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因明入正理论义贯▪P7

  ..续本文上一页)因明(论,以)重成(正法之)规矩(工具)。」陈那敬受文殊指诲,于是「覃思研精,作(成)因明正理门论。」后来陈那菩萨的弟子,商羯罗主菩萨,即依师承,而造因明入正理论,光弘师志。「商羯罗」,梵文Samkara,为六世纪人,师陈那菩萨,以因明为其所宗,由于其师之因明正理门论过于深奥,乃依之而造因明入正理论,后世之习因明者,多以此为教本。又「商羯罗」为大自在天之别名,以论主之父母祷于大自在天而生,故名。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法师通达经律论三藏,故称三藏法师。玄奘大师将本论文由梵文译成汉文。「玄奘-l ( 602 - 664),其传记详见慈恩传。

  乙,释论文

  一、 八门要益

  论

  能立兴能破,及似惟悟他:现量与比量,及似惟白悟。

  注释

   「能立与能破」:真能立与真能破。盖一切论说的目的,不外两种:立与破。「立」,就是确立自己的理论,也就是所谓「显正」。「破」,即破斥对方的理论,揭发出其论证的错误、或矛盾之处,令不得成立,亦即所谓的「破邪」。但论证的立与破之功能,是否能真正达到呢?这就要看你论证的过程,有没有犯任何错误,若所作论证完全无误,且又有力,这便真能达到「立」与「破」的功能,因此这论证便称为「真能立」及「真能破」。

  「及似」:「及」,以及。「似」,这是省略语,全文应为:以及「似能立」与「似能破」;这是相对于上面所说的「真能立」与「真能破」而言。如果论证之过程有所缺失、错谬,即不能达到「立」或「破」的目的,但因为其论证,表面上看来仍有论证的形式,因此表面上看来,「似有」能立或能破的样子,故称「似能立」、「似能破」。 「似」,是相似之义。「相似」,在佛法中为一种贬词,即有「似是而非」之义,例如:「相似佛法」,(相似佛法者,即非真正佛法也。)此「相似」一词,英文为quasi,亦有同样贬损之意。

   「惟悟他」:「惟」,即唯,唯有、只是之义。惟与唯,在训诂学上为同音通假(即以其发音相同,而可相通用、相假借) 。此谓以上「真能立」 、 「真能破」 ,「似能立」 、「似能破」四门,是用来开悟他人的,亦即是可作利益他人之用。

   「现量与比量」:即真现量与真比量, 「现量」 ,为以无分别智,当下、现前了达法之自相,称为「现量境界」;这也就是「根本智」。 「比量」 ,是以有分别之智,于法之实相,比量而知,称为比量境界,亦即是「后得智」。关于此二量,下文会详游。

  「及似惟自悟」:「及」,以及。「似」,似现量,似比量。谓:「真现量」、「真比量」、以及「似现量」、「似比量」这四门是用以令自己得悟,这是自利之用。合起来,共有八门,可达「二益」(自益益他);这「八门二益」便是本论的纲要。

  义贯

   真「能立与」真「能破,及似」能立与似能破,这四门「惟」开「悟他」人用。真「现量与」真「比量,及似」现量与似比量,这四门「惟」令「自悟」用。

  诠论

   「真能立」是因为论证的三支无过,因此可以显正,而开悟他人。三支,是宗、因、喻,即因明的基本架构。「三支无过」,以现在的话来说,即自己的论证中,逻辑没有毛病。这三支有如建筑中的地基及钢筋骨架的基本结构体,结构体没问题,所盖的房子或大楼才能挺得住,不会倒塌,也才能住人。同样,论证的理论清析、正确、没有过错(三支无过),立论才能成立,也才能令人明了所要宣示的正理之正确性( Validity)及可成立性( Plausibility)。

  「真能破」义为能指出对方立论的谬误、推论上的错误、不合理、举证上的含混、不切题,及宗因喻三者之间的自相矛盾等理路(逻辑)上的过失,因此令对方的立论不得成立,而破斥之。

   「似能破」,是表面上好像能指斥对方理路的过错,然而对方的理路,以逻辑(因明)而言,根本无过,因此自己是「破斥错了」,故成因明上的大病。

   「似能立」,是其立论表面上看来,宗、因、喻三支都具足,似乎有所论证,但只徒具形式(所谓「三支带过」),并没有真正的真知灼见可说;因此,「似能立」即是虽若有所申论言说,但并不能真正达到令人晓悟正理之目的。

  问:「真能立与真能破可以令人晓悟,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似能立与似能破如何也能令人悟解正理呢?」

  答:「真能立、真能破、真现量、真比量这四种是药,而似能立、似能破、似现量、似比量这四种是病。如果不真正了解病情、病因,便无法真正知道药如何用。因此,『真四门』与『似四门』的八门,正反二面必须一一都能辨别,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因明。以此因明,自陪陪他,都称为『入』(自悟为自入,悟他为令他入);『四似门』之病及其所破的是邪理,破邪时所立及其所显的,便是『正理』。」

