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真正要做可不容易了,不叫心動很難,心一動就叫它到菩提也很難,所以動或不動都很困難。修行人先學叫他動心,由我支配心,不叫心支配我。修習成功以後,心就不動了。普通法門都是如此,想要明心見性,脫開六道輪回,這是根本的解決辦法,學佛人要先懂普通法門,再學特別法門,不懂普通法門,如何懂得特別法門的特別?
乙一、“業道之別”——業指福德,道指證果
這是大乘起信論上說的,凡一動作就叫“業”,如我拿紙,有這個動作就是業,紙不動它,沒有造作,無所謂業。不管拿了以後有沒有看,只要一有動作就是造業了。“道”就是志于道的道,學佛人,這兩個字必得要會講,爲什麼叫“十善業道經”,說“十善業經”也可以,說“十善道經”也可以,爲什麼頭上安頭呢?結集佛經的人並沒有頭上安頭,是我們講錯了。
任何衆生皆有“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分離開就不算道了,人人皆有道,無法分離。儒家大學首句雲:“大學之道”,中庸首句雲:“天命之謂性”。道離不開,業也是如此,衆生入胎、出胎都有動作,都是業,修行也是業,死了還是有業,無論做什麼事都有業,也是須臾不可離開,道與業永遠連帶著。
以前的人懂得“業”與“道”的道理,到了末法時期,大家就不懂了,才有人出來提倡“消業往生”,鬧得天下大亂。消業也是往生,帶業也是往生,這講起來很麻煩。成佛以後才沒有“業”,沒有“道”。沒有“業”還好,怎麼“道”也沒有了?說這個就是談玄說妙了,心就是業,心就是道,心就是佛,既然“真如”是無我無自性的,那“佛”、“道”、“業”也都是畢竟空的。華嚴經的十回向品說了一百個真如,才談到微細智,有微細的智慧才能了解業與道,在大乘起信論叁細六粗有提到這個道理。末法時期,大家對佛法相應不理,你不懂,我也不懂,互相鬥诤,所作文章和佛經所說出入很多,真是“擾亂天下有余,救度衆生不足”。
業與道不是一樁事情,大家都念過這兩個字,卻不關心,查經,查上五百年也是睜眼瞎子,有什麼用處呢?阿彌陀經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善根與福德,一個是因,一個是緣,因是原因,緣是緣分,還沒有說果。善根與福德是兩回事,善根是正功夫,福德是助功夫,所以凡夫修行要“正助雙修”。正助二者,如鳥之雙翼,一正一助才可以往前飛。表上說:“業指福德,道指證果。”證果是正,福德是助,念佛的正功夫可以橫出叁界,證叁不退,福德則是幫助正功夫成就的助緣。
乙二、“九界叁惑”叁祇斷盡
學佛應度化衆生,將六道苦海頭出頭沒受苦衆生拉出來。衆生有九法界——菩薩、緣覺、聲聞、天、人、修羅、餓鬼、畜生、地獄,若加上“佛”就是十法界。我們的世界叫器世間,動物叫有情世間。世界、世間的世是指叁十年,叁十年一變,有過去、現在、未來,皆有變化,皆不長久。十法界中的佛法界就另當別論了,唯有成了佛才一切圓滿,即使證到等覺菩薩仍未圓滿,還是帶業。
九法界中的天、人、修羅、餓鬼、畜生、地獄是界內六道,聲聞、緣覺、菩薩是出了叁界的界外衆生,到菩薩也還要求解脫。菩薩叫“覺有情”,有情指有情識,情識俗名靈魂,我們都是被靈魂支配,自己作不了主,可是我們不能叫“覺有情”。菩薩覺悟,但沒有完全覺悟,所以“覺”下加上“有情”,仍然有情識,必得成佛轉識成智,才算真正的解脫。所以九界都有不同的迷惑,有惑就有業。
叁界衆生要斷見思惑才能了脫分段生死,叁界以外的叁乘若未斷盡塵沙惑,就無法完全了解佛經的道理,對世間的法理也模模糊糊,到成佛才叫“世間解”。學佛修行先斷見思惑,再斷塵沙惑,最後還要斷除根本無明惑,根本無明即使菩薩也不懂得。
要斷這叁惑,最少得叁大阿僧祇劫,修十住、十行、十回向這叁階段要經過一大阿僧祇劫。從初地歡喜地到第七遠行地又要一大阿僧祇劫。以下談第八地,要先解釋一下:業有善業、惡業、無記業。若菩薩寂而不能照,就是掉入涅槃坑,這一關是大毛病,糟透了,所以過了第七地,無記反而是壞。登上第八地不動地,寂寂惺惺,寂照雙融就成功了,這一地是阿鞞跋致不退轉,就是一切自由自在的觀自在菩薩。但是仍有根本無明,所以從第八地起,又要經過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登上第九、第十地,然後修到等覺菩薩,最後是妙覺,叁惑俱斷,業盡情空,住在常寂光土,成就佛的境界。
第八地不動地菩薩仍然不懂根本無明,還是有惑業苦,阿彌陀經雲:“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只要生到極樂世界就可以不退轉,但是淨土宗的不退轉不是普通的叁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而是“處不退”。衆生往生到此,都有根本無明惑,所以說是“帶業往生”。
乙叁、“入重玄門”始斷根本無明
根本無明惑要如何斷呢?要到妙覺入重玄門修行到了圓滿才斷盡。
