桩事情啊!佛法有五乘方便解脱——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然后成佛,成佛要从人道、天道入手。六祖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寻兔角。”世间的人都是迷惑颠倒,你看这些人迷惑颠倒,你才能觉悟。离开世间空空洞洞的,要觉悟个什么?离开世间觅菩提,就好比想找一只头上有角的兔子,兔子不长角,离开世法不能度众生。成佛成罗汉都要在世间成就,故云:“不离世间觉”。佛到人间成就,所以人是根本,故云:人身难得。
我们在台中先提倡念孔子书,在人道上走。天道比人享福,享福的人不能做事情,修道难,所谓“富贵学道难”,人道有苦有乐才能修行。中国的圣人,你看他们是念书的人,他们就只是念书人,你尊他们为佛菩萨来的应身,他就是佛菩萨的应身,为什么呢?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也变男的,也变女的,也变老的,也变少的,也变文的,也变武的,中国像孔子这些圣人,都是佛菩萨变化的应身,是来帮我们的忙。
我们学了几天佛,世间的事故人情天理一概不懂,对社会有何利益呢?学佛要先求人道,人道站得住脚,学佛才可以成功。自古以来没有坏人成佛的,曹操、王莽、秦桧这些坏人,有谁听说他们成了曹操佛,王莽佛,秦桧佛的?所以请大家先得保存人格。
今年我们学佛要注重实行,若无实行,讲多少也无用处。实行必先札住根本,一棵树有了根本,才能发生枝干花果,立不住根本,永远不能成功。
佛法要令众生觉悟,六道众生中,人道比较容易觉悟,佛说五乘法——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中,以人乘为本,注重人格。成佛也是在人道成就的,所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学佛者应当把人道修成,学佛才能成功。
六道轮回,在三界来回投胎,苦不堪言,出了三界就无轮回之苦,可是要出三界,任何学说都办不到,唯有佛法才能彻底出离。世间法、出世间法,学佛者都要学,而现在学世间法,正是预备将来能离开三界轮回。佛在娑婆世界说法四十九年,千言万语都是叫众生不在三界里轮转,我们在台中三十几年来讲经不断,所说不过九牛一毛而已。说过了世间法,诸位应当“志于道”,心中先立起志向,心安在道上,若心不在道上,学佛不会有结果。接著来讲出世间法。
佛说了四十九年的出世间法,道理非常复杂,可以分作大乘法和小乘法,二者都是佛法。大乘法是从实际上说的,小乘法则是方便权说,我们在此讲华严经,此经是大乘经,我们所修的净土法门也是大乘法门,所以今天专讲大乘法门。
(通)途
乙、发菩提心(梵语)
发菩提心,菩提二字是梵语,“发菩提心”与“志于道”是一个意思。佛法要求“明心见性”,真如本性不动,一动就叫心,志于道的人,心一动就定在道上,而我们的心一动就是乱七八糟,不知上那儿去了。心往那里去,就落什么影子,在心田就种下一颗种子。如此,永远都将在六道中轮回,心就是这么坏。
不动心须要很大的功夫,心会动大半是由外头的境界所勾牵的,如蜡烛,有道的人看见它,不著蜡烛相,心不被它勾牵,因为心在道上的人,心不动啊!尽管看,尽管听,心头如如不动,没有关系。但是普通人看见什么东西,心就跑到那上头去,心就被它勾引去了。孟子“四十不动心”练了四十年的功夫,可以不动心了。孔子“四十而不惑”动心就迷惑,不动心就不迷惑。但是,在这里所说的是教大家动心,有人会疑惑,心叫它不动才好啊!你怎么叫它动呢?事实上,不动很难,所以要叫它动。“发菩提心”的“发”当发动讲,心动之先,我们要叫它动得有个目标,叫心上那里去。不让心支配我,而是我支配心。至于叫心发动上那儿呢?即是要发菩提心。
“菩提”是梵语,与中国的“道”字是同义,中国叫“志于道”,佛法名为“发菩提心”,所以佛法就是世间法,世间法就是佛法。说说很容易,…
《世出世法 本立道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