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心理学与弗洛依德心理学之比较▪P5

  ..续本文上一页愤世嫉俗」。由以上可以略微看出儒、 释、道三家的基本精神。儒家是入世的,讲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世俗的道理,但未提及有关如何对付贪瞋痴烦恼、生死的解脱,它是比较缘于外法,注重外在的东西,讲求礼乐:「礼」是外在的行为,「乐」是依靠「音乐」,也是属于外在的东西,因此世间法的特点就是依靠「外法」。佛法讲心法,以禅宗来说就是「心地法门」,所谓心地是指「心」如大地一般,只要播种就长得出东西来,重要是在于所播之种为善种还是恶种,若播善种,就能长出好东西来,播恶种就长出不好的东西。王阳明讲「致良知」,不知道他给「良知」所下的定义是什么?以佛法的实义来讲,实在没有所谓的「良知」,佛家只讲「佛性」,而佛性是离于一切善恶分别的,无所谓良与不良,良瞰的分别是由「意识」攀缘「我执」而成就的「我见」不管你那「我执」的背后是什么样的文化,或是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地点,总之,「我执」都是依于某些特定的时间、空间、文化、种族、家庭、 教育等背景而来的,这些东西的综合体,便形成「我见」「我执」。这我执小至于执着这个身、心为「我」,大而执着这个「家」为「我的」;再大,则执着这个社会为「我的」;再更大,则执着这个国家、种族为「我」、「我所」(我的)。所以每当有老美讲中国人坏话的时候,便好像伤害到「我」一样!讲中国人坏话,瞧不起中国人,就等于是瞧不起我,非要跟他好好争到底不可。总而言之,所谓的「良知」,可说是浪漫哲学里的一种观念,在佛法中是不成立的。

  4 .「良知」与「如来藏」牙医问:良知是不是有点像如来藏?师答:不是。如来藏是像平静的水一样,平静的水能够照一切物。若是湖里波浪很多的话,所看见的影像,一定是破碎的、扭曲的,若湖水是平静的,所看到的影像也一定是清晰的,且完完全全可以映现出来,这就是指如来藏的作用而言。如来藏离于一切爱、 憎、喜悦或是讨厌、 嫉妒等,其中没有七情六欲的烦恼、也没有任何执着,正因为如此,所以它可以鉴照一切,如同平静的水面,无论好的或是坏的,都一视同仁地将其映出。所谓的「良知」,并不是佛家的东西,也没有相类似的名词可以比对。若是与弗洛依德心理学相比较,或许还较容易些,弗洛依德心理学中有「超我」,这「超我」对整个社会、文化来讲,是「良」好的,只不过它是后天学习、灌输来的,而王阳明所谓的「良知」却是先天的,他把某一些观念或认知,认为是「人天生就具有的」例如他把一些儒家的德目如忠、孝、仁、 爱、礼、 义、廉、 耻等,都当作是人的「良知良能」;事实上,这些德目有多少是先天的?有多少是后天学习的?还大有问题。又,王阳明的「良知」与浪慢哲学中鲁索所提倡的「原始主义」倒很接近,而且与德国康德的「先验哲学」以及美国爱莫森的『 超越论』都很近似。不过依佛法来说,这实在也是六识的妄想分别(唯识学三性中所谓的「偏计所执性」)。王阳明的学说,「致良知、 存天理」,什么是「天理」呢?这依佛法来说,也是一种攀缘外法所起的妄想分别(唯识学三性中所谓的「依他起性」),「致良知」是攀到佛家的一点边缘,「存天理」是攀传统儒家从周易以来的一点边缘,两「边缘之见」相融合,凑成王阳明的理学。关于人性,是「善」还是「恶」呢?以佛法来说,其实都不对,人之「性」本身不能说是善、是恶,只不过人之本性能造出翌口与恶,(人「性」是体,善恶是它的作用― 有体才有用,但「本体」并不是「作用」;反之,善恶之「用」也不是「体」,因此不能说:「人性是善、是恶」!血应说:「人性离善恶,能造善恶」。)因此,人性之善恶,都是由我们意识的判断才产生出来的。不同的时间、 空间、人种、社会,对同一样东西的判断,可以是大好,也可以是大坏。一切束西的价值判断都没有绝对的,因为都是我执、 我见的结果。这「我执」可以是由于「小我」而来,也可以是由很多的「小我」结集在一起转变成的一个「大我」之作用,小我与大我互相推动、影响,小我是个人自己的别业,大我是大家的共业,由「别业」与「共业」和合的结果,就产生了所谓「善恶的判断」。又,所谓「共业」,就是大家共同造作的业,其中大家都有共通的、类似的价值观念,大家都认同是好的,那就是好的,少数的个人很难否认而说它是不好的。所以善恶是意识的分别,而意识中的我执部分是根据(攀缘)末那识来的,因为「前五识」的分别,于一切众生都一样,并没有包含「价值判断」在内,第六意识的判别则因时、 因人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再加上出发点不同、观念不同等,善恶认知的差距也就产生了。所以善恶是无法有绝对标准的,若真正要求智慧,则要离于这些攀绿种种外法的妄想分别才是。学佛法,就是要离于这些妄想分别」,因为我们的一切烦恼、 痛苦、争执、奋斗,都是从妄想分别中来,如果真能离于妄想分别,则所有的烦恼当下即止息,也不必写厚厚的一大本书来说明善恶的道理,乃至于所有言说戏论都停止了、 争执也停止了。世俗人常说「真理愈辩愈明」,但依佛法来看,真理是愈辩愈黑,因为所谓辩论,往往到后来都只是在争辩、争意气而已,谁能雄辩,谁就是赢者。因此若不是依于正知见,而依于六识的妄想分别,常常是愈辩愈黑,有时即使是辩输了,心一畏也不会承认对方是对的,只承认对方比我较会讲话而已。所谓道理是离于言语的,绝不是从辩论中来的,套句道家的话:「道可道非常道」,这里第一个及第三个「道」是名词,是「道理」的意思,第二个「道」是动词,意思是「言说」,这句话翻成自话是:「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真理是离于语言的,语言是人为的束缚,会依时间、 空间乃至于人的因素而改变它的意义及内含,甚至于同一个人,对于同一句话,若用不同的语气来讲,也可能产生不一样的意义。

