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世出世法 本立道生▪P6

  ..續本文上一頁生皆有佛性,但是,衆生迷的時候,佛性顯不出來,都是“識”在作用,識,世俗叫做靈魂。就算靈魂是識,“靈”可用,“魂”字不可采,所謂:人爲萬物之靈,性可以叫做“靈性”。衆生迷了就是“識”在作用,學佛證悟了叫“智”,所以學佛的人得“轉識成智”。識很靈,叫做神靈、神識。識有很靈、很不可思議的能力,但是,衆生看不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都有靈明的感覺,這靈明的感覺在那裏呢?並不是在眼球、耳朵等肉體中,例如人睡著的時候,撥開眼睛也看不見外頭的境界,可見神識不在這上頭。既然這樣,那神識在何處呢?這連羅漢也分不清楚,八識規矩頌說:“愚者難分識與根”證羅漢果的愚法小乘人也分不清“識”與“根”到底是那一種在起作用,何況是連愚人也配不上的咱們?因爲羅漢只懂六個識,不知還有第七、第八識。而我連一個果位也沒有,自是分不清,所以我只能當錄音帶介紹出來。至于大家,只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下子就明白這個道理。

  

  學佛除了學特別的淨土法門之外,普通學佛都是先學小乘,後學大乘,小乘是根柢,在小乘有很多學理,例如六根、六塵、六識的十八界,當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觸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就發生六識。小乘說的造業,只限身、口造的因,不談意識。你只要身體不實際去幹,嘴不說出話,就不種因,不結果。大乘專說意,意才是造業的原因,身、口是假的。這是大小乘不一樣的地方,並非小乘不對,大乘對,而是針對不同根器,講不同的話,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對初學的人,講第七識、第八識不契機。學小乘,身口不造業就不結果,學大乘,雖然口不說、身不動,只要意識打主意就造業種因,就會結果。

  

  諸位可別誤會大乘經和小乘經是兩種不同的講法,大乘、小乘也有相通的時候,大乘承認小乘之處很多,小乘采取大乘的也不少,單看什麼時候說什麼話。有一首偈頌說:“八個兄弟一個癡,其中一個最伶俐,五個門前做買賣,一個在家出主意。”小乘只說到六識,五個識向外攀緣境界比方是在外做買賣,第六意識是全才,他指揮五識,所以我們眼耳鼻舌身的動作,都是第六意識作主,他叫你幹什麼,你就幹什麼,這一層道理,大乘也采取。

  

  但是,大乘再添第七識、第八識。第七識也是意識,好比樹的根,前六識好比是樹幹枝葉,各有各的能力,兩者有連帶的關系。第六識成天亂出主意,終日造罪,第七識不幹這一套,它什麼也不幹,終日就是我!我!我!執著第八識爲我相。有這個我相,就生出我見、我愛、我慢、我癡,這個見、愛、慢、癡全都是在“我”身上産生的。第六識有我執嗎?第六識也有,雖然第六識有我執亂出主意,但是第六識有時候會停住,不亂出主意;第七識卻恒常不斷永遠不停住。

  

  第六識出了主意,雖然口沒有說,身子沒有動,可是心裏出了主意,就是落下一個種子,叫做“內法塵”。不論是好種子、壞種子,經過第七識的執著,就成了生死種子,送到第八識去收藏,所以第八識叫做“含藏識”。第八識收藏一切業力種子,它是衆生輪回的主人翁。

  

  (二)業之叁際

  

  淨土宗是特別法門,特別之處在那裏?淨土法門是佛境界,而且有別于其他佛的境界,別的佛境界是要按著佛說的道理做,是“獨力法門”。淨土法門不僅是遵循佛的道理修,還可以藉助佛的力量,是“二力法門”。一般人不相信淨土法門,以爲“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各人”佛怎麼幫得上忙?張叁肚子餓,叫李四替他吃,那有這個道理?若要將淨土法門的二力道理講清楚,那可麻煩,所以釋迦佛說這是“難信之法”。

  

  “帶業往生”是淨土宗另一個特別處,這是別宗沒有的。想了解帶業往生的道理,必得把叁藏十二部都弄懂了,才明白,否則一知半解不中用。

  

  還有一樁事情特別重要,自開始學佛一步一步到最後成佛,都用得著,這是那一樁事情呢?那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學佛不論是修那一宗那一派,這兩句話最要緊。佛教徒若都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了,那天下就太平了,可惜並不如此。至于真正信、真正想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更必得做這兩句話。這兩句話怎麼做呢?那就是必須換心理。

  

  “臨終助念”也只有淨土宗有,別宗沒有的。修淨土法門臨命終時,要想往生極樂世界,即使是久修的老法師都得請人助念。爲何必須助念呢?因爲臨終時自己迷迷糊糊,不會念阿彌陀佛,須請別人幫著念,這叫“助念”。平素你“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與人結下法緣,你到臨命終時,人家才會來助念。平素行爲不端,臨終時便沒人來爲你助念。

  

  有人認爲“我平常有念阿彌陀佛啊!”平常有念佛,臨終時念著念著,念糊塗了,阿彌陀佛念成鈔票銀元,那就是顛倒了!而念佛人要“心不顛倒”才能往生,所以“臨終助念”是必須的,這也算是靠自他二力。

  

