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真正要做可不容易了,不叫心动很难,心一动就叫它到菩提也很难,所以动或不动都很困难。修行人先学叫他动心,由我支配心,不叫心支配我。修习成功以后,心就不动了。普通法门都是如此,想要明心见性,脱开六道轮回,这是根本的解决办法,学佛人要先懂普通法门,再学特别法门,不懂普通法门,如何懂得特别法门的特别?
乙一、“业道之别”——业指福德,道指证果
这是大乘起信论上说的,凡一动作就叫“业”,如我拿纸,有这个动作就是业,纸不动它,没有造作,无所谓业。不管拿了以后有没有看,只要一有动作就是造业了。“道”就是志于道的道,学佛人,这两个字必得要会讲,为什么叫“十善业道经”,说“十善业经”也可以,说“十善道经”也可以,为什么头上安头呢?结集佛经的人并没有头上安头,是我们讲错了。
任何众生皆有“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分离开就不算道了,人人皆有道,无法分离。儒家大学首句云:“大学之道”,中庸首句云:“天命之谓性”。道离不开,业也是如此,众生入胎、出胎都有动作,都是业,修行也是业,死了还是有业,无论做什么事都有业,也是须臾不可离开,道与业永远连带著。
以前的人懂得“业”与“道”的道理,到了末法时期,大家就不懂了,才有人出来提倡“消业往生”,闹得天下大乱。消业也是往生,带业也是往生,这讲起来很麻烦。成佛以后才没有“业”,没有“道”。没有“业”还好,怎么“道”也没有了?说这个就是谈玄说妙了,心就是业,心就是道,心就是佛,既然“真如”是无我无自性的,那“佛”、“道”、“业”也都是毕竟空的。华严经的十回向品说了一百个真如,才谈到微细智,有微细的智慧才能了解业与道,在大乘起信论三细六粗有提到这个道理。末法时期,大家对佛法相应不理,你不懂,我也不懂,互相斗诤,所作文章和佛经所说出入很多,真是“扰乱天下有余,救度众生不足”。
业与道不是一桩事情,大家都念过这两个字,却不关心,查经,查上五百年也是睁眼瞎子,有什么用处呢?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善根与福德,一个是因,一个是缘,因是原因,缘是缘分,还没有说果。善根与福德是两回事,善根是正功夫,福德是助功夫,所以凡夫修行要“正助双修”。正助二者,如鸟之双翼,一正一助才可以往前飞。表上说:“业指福德,道指证果。”证果是正,福德是助,念佛的正功夫可以横出三界,证三不退,福德则是帮助正功夫成就的助缘。
乙二、“九界三惑”三祇断尽
学佛应度化众生,将六道苦海头出头没受苦众生拉出来。众生有九法界——菩萨、缘觉、声闻、天、人、修罗、饿鬼、畜生、地狱,若加上“佛”就是十法界。我们的世界叫器世间,动物叫有情世间。世界、世间的世是指三十年,三十年一变,有过去、现在、未来,皆有变化,皆不长久。十法界中的佛法界就另当别论了,唯有成了佛才一切圆满,即使证到等觉菩萨仍未圆满,还是带业。
九法界中的天、人、修罗、饿鬼、畜生、地狱是界内六道,声闻、缘觉、菩萨是出了三界的界外众生,到菩萨也还要求解脱。菩萨叫“觉有情”,有情指有情识,情识俗名灵魂,我们都是被灵魂支配,自己作不了主,可是我们不能叫“觉有情”。菩萨觉悟,但没有完全觉悟,所以“觉”下加上“有情”,仍然有情识,必得成佛转识成智,才算真正的解脱。所以九界都有不同的迷惑,有惑就有业。
三界众生要断见思惑才能了脱分段生死,三界以外的三乘若未断尽尘沙惑,就无法完全了解佛经的道理,对世间的法理也模模糊糊,到成佛才叫“世间解”。学佛修行先断见思惑,再断尘沙惑,最后还要断除根本无明惑,根本无明即使菩萨也不懂得。
要断这三惑,最少得三大阿僧祇劫,修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阶段要经过一大阿僧祇劫。从初地欢喜地到第七远行地又要一大阿僧祇劫。以下谈第八地,要先解释一下:业有善业、恶业、无记业。若菩萨寂而不能照,就是掉入涅槃坑,这一关是大毛病,糟透了,所以过了第七地,无记反而是坏。登上第八地不动地,寂寂惺惺,寂照双融就成功了,这一地是阿鞞跋致不退转,就是一切自由自在的观自在菩萨。但是仍有根本无明,所以从第八地起,又要经过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登上第九、第十地,然后修到等觉菩萨,最后是妙觉,三惑俱断,业尽情空,住在常寂光土,成就佛的境界。
第八地不动地菩萨仍然不懂根本无明,还是有惑业苦,阿弥陀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只要生到极乐世界就可以不退转,但是净土宗的不退转不是普通的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而是“处不退”。众生往生到此,都有根本无明惑,所以说是“带业往生”。
乙三、“入重玄门”始断根本无明
根本无明惑要如何断呢?要到妙觉入重玄门修行到了圆满才断尽。
