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斷”。因爲,造了舊業新殃就種下了業因種子,譬如把桃核種在土裏,結果長出桃子來,桃子裏頭還有桃核種子,因中有果,果中有因,永遠連連不斷,可怕吧!這些藏在第八識中的惑業種子,可以“幻化萬相”。幻是變魔術、玩戲法,第八識中的惑業種子像變戲法一般,造出許多假相。例如大家現在眼前空空洞洞,什麼也沒有,你用手掌對著眼睛拍兩叁掌,睜開眼看,包管你紅的綠的五花八門什麼都出來了,這些亂七八糟的景象都是假的。眼好比心,心要是一心不亂,幹幹淨淨什麼也沒有。心裏一亂,就生出千奇百怪的東西來,這就是唯識學所說“萬法唯識”的原理,一切東西都是神識虛妄分別造出來的。
神識造出種種虛妄現象以後,就會“生滅不已”,在六道裏生生滅滅,輪回不已。永嘉大師證道歌說:“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不懂佛理的人就像作夢不能覺悟,天、人、修羅、餓鬼、畜生、地獄六道明明擺著。等到覺悟以後,發現這些萬相都是自心造的,那有什麼叁千大千世界啊!心裏一清淨,六道輪回就沒有了。
(叁)惑類叁種
淨土宗有叁部重要的經典—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叁部經叁種修法,文理也不一樣,這叁經最難懂的是那一部呢?是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比起阿彌陀經還不難講,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的“無量壽”一聽就懂,阿彌陀經的“阿彌陀”就難懂了。阿彌陀是秘密咒語,又含多義,念阿彌陀就能生長善法,所以不譯成中文。
阿彌陀經中最重要的一句經文,就是“一心不亂”。念佛只要能念到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就能往生。修淨土宗的人必得要知道“一心不亂”的意思,否則就是違背經旨了。觀無量壽經先用眼觀,觀成功了,開眼合眼都見得到所觀的境界,力量很大,但不是人人可修。所以觀經到了最後幾觀,衆生沒辦法觀了,佛就教人改成念阿彌陀佛,所以在這部經有兩種修行辦法。我各宗都學過,都是有名氣的老師傳授,可是我是壞孩子,什麼宗也學不成功。而淨土宗,打十幾歲至今沒斷過,算一算也有八十五年的工夫了,至于“一心不亂”的意思只會說個一句半句,要把“一心不亂”整個的意思說明白,即使地上菩薩也夠不上,所以無論如何要學謙恭,無知才敢妄作!諸位因爲看經少,又聽了擾亂的話,所以修行不如法。
阿彌陀經雲:“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在經文中沒有說要斷惑才可往生,或消業才可往生,只說“一心不亂”即可往生。前面曾提及身口意叁業,有真有假,有真實、有權巧方便,一心也有真一心、假一心。彌陀經說的一心,是真一心,還是假一心,經中並沒有明講。但是經文明講,不論平常念佛是那一種一心,臨終時必須要“心不顛倒”,若心一顛倒就完了,所以只要“假一心”臨終心不顛倒,就可往生。
“真一心”是怎樣?斷了惑就是真一心,惑斷了自自然然就一心了,心一幹淨,還有什麼二心叁心呢?“假一心”叫伏惑。我們的真如本性是如如不動,一動念頭就是造業。剛學佛的人,要不動念頭好難啊!古人有方便的法子,所謂“不怕念起,就怕覺遲。”不怕你起念頭,就怕你覺悟得太慢。這個法子,對佛法普通法門很適用,淨土宗也適用。念頭起來了,參禅的人就觀察這個念頭——它爲什麼動?上那兒去?......,就像刑警隊捉小偷似的,跟著念頭走,一直追追追,追到念頭消夫,就用不著再追了!念頭一動便是造業,任它往外生長就是現行,當念頭一動時,心田就生了一顆種子,若不察覺,種子就往外現行生長。若一動念頭,就能察覺,一路跟著它,追到念頭種子不動,念頭就伏下不起現行了。所以,伏惑是在念頭起了惑業而未現行時,就把它壓伏住,這叫伏惑。
普通法門修法,要“斷惑證果”,斷惑才能證得果位,了脫生死。伏惑證不到果位,但是,初學的人還是要先學伏惑,伏惑學久了,念頭不現行,就可慢慢斷惑。譬如一盆水不幹淨,先灑上明礬,攪一攪,經過半天的工夫,肮髒的渣子沈到水底,水就清了。渣沈到水底,只是假幹淨,可是時間久了之後,不淨的渣子也會變化。伏惑也是如此,惑伏住不現行,也能放光明。被伏住的煩惱種子,久而久之,也會變化,變化就是斷了惑業種子,這叫“斷惑”。所以斷惑之前也要先伏惑。
修淨土宗不強調斷惑證果,而是要“帶業往生”。修淨土宗不怕念起,就怕覺遲,只要煩惱惑業一動,就以佛號壓伏住,這叫“淨念相繼”,淨土叁經都是這個辦法。有人念佛可以七天相繼不亂的,有人念一個月也可不亂,這是佛力叁昧聲音不斷,佛號聲音不斷,就是不斷念頭。淨土法門怕你不起念頭,佛號念頭盡管起,別斷了!這個念頭非常特別,是佛種子。提倡消業往生的人,作了一首偈子,頭一句“從今不必念彌陀”就是不通不通又不通,爲什麼要人不念彌陀呢?彌陀終日念他,他卻顛倒過來,舍二力用自力,多麼不通啊!
