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世出世法 本立道生▪P8

  ..續本文上一頁層雲彩看月亮,也弄不清楚無明惑,必得要成了佛果,根本無明才完全沒有。所以菩薩的修行,主要就是要斷根本無明惑。菩薩往生極樂是“一惑往生”,帶著根本無明惑往生。聲聞緣覺是“二惑往生”,帶著塵沙、無明二惑往生。凡夫是“叁惑往生”,帶著見思、塵沙、無明叁種惑往生。十地菩薩還帶著業往生,何況是一品惑未斷的凡夫,怎麼不是帶業往生呢?至于佛就不用往生了,成了佛還有什麼往生呢?

  

  學佛人都知道成佛要叁大阿僧祇劫(一阿僧祇,等于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年),爲什麼要這麼長的時間呢?爲了斷惑。爲什麼不能早斷呢?因爲不認識惑,見思惑是什麼東西都不曉得,要怎麼斷?譬如想用扇子煽涼,若連扇子都還沒看見,就說已在煽涼,那不是胡說八道嗎?今天在場的大家,你們誰曉得自己的毛病?若不曉得要怎麼改法?尚且自以爲是,以爲我不錯了,這就倒大楣。必得先知道自己的錯處,才能夠改。講經的人對叁種惑,雖能講得出來,但是斷不了。例如叁惑首先要斷的就是見思惑中的“身見”,孔聖人說要“毋我”,老子說“吾有大患,唯吾有身”,身見是吾人第一大禍患,必得先斷。佛家以“觀身不淨”考察我們身子沒一處是清淨的,觀純熟了,就能斷身見。但是我還辦不到,頭一品惑就斷不了,還證什麼果?

  

  叁種惑若天天斷,也不是一生就可以斷除的,所以才需要叁大阿僧祇劫。要如此長的時間才能斷叁惑,實際上,大家都辦不到,這才有淨土法門。因爲淨土法門不必斷惑,只要一心不亂,就可帶業往生,不必斷惑往生,若要斷惑才能往生,就用不著淨土法門了。阿彌陀佛發願建造了極樂世界,就是爲著大家不能斷惑,要你帶著惑上極樂世界,不是“證果”了生死,是“往生”,往生還沒有了生死,還有變易生死,只不過不再六道輪回了。但是一生極樂世界,就可一生補佛位,分段、變易兩種生死到時都沒有了。這種便宜法,大前提只要七日乃至一日,能一心不亂,就行了!所以叫做“難信之法”。

  

  阿彌陀經是佛的境界,任何一句都沒法講,愈講愈糊塗,上智與下愚的人都能往生,中間不高不低的人,反而起不了信心。古德說:“不必叁祇修福慧,但憑六字出乾坤。”不必叁大阿僧祇劫的修福修慧,只靠“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就能了生死,可是大家不信,即使修淨土宗的人,也摻雜得亂七八糟。現在有人說:“只有帶惑往生,沒有帶業往生。”這句話是糊塗到萬分了!爲什麼呢?因爲惑、業、苦這叁個字是連著的,有惑就有業,若斷了惑還造什麼業呢?“帶苦往生”、“帶業往生”、“帶惑往生”這叁種是同一樣的啊!

  

  又極樂世界有四個位次:一是凡聖同居淨土,二是方便有余淨土,叁是實報莊嚴淨土,四是常寂光淨土,另外還有邊地。凡聖同居淨土是九界往生,人、天修淨土法門,往生到西方還是凡夫,沒有證果,雖然沒有果位,卻不再入六道輪回了。若螞蟻、蚊子會念佛也能往生,可是螞蟻、蚊子又怎麼知道什麼是惑?怎麼斷惑?再者,往生凡聖同居淨土必得有念佛一心不亂的功夫,若未到一心,還半信半疑,也能往生,但是不能生到四土,而是生到“邊地”。生到邊地比天堂還好,在蓮胞裏,經過十二大劫才花開見佛,爲什麼要這麼久呢?因爲往生時是帶著惑業生到那裏,在蓮胞中沒有外境勾引,很容易斷惑。

  

  凡夫帶著叁業往生到凡聖同居淨土,九界衆生都能往生到這一土。聲聞、緣覺斷了見思惑,帶著塵沙、無明惑生到方便同居淨土。這二土衆生的惑業苦有異熟時,起惑是因,有如下種子,過一段時間再冒芽、開花、結果,並不是今天拿核桃種子來種,立刻就長出桃果來,必得“異時而熟”,隔一段時間才成熟,隔多久才成熟呢?那不一定,全看“緣”的多少,例如下種後,有澆水,有陽光,就容易冒芽開花結果,種瓜一年就成熟可吃,種桃要等叁年才能成熟。

  

  菩薩帶著無明一惑往生,在極樂四土安養,若生到凡聖同居土,必定是帶業的,可是菩薩的惑因業緣到結成苦果,是“同時叁相體用”。因爲菩薩仍帶有無明惑,而無明惑就在第八識中,第八識的活動極爲微細,在大乘起信論稱做“叁細六粗”。第八識與本性是一體的,本性一動叫做“無明業相”,隨著一動就有能力,叫做“能見相”。有能見相就會找個對象,叫做“所見相”。當本性一動就有叁相,體用不離,一時具足叁相,這叁相非常微細叫做“叁細”,不到八地菩薩不會懂。

  

  帶業往生附說

  

  “帶業往生”釋題表後,有叁條“附說”,簡單做個說明。

  

  第一條:“下等動物,不能皆知事理一心,必然帶業,否則不曰叁根普被。”

  

  畜生道的衆生,懂得什麼叫一心?什麼叫事一心?什麼叫理一心?畜生道雖然不懂,但是也能往生,它眼裏看,耳裏聽,心不往別處跑,定在“阿彌陀佛”名號上,畜生就可往生,所以淨土宗叫做“九界往生”。佛法把凡聖有情衆生分成十個法界,有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十法界除佛不必往生之外,其他九界衆生皆可往生。

  

  第二條:“若不帶業往生,何有凡聖同居土?”

