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譬如:学校方面排出成绩表的原因,一方面是为看学生的学习进度,一方面也可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你的这种讲法并没有错,但只是针对「小场面」而用,英国的一位文学家汤姆斯、卡莱尔,写了一本书『 英雄与英雄崇拜』 ,这本书含有相当浓厚的「贵族」思想,可能已不太符合现代人的理念,但他在书一袅却也提出一些相当重要的事实与理论。他认为人类的历史并非是普通一般人所创造的,而是由「英雄」创造出来的,由具有天份的种种英雄:「文学英雄」、「科学英雄」、「政治英雄」、「物理学英雄」等等,带起「一代风骚」。在罗素所著的『 权利论』 中说:「一般人大都是追随者,领导者只是占极微小的部份,而真正能决断事情,甚至影响到全世界的,却是少数的领导者」。这个理论当然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确,然而不可否认地也有些事实存在。你所提出的讲法是有的,但对整个世界来说,并不是决定性的必然因素,真正决定性的因素,反而是从个人中抽离出来的。因为你要影响全世界,你的心就必须也是属于全世界的,而非只是属个人的,如果只属于个人就无法属于全世界。以小的范围来说:你若是属于一个家族的,你就只能影向这个家族;你若是属于一个国家的,你就只能影响这个国家。由此可以看出一点:「名利心」通常是属于个人的,所谓「私利」、「私名」也。若要能影向乃至利益他人,就必须去除私我的因素,靠修行去掉私我的名利心,方能影响及利益整个的社会,影响整个国家,乃至影响全世界。
8 .业力与杀生为了避免黑死病的传染,而杀死老鼠,可否?若真的发生了黑死病,那也是众生的共业,首先必须了解个人的业较容易转,共业则十分难转、 难逃。若是黑死病已经发生了,那时才来杀老鼠,已经来不及了。再说业力不可思议,时间到了,根木来不及救了。譬如:廿世纪的,得到了就好像宣判死刑似的,没有药医;这也是众生的共业造成的。若要避免这些共业的发生,则必须守身如玉,多行放生,业要担进而能不杀生、 吃素等。若是杀了老鼠,则众生将会有更多的共业。
9 .禅与禅的受用问:何谓禅?有何好处?师答:今天我两只腿盘着在此讲佛法,我的经验就是:两腿一盘起来,就不可思议的能够摄心不乱地讲佛法,否则在此讲到后来天花乱坠,不知如何开头、如何结尾,是会出丑的。盘腿可以摄心,这是可以证验的。但你若只是看我做,而自己不亲身去行,到头来,这还是我的体验,于你无益,你还是无法了解其中奥妙。『 六祖法宝坛经』 里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表面上的意思是:「我喝的这杯茶,是多冷多热,只有我自己知道。」若是你问我:那杯水到底有多冷啊?我用百般的比喻或解释:「这杯水有如冰那么冷,有如山泉那么清凉,有如任凭我用尽种种的方式、 使用种种的言词来表达,你还是不能真正体会这杯水到底有多冷。同样的道理,你问我暍的那杯水有多热,而自己却不亲自去喝喝看,那么这杯水的热,即使我用最好的形容词去描绘,这个经验还是我的,而你却永远也不能得知,除非你也亲自喝暍看,喝了就马上能知道答案。然而同一杯水,你我暍了之后,却不一定会有同样的感觉,因为:你我身体不一样,你我舌头、 牙齿、口腔的感受性― ― 耐冷、耐热性程度等都不一样。所以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句话更深一层的意义是:「修行的境界,自修、 自证、自己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讲了也没用,除非你也来修修看;然而每个人所修证、所体验的,也依各人的根器、因缘而有所不同。「禅」有两个意思,一为「禅定」,另一为「正法眼藏」。「禅定」也称三昧,乃静坐而「得定」的意思。「正法眼藏」乃「、百语道断,心行处灭,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与境界。静坐时,身要正、 心要静。习禅的好处是:「定」能减少烦恼,乃至止息烦恼,令心得静止、清凉、光明。「正法眼藏」法门则为于修禅定之后,再依禅定力,入于微妙般若智慧,然后以般若智来照破无明,因而真如本性得以显现。「禅」分为五种:
l .凡夫禅
2 .外道禅
3 .二乘禅
4、菩萨禅
5 .如来禅
「凡夫禅」乃凡夫依前五识所修的禅定,如瑜伽术及武术家的静坐等皆是属于凡夫禅。
「外道禅」乃其它宗教家依邪见所修的禅定,由第六意识的妄想分别起修:如基督教的冥想,乃是希望利用冥想与祈祷面妄想与神合一或沟通,或如婆罗门教要与梵天合一,道家要「与万化冥合」。依佛法来说,这些乃是依于不正确的见解及妄想分别而修的禅定。又,台湾的乩童与鬼神等沟通、 以及神灵附体等,亦是属于外道禅所摄。
「二乘禅」乃依于偏慧、第七意识所修的禅 定,是执着「出离生死、证入涅槃」的禅定。
「菩萨禅」乃依于正慧,由第八识所修的禅定,这是去了「我执」以后所修的禅定。
「如来禅」乃依真如本性所修的禅定,乃诸佛如来所自证、自修的境界,故称「如来禅」
至于习禅的好处,已如上述;但仍须自己亲自去体证。然而千万别修不究竟的禅定,例如「凡夫禅」、或「外道禅」之类的;最起码的,也须是修「二乘禅」才是,若能真修「菩萨禅」,乃至「如来禅」,则更究竟,才能亲切地体会六祖大师所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一九八九年讲于美国 宾州「理海佛学社」
《佛教心理学与弗洛依德心理学之比较》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