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個念頭中十法界都有,在短短的時間內又可作叁千變化,例如念頭抓住佛,當下就是佛,念頭抓住地獄,當下就是地獄衆生。念頭若抓不住那一個法界,就在十法界中變化,愈變愈多。專心念彌陀,不要讓它“一念十法界”,也不要“一念叁千”,而要“一念一法界”。
“性起”與“性具”講法不同,“具”是全有,本性裏全都有,“起”是發動,本性原本是不動、不改變,本性一起動,就亂七八糟了。例如一碗水不搖動時,東西照得清清楚楚,一搖動就不能照物了。“性起,謂緣起真妄和合”真是真如本性,妄是迷惑顛倒,外頭所有相皆是虛妄,真如本性與外頭的虛妄現象是一回事情。當現象生起時連帶本性也一同起來,故名緣起真妄和合,這和“性具”的道理並不相斥。“此謂華嚴之極談”,這是華嚴經特別的主張,懂得“性起”的道理,就能分辨“不變隨緣”和“隨緣不變”的不同。真如本性一點都不變化,這對自己有好處,但是對衆生沒有好處,對衆生必得要以佛法度他,弘法照例要以四攝法,當布施、愛語、利行叁攝都度不了的時候,就要以同事攝。例如有人喜歡喝酒,你要度他就得陪他喝酒,他喜歡賭博,你就得陪著他賭,這叫“隨緣”。“不變隨緣”是本性一點都不變,卻可以隨順衆生的緣,這誰能做到呢?“隨緣不變”是隨衆生的因緣,而真如本性不變。不論是真如在前,或因緣在前,你只要不變就行了。
既然性具善惡,性原來是不可改的,那“闡提”不信佛法的人,本性雖然也有善有惡,能不能引導他的“性善”做善事呢?又既是性有善有惡,成了佛,本性仍具有惡,那佛還會不會再學惡,再變成惡人呢?
<, /p>
不信佛、不信因果的人,他的本性雖然有善,但不了解善惡,若引導他往善走,他雖不知是善,卻能被善熏染而行善。熏染要經過長時間的熏習,以善熏習久了就能心安理得,安安穩穩的行善。成佛以後,性雖有惡,但是佛能通達,遇見惡境,一見即能明白,不會做惡,雖然隨緣度衆,但是惡事染不上佛,惡發生不起來。例如佛家有一個規定,在家人不能看出家律儀,“律”是一條一條規定那些事不能犯,“儀”是規定應有的禮儀,出家僧衆一舉一動若依律儀,則可合規矩不犯戒律。戒律規定不能犯的罪,很多是我們想不到的罪,沒有受戒的人拿來看,反而學壞了。這些戒律都是佛製定的,佛對于這些奇奇怪怪、亂七八糟的事,明明白白,佛不但不做,還訂出來禁止人做。佛也廣用惡法度化衆生,例如佛知道入什麼地獄,是造什麼罪,衆生若知造什麼罪,入什麼地獄,就容易改了。從前我性情很剛硬,上刀山,下油鍋,我都不怕,但是有一個熱屎地獄——又熱又有屎尿,又有蛆從口鼻爬出來,我受不了,我信這個,我也不敢犯地獄罪,足見一個人怕一條就少造業了。
丙一、“隨眠無明”謂無明煩惱眠伏第八識中
講表第叁段“帶業往生”的題目,已經講完了,現在開始要講解“帶業往生”下列的五條細目。帶業往生的道理甚深,首先要知道“隨眠無明”的道理。要了解隨眠無明之前,先要分清楚佛家所謂的“愚人”是什麼?這是怕大家誤會了“愚人”的本意,因而隨便說,造了罪業。其實,我們還夠不上叫做“愚人”,若把沒證果的叫做愚人,那是一知半解,甚至半解也談不上。今天引一段文字,補充說明“隨眠無明”的意思。
“愚者,指地前有種種之二愚,分十地斷之,甚爲複雜,茲僅舉初地,可推想其余。
初地所斷之二愚,一爲執著我法愚,二爲惡趣雜染愚。(即是惡趣諸業及惡果等)
諸業諸果,雖體非愚,然而業是愚所起,果是業所感,故皆名愚。”
小乘講十八界——六識、六根、六塵。六根是指身上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在那裏?很多人誤以爲根就是眼球、耳朵、鼻子啊!這都不是根,眼球、耳朵等只是工具而已。譬如一個鼓,鼓的根在那裏?若以爲鼓皮就是根,便錯了。若去掉鼓架,剩一張鼓皮,敲一敲會響嗎?若以眼球爲眼根,就是外行。眼球等等其實都是附屬品,眼能看東西,是神識的作用,俗雲:眼神。眼球、眼皮這都不是看得見的神識,例如一個人睡著了,或是人剛死時,眼皮、眼球都未壞,撥開他的眼皮,他也看不見。怎麼會有眼的神識呢?學佛就是要學明白“神識”,要不然就別學了!外頭種種的現象的叫“塵”,塵又是從那裏來呢?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也都是神識變的,所謂萬法唯識,萬法唯心。證了小乘羅漢果還弄不清楚“六根、六塵、六識”這個道理,更別說第七識、第八識了,大小乘的差別就在此。
小乘斷見思惑,證了羅漢果,了了生死,不入六道輪回。但是還不能辦佛家的大事,佛家講究度化衆生,自己懂得了,要教人家也得明白,衆生明白,才算得度啊!自己還糊裏糊塗弄不明白,就去度化衆生,這是糊塗人教糊塗人,大家一團糊塗,不過是鬧亂子而已,還不如待在家裏好,在家還造不出罪業來,滿嘴胡說八道,是在造罪啊!雖證了羅漢果,但他沒有度衆生的學問,對事情不明白,還不能度衆生。大乘法門得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隨緣就要度衆生,怎麼隨法呢?有人來問問題,若答得驢唇不對馬嘴,就是害人,甚至讓人中了邪知邪見。所以我講經都是按經典上有,考察好了,以祖師的注解當作錄音帶,翻譯出來給大家聽。若講錯了,是祖師講錯,他負責任,與我沒關系。
