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个念头中十法界都有,在短短的时间内又可作三千变化,例如念头抓住佛,当下就是佛,念头抓住地狱,当下就是地狱众生。念头若抓不住那一个法界,就在十法界中变化,愈变愈多。专心念弥陀,不要让它“一念十法界”,也不要“一念三千”,而要“一念一法界”。
“性起”与“性具”讲法不同,“具”是全有,本性里全都有,“起”是发动,本性原本是不动、不改变,本性一起动,就乱七八糟了。例如一碗水不摇动时,东西照得清清楚楚,一摇动就不能照物了。“性起,谓缘起真妄和合”真是真如本性,妄是迷惑颠倒,外头所有相皆是虚妄,真如本性与外头的虚妄现象是一回事情。当现象生起时连带本性也一同起来,故名缘起真妄和合,这和“性具”的道理并不相斥。“此谓华严之极谈”,这是华严经特别的主张,懂得“性起”的道理,就能分辨“不变随缘”和“随缘不变”的不同。真如本性一点都不变化,这对自己有好处,但是对众生没有好处,对众生必得要以佛法度他,弘法照例要以四摄法,当布施、爱语、利行三摄都度不了的时候,就要以同事摄。例如有人喜欢喝酒,你要度他就得陪他喝酒,他喜欢赌博,你就得陪著他赌,这叫“随缘”。“不变随缘”是本性一点都不变,却可以随顺众生的缘,这谁能做到呢?“随缘不变”是随众生的因缘,而真如本性不变。不论是真如在前,或因缘在前,你只要不变就行了。
既然性具善恶,性原来是不可改的,那“阐提”不信佛法的人,本性虽然也有善有恶,能不能引导他的“性善”做善事呢?又既是性有善有恶,成了佛,本性仍具有恶,那佛还会不会再学恶,再变成恶人呢?
<, /p>
不信佛、不信因果的人,他的本性虽然有善,但不了解善恶,若引导他往善走,他虽不知是善,却能被善熏染而行善。熏染要经过长时间的熏习,以善熏习久了就能心安理得,安安稳稳的行善。成佛以后,性虽有恶,但是佛能通达,遇见恶境,一见即能明白,不会做恶,虽然随缘度众,但是恶事染不上佛,恶发生不起来。例如佛家有一个规定,在家人不能看出家律仪,“律”是一条一条规定那些事不能犯,“仪”是规定应有的礼仪,出家僧众一举一动若依律仪,则可合规矩不犯戒律。戒律规定不能犯的罪,很多是我们想不到的罪,没有受戒的人拿来看,反而学坏了。这些戒律都是佛制定的,佛对于这些奇奇怪怪、乱七八糟的事,明明白白,佛不但不做,还订出来禁止人做。佛也广用恶法度化众生,例如佛知道入什么地狱,是造什么罪,众生若知造什么罪,入什么地狱,就容易改了。从前我性情很刚硬,上刀山,下油锅,我都不怕,但是有一个热屎地狱——又热又有屎尿,又有蛆从口鼻爬出来,我受不了,我信这个,我也不敢犯地狱罪,足见一个人怕一条就少造业了。
丙一、“随眠无明”谓无明烦恼眠伏第八识中
讲表第三段“带业往生”的题目,已经讲完了,现在开始要讲解“带业往生”下列的五条细目。带业往生的道理甚深,首先要知道“随眠无明”的道理。要了解随眠无明之前,先要分清楚佛家所谓的“愚人”是什么?这是怕大家误会了“愚人”的本意,因而随便说,造了罪业。其实,我们还够不上叫做“愚人”,若把没证果的叫做愚人,那是一知半解,甚至半解也谈不上。今天引一段文字,补充说明“随眠无明”的意思。
“愚者,指地前有种种之二愚,分十地断之,甚为复杂,兹仅举初地,可推想其余。
初地所断之二愚,一为执著我法愚,二为恶趣杂染愚。(即是恶趣诸业及恶果等)
诸业诸果,虽体非愚,然而业是愚所起,果是业所感,故皆名愚。”
小乘讲十八界——六识、六根、六尘。六根是指身上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在那里?很多人误以为根就是眼球、耳朵、鼻子啊!这都不是根,眼球、耳朵等只是工具而已。譬如一个鼓,鼓的根在那里?若以为鼓皮就是根,便错了。若去掉鼓架,剩一张鼓皮,敲一敲会响吗?若以眼球为眼根,就是外行。眼球等等其实都是附属品,眼能看东西,是神识的作用,俗云:眼神。眼球、眼皮这都不是看得见的神识,例如一个人睡著了,或是人刚死时,眼皮、眼球都未坏,拨开他的眼皮,他也看不见。怎么会有眼的神识呢?学佛就是要学明白“神识”,要不然就别学了!外头种种的现象的叫“尘”,尘又是从那里来呢?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都是神识变的,所谓万法唯识,万法唯心。证了小乘罗汉果还弄不清楚“六根、六尘、六识”这个道理,更别说第七识、第八识了,大小乘的差别就在此。
小乘断见思惑,证了罗汉果,了了生死,不入六道轮回。但是还不能办佛家的大事,佛家讲究度化众生,自己懂得了,要教人家也得明白,众生明白,才算得度啊!自己还糊里糊涂弄不明白,就去度化众生,这是糊涂人教糊涂人,大家一团糊涂,不过是闹乱子而已,还不如待在家里好,在家还造不出罪业来,满嘴胡说八道,是在造罪啊!虽证了罗汉果,但他没有度众生的学问,对事情不明白,还不能度众生。大乘法门得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缘就要度众生,怎么随法呢?有人来问问题,若答得驴唇不对马嘴,就是害人,甚至让人中了邪知邪见。所以我讲经都是按经典上有,考察好了,以祖师的注解当作录音带,翻译出来给大家听。若讲错了,是祖师讲错,他负责任,与我没关系。