“玄”是指法門很玄妙、很難懂,從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到等覺菩薩,經過了無數玄妙的法門。但是還不行,成佛得用另一種法子,須乘願再來,變成人,經過“八相成道”,像釋迦牟尼佛從降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輪,最後入涅槃,什麼罪、什麼苦,帶著業重受一遍,最後才斷盡根本無明惑。
由此可見,以普通法門要成就圓滿的佛果,真是不容易,幸好,還有成佛的特別法門。
(別)途
丙、帶業往生 乘願再來
這張表爲何分成叁段呢?頭一段專說世間法,第二段是說出世法,第叁段是說淨土宗。有人說:“那就單講第叁段就好啦!何必還要講前面的呢?”那可不行,這叁段皆有連帶關系。諸位來這裏是要聽文章呢?還是想來求道呢?若是學文章,你學會講了,還是不了生死,仍然在六道輪回,有什麼用處呢?學了佛是不是就生死解脫了呢?學佛的人很多,但是一千個學佛的人也找不出一個成就的,都是因爲退轉,而退轉的原因很多,所以大家必得學“本立道生”注重修道,道不修證不了道。古德說:“公修就公得,婆修就婆得,不修就不得。”全在各人修啊!所以古人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各人。”修不修全在你自己,釋迦牟尼佛的學生很多,也不是人人都證了果位的。
講這張表,就是要大家修道,“道”容易修嗎?容易修,也不容易修,說容易有容易之法,說難就有難之法。自古以來,除了釋迦牟尼佛之外,找不出一個成佛的,這不就是很難嘛!而到了現在,要成個“人”,還不容易啰!
只要是衆生就有“性”,本性迷了,就是六道衆生,覺悟了就是佛,衆生是全部都迷。修道的人,有覺了一半的,有全部覺的,全部覺的卻很少。正因爲衆生自己覺不了,所以才有第叁個辦法,叫“二力”法門,自己出一半力量,加上佛的一半力量,兩個力量合起來。“二力法門”沒有自己這一半力量不行,沒有佛那一半力量也不行。其實這兩種力量,你的本性裏都有。
“道”好比種子,種子下地,生根以後就可以發芽往外生長,生出樹幹、樹枝,然後才開花結果。若只知道花好香,果好吃,樹身可做材料,而埋在土裏的樹根,人都看不見,就很少人要了,這叫“舍本務末”。不要根本,只喜歡花瓶插的花,瓶花雖然美麗,但是叁兩天就枯萎了。這張講表,是幫助大家自根本上入手,先培養根,根深就能茂盛,樹幹自然壯碩,樹幹好就能開花,開花以後才能結果。這張講表如果聽明白了,以後就可自己修,不會覺得:“唉!我力量不足。”自己修道的力量不足,還有佛的力量可以幫你的忙。除了淨土宗,學其他宗派沒有幫忙的,全憑一己之力去修。
淨土宗的二力關系,譬如一個人,一刀從中間劈開,只有二半身子,單腿單手,不能說話,什麼都不中用。若把兩半合起來,才是完整可用的人,這叫“二力”。二力又如比翼鳥、比目魚的兩翼兩眼,去掉那一半都不能成功。
二力法門是特別的法門,佛教人的法門有普通和特別兩種法門。普通法門有五種——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當中又有小乘、大乘之別。大乘法又有成賢成聖的不同。如果細分就說不清了,那真是所謂的“佛法無邊”,或是華嚴經講的“無盡藏”了。修行五乘佛法都很麻煩,淨土法門是八萬四千普通法門以外的特別法門,特別簡單,特別容易成功,如何特別呢?特別之處,即使等覺菩薩也說不明白,唯佛一人才能說得明白,我只是介紹而已。
佛法的普通修學方法都要經過信、解、行、證四個階段。在家坐著什麼也不幹,很特別,但是什麼也不成功。又學佛的人可分四衆——比丘、比丘尼是出家二衆,優婆塞、優婆夷是在家二衆。在家二衆都是受了叁皈、有修行的居士。至于沒有皈依又不懂佛法,只是在家裏信佛,不反對佛法的人,不能算是“居士”,在中國叫做“信士”。上寺廟燒香、磕頭、不懂佛理的人,那些人就是信士。四衆之中,不論是修普通法門或是修特別法門,都得幹,信士則不幹,幹什麼呢?有兩條,一是了解佛法,二是實行佛法。當了“居士”想要證得佛果,必得解,必得行。學普通法門不論那一宗派都需解行並重,淨土念佛特別法門,解行很淺也能成功,若了解了卻不肯實行,那等于不知道。若肯照著佛講的話做,就等于知道了。
修淨土法門也得隨分解,凡夫學佛先要了解“叁十七助道品”並如法實行,叁十七道品分七類科——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阿彌陀經說,其國有衆鳥演法,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爲什麼沒有提到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呢?這另有含義,在往生極樂世界之前,必須先知道這叁科,尤其是想要往生的學佛居士,最少得了解“…
《世出世法 本立道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