  5 .「遗传」与「业力」后来的人根器不好,照医学来看,这是有先天及后天的差别,先天的是遗传的,后天的是受环境的影响。在遗传方面,若前几代是土匪出生的,则这一代小孩子的身上则一定有这种染色体存在。有「强盗的染色体」这东西吗?这个在医学有报告吗?这个就是说先天上这个小孩就会有土匪的倾向,现在的医学甚至可以分离基因把坏的基因拿掉,替换成好的基因。比如说好几代气喘的人,生下来的孩子,先天上一定会气喘,这就好比你先天上做了很多坏事情,只要你有那个基因就有那个倾向。就一个家庭来看,同样都是父母亲所生的,也都是从同样的环境出来的,不可能说所有的兄弟姊妹在外形、性向上都相同,这要看你是拿到父方或是母方的基因。若照您所说,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话,这等于是否定了遗传学,尤其现在的医学,已经可以测出基因,而且还可以计算到几代仍会有那种遗传,到几代可以把它弄掉。好比如果有好几代都是「白痴」,曾祖父是白痴,祖父母是白痴,父母也是白痴,生下的孩子,有很大的百分比会是白痴。现在可以把那白痴的因子拿掉,打进去好的基因,当然目前还尚未普遍化。那变成什么,「黑痴」吗?也可能是黑痴,如果聪明是黑痴的话,那就是黑痴。若照您所说,那跟医学有没有相冲突,因为我是医生,故有此问。是那一方面的医生?

  我是口腔科医生。就如口腔科来说,我们已经可以做到改换牙床的基因,把不好的去掉,打进好的,可以把好几代先天不好的遗传使之转好,这也不是新的知识了,在大学里已普遍知晓了。这又起了一个问题:如果是白痴,那么能不能修行呢?又比如医院裹有些水脑的新生儿,脑一畏都是水,这种人的脑力无法达到普通人的程度,若想修行是不是也可以?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佛家把很多东西都看破了,名也不要,利也不要,若从西洋人的看法来说,名和利是使人类进步的一个大动力,若大家都看破,对整体全人类来讲,是不是一个好处?大家不求利,也不去做读书研究的事,都去修道了,果真如此,是不是对人类医学、科学有好处呢?就第一个问题「白痴」来说,先要知道什么是白痴?白痴乃至所有生物一切的残障,以佛法来讲,那是在受业报、受苦报,因他造了白痴的业,所以得到白痴的果报。造什么业会得到白痴的果报呢?「白痴」就是没有智慧到极点,在他的前世因障碍别人求智慧,所以现生就成为白痴。相反地,如果你帮助别人求智慧,则会得到「有智慧」的果报。龙树菩萨在『 十住毗婆娑论』 中说:「与人说法,得大智报」,因说法与人听,是让别人开智慧,因果相应,因此自己所得到的就是大智慧的果报;反过来说,障碍别人修行、障碍别人说法、障碍别人求智慧,将来所得到的就是愚痴甚至白痴的果报。还有另一种情形是:自己学得了智慧,却把它隐藏起来,吝于教人,做这种行为的人,来世即使不成白痴,也是愚痴无智,没什么智慧,这样的人,即使想修行也修不来,甚至连念一部经也念不全。佛弟子中有一位叫周利盘陀伽,就是如此,以其前世做大法师时吝法故,当世便生而愚痴合钝,但由于他宿世所修其他福德的关系,当生得遇佛世,受佛接引而得开悟;在他开悟证果后,佛才讲出他宿世的因缘:他就是因为前世吝法,今世才得此愚痴的果报。有些人残障、缺手或断脚,多半是前世杀业太重;通常体弱、多病,都跟过去所造的杀业有关。杀生,最直接的「果报」是堕地狱,果报受尽了再受「余报」;「余报」是先受短命报,多生多世夭折、短命之后,再受身体赢弱、多病等等的果报;反过来说,若是爱护生命、救护众生,所得到的果报:一是长寿,二是身体好,三是强壮有力。帮助别人延长生命,得到的自然是长寿的果报。因此,依佛法来看,人若成了白痴,是他前世自己造的业― 目己造业,…

《佛教心理学与弗洛依德心理学之比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文化论衡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