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自己受报,与他人无关。其次,关于遗传学,现在我们以佛法来分析一下什么是遗传。众生界的一切事情都是「业感」所成,业力像磁石一样,磁铁有吸引的作用,会吸引同类之物,业力亦是如此。在座的各位,为什么今天会来此听我讲佛法?这也是往昔的业力所感:由过去世所修的善业,感得今生有这样的福报来听佛法。「业力」是不可思议的,你无法解释:「为什么我有那些业,就可来听佛法;若没有,就不会来?」法如是故耳。有这种「业」,就会有这种吸引「力」。譬如:有些人你一见就欢喜,而艮越看越喜欢,若是异性,可能就因此而结为夫妇;当然也有冤家结为夫妇的,刚开始时相见而欢,成夫妇已,越看越不顺眼,那就是彼此为偿债、讨债而来的、众生互相报恩、 报怨,恩怨之业不可思议地就会有这种吸引的力量。众生临命终时,前五识及第六、第七识好像蜗牛的角一样缩回第八识一畏,才离开身体。第八识― ― 阿赖耶识― ― 就是所谓的「业识」或「本识」,因阿赖耶识是业力的本体,故称「本识」。阿赖耶识离开身体后再去投胎,投胎时,要选择什么地方呢?找什么人为父母呢?
当然是找跟他「有缘」的,也就是说在他过去生中和他有业缘关系的。譬如以中国人来说,除非是特别崇洋的,想要来世作个白皮肤蓝眼睛的人,否则通常还是会找个黄皮肤黑头发的人家去投胎,这就是「业感」。虽然黄皮肤不见得是最漂亮的,但是在你我看来却比较顺眼、比较喜欢、觉得比较自在,有如「回到家」的感觉,这就是业感:在业力的牵引之下,不期然而然的就去了(去投胎)。业力跟「缘」和「业报」也有关系:业力是如此的不可思议,你若是该得与这种父母相同或类似的果报,你就自然有所感应而被这种父母吸引去了。我们可以发现:在同一个家庭一袅,如果父亲喜欢音乐,子女虽不是绝对如此,但常常也是喜欢音乐的,这就是「业力相吸」的影响。白痴亦是如此,这是他与未来的父母曾造有类似的共业,因而觉得在这种父母那里很适合,如同「回家」一般,于是就去这种父母那里投胎了。好比说:一个当惯了穷人的人,死后为中阴身,若要他去豪富人家裹出生,恐怕他还不敢进去呢!“这并非笑话。凡夫转世投胎时,大致的情形是如此:第一、总要找自己熟悉的,第二、找跟自己有缘的。所以一家之内,在很多方面,无论生理上,或心理上,都有许多类似的地方,这就是以佛理来解释「为什么有白痴父亲,就常会有白痴儿子?」的原因:业感相吸及父子「共业」使然。又有些时候是心理影响生理,(人是由「心法」与「色法」和合而成),因心理上有某个因素影向内分泌,于是就令器官组织产生那样的缺陷,经科学家化验的结果,发现其细胞内的DNA 、 RNA 有这样的结构式,于是推测这一些是得自父亲的,那一些是得自母亲的。事实上,这种种推断,也只是「推断」,而科学家对这些推断,也只敢说是「或然」,而不敢说是「定然」。以佛法来说,众生的一切业果完全是「自作自受」― 自己造的业,自己在受果报,没有人能替你受,也没有人能给你、加之于你身,而让你受不该受的果报。以佛法来说,一切都是自业所成,故没有所谓的「不公平」:你所得到的一切,都是你该得的,若是你不该得的,不论好的还是坏的,也都轮不到你身上,因此一切果报皆自造自得,不是父亲给你的,也不是母亲给你的,亦不是祖上积德给你的,或是祖上缺德给你的,全都是你自己给你自己的,佛语「自作自受」之真义,即是如此。所谓的「遗传学」是科学家观察到的现象,他们看到子女与父母之间有类似的东西,便提出这种说法,说它是「遗传」,但更深一层的,他就没有办法看到了。至于其它世间人若不了解的,便索性称它为「命运」;其它宗教则说它是「神的旨意」。这种种说法,都可让他们自圆其说,但以佛法来看,那些说法都不究竟,因为还有更深一层的道理在一畏面,只是凡夫的智慧没办法完全看到。关于大家都一齐看破红尘这一点,在我们的世界中是根本不可能的,否则试问:你要不要当和尚?