  论

  如是总摄诸论要义。

   「如是」:即此「八门」以及其所生的「二益」(自益益他)之法。

   「总摄诸论」:「总」,一体,全部。「摄」,摄持,涵摄。「论」,即阿昆达磨。谓这八门二益之法,不但含摄本论一论的要义,连阿昆达磨藏中的诸论之要义,也都涵盖在内。因为一切诸论的目的,不出「破立」二门,以利益而言,则不出自悟悟他二益。故诸论之要义,总在此中。

  义贯

  「如是」八门二益之法即「总摄」本论及阿昆达磨藏中「诸论」之「要义」

  Ⅱ.真能立门——真三支

  论

  此中宗等多言,名为能立。由宗、因、喻多言,开示诸有问者未了义故。

  注释

   「此中」:此门中,此法门中。

   「宗等多言」:「宗等」,即宗、因、喻三者。「多言」,众言语。

   「名为能立」:「能立」,能确立、建立。亦即能确立正法之正当性( Validity,或译为妥当性、正确性。)

  义贯

   「此」法门「中宗」、因、喻「等多」种匡呈语,「名为能」确「立」正理。为什么?以经「由」此等「宗、因、喻多」种匡呈语陈叙的方式,则能「开」导启「示诸有问者」其所「未」能「了」达之「义故」(开发启示他人所问的他所不能了悟的道理。)

  诠论

  如前所说,「宗、因、喻」为因明学论理中的主要架构,有如盖房屋时的骨架( framing),房屋的骨架包括地基、柱、梁、椽,缺一不可。因明学中的宗、因、喻,也是一样,于论理中,缺一不可,故称宗、因、喻为「三支」:支者,支柱也。又,因明中亦有所谓「五分论」,那是以三一支」为主,再加「合、结」两种,而成「宗、因、喻、合、结」,称为五分论。先讲三支。

   「宗」,于西洋「形式逻辑」 ( Formal Logic )中,相当于「前提J (Premise),即宗旨之义,亦如音乐、艺术中之主题( motif),或文学中之主旨,也就是论者(或作者、艺术家等)所要提出来的主要论点。在论辨时,我们普通话说:「你的主题是什么?」或「你主要的论点是什么?」因明学中即说:「汝以何为宗?」而你的主题(大前提),即称作「汝宗」。故知这「宗」是整个论辩中的灵魂,有如人的头。而论理的其它部分,都须配合,来支持( support)、证明、或显示这宗旨,其总的效果即在达成此宗旨「不可避免」、无可推翻的正当性( validity),因此,你的宗旨便得以成立(「汝宗得成」)。

   三支中的第二个要素:「因」。「因」即是理由,亦即你所提出的「宗」(前提)得以成立的理由。这在「形式逻辑」中有点类似「小前提J (Minor Premise) ,因为你若光提出一个前提,而没陈游你的理由,如何能让你的前提得以成立?如何能令他人接受、承认你的主题论点是正确的?因此,即使你所提出的前提(论点)再高、再妙,你若提不出适当、有力的理由来支撑它,你的「宗」便架空,而成空论,无法令人信服,无法成立,不能成为确论,甚至连「假说-l ( Supposition)都够不上;因为于科学、哲学中的「假说」,即使尚未能得到「事实」上完全证明前,亦必须于理论上能「自圆其说」,或「自成一家之言」,自成一个体系,至少在逻辑上能站得住脚。因此,三支中的「因」支,对「宗」的成立,是不可或缺的。三支中的第三个要素:「喻」,是引喻。但须注意,这「喻」不只是平常所说的「比喻」,而是有如文章中的「举实例证明」,或「举例说明之」,故此「喻」,实是「事喻」。这部分在因明论理中,也十分重要。因为你所提出的「宗」,只是尚未证实的观点,而你提出的「因」(理由) ,也只是以你所信受的道理中提出;所以,你提出的「宗」很可能是极为「个人化」的、你个人的见解、真知灼见或心得,而你所举的「因」,则在层面上比较广,通常是从你所信受的、既有的法的宗派、或学术、或学门内的道理中提出,因此「因」支比「宗」支,要来得不个人化,比较有「普遁性J (universality);因为以较具普遁性的「因」来支撑,所以较个人化的「宗」支,能被大家接受。而「喻」支则更进一步,以既存的事实来证明。因此,「因」支可以说是以既有之「理」来证明,而「喻」则以既存之「事」来证明,而这「事」又是普遍共知的事实,因此又令「宗」支更加坚定、确立。是故,你所提出的「宗」,由于得到「因」与「喻」在理与事上的双重证明,便到了颠扑不破的地步,故而能成就你的一套理论。

  换句话说,你所提出的「宗」,可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或「见仁见智」的个人见解,但你提出的「因」,则令你的「个人见解」,得到众所共认的理上的支…

《因明入正理论义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