  又淨土宗的往生是九界衆生往生,即使一次一次乘願再來的大菩薩下生入胎,有生就有死,臨死時也得助念,這有證據嗎?華嚴經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臨命終時也“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希望佛來接引,這也是靠二力。所以,大家不能忘記助念這回事,若在這裏不幹一點好事,臨命終時有人給你助念,當中也會生障礙,所以修淨土宗念佛的人必得“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帶業往生”的業可以分叁際,叁際是過去、現在、未來叁個時候。咱們隨時都在這叁際上打轉。

  

  業過去是什麼東西?業以前叫迷惑顛倒的“惑”。衆生本性光明覺悟,能知那個是善惡,不覺悟則善惡分不清楚,這叫迷惑顛倒。身口意一動作,就迷惑顛倒,叫“起惑”。譬如一盆水,安定不動時,看起來很明亮,若用手放到水中搖動,就起了水紋,變了樣子,看不清楚。心動起惑顛倒,這個“惑”,就是“業”的第一步。

  

  過去起了惑,現在的動作,叫“造業”。造業屬于當時,例如我拿扇子,弄些動作,這都是業。這個時候,還不必論造的是善業、惡業或非善非惡的無記業,總之是造業了。而現在造業是什麼在造呢?是我們的身、口、意在造。

  

  造了業以後又將如何呢?將來有長有短,下一點鍾是將來,一年後也是將來。業的將來就是結果,結果就是受報應。只要是懂佛學的人,看到這個“受”字,就心理有數了,佛說“觀受是苦”咱們所有一切的接受、享受皆是痛苦的。沒學佛的人不懂這個道理,必得聽聞佛法多年的人,才有點覺悟。說別的苦或許感受不深,生死的苦,可懂得吧!人都怕死,不怕死的人很少,你怕死也得死,不怕死也得死,死是躲不過的,這就是苦。有人或許會問“喔!還能不死的嗎?”能!能不生就能不死,能不生就能不滅!明心見性就能不生不死!所以“帶業往生”有生就有滅!往生西方是到那裏去生死的啊!往生後雖無分段生死,可還有變易生死啊!所以說的是“往生”並非不生不死的“證果”!

  

  業的過去叫“惑”,業的現在叫“業”,業的未來叫“苦”。惑業苦叫做“叁障”,是叁種障礙,譬如眼有障礙就看不見了。惑業苦叁種障礙會障礙什麼呢?障礙之事太多了,簡單說兩條障礙,一是所知障,二是涅槃障。

  

  什麼叫“所知障”?這事情你明明可以知道,一看就可以曉悟的,但有了所知障,你天性本有的“良知良能”就被障礙住,該明白的不明白,該覺悟的不能覺悟。所以大家聽東西若聽不明白,只可怨自己,總要多忏悔。什麼是“涅槃障”?涅槃就是不生不死,沒有痛苦了,是好事,有了惑業苦就不能證涅槃果。學佛不論修那一宗派,還有惑業苦,就是還有障礙。

  

  業有過去、現在、未來叁際,惑是過去的業,那“惑”是從那裏發生的呢?怎麼會迷惑顛倒呢?惑是從心識發生的。衆生皆有佛性,人、蚊子、螞蟻等一切動物都有佛性,佛性沒有大小之分。性在那裏呢?儒家講“天命之謂性”,天不是老天爺,也不是耶和華,天是天然的,本性是天然有的。這本性有多大呢?佛家講“盡虛空,遍法界”,浩瀚的天空和本性比起來,猶如“月雲點太清”,一片彩雲放在廣大的天空中,那樣渺小,可見本性何其大啊!盡虛空、遍法界都是在本性之中。禅宗講“明心見性”,唯識宗講“萬法唯識”,心識與本性同是一個東西,心識的作用有八個,所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第八識又叫“含藏識”,它像倉庫一樣收藏我們的業種子。第七識永遠不斷思量第八識,有我癡、我愛、我見、我慢四種煩惱,它抓住第八識當作我相。所以,迷惑顛倒就在第八識,這是惑的來源。起惑是它,收藏也是它,可見起惑造業與第八識有密切的關系。

  

  起惑造業就得受報應,佛說“觀受是苦”,遭受的一切報應都是苦,所有享受都是苦,苦有叁苦、八苦、一百零八苦,以前只有中國苦,現在還加上西洋苦。是誰受苦呢?身、口、意叁處都得受。心也得受,所謂“觀心無常”,阿賴耶識是受報體,隨著造的業死了生,生了死,流轉不停的受苦!一切業都藏到第八識,咱們往生是第八識往生,並不是肉體往生,既然是第八識往生,那不是連著業也帶去往生嗎?

  

  惑業是因,受苦是果。因又分近因、遠因兩種,就是所謂的“舊業新殃”,過去造的業叫舊業,今生所造的是新殃。不學佛的人不懂這個道理,難怪他們成天造業,而學佛的人也是舊業未消,又造新殃。學了佛法要“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隨著因緣把舊業消除,更不造新的罪業。你們如何,我不敢說,就自己而言,現在是隨緣也沒有消舊業,反而造了新殃。誰造業誰倒楣,自作自受自遭殃,別人管不了,即使是親父母、親兒女、孝子賢孫也救不了!

  

  有了舊業新殃,就會“流轉…

《世出世法 本立道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正是用功時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