罗汉没大用处,得修菩萨道,菩萨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四十一阶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叫“贤人”,贤人还不够了解,登地菩萨成了圣人,可以不算是“愚人”了。但是一地、二地、到十地,每一地皆不一样。初地菩萨不算愚人,二地更不算愚人了,一直到十地菩萨,才真正不叫愚人。你瞧!不只是罗汉叫愚人,即使菩萨也还是愚者,但为什么还带著「愚”呢?学佛千言万语,就是要不起惑、不造业、不受苦,若还有惑业苦,怎么能算解脱呢?菩萨还有惑、业,还有变易生死,有惑业苦,里头就还有愚痴,所以十地菩萨还带业,还起惑造业,这道理很微细。佛家一般讲的“愚者”,是指“地前”的菩萨,统统有愚痴。其实愚有两种,什么阶位都有这两种愚,十地菩萨就有二十种愚痴,分十地来断,一地断两品,一直到第十地,二十种愚痴才断干净。其中情形甚为复杂,今仅举初地来讲,其余的可类推。懂了佛法所谓的“愚者”,知道愚者也不是简单的,往后我们就不能随便自称是愚者了。
初地欢喜地所断的二愚,一为执著我法愚,二为恶趣杂染愚。初地菩萨还没有彻底打破我执,仍有俱生微细的我执愚痴。初地菩萨仍有法执,佛法是用来度众生的,众生有病就给他吃药,病治好了,他还吃药,例如现在人病好了,还吃补药,实在是自找倒楣。病好了,就没事了,法药就不须再执著了,但是初地菩萨菩萨仍愚痴执著法。若有人误会说:我现在就不吃药了,不要佛法了!那也不对,我们现在人人有病,一身是病,药可断不得,怎能一刻离开佛法?
“恶趣杂染愚”,在六道中轮回的众生皆是恶趣,天道也不清净,都有执著。六道众生心里一动就造业,恶趣众生动心造的业很少有好事,往后必得恶果。忏悔偈云:“罪若起时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灭罪亡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心里想干什么坏事,就是造了罪业,若只是磕头,心中不肯忏悔,那是多事,没用处。必得把动的心叫它不动了,立时打消,动的心没有了,罪跟著也没有了。所以你念佛时,你的心就是佛,你不念佛,你的心就不是佛。有一则公案说:有一位老和尚一切都放下了,唯独喜欢一个花瓶,心里牵挂放不下。老和尚寿命临将终了时,功夫很好,还终日打坐,阎王派小鬼去找,老和尚入定,没形象,小鬼找不到。眼看拿人的时辰快过了,有一个小鬼较聪明,看老和尚屋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花瓶,心想大概是老和尚还牵挂舍不得,就把花瓶往地上一摔,花瓶一破,老和尚一听,就动了心,便现出形象,让小鬼抓去了。所以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才得究竟涅槃。恶趣、杂染的迷惑,会污染自心,到了初地菩萨才断除。恶趣杂染的业和果,体虽不是愚痴,却是为著愚痴而造业的,因愚痴而造业,造了业就要受结果,造业就是起因于愚法执。到了登地才断这两种愚,即使罗汉也还未断这两种愚痴。了解佛法所谓的“愚人”意义后,就可以讲带业往生的头一条——随眠无明。
前面讲过法华经的“性具”和华严经的“性起”,性具是本性具足善恶,性起是本性一动,连善加恶一同起来。请问,性具,是在那里具有,在那里收藏?性起,是在那里发动?学佛要断的三种惑——见思、尘沙、根本无明,根本无明惑就是在第八识中。第六识如何会闹,仍有停止的时候,但是第七识思量执著第八识,却没有停止过。前面六个识会造善、恶等一切业,都是因为第七识执我造出来的,凡事有“我!我!我!”才造罪,造的罪就往第八识送,第八识就如仓库一样,什么都收藏,根本无明就是收藏在第八识里。咱们投胎时,第八识先来,死时,前七识都走了,第八识最后才走,它走了就是真正的死了,它不走,就不算死,所以第八识是“去后来先作主公”。发愿念佛往生的人,临终时,这一切东西都收藏在第八识里,第八识带著收藏的东西,没有加以洗干净,就带到西方极乐世界,投到莲胞,这叫“带业往生”。
第八识带业往生,第八识中仍有“随眠无明”,“无明”指根本无明惑,无明就愚痴,愚痴便造业。“随眠”的眠是睡大觉,比喻这些无明烦恼眠伏在第八识中,往生西方净土的众生都带有这些随眠无明,初地菩萨往生净土也还带有无明愚痴,何况是一品惑未断的凡夫,怎么不是带业往生?
丙二、立相住心
现在讲第二条“立…
《世出世法 本立道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