“玄”是指法门很玄妙、很难懂,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到等觉菩萨,经过了无数玄妙的法门。但是还不行,成佛得用另一种法子,须乘愿再来,变成人,经过“八相成道”,像释迦牟尼佛从降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轮,最后入涅槃,什么罪、什么苦,带著业重受一遍,最后才断尽根本无明惑。
由此可见,以普通法门要成就圆满的佛果,真是不容易,幸好,还有成佛的特别法门。
(别)途
丙、带业往生 乘愿再来
这张表为何分成三段呢?头一段专说世间法,第二段是说出世法,第三段是说净土宗。有人说:“那就单讲第三段就好啦!何必还要讲前面的呢?”那可不行,这三段皆有连带关系。诸位来这里是要听文章呢?还是想来求道呢?若是学文章,你学会讲了,还是不了生死,仍然在六道轮回,有什么用处呢?学了佛是不是就生死解脱了呢?学佛的人很多,但是一千个学佛的人也找不出一个成就的,都是因为退转,而退转的原因很多,所以大家必得学“本立道生”注重修道,道不修证不了道。古德说:“公修就公得,婆修就婆得,不修就不得。”全在各人修啊!所以古人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各人。”修不修全在你自己,释迦牟尼佛的学生很多,也不是人人都证了果位的。
讲这张表,就是要大家修道,“道”容易修吗?容易修,也不容易修,说容易有容易之法,说难就有难之法。自古以来,除了释迦牟尼佛之外,找不出一个成佛的,这不就是很难嘛!而到了现在,要成个“人”,还不容易啰!
只要是众生就有“性”,本性迷了,就是六道众生,觉悟了就是佛,众生是全部都迷。修道的人,有觉了一半的,有全部觉的,全部觉的却很少。正因为众生自己觉不了,所以才有第三个办法,叫“二力”法门,自己出一半力量,加上佛的一半力量,两个力量合起来。“二力法门”没有自己这一半力量不行,没有佛那一半力量也不行。其实这两种力量,你的本性里都有。
“道”好比种子,种子下地,生根以后就可以发芽往外生长,生出树干、树枝,然后才开花结果。若只知道花好香,果好吃,树身可做材料,而埋在土里的树根,人都看不见,就很少人要了,这叫“舍本务末”。不要根本,只喜欢花瓶插的花,瓶花虽然美丽,但是三两天就枯萎了。这张讲表,是帮助大家自根本上入手,先培养根,根深就能茂盛,树干自然壮硕,树干好就能开花,开花以后才能结果。这张讲表如果听明白了,以后就可自己修,不会觉得:“唉!我力量不足。”自己修道的力量不足,还有佛的力量可以帮你的忙。除了净土宗,学其他宗派没有帮忙的,全凭一己之力去修。
净土宗的二力关系,譬如一个人,一刀从中间劈开,只有二半身子,单腿单手,不能说话,什么都不中用。若把两半合起来,才是完整可用的人,这叫“二力”。二力又如比翼鸟、比目鱼的两翼两眼,去掉那一半都不能成功。
二力法门是特别的法门,佛教人的法门有普通和特别两种法门。普通法门有五种——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当中又有小乘、大乘之别。大乘法又有成贤成圣的不同。如果细分就说不清了,那真是所谓的“佛法无边”,或是华严经讲的“无尽藏”了。修行五乘佛法都很麻烦,净土法门是八万四千普通法门以外的特别法门,特别简单,特别容易成功,如何特别呢?特别之处,即使等觉菩萨也说不明白,唯佛一人才能说得明白,我只是介绍而已。
佛法的普通修学方法都要经过信、解、行、证四个阶段。在家坐著什么也不干,很特别,但是什么也不成功。又学佛的人可分四众——比丘、比丘尼是出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是在家二众。在家二众都是受了三皈、有修行的居士。至于没有皈依又不懂佛法,只是在家里信佛,不反对佛法的人,不能算是“居士”,在中国叫做“信士”。上寺庙烧香、磕头、不懂佛理的人,那些人就是信士。四众之中,不论是修普通法门或是修特别法门,都得干,信士则不干,干什么呢?有两条,一是了解佛法,二是实行佛法。当了“居士”想要证得佛果,必得解,必得行。学普通法门不论那一宗派都需解行并重,净土念佛特别法门,解行很浅也能成功,若了解了却不肯实行,那等于不知道。若肯照著佛讲的话做,就等于知道了。
修净土法门也得随分解,凡夫学佛先要了解“三十七助道品”并如法实行,三十七道品分七类科——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阿弥陀经说,其国有众鸟演法,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为什么没有提到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呢?这另有含义,在往生极乐世界之前,必须先知道这三科,尤其是想要往生的学佛居士,最少得了解“…
《世出世法 本立道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