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世出世法 本立道生

  世出世法 本立道生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

  新元讲席贡言

  弟子钟清泉敬记

  

  前言

  缘起

  释题

  甲、志于道 中文义

  甲一、谁能出不由户

  甲二、格致诚正 修齐治平

  甲三、德配天地

  结语、众生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乙、发菩提心(梵语)

  乙一、“业道之别”——业指福德,道指证果

  乙二、“九界三惑”三祇断尽

  乙三、“入重玄门”始断根本无明

  丙、带业往生 乘愿再来

  ◎别途——净土法门三特别

  ◎“带业往生”释题

  带业往生附说

  丙一、“随眠无明”谓无明烦恼眠伏第八识中

  丙二、立相住心

  丙三、以果为因

  丙四、莲胎断惑

  丙五、二力横超

  ◎“乘愿再来”释题

  ◎附语——净土宗为难信之法(三忍)

  ◎附语——净土宗为难信之法(六即佛)

  

  前言

  

  民国七十三年新春,雪庐老人李炳南老居士,在华严讲座开讲前,体察时节因缘,特制“世出世法,本立道生”新表,作为新年贡言。开示莲友应当立住世出世法的道业根本,深信净土法门乃横超生死出苦捷径,不让“消业往生”别异见解所迷惑。全部讲辞共有十九次,时间长达七个多月,期间曾因食用味精,四大微恙,停讲三月有余,病愈之后再续法缘。老人时寿九十有五,为法忘躯,殷切叮咛,谆谆教诲,一片婆心,令人感慕。

  

   ┌甲一、谁能出不由户─────────┐

   │ (内)(外) │┌众生在世间

   ┌(甲)志于道──┼甲二、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不离世间觉

   │ 中文义 └甲三、德配天地───────────┘

   │ (通)途 ┌乙一、“业道之别”业指福德,道指证果───────┐

  世出世法─┼(乙)发菩提──┼乙二、“九界三惑”三祇断尽────────────┼难

  本立道生 │ 心梵语 └乙三、“入重玄门”始断根本无明──────────┘

   │ ┌丙一、“随眠无明”谓无明烦恼眠伏第八识中─────┐

   │ (别)途 ├丙二、“立相住心”取报土报身忻厌等────────┤

   └(丙)带业往生─┼丙三、“以果为因”伏惑往生────────────┼易

   乘愿再来 ├丙四、“莲胎断惑”当生成就登岸──────────┤

   └丙五、“二力横超”────────────────┘

  

   ┌先离轮回而后证果

   三别─┼不经次第横超三界

   └不能自去如来接引

  

  (附语)净宗为难信之法,惟佛为“世间解”独知其义。

  

  (1)仁王经“三贤十圣忍中行,唯佛一人能尽原”。

  

  (2)起信论“三细”一无明业相,即真心之初动。二能见相。三所见相。一为体,二、三为用。体用不离,一时具三相。

  

  (3)阿赖耶多名,见唯识论及了义灯。“种子识”、“根本识”等。

  

  缘起

  

  今天是今年开春第一次讲经,先给诸位谈谈话,为什么先谈话呢?因为华严经这几次是按文理一句一句讲,注重佛理的讲解,很费力。华严经讲了十三年,八十华严还讲不到一半,若一年讲一本,也要十年之久,讲经的人现在已经九十多岁了,不要说再活十年,十天也不敢保险。所以先不讲经,先将华严经的用意在什么地方,总合起来简单扼要地说。懂得这张表的用意,以后讲经讲得长,讲得短,都没关系,因为大家都已有所得了。这是讲这张表的用意之一。

  

  再者也是因缘所致,自古以来,各宗不论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等重实修的宗派,或天台、唯识、三论、华严等研究教理的宗派,对净土宗没有人敢多说话的,现在却有人出来要改净土经典。使全台湾甚至海外学佛修净土的人都起了疑惑,信心受到很大的扰乱,这是自古所没有的事。从前讲华严只讲个大意,被他们一闹,华严必得一句一句讲。而真如回向讲完后,讲到微细智,只有佛才能称做“世间解”,解得很细,除佛以外,等觉菩萨也够不上。因此现在先介绍净土宗的要义,以后讲经就不必一句一句讲,只要讲个大意就可以了。这是讲这张表的用意之二。

  

  这几年来大家不甚研究佛理,也不得不详细讲,免得大家看经生出误会。但是若只讲解,大家听了不能证果,证果全在实行,我个人修行不好,所以我得竭力地注重实行。若不实行,人的寿命不知何时就完了,那时,修行若无成就即非常可惜了,修行能证道,有个成绩,是很重要的事情。

  

