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层云彩看月亮,也弄不清楚无明惑,必得要成了佛果,根本无明才完全没有。所以菩萨的修行,主要就是要断根本无明惑。菩萨往生极乐是“一惑往生”,带著根本无明惑往生。声闻缘觉是“二惑往生”,带著尘沙、无明二惑往生。凡夫是“三惑往生”,带著见思、尘沙、无明三种惑往生。十地菩萨还带著业往生,何况是一品惑未断的凡夫,怎么不是带业往生呢?至于佛就不用往生了,成了佛还有什么往生呢?
学佛人都知道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一阿僧祇,等于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年),为什么要这么长的时间呢?为了断惑。为什么不能早断呢?因为不认识惑,见思惑是什么东西都不晓得,要怎么断?譬如想用扇子煽凉,若连扇子都还没看见,就说已在煽凉,那不是胡说八道吗?今天在场的大家,你们谁晓得自己的毛病?若不晓得要怎么改法?尚且自以为是,以为我不错了,这就倒大楣。必得先知道自己的错处,才能够改。讲经的人对三种惑,虽能讲得出来,但是断不了。例如三惑首先要断的就是见思惑中的“身见”,孔圣人说要“毋我”,老子说“吾有大患,唯吾有身”,身见是吾人第一大祸患,必得先断。佛家以“观身不净”考察我们身子没一处是清净的,观纯熟了,就能断身见。但是我还办不到,头一品惑就断不了,还证什么果?
三种惑若天天断,也不是一生就可以断除的,所以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要如此长的时间才能断三惑,实际上,大家都办不到,这才有净土法门。因为净土法门不必断惑,只要一心不乱,就可带业往生,不必断惑往生,若要断惑才能往生,就用不著净土法门了。阿弥陀佛发愿建造了极乐世界,就是为著大家不能断惑,要你带著惑上极乐世界,不是“证果”了生死,是“往生”,往生还没有了生死,还有变易生死,只不过不再六道轮回了。但是一生极乐世界,就可一生补佛位,分段、变易两种生死到时都没有了。这种便宜法,大前提只要七日乃至一日,能一心不乱,就行了!所以叫做“难信之法”。
阿弥陀经是佛的境界,任何一句都没法讲,愈讲愈糊涂,上智与下愚的人都能往生,中间不高不低的人,反而起不了信心。古德说:“不必三祇修福慧,但凭六字出乾坤。”不必三大阿僧祇劫的修福修慧,只靠“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就能了生死,可是大家不信,即使修净土宗的人,也掺杂得乱七八糟。现在有人说:“只有带惑往生,没有带业往生。”这句话是糊涂到万分了!为什么呢?因为惑、业、苦这三个字是连著的,有惑就有业,若断了惑还造什么业呢?“带苦往生”、“带业往生”、“带惑往生”这三种是同一样的啊!
又极乐世界有四个位次:一是凡圣同居净土,二是方便有余净土,三是实报庄严净土,四是常寂光净土,另外还有边地。凡圣同居净土是九界往生,人、天修净土法门,往生到西方还是凡夫,没有证果,虽然没有果位,却不再入六道轮回了。若蚂蚁、蚊子会念佛也能往生,可是蚂蚁、蚊子又怎么知道什么是惑?怎么断惑?再者,往生凡圣同居净土必得有念佛一心不乱的功夫,若未到一心,还半信半疑,也能往生,但是不能生到四土,而是生到“边地”。生到边地比天堂还好,在莲胞里,经过十二大劫才花开见佛,为什么要这么久呢?因为往生时是带著惑业生到那里,在莲胞中没有外境勾引,很容易断惑。
凡夫带著三业往生到凡圣同居净土,九界众生都能往生到这一土。声闻、缘觉断了见思惑,带著尘沙、无明惑生到方便同居净土。这二土众生的惑业苦有异熟时,起惑是因,有如下种子,过一段时间再冒芽、开花、结果,并不是今天拿核桃种子来种,立刻就长出桃果来,必得“异时而熟”,隔一段时间才成熟,隔多久才成熟呢?那不一定,全看“缘”的多少,例如下种后,有浇水,有阳光,就容易冒芽开花结果,种瓜一年就成熟可吃,种桃要等三年才能成熟。
菩萨带著无明一惑往生,在极乐四土安养,若生到凡圣同居土,必定是带业的,可是菩萨的惑因业缘到结成苦果,是“同时三相体用”。因为菩萨仍带有无明惑,而无明惑就在第八识中,第八识的活动极为微细,在大乘起信论称做“三细六粗”。第八识与本性是一体的,本性一动叫做“无明业相”,随著一动就有能力,叫做“能见相”。有能见相就会找个对象,叫做“所见相”。当本性一动就有三相,体用不离,一时具足三相,这三相非常微细叫做“三细”,不到八地菩萨不会懂。
带业往生附说
“带业往生”释题表后,有三条“附说”,简单做个说明。
第一条:“下等动物,不能皆知事理一心,必然带业,否则不曰三根普被。”
畜生道的众生,懂得什么叫一心?什么叫事一心?什么叫理一心?畜生道虽然不懂,但是也能往生,它眼里看,耳里听,心不往别处跑,定在“阿弥陀佛”名号上,畜生就可往生,所以净土宗叫做“九界往生”。佛法把凡圣有情众生分成十个法界,有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十法界除佛不必往生之外,其他九界众生皆可往生。
第二条:“若不带业往生,何有凡圣同居土?”
