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世出世法 本立道生

  世出世法 本立道生

  李炳南老居士講述

  新元講席貢言

  弟子鍾清泉敬記

  

  前言

  緣起

  釋題

  甲、志于道 中文義

  甲一、誰能出不由戶

  甲二、格致誠正 修齊治平

  甲叁、德配天地

  結語、衆生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乙、發菩提心(梵語)

  乙一、“業道之別”——業指福德,道指證果

  乙二、“九界叁惑”叁祇斷盡

  乙叁、“入重玄門”始斷根本無明

  丙、帶業往生 乘願再來

  ◎別途——淨土法門叁特別

  ◎“帶業往生”釋題

  帶業往生附說

  丙一、“隨眠無明”謂無明煩惱眠伏第八識中

  丙二、立相住心

  丙叁、以果爲因

  丙四、蓮胎斷惑

  丙五、二力橫超

  ◎“乘願再來”釋題

  ◎附語——淨土宗爲難信之法(叁忍)

  ◎附語——淨土宗爲難信之法(六即佛)

  

  前言

  

  民國七十叁年新春,雪廬老人李炳南老居士,在華嚴講座開講前,體察時節因緣,特製“世出世法,本立道生”新表,作爲新年貢言。開示蓮友應當立住世出世法的道業根本,深信淨土法門乃橫超生死出苦捷徑,不讓“消業往生”別異見解所迷惑。全部講辭共有十九次,時間長達七個多月,期間曾因食用味精,四大微恙,停講叁月有余,病愈之後再續法緣。老人時壽九十有五,爲法忘軀,殷切叮咛,諄諄教誨,一片婆心,令人感慕。

  

   ┌甲一、誰能出不由戶─────────┐

   │ (內)(外) │┌衆生在世間

   ┌(甲)志于道──┼甲二、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不離世間覺

   │ 中文義 └甲叁、德配天地───────────┘

   │ (通)途 ┌乙一、“業道之別”業指福德,道指證果───────┐

  世出世法─┼(乙)發菩提──┼乙二、“九界叁惑”叁祇斷盡────────────┼難

  本立道生 │ 心梵語 └乙叁、“入重玄門”始斷根本無明──────────┘

   │ ┌丙一、“隨眠無明”謂無明煩惱眠伏第八識中─────┐

   │ (別)途 ├丙二、“立相住心”取報土報身忻厭等────────┤

   └(丙)帶業往生─┼丙叁、“以果爲因”伏惑往生────────────┼易

   乘願再來 ├丙四、“蓮胎斷惑”當生成就登岸──────────┤

   └丙五、“二力橫超”────────────────┘

  

   ┌先離輪回而後證果

   叁別─┼不經次第橫超叁界

   └不能自去如來接引

  

  (附語)淨宗爲難信之法,惟佛爲“世間解”獨知其義。

  

  (1)仁王經“叁賢十聖忍中行,唯佛一人能盡原”。

  

  (2)起信論“叁細”一無明業相,即真心之初動。二能見相。叁所見相。一爲體,二、叁爲用。體用不離,一時具叁相。

  

  (3)阿賴耶多名,見唯識論及了義燈。“種子識”、“根本識”等。

  

  緣起

  

  今天是今年開春第一次講經,先給諸位談談話,爲什麼先談話呢?因爲華嚴經這幾次是按文理一句一句講,注重佛理的講解,很費力。華嚴經講了十叁年,八十華嚴還講不到一半,若一年講一本,也要十年之久,講經的人現在已經九十多歲了,不要說再活十年,十天也不敢保險。所以先不講經,先將華嚴經的用意在什麼地方,總合起來簡單扼要地說。懂得這張表的用意,以後講經講得長,講得短,都沒關系,因爲大家都已有所得了。這是講這張表的用意之一。

  

  再者也是因緣所致,自古以來,各宗不論禅宗、淨土宗、律宗、密宗等重實修的宗派,或天臺、唯識、叁論、華嚴等研究教理的宗派,對淨土宗沒有人敢多說話的,現在卻有人出來要改淨土經典。使全臺灣甚至海外學佛修淨土的人都起了疑惑,信心受到很大的擾亂,這是自古所沒有的事。從前講華嚴只講個大意,被他們一鬧,華嚴必得一句一句講。而真如回向講完後,講到微細智,只有佛才能稱做“世間解”,解得很細,除佛以外,等覺菩薩也夠不上。因此現在先介紹淨土宗的要義,以後講經就不必一句一句講,只要講個大意就可以了。這是講這張表的用意之二。

  

  這幾年來大家不甚研究佛理,也不得不詳細講,免得大家看經生出誤會。但是若只講解,大家聽了不能證果,證果全在實行,我個人修行不好,所以我得竭力地注重實行。若不實行,人的壽命不知何時就完了,那時,修行若無成就即非常可惜了,修行能證道,有個成績,是很重要的事情。

  