  证了道,什么事情都解决了,但是,道有内道、外道之分,外道是(他)教的心外求道,旁门左道,一点也无用处。内道是佛法的心内求道,佛经称为内学,而孔子之学也是内学,怎么个“内”法呢?这“内”是指研究本性的。唯有佛经彻底研究本性,孔子亦研究本性,孔子之道与佛法之道一样,学之皆能成就,今年起大家都要注重求成就。这是讲这张表的用意之三。

  

  说到证道,证的同是内道,但是,道的讲解,或是自己修行,则有浅有深有难有易。浅的不彻底不究竟,深的才究竟,而学道必须求深的。一般来说,深的比较难,浅的比较容易,但是浅的多不彻底。要能学到深的,则全在圣人的善巧方便。佛知道大多数众生只能学浅学易,不能学深学难,所以就变了一个很特别的办法。这个特别法一般人不能了解,惟有佛了解,这个特别法门又深又容易,道理虽然深却很容易学。

  

  今天这个表若了解了,以后遇到任何疑惑,自己就能破疑,可以一步一步往前走,不至于走错路。

  

  在此再申明一次,本人讲经没有自己的意思,心中没有学问,那敢有自己的意思呢?凡是所讲的皆是古圣先贤在经典上说的,本人只是当个录音带介绍给各位而已,我不妄作聪明,所说的话都是圣言量,我们要随顺圣言量。

  

  本人来台湾至今已三十多年,开始就是儒佛并重。当初一来就办“国文补习班”讲中国文化,同时也讲佛经,三十年前如此,三十年后的今天也是如此,别处存有门户之见,很少这样干的。若把今天这个表看明白,讲得清楚,就不再会有门户之见了。

  

  释题:世出世法 本立道生

  

  这张表的题目是“世出世法,本立道生”世是世间法,出世是出世间法,三界以内谓之世间,三界以外谓之出世间,这两种法门其实是一个法门。这点或许大家就不相信了,以为出世法是出世法,世间法是世间法,“儒佛相同”佛没这么讲啊!孔子也没有这么说啊!心存门户之见的人才会把儒佛强迫分开讲。表面上看,世间法有六道轮回,众生头出头没,千千年万万岁在六道中轮转,好像在海水中,有时候头露出来,忽然一个大浪打来又沉下去。出世法是到达涅槃彼岸,出了苦海,离开了三界,出了世间,不再头出头没了。表面看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有此不同,实在讲,世出世法其实是一个法门,只不过是有深浅之别而已。

  

  怎么说是一个法门呢?你要是觉悟证了道,就是一个法门,不觉悟,迷惑颠倒,就认为是两个法门、三个法门,所以全在悟道不悟道而已。“道”孔子讲,佛也讲,讲得有深有浅而已。今年同修们第一步先把心定在道上,扎住根本,扎住根以后所学才能结果,否则,心不在道上,你学上十万年也没用处,所以说“本立道生”。这句话是孔子说的,扎住根以后,道就能往外生长,若无根本,如花瓶中插的花,虽然好看,但不久长。没根本,生不出道理来。

  

  表下分甲、乙、丙三项,甲项是世间法,乙、丙两项是出世间法。原来世法出世法是不分的,但是为了讲说明白,分成两项,最后再合起来说。

  

  甲、志于道 中文义

  

  世间法是以谁为主呢?全球皆没有懂得的,只有中国人懂。中国自开天开地以来,代代圣人相传,传到孔子,孔子谓之“集大成”,孔子把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全部的道集合起来,谓之集大成,故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世间法当以孔子为主体,真正要提倡中国文化,就离不开孔子。提倡孔子的道并不是贴标语、喊口号作宣传,那没用处。国家现在正提倡中国文化,南洋也提倡中国文化,提倡尽管提倡,但是很难行得通。中国文化汪洋无边,四库全书很多,要从那一部下手呢?总得要找几句简要详明的话来代表中国文化。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孔子一生治学的要领,也是中国文化的纲领。

  

  “志于道”,心安在一处,不向别处走叫“志”,心安在“道”上,道以外不安,“道”就是本性。可惜现在与从前的科场提倡中国文化,都是在学作文章,学道者有几人?光作些文章有什么用,探究什么叫“道”这才重要。

  

  “据于德”德是本性中的一种能力,内心根据本性,不离开本性,就是据于德。

  

  “依于仁”,仁是对大家都要爱护,依是倚靠,由此而起的意思。在外头对待别人,往外用的时候,一切都要依仁而起,所作一切都要爱护人不伤害人。

  

  “游于艺”,艺是一切技术才能,游是深潜其中,不一而足,多才多艺能为众生谋福利。

  

  这四句话,包括二十四史,简要不啰嗦。“志于道”“据于德…

《世出世法 本立道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正是用功时节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