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世出世法 本立道生▪P2

  ..續本文上一頁”是體,“依于仁”“遊于藝”是用,有體有用,清楚詳明。諸位或許會疑惑,我們是來學佛的,你講中國文化幹什麼呢?其實中國文化和佛學原來是一個,不可分開,不懂中國文化而學佛的這些人,皆不像樣子。孔子表明自己以“道”爲第一,佛學也是以“道”爲根本。

  

  甲一、誰能出不由戶

  

  論語中孔子說:“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人要走路都得從門戶進出,那一個人出去不從門戶呢?既然人人出入必經門戶,則人人應當學道,大事小事離開道就亂了,所以誰也離不開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一彈指的工夫也不能離開道。“可離非道也”要是離開道,就不是有道之人了,這與佛家的“淨念相繼”有何不同?講中國文化的人沒有這樣講的,他們把儒佛一刀劈成兩半,所以都講不通。我這種講法,他們聽了不順耳,我是儒佛雙修的人,我就按照我的講法。孔子自己就是“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遊于藝”的人,孔門弟子觀察孔子就是如此。現在研究中國文化的,對孔子這套不懂,學佛的人也看不起孔子,那更是荒唐。今人提倡中國文化,卻不知道中國文化是什麼,不是說空話嘛!

  

  論語中孔子述說自己的修學曆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叁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孔子叁十歲就立住志向,心不搖動了,我今年九十五歲了,心還搖動呢!這有什麼用處呢?孔子四十而不惑,不惑是斷惑了,我們斷了惑嗎?有人自以爲是“老修行”,試問,你的見惑斷了幾品?思惑斷了幾品?一品都還未斷,吹什麼大氣。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中庸雲:“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天命即是本性,能率性即明心見性了。小乘人尚未真正見到本性,大乘才見到究竟的本性,知天命其實就是大乘法。孔子六十耳順,所有一切世間法皆能融合貫通,絕不會矛盾,一切皆順,如華嚴經的理事無礙,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孔子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心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自在如意,但規矩一點也錯不了,這已經達到中道——空、假、中圓融一體的境界了。

  

  孔子的境界,不敢說已到佛的境界,可是已到等覺菩薩的境界了。現在講中國文化的人,怎能懂孔子這種境界。學佛的人和孔子比一比,又學成那一條了呢?叁十而立了嗎?四十更迷惑,五十更不知天命,真是愈學愈壞。

  

   (內) (外)

  甲二、格致誠正 修齊治平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目是出自禮記大學篇,宋儒朱熹解釋得亂七八糟,愈講愈糊塗,今天將它分析出來。這八條分內外,有體有用。體是本體,用是從體所起之用。內是本體,外是作用,儒家世間法也是有體有用。佛法明心見性是內裏的功夫,廣度衆生,作種種善,是外邊的功德,這就是善根福德,正助雙修。學佛成天在家打坐,什麼事也不作,那是小乘法,佛所謂的焦芽敗種,佛法所不取的,必得爲衆生辦事。

  

  這八個字是八樁事,今依漢人的注解。格物的“格”是“來”的意思,詩經雲:“神之格思”祭祀時神來了。吾人本性如如不動,忽然間動了,一動就是來了。致知,“知”是覺知的意思,心動時立刻察覺知道,不怕念起,就怕覺遲,只要一覺悟,就了不得了。我們一般人是念起不覺,動了念頭也渾然不覺,致知的工夫是念頭一動就知道了。知道了還得要趕緊觀察它,看它動的是對還是不對,是正還是不正,再仔細去考察,別叫它來回跑,這叫“誠意”。誠是忠誠,一點假也沒有,在儒家中庸雲:“誠者,天之道也”,天很忠誠,一點都不做假。吾人壞就壞在意識亂七八糟,喜歡打壞主意,意識一誠,心就正了,這是內裏的功夫。

  

  內裏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再向外起作用,第一步要“修身”,身叁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四業,不妄語、不惡口、不绮語、不兩舌。凡是壞事一點都不許做,身修到這個樣子,才能“齊家”整齊家庭。自己若是亂七八糟的人,不幹一點好事,在家裏要管誰?只是多出些太保子弟,所以自身沒有毛病才能齊家。政府提倡“齊家報國”,現在誰齊家了?齊了家再往外當國家的公務員,才能幹幹淨淨地拿出良心來給百姓辦事,才可以“治國”。身不修、家不齊,出來當公務員也是圖賄,擾亂天下。把國家治埋得整整齊齊安定以後,別國的人看見你這國家整齊安定,再去“平天下”治理別的國家。自己的國家都亂七八糟,還能去治理別人的國家嗎?人家肯聽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對外的功夫。

  

  這樣看來,我們學佛學孔子對社會有沒有好處呢?學佛學孔子真正學好了,警察也省力氣。

  

  甲叁、德配天地

  