  證了道,什麼事情都解決了,但是,道有內道、外道之分,外道是(他)教的心外求道,旁門左道,一點也無用處。內道是佛法的心內求道,佛經稱爲內學,而孔子之學也是內學,怎麼個“內”法呢?這“內”是指研究本性的。唯有佛經徹底研究本性,孔子亦研究本性,孔子之道與佛法之道一樣,學之皆能成就,今年起大家都要注重求成就。這是講這張表的用意之叁。

  

  說到證道,證的同是內道,但是,道的講解,或是自己修行,則有淺有深有難有易。淺的不徹底不究竟,深的才究竟,而學道必須求深的。一般來說,深的比較難,淺的比較容易,但是淺的多不徹底。要能學到深的,則全在聖人的善巧方便。佛知道大多數衆生只能學淺學易,不能學深學難,所以就變了一個很特別的辦法。這個特別法一般人不能了解,惟有佛了解,這個特別法門又深又容易,道理雖然深卻很容易學。

  

  今天這個表若了解了,以後遇到任何疑惑,自己就能破疑,可以一步一步往前走,不至于走錯路。

  

  在此再申明一次,本人講經沒有自己的意思,心中沒有學問,那敢有自己的意思呢?凡是所講的皆是古聖先賢在經典上說的,本人只是當個錄音帶介紹給各位而已,我不妄作聰明,所說的話都是聖言量,我們要隨順聖言量。

  

  本人來臺灣至今已叁十多年,開始就是儒佛並重。當初一來就辦“國文補習班”講中國文化,同時也講佛經,叁十年前如此,叁十年後的今天也是如此,別處存有門戶之見,很少這樣幹的。若把今天這個表看明白,講得清楚,就不再會有門戶之見了。

  

  釋題:世出世法 本立道生

  

  這張表的題目是“世出世法,本立道生”世是世間法,出世是出世間法,叁界以內謂之世間,叁界以外謂之出世間,這兩種法門其實是一個法門。這點或許大家就不相信了,以爲出世法是出世法,世間法是世間法,“儒佛相同”佛沒這麼講啊!孔子也沒有這麼說啊!心存門戶之見的人才會把儒佛強迫分開講。表面上看,世間法有六道輪回,衆生頭出頭沒,千千年萬萬歲在六道中輪轉,好像在海水中,有時候頭露出來,忽然一個大浪打來又沈下去。出世法是到達涅槃彼岸,出了苦海,離開了叁界,出了世間,不再頭出頭沒了。表面看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有此不同,實在講,世出世法其實是一個法門,只不過是有深淺之別而已。

  

  怎麼說是一個法門呢?你要是覺悟證了道,就是一個法門,不覺悟,迷惑顛倒,就認爲是兩個法門、叁個法門,所以全在悟道不悟道而已。“道”孔子講,佛也講,講得有深有淺而已。今年同修們第一步先把心定在道上,紮住根本,紮住根以後所學才能結果,否則,心不在道上,你學上十萬年也沒用處,所以說“本立道生”。這句話是孔子說的,紮住根以後,道就能往外生長,若無根本,如花瓶中插的花,雖然好看,但不久長。沒根本,生不出道理來。

  

  表下分甲、乙、丙叁項,甲項是世間法,乙、丙兩項是出世間法。原來世法出世法是不分的,但是爲了講說明白,分成兩項,最後再合起來說。

  

  甲、志于道 中文義

  

  世間法是以誰爲主呢?全球皆沒有懂得的,只有中國人懂。中國自開天開地以來,代代聖人相傳,傳到孔子,孔子謂之“集大成”,孔子把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全部的道集合起來,謂之集大成,故尊稱爲“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世間法當以孔子爲主體,真正要提倡中國文化,就離不開孔子。提倡孔子的道並不是貼標語、喊口號作宣傳,那沒用處。國家現在正提倡中國文化,南洋也提倡中國文化,提倡盡管提倡,但是很難行得通。中國文化汪洋無邊,四庫全書很多,要從那一部下手呢?總得要找幾句簡要詳明的話來代表中國文化。

  

  “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遊于藝。”這是孔子一生治學的要領,也是中國文化的綱領。

  

  “志于道”,心安在一處,不向別處走叫“志”,心安在“道”上,道以外不安,“道”就是本性。可惜現在與從前的科場提倡中國文化,都是在學作文章,學道者有幾人?光作些文章有什麼用,探究什麼叫“道”這才重要。

  

  “據于德”德是本性中的一種能力,內心根據本性,不離開本性,就是據于德。

  

  “依于仁”,仁是對大家都要愛護,依是倚靠,由此而起的意思。在外頭對待別人,往外用的時候,一切都要依仁而起,所作一切都要愛護人不傷害人。

  

  “遊于藝”,藝是一切技術才能,遊是深潛其中,不一而足,多才多藝能爲衆生謀福利。

  

  這四句話,包括二十四史,簡要不啰嗦。“志于道”“據于德…

《世出世法 本立道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正是用功時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