6 .『 理论」与『 实际」目前我还没有看破红尘,如果我看破,我也会去当和尚,我刚才的问题并不是指在实际上,而是在理论上。你所说的,在理则学上来讲,是理论上具有可能性,但并不是在实际上能有此事。理论上具有的可能性是一种「假设」,只是从理论、文字上去「推理」,事实上是不可能发生的。这种理论充其量只是纸上谈兵,而实际上则是妄想分别,或没话找话说。如此看来,这种理论只是书生闲来无事、 喝茶佐脂的奢侈品,于人于己,都毫无用处。我们来作一个假设:「在五十年之内如果大家都生男的,果真如此,那么人类岂不是要绝种了吗?或是都生女的,不也是绝种了吗?」这件事在「理论」上都可成立,但实际上便成了杞人忧天,好端端地没事,却要去担心「天要是塌下来了怎么办?」那是不可能的事,天要是塌下来,还有比我们高的人顶住,这是你多虑了,是不会发生的。所以说,「大家都同时出家去」,只是言说中可有此论(理论上有此,但实际上不可能有此事。既然事实不可能有此事,则此论便成「言说戏论」
7 .「名利」与「进步」那不是我的问题,我的问题是:若大家都不求名、不求利,则对此世界的进步有什么好处?现在问题的征结在于「世界文化是不是在进步」。首先要考虑的是:你如何定义「进步」这两个字,什么样的情况称之为「进步」?你所说的进步,事实上只是针对科学方面而说的,以目前来说是指「科技」。科技的进步不过是这几十年的事,几千年来都没有什么改变,没有什么大差别,这几十年来科技的突飞猛进是有它的原因的,可是要拿这几十年和人类几千年来有历史记载的历史来比较,这是无法相比的;且问:这几千年来人类有没有「名利」心呢?不可否认的是:有。既是有,何以这几千年问,人类的科技都没有什么进步?由此可证明「不是因为人类有名利心,科技才进步」。科技之进步并非单独一个因素所能成就,而是由于很多的现象因缘和合,才促使人类在此短短几十年内,科技变得这么进步。使它进步的功臣并不是「名利心」,人类的名利心,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为什么科技并没有白古就如此进步?从这几千年来观察,人类虽一直都有名利心,但并没能促使科学进步― 反过来说,「人类若
没有名利心,也不会因此而令科技不发展」,这是「反证」。所以「有没有名利心」跟「科技发不发展」,两者之问并没有必然的关系;对于科技之进步,名利心并不是绝然必要的条件,或许会是助绿,但不是完全绝对如此,因此你不用担心没有名利心,科技就不发展了。:我觉得绝大部分从事实验工作的科学家,若真正对人类有所贡献的,可能都不会存有名利心;若是只为求名利,那他们根本无法把心思完全放在科学实验上面。阿弥陀佛,谢谢。这的的确确是真实的,有成就的科学家反而对世俗的名利是中性的反应,他们多半是全心全意为科学上的求知而努力,为了求真理、 为了兴趣而研究。为求名、求利而做的,由著名科学家的史传来看,是少之又少的。通常急功近利,求名求权的人,都从商或从政去了,不会安心待在科学家的岗位上的。
甲居士:若名利都不要,好像什么都空了;但佛教所说的四大皆空,好像与世
俗所说的空,不太一样。
师父:对,但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四大皆空」
甲居士:是啊,是啊!
师父:其实我现在讲的,都还在辩论的层次,为求以辩止辩。
牙医:我想我们是在讨论,为启发心灵的一种讨论方式。
师父:若真如此,那很好。科技的发展是不会受名利心影响的,如同那位居士所说。事实上,若以更中性的、更抽离的态度来做任何事情,可以做得更好。若以研究科学来讲,则可以令科学更上一层楼。若用名利心来从事,那就是「有私心」,有私心的话,则只是为自己好,或只为自己国家好,但从整体上来看,就很容易伤害到全人类,所以科学家的创造、发明等等,多半不是为了名利。我的意思是:通常要有竞争才会有进步,没有竞争,进步得比较少。
这样子也不对。真正的进步通常不是在竞争之下产生的。譬如:科学家的创造、哲学家的思维、乃至于一切修行人,他们都不是为了要跟别人相比、要分高下才去做的,而是觉得自己是真的喜欢、真的有兴趣,且为更进一步充实自己而做,这样才能真正把事情做得好,做得完美。如果是为了要跟别人相比、相竞争而做,那只是为了「做给别人看」,那还是为了「名」;且若是为了做给别人看,那他的进步是有限的,因为只要一旦稍微超过别人一点点,他就满足了,因为认为「我已经赢了」!若并不是为了和别人相比较,只是为了自己的兴趣、志趣去做的,那样会越做越高兴、越做越多、越做越好,越好就越喜欢做,如此便没有止境。所以不管是修行也好,从事科学研究也好,都是如此,乃至于做生意的人,也是如此。我知道一些大的资本家、大的企业家,他们到后来并不是对赚多少钱感兴趣,而是沉醉在能够善于运筹帷辗、经办事情上,就有点像科学家的那种态度一样,非常的中性。为赚进大把钞票而高兴,那是开小杂货店的人才会这样,若是经营一个商业王国的人,就应不至如此。真正好读书的人,也不是为了要跟别人比赛分数才认真读书,真正做学问的人、真正做事业的人,也都不须是为了要跟别人相比(竞争),进步才能无止境。
社长:我想牙医他的想法是偏重于应用到工业的产品上。像日本的电子零件,
设备比较好,比较容易和其它国家的产品竞争。产品若比较好或者是价格比较低,在竞争上比较占优势。
牙医:我想毕竟真正纯粹钻研学问的人只是占少数,大部份的人还是须要互相
师父:
竞争与比较,来提升自己。…
《佛教心理学与弗洛依德心理学之比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