諸位學伏惑,惑伏住雖還有煩惱渣子,但臨命終時只要心頭幹幹淨淨,就可伏住惑,心不顛倒,往生極樂。往生以後,在蓮胞裏把伏住的惑斷盡。大家想想,爲什麼有人一個月就花開見佛,有人要多少年才開花呢?在蓮胞裏幹什麼?是在裏面斷惑。爲什麼在蓮胞裏能斷惑?心本不生因境有,心原來是不動的,外面若有六塵境界來勾引,心就動了;在蓮胞中,沒有汙染杓六塵來勾引,所以心念不起現行,帶業往生的惑就可斷盡。
普通法門修行要“斷惑證果”,但在淨土叁經並沒有要人“斷惑證果”,這就是淨土法門的特別處。斷惑證果得了果位,最小的果位是阿羅漢,依娑婆世界的年月來算,要證到阿羅漢果也得將近萬年,這是很難的。淨土宗帶業往生不必斷惑證果,當生便可成就了生脫死的大事。如果念佛人這一生去不了西方極樂世界,就麻煩了,因爲一品惑未斷,來生有隔陰之迷,前生的事情迷迷糊糊,就忘記要修行了,所以有好處也有壞處,這是淨土宗與普通法門不一樣的地方。但是修那一種法門,都有一定的方法,錯用了就不行。譬如你要學縫紉,拿一把大菜刀要割布做衣服,有用處嗎?當栽縫必得用剪刀。可是要當廚子,做菜切肉,拿一把剪刀剪菜,沒這個道理,工具不對!所以,幹那一行有那一行的方法。
學佛就要求證果,不管世間或出世間的聖人,只要能“不打妄想”就能證果,所以禅家最要緊的就是“一念不生”,六祖壇經說:“不思善不思惡”,惡事不想,善事也不想,什麼事也不想。有人會懷疑“一念不生就可證果,真的這麼簡單嗎?”就是這麼簡單,但是全地球上的人,找這麼一個不打妄想的人,就是找不出來。講經的人學過八年的禅,老師說:“你不行!”學禅我不行,我就改學別的法門。現在我且把禅的修法說一下:前面說過“不怕念起,就怕覺遲”怎麼知道“念起”呢?打妄想而知道自己在打妄想,一萬個人也找不到一個,要能知道念起,必得會觀心。觀是考察的意思,一起念頭,就知道了,心就在這個念頭上,它往那兒,就追到那兒,追到最後,念頭就沒有了。如門外頭來了個賊,要是你感覺賊來了,兩個眼睛睜著看他,那賊就沒辦法了。普通法門都是用這觀心的方法。觀心之法,必得自己實行用功,才相信這一套。然觀心一念不生是不是就證果成功了?這可不!這是成功的初步,看似斷了惑,其實是伏惑而已。惑暫時伏住,不打妄想,這一點鍾能伏住,下一個鍾頭,它還會來啊!若伏不住惑再起念頭,就會造業,造業又會招感苦報。因爲伏惑只是壓住惑,惑藏起來,沒有斷。若今天伏惑,明天也伏惑,終日接連伏惑,伏惑的時間久了,不讓它造業,它就爛了根,就覺悟了,只要一覺悟就可不造業,要是能做到這般,你就是大禅師了!而斷惑證果,斷什麼惑?證什麼果呢?
“惑、業、苦”這是叁種障礙,我們在沒有修行以前,都有這叁種障礙,普通人不懂得,入聖流的內行人也只懂叁分之一,另外叁分之二還不懂得。再者,帶業往生的“業”是從那裏來的?業是從“惑”迷惑顛倒來的,迷惑造業後來就得“苦”果。第一種惑叫“見思惑”,見惑有五種,思惑有五種,每一種含有若幹種,合起來有一百多品。
見惑是見解上起迷惑而有錯誤的認識,在六道裏的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衆生都有見惑。思惑是一種心理作用,有五種——貪、嗔、癡、慢、疑,這五種思惑從出生就帶來了。要想不在六道中輪回,就得把見思惑斷除,成爲了脫生死的阿羅漢。斷見思惑要多少時間呢?最低限度要一萬年,人活不到一萬年,必須死了再投生爲人繼續修行,要生生世世都去斷見思惑。但是,如果死了不再投生爲人,那就很難了!斷了見思惑,證得阿羅漢果位,可以不再六道輪回,但並不是究竟解脫了,還有“塵沙惑”未斷。佛法和世間法的道理,多如數不清的塵沙,對這一切道理若還糊裏糊塗,就是有塵沙惑,還是一個愚人。必得行菩薩道,對佛法、世間法都覺悟了,才破了塵沙惑。見思塵沙惑不算根本,無明惑才是原本就有的,怎麼來的?說也說不出來。
凡夫是見思、塵沙、無明,這叁種惑都有的。聲聞證了羅漢果,緣覺乘證了辟支佛,都斷了見思惑,但還有塵沙惑、根本無明惑,他們也要求往生,以便把這二種惑斷除。菩薩雖然斷了塵沙惑,但根本無明惑沒有斷,自己也不懂無明惑。菩薩分兩種,在十住、十行、十回向這叁位修行的菩薩,叫“賢人”,這些菩薩對根本無明還不懂。在十地修行的菩薩,叫“聖人”,但是初登地的菩薩也不清楚無明惑,要在第五地,才認識一點,到了第八地才能觀自在,但還是不能徹底了解無明惑。到了等覺菩薩,還像隔一…
《世出世法 本立道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