  內外都做到了,就是“誠”。中庸雲:“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就能知道自己的本性,所謂“至誠之道,可以先知”,只要有至誠之心,不必抽簽算卦,也可以未蔔先知。有人說:我爲什麼不能預知未來?不知,是因爲你的心作假,心誠了就能先知。先知道自己的本性,第二步就能知道他人的性,既知人之性,也就能知道萬物的性了。能知天地人的性,就可以“德配天地”。曲阜孔聖人的牌坊上就有“道冠古今,德侔天地”。天地無私,都是爲了利益衆生,但是天地還是有辦不到的。天地人合稱“叁才”,人在中間,頂天立地,替天地辦事,才可以稱作“人才”。若能做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德就可以與天地合起來,謂之“叁才”,這時自己的德性與天地的德性一樣。

  

  結語、衆生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學佛要度化衆生,上那裏度化呢?衆生在那裏?“衆生在世間”度衆生要到世間來度,離開世間那裏有衆生?所以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是一樁事情啊!佛法有五乘方便解脫——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然後成佛,成佛要從人道、天道入手。六祖壇經雲:“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尋兔角。”世間的人都是迷惑顛倒,你看這些人迷惑顛倒,你才能覺悟。離開世間空空洞洞的,要覺悟個什麼?離開世間覓菩提,就好比想找一只頭上有角的兔子,兔子不長角,離開世法不能度衆生。成佛成羅漢都要在世間成就,故雲:“不離世間覺”。佛到人間成就,所以人是根本,故雲:人身難得。

  

  我們在臺中先提倡念孔子書,在人道上走。天道比人享福,享福的人不能做事情,修道難,所謂“富貴學道難”,人道有苦有樂才能修行。中國的聖人,你看他們是念書的人,他們就只是念書人,你尊他們爲佛菩薩來的應身,他就是佛菩薩的應身,爲什麼呢?觀世音菩薩叁十二應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也變男的,也變女的,也變老的,也變少的,也變文的,也變武的,中國像孔子這些聖人,都是佛菩薩變化的應身,是來幫我們的忙。

  

  我們學了幾天佛,世間的事故人情天理一概不懂,對社會有何利益呢?學佛要先求人道,人道站得住腳,學佛才可以成功。自古以來沒有壞人成佛的,曹操、王莽、秦桧這些壞人,有誰聽說他們成了曹操佛,王莽佛,秦桧佛的?所以請大家先得保存人格。

  

  今年我們學佛要注重實行,若無實行,講多少也無用處。實行必先劄住根本,一棵樹有了根本,才能發生枝幹花果,立不住根本,永遠不能成功。

  

  佛法要令衆生覺悟,六道衆生中,人道比較容易覺悟,佛說五乘法——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中,以人乘爲本,注重人格。成佛也是在人道成就的,所以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學佛者應當把人道修成,學佛才能成功。

  

  六道輪回,在叁界來回投胎,苦不堪言,出了叁界就無輪回之苦,可是要出叁界,任何學說都辦不到,唯有佛法才能徹底出離。世間法、出世間法,學佛者都要學,而現在學世間法,正是預備將來能離開叁界輪回。佛在娑婆世界說法四十九年,千言萬語都是叫衆生不在叁界裏輪轉,我們在臺中叁十幾年來講經不斷,所說不過九牛一毛而已。說過了世間法,諸位應當“志于道”,心中先立起志向,心安在道上,若心不在道上,學佛不會有結果。接著來講出世間法。

  

  佛說了四十九年的出世間法,道理非常複雜,可以分作大乘法和小乘法,二者都是佛法。大乘法是從實際上說的,小乘法則是方便權說,我們在此講華嚴經,此經是大乘經,我們所修的淨土法門也是大乘法門,所以今天專講大乘法門。

  

   (通)途

  乙、發菩提心(梵語)

  

  發菩提心,菩提二字是梵語,“發菩提心”與“志于道”是一個意思。佛法要求“明心見性”,真如本性不動,一動就叫心,志于道的人,心一動就定在道上,而我們的心一動就是亂七八糟,不知上那兒去了。心往那裏去,就落什麼影子,在心田就種下一顆種子。如此,永遠都將在六道中輪回,心就是這麼壞。

  

  不動心須要很大的功夫,心會動大半是由外頭的境界所勾牽的,如蠟燭,有道的人看見它,不著蠟燭相,心不被它勾牽,因爲心在道上的人,心不動啊!盡管看,盡管聽,心頭如如不動,沒有關系。但是普通人看見什麼東西,心就跑到那上頭去,心就被它勾引去了。孟子“四十不動心”練了四十年的功夫,可以不動心了。孔子“四十而不惑”動心就迷惑,不動心就不迷惑。但是,在這裏所說的是教大家動心,有人會疑惑,心叫它不動才好啊!你怎麼叫它動呢?事實上,不動很難,所以要叫它動。“發菩提心”的“發”當發動講,心動之先,我們要叫它動得有個目標,叫心上那裏去。不讓心支配我,而是我支配心。至于叫心發動上那兒呢?即是要發菩提心。

  

  “菩提”是梵語,與中國的“道”字是同義,中國叫“志于道”,佛法名爲“發菩提心”,所以佛法就是世間法,世間法就是佛法。說說很容易,…

《世出世法 本立道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正是用功時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