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世出世法 本立道生▪P6

  ..续本文上一页生皆有佛性,但是,众生迷的时候,佛性显不出来,都是“识”在作用,识,世俗叫做灵魂。就算灵魂是识,“灵”可用,“魂”字不可采,所谓:人为万物之灵,性可以叫做“灵性”。众生迷了就是“识”在作用,学佛证悟了叫“智”,所以学佛的人得“转识成智”。识很灵,叫做神灵、神识。识有很灵、很不可思议的能力,但是,众生看不见。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都有灵明的感觉,这灵明的感觉在那里呢?并不是在眼球、耳朵等肉体中,例如人睡著的时候,拨开眼睛也看不见外头的境界,可见神识不在这上头。既然这样,那神识在何处呢?这连罗汉也分不清楚,八识规矩颂说:“愚者难分识与根”证罗汉果的愚法小乘人也分不清“识”与“根”到底是那一种在起作用,何况是连愚人也配不上的咱们?因为罗汉只懂六个识,不知还有第七、第八识。而我连一个果位也没有,自是分不清,所以我只能当录音带介绍出来。至于大家,只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一下子就明白这个道理。

  

  学佛除了学特别的净土法门之外,普通学佛都是先学小乘,后学大乘,小乘是根柢,在小乘有很多学理,例如六根、六尘、六识的十八界,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触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就发生六识。小乘说的造业,只限身、口造的因,不谈意识。你只要身体不实际去干,嘴不说出话,就不种因,不结果。大乘专说意,意才是造业的原因,身、口是假的。这是大小乘不一样的地方,并非小乘不对,大乘对,而是针对不同根器,讲不同的话,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对初学的人,讲第七识、第八识不契机。学小乘,身口不造业就不结果,学大乘,虽然口不说、身不动,只要意识打主意就造业种因,就会结果。

  

  诸位可别误会大乘经和小乘经是两种不同的讲法,大乘、小乘也有相通的时候,大乘承认小乘之处很多,小乘采取大乘的也不少,单看什么时候说什么话。有一首偈颂说:“八个兄弟一个痴,其中一个最伶俐,五个门前做买卖,一个在家出主意。”小乘只说到六识,五个识向外攀缘境界比方是在外做买卖,第六意识是全才,他指挥五识,所以我们眼耳鼻舌身的动作,都是第六意识作主,他叫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这一层道理,大乘也采取。

  

  但是,大乘再添第七识、第八识。第七识也是意识,好比树的根,前六识好比是树干枝叶,各有各的能力,两者有连带的关系。第六识成天乱出主意,终日造罪,第七识不干这一套,它什么也不干,终日就是我!我!我!执著第八识为我相。有这个我相,就生出我见、我爱、我慢、我痴,这个见、爱、慢、痴全都是在“我”身上产生的。第六识有我执吗?第六识也有,虽然第六识有我执乱出主意,但是第六识有时候会停住,不乱出主意;第七识却恒常不断永远不停住。

  

  第六识出了主意,虽然口没有说,身子没有动,可是心里出了主意,就是落下一个种子,叫做“内法尘”。不论是好种子、坏种子,经过第七识的执著,就成了生死种子,送到第八识去收藏,所以第八识叫做“含藏识”。第八识收藏一切业力种子,它是众生轮回的主人翁。

  

  (二)业之三际

  

  净土宗是特别法门,特别之处在那里?净土法门是佛境界,而且有别于其他佛的境界,别的佛境界是要按著佛说的道理做,是“独力法门”。净土法门不仅是遵循佛的道理修,还可以藉助佛的力量,是“二力法门”。一般人不相信净土法门,以为“师父领进门,修行在各人”佛怎么帮得上忙?张三肚子饿,叫李四替他吃,那有这个道理?若要将净土法门的二力道理讲清楚,那可麻烦,所以释迦佛说这是“难信之法”。

  

  “带业往生”是净土宗另一个特别处,这是别宗没有的。想了解带业往生的道理,必得把三藏十二部都弄懂了,才明白,否则一知半解不中用。

  

  还有一桩事情特别重要,自开始学佛一步一步到最后成佛,都用得著,这是那一桩事情呢?那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学佛不论是修那一宗那一派,这两句话最要紧。佛教徒若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了,那天下就太平了,可惜并不如此。至于真正信、真正想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更必得做这两句话。这两句话怎么做呢?那就是必须换心理。

  

  “临终助念”也只有净土宗有,别宗没有的。修净土法门临命终时,要想往生极乐世界,即使是久修的老法师都得请人助念。为何必须助念呢?因为临终时自己迷迷糊糊,不会念阿弥陀佛,须请别人帮著念,这叫“助念”。平素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与人结下法缘,你到临命终时,人家才会来助念。平素行为不端,临终时便没人来为你助念。

  

  有人认为“我平常有念阿弥陀佛啊!”平常有念佛,临终时念著念著,念糊涂了,阿弥陀佛念成钞票银元,那就是颠倒了!而念佛人要“心不颠倒”才能往生,所以“临终助念”是必须的,这也算是靠自他二力。

  