极乐世界分作四土,众生因念佛功夫深浅不同,分别往生到四土,四土以外还有一个边地。边地不是化生,而是胎生,经过十二大劫,莲花开后见佛才悟无生。凡圣同居土是专为肯信愿念佛,而一品惑业未断的众生,带著惑业来往生此土,如果往生不是带业,那阿弥陀佛何必要设一个凡圣同居土呢?
第三条:“各家注经,不离本宗,然各有方便,殊途同归。”
佛经有两部大经,一是华严经,一是法华经,这两部经对“本性”各有主张,其他经说的都是方便法,唯有这两部说的彻底。带业往生的道理,在前面已说过了,至于惑业苦的苦是从那里来的呢?从业而起。业又从何而生?业从惑起。惑的根源究竟在那里?现在就来追根求源,请看表:
┌一、万法灵明之体曰性,有“不改义”。(大乘义章)
├二、“性自有,不待因缘”。(智度论)
惑起于性─┼三、性具善恶,具十法界,一约情智说,二约迷悟说。(天台发之,荆溪四明皆述
应略述性 │ ,华严亦有此说。)
├四、“性起”谓缘起真妄和合,此谓华严之极谈。
└五、性具善恶,性不可改,阐提不断“性善”,还能令“修善”起否?佛不断“性
恶”,还能“修恶”起耶?
答:阐提不达“性善”,还为善染,“修善”得起。佛不断“性恶”,能达于恶,
于恶自在,不为所染,“修恶”不得起,且广用恶法化度众生。(观音玄义)
“惑起于性”惑在本性里出来,应该把“性”略微地解释。
一切的事情都在“性”里发生的,若明心觉悟,见了本性,则“觉后空空无大千”。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本性一迷就成了“识”,识就会虚妄分别,变现一切万法。所以说“万法灵明之体曰性”,而咱们在迷里所见到的一切事情,却皆是迷惑颠倒。本性有“不改义”,金刚经以金刚比喻本性,金刚明亮不被破坏,而能破坏一切;比喻本性若明,就能破坏一切虚假,而一切虚假坏不了本性,俗话说:“山易改,性难移”性是不能改变的,这个道理出自大乘义章。
既然惑从“性”中出来,性又从那里出来?大智度论说:“性自有,不待因缘”。佛经都说“因缘所生法”,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法,但是“本性”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生,本来自有,众生本来就有这个性。为何本自有?这就不能说了,必得自己觉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性本自有,性中具有一切,所谓“性具善恶”,本性里有善也有恶。孔子在论语说:“性相近,习相远。”孔圣人没说性是善的,所以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不算对!大家的本性差不多,若有了习染,染善你就善,染恶你就恶。世间圣人孔子说的“性相近,习相远”和出世间圣人佛说的“性具”,相当一致。佛在法华经就主张“性具”,“具”是全有,有善也有恶,若只有善没有恶,就不算具全。
本性中具有什么?具有十法界。十法界分四圣六凡,四圣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六凡是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十法界都是从心里造出来,所谓“心外无法”,一切都在心中,十法界不出这一心。四圣是善,六凡是恶,所以性具有善有恶,这是事实,理由为何?有两种:“一约情智说”。情是情识,众生都有情识,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可见喜怒哀乐爱恶欲这七情是不正常的态度,七情未发作出来,叫做“中”。七情发作出来,你控制得住,让七情在一定的节度上止住,不再往前发展,就符合中和之道。可是人都有感情,坏就坏在有感情,今人也常说:“别动感情”,会说但不懂得。学佛的人讲究智慧,要转识成智,有八识就永远在六道轮回,八识若转成四智,就成功了!什么叫智呢?就是“二约迷悟说”的觉悟,因为迷惑颠倒才有七情,觉悟就有智慧,所谓“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迷时如同作梦,梦里有喜有怒有哀有乐,醒来觉悟以后,梦里的事物,消失一空,那有什么事值得喜怒哀乐?而这迷悟不离一心,所以说心性中本具善恶。
性具善恶的道理是出自那里呢?“天台发之”,天台宗讲法华经,阐发这个教理。“荆溪、四明皆述”唐朝的荆溪湛然大师、宋朝的四明知礼大师都曾阐述性具的道理。“华严亦有此说”以华严经为主的华严宗也主张性具一切。天台家讲法华经,主张“一念十法界”、“一念三千”,…
《世出世法 本立道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