羅漢沒大用處,得修菩薩道,菩薩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四十一階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叫“賢人”,賢人還不夠了解,登地菩薩成了聖人,可以不算是“愚人”了。但是一地、二地、到十地,每一地皆不一樣。初地菩薩不算愚人,二地更不算愚人了,一直到十地菩薩,才真正不叫愚人。你瞧!不只是羅漢叫愚人,即使菩薩也還是愚者,但爲什麼還帶著「愚”呢?學佛千言萬語,就是要不起惑、不造業、不受苦,若還有惑業苦,怎麼能算解脫呢?菩薩還有惑、業,還有變易生死,有惑業苦,裏頭就還有愚癡,所以十地菩薩還帶業,還起惑造業,這道理很微細。佛家一般講的“愚者”,是指“地前”的菩薩,統統有愚癡。其實愚有兩種,什麼階位都有這兩種愚,十地菩薩就有二十種愚癡,分十地來斷,一地斷兩品,一直到第十地,二十種愚癡才斷幹淨。其中情形甚爲複雜,今僅舉初地來講,其余的可類推。懂了佛法所謂的“愚者”,知道愚者也不是簡單的,往後我們就不能隨便自稱是愚者了。
初地歡喜地所斷的二愚,一爲執著我法愚,二爲惡趣雜染愚。初地菩薩還沒有徹底打破我執,仍有俱生微細的我執愚癡。初地菩薩仍有法執,佛法是用來度衆生的,衆生有病就給他吃藥,病治好了,他還吃藥,例如現在人病好了,還吃補藥,實在是自找倒楣。病好了,就沒事了,法藥就不須再執著了,但是初地菩薩菩薩仍愚癡執著法。若有人誤會說:我現在就不吃藥了,不要佛法了!那也不對,我們現在人人有病,一身是病,藥可斷不得,怎能一刻離開佛法?
“惡趣雜染愚”,在六道中輪回的衆生皆是惡趣,天道也不清淨,都有執著。六道衆生心裏一動就造業,惡趣衆生動心造的業很少有好事,往後必得惡果。忏悔偈雲:“罪若起時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心滅罪亡兩俱空,是則名爲真忏悔。”心裏想幹什麼壞事,就是造了罪業,若只是磕頭,心中不肯忏悔,那是多事,沒用處。必得把動的心叫它不動了,立時打消,動的心沒有了,罪跟著也沒有了。所以你念佛時,你的心就是佛,你不念佛,你的心就不是佛。有一則公案說:有一位老和尚一切都放下了,唯獨喜歡一個花瓶,心裏牽挂放不下。老和尚壽命臨將終了時,功夫很好,還終日打坐,閻王派小鬼去找,老和尚入定,沒形象,小鬼找不到。眼看拿人的時辰快過了,有一個小鬼較聰明,看老和尚屋裏什麼也沒有,只有一個花瓶,心想大概是老和尚還牽挂舍不得,就把花瓶往地上一摔,花瓶一破,老和尚一聽,就動了心,便現出形象,讓小鬼抓去了。所以心經雲: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才得究竟涅槃。惡趣、雜染的迷惑,會汙染自心,到了初地菩薩才斷除。惡趣雜染的業和果,體雖不是愚癡,卻是爲著愚癡而造業的,因愚癡而造業,造了業就要受結果,造業就是起因于愚法執。到了登地才斷這兩種愚,即使羅漢也還未斷這兩種愚癡。了解佛法所謂的“愚人”意義後,就可以講帶業往生的頭一條——隨眠無明。
前面講過法華經的“性具”和華嚴經的“性起”,性具是本性具足善惡,性起是本性一動,連善加惡一同起來。請問,性具,是在那裏具有,在那裏收藏?性起,是在那裏發動?學佛要斷的叁種惑——見思、塵沙、根本無明,根本無明惑就是在第八識中。第六識如何會鬧,仍有停止的時候,但是第七識思量執著第八識,卻沒有停止過。前面六個識會造善、惡等一切業,都是因爲第七識執我造出來的,凡事有“我!我!我!”才造罪,造的罪就往第八識送,第八識就如倉庫一樣,什麼都收藏,根本無明就是收藏在第八識裏。咱們投胎時,第八識先來,死時,前七識都走了,第八識最後才走,它走了就是真正的死了,它不走,就不算死,所以第八識是“去後來先作主公”。發願念佛往生的人,臨終時,這一切東西都收藏在第八識裏,第八識帶著收藏的東西,沒有加以洗幹淨,就帶到西方極樂世界,投到蓮胞,這叫“帶業往生”。
第八識帶業往生,第八識中仍有“隨眠無明”,“無明”指根本無明惑,無明就愚癡,愚癡便造業。“隨眠”的眠是睡大覺,比喻這些無明煩惱眠伏在第八識中,往生西方淨土的衆生都帶有這些隨眠無明,初地菩薩往生淨土也還帶有無明愚癡,何況是一品惑未斷的凡夫,怎麼不是帶業往生?
丙二、立相住心
現在講第二條“立…
《世出世法 本立道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