  又净土宗的往生是九界众生往生,即使一次一次乘愿再来的大菩萨下生入胎,有生就有死,临死时也得助念,这有证据吗?华严经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临命终时也“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希望佛来接引,这也是靠二力。所以,大家不能忘记助念这回事,若在这里不干一点好事,临命终时有人给你助念,当中也会生障碍,所以修净土宗念佛的人必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带业往生”的业可以分三际,三际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候。咱们随时都在这三际上打转。

  

  业过去是什么东西?业以前叫迷惑颠倒的“惑”。众生本性光明觉悟,能知那个是善恶,不觉悟则善恶分不清楚,这叫迷惑颠倒。身口意一动作,就迷惑颠倒,叫“起惑”。譬如一盆水,安定不动时,看起来很明亮,若用手放到水中摇动,就起了水纹,变了样子,看不清楚。心动起惑颠倒,这个“惑”,就是“业”的第一步。

  

  过去起了惑,现在的动作,叫“造业”。造业属于当时,例如我拿扇子,弄些动作,这都是业。这个时候,还不必论造的是善业、恶业或非善非恶的无记业,总之是造业了。而现在造业是什么在造呢?是我们的身、口、意在造。

  

  造了业以后又将如何呢?将来有长有短,下一点钟是将来,一年后也是将来。业的将来就是结果,结果就是受报应。只要是懂佛学的人,看到这个“受”字,就心理有数了,佛说“观受是苦”咱们所有一切的接受、享受皆是痛苦的。没学佛的人不懂这个道理,必得听闻佛法多年的人,才有点觉悟。说别的苦或许感受不深,生死的苦,可懂得吧!人都怕死,不怕死的人很少,你怕死也得死,不怕死也得死,死是躲不过的,这就是苦。有人或许会问“喔!还能不死的吗?”能!能不生就能不死,能不生就能不灭!明心见性就能不生不死!所以“带业往生”有生就有灭!往生西方是到那里去生死的啊!往生后虽无分段生死,可还有变易生死啊!所以说的是“往生”并非不生不死的“证果”!

  

  业的过去叫“惑”,业的现在叫“业”,业的未来叫“苦”。惑业苦叫做“三障”,是三种障碍,譬如眼有障碍就看不见了。惑业苦三种障碍会障碍什么呢?障碍之事太多了,简单说两条障碍,一是所知障,二是涅槃障。

  

  什么叫“所知障”?这事情你明明可以知道,一看就可以晓悟的,但有了所知障,你天性本有的“良知良能”就被障碍住,该明白的不明白,该觉悟的不能觉悟。所以大家听东西若听不明白,只可怨自己,总要多忏悔。什么是“涅槃障”?涅槃就是不生不死,没有痛苦了,是好事,有了惑业苦就不能证涅槃果。学佛不论修那一宗派,还有惑业苦,就是还有障碍。

  

  业有过去、现在、未来三际,惑是过去的业,那“惑”是从那里发生的呢?怎么会迷惑颠倒呢?惑是从心识发生的。众生皆有佛性,人、蚊子、蚂蚁等一切动物都有佛性,佛性没有大小之分。性在那里呢?儒家讲“天命之谓性”,天不是老天爷,也不是耶和华,天是天然的,本性是天然有的。这本性有多大呢?佛家讲“尽虚空,遍法界”,浩瀚的天空和本性比起来,犹如“月云点太清”,一片彩云放在广大的天空中,那样渺小,可见本性何其大啊!尽虚空、遍法界都是在本性之中。禅宗讲“明心见性”,唯识宗讲“万法唯识”,心识与本性同是一个东西,心识的作用有八个,所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第八识又叫“含藏识”,它像仓库一样收藏我们的业种子。第七识永远不断思量第八识,有我痴、我爱、我见、我慢四种烦恼,它抓住第八识当作我相。所以,迷惑颠倒就在第八识,这是惑的来源。起惑是它,收藏也是它,可见起惑造业与第八识有密切的关系。

  

  起惑造业就得受报应,佛说“观受是苦”,遭受的一切报应都是苦,所有享受都是苦,苦有三苦、八苦、一百零八苦,以前只有中国苦,现在还加上西洋苦。是谁受苦呢?身、口、意三处都得受。心也得受,所谓“观心无常”,阿赖耶识是受报体,随著造的业死了生,生了死,流转不停的受苦!一切业都藏到第八识,咱们往生是第八识往生,并不是肉体往生,既然是第八识往生,那不是连著业也带去往生吗?

  

  惑业是因,受苦是果。因又分近因、远因两种,就是所谓的“旧业新殃”,过去造的业叫旧业,今生所造的是新殃。不学佛的人不懂这个道理,难怪他们成天造业,而学佛的人也是旧业未消,又造新殃。学了佛法要“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随著因缘把旧业消除,更不造新的罪业。你们如何,我不敢说,就自己而言,现在是随缘也没有消旧业,反而造了新殃。谁造业谁倒楣,自作自受自遭殃,别人管不了,即使是亲父母、亲儿女、孝子贤孙也救不了!

  

  有了旧业新殃,就会“流转…

《世出世法 本立道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正是用功时节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