  

  極樂世界分作四土,衆生因念佛功夫深淺不同,分別往生到四土,四土以外還有一個邊地。邊地不是化生,而是胎生,經過十二大劫,蓮花開後見佛才悟無生。凡聖同居土是專爲肯信願念佛,而一品惑業未斷的衆生,帶著惑業來往生此土,如果往生不是帶業,那阿彌陀佛何必要設一個凡聖同居土呢?

  

  第叁條:“各家注經,不離本宗,然各有方便,殊途同歸。”

  

  佛經有兩部大經,一是華嚴經,一是法華經,這兩部經對“本性”各有主張,其他經說的都是方便法,唯有這兩部說的徹底。帶業往生的道理,在前面已說過了,至于惑業苦的苦是從那裏來的呢?從業而起。業又從何而生?業從惑起。惑的根源究竟在那裏?現在就來追根求源,請看表:

  

   ┌一、萬法靈明之體曰性,有“不改義”。(大乘義章)

   ├二、“性自有,不待因緣”。(智度論)

  惑起于性─┼叁、性具善惡,具十法界,一約情智說,二約迷悟說。(天臺發之,荊溪四明皆述

  應略述性 │ ,華嚴亦有此說。)

   ├四、“性起”謂緣起真妄和合,此謂華嚴之極談。

   └五、性具善惡,性不可改,闡提不斷“性善”,還能令“修善”起否?佛不斷“性

   惡”,還能“修惡”起耶?

   答:闡提不達“性善”,還爲善染,“修善”得起。佛不斷“性惡”,能達于惡,

   于惡自在,不爲所染,“修惡”不得起,且廣用惡法化度衆生。(觀音玄義)

  

  “惑起于性”惑在本性裏出來,應該把“性”略微地解釋。

  

  一切的事情都在“性”裏發生的,若明心覺悟,見了本性,則“覺後空空無大千”。因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本性一迷就成了“識”,識就會虛妄分別,變現一切萬法。所以說“萬法靈明之體曰性”,而咱們在迷裏所見到的一切事情,卻皆是迷惑顛倒。本性有“不改義”,金剛經以金剛比喻本性,金剛明亮不被破壞,而能破壞一切;比喻本性若明,就能破壞一切虛假,而一切虛假壞不了本性,俗話說:“山易改,性難移”性是不能改變的,這個道理出自大乘義章。

  

  既然惑從“性”中出來,性又從那裏出來?大智度論說:“性自有,不待因緣”。佛經都說“因緣所生法”,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法,但是“本性”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生,本來自有,衆生本來就有這個性。爲何本自有?這就不能說了,必得自己覺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性本自有,性中具有一切,所謂“性具善惡”,本性裏有善也有惡。孔子在論語說:“性相近,習相遠。”孔聖人沒說性是善的,所以叁字經:“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不算對!大家的本性差不多,若有了習染,染善你就善,染惡你就惡。世間聖人孔子說的“性相近,習相遠”和出世間聖人佛說的“性具”,相當一致。佛在法華經就主張“性具”,“具”是全有,有善也有惡,若只有善沒有惡,就不算具全。

  

  本性中具有什麼?具有十法界。十法界分四聖六凡,四聖是佛、菩薩、緣覺、聲聞,六凡是天、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十法界都是從心裏造出來,所謂“心外無法”,一切都在心中,十法界不出這一心。四聖是善,六凡是惡,所以性具有善有惡,這是事實,理由爲何?有兩種:“一約情智說”。情是情識,衆生都有情識,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可見喜怒哀樂愛惡欲這七情是不正常的態度,七情未發作出來,叫做“中”。七情發作出來,你控製得住,讓七情在一定的節度上止住,不再往前發展,就符合中和之道。可是人都有感情,壞就壞在有感情,今人也常說:“別動感情”,會說但不懂得。學佛的人講究智慧,要轉識成智,有八識就永遠在六道輪回,八識若轉成四智,就成功了!什麼叫智呢?就是“二約迷悟說”的覺悟,因爲迷惑顛倒才有七情,覺悟就有智慧,所謂“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迷時如同作夢,夢裏有喜有怒有哀有樂,醒來覺悟以後,夢裏的事物,消失一空,那有什麼事值得喜怒哀樂?而這迷悟不離一心,所以說心性中本具善惡。

  

  性具善惡的道理是出自那裏呢?“天臺發之”,天臺宗講法華經,闡發這個教理。“荊溪、四明皆述”唐朝的荊溪湛然大師、宋朝的四明知禮大師都曾闡述性具的道理。“華嚴亦有此說”以華嚴經爲主的華嚴宗也主張性具一切。天臺家講法華經,主張“一念十法界”、“一念叁千”,…

《世出世法 本立道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正是用功時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