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心理學與弗洛依德心理學之比較▪P5

  ..續本文上一頁憤世嫉俗」。由以上可以略微看出儒、 釋、道叁家的基本精神。儒家是入世的,講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世俗的道理,但未提及有關如何對付貪瞋癡煩惱、生死的解脫,它是比較緣于外法,注重外在的東西,講求禮樂:「禮」是外在的行爲,「樂」是依靠「音樂」,也是屬于外在的東西,因此世間法的特點就是依靠「外法」。佛法講心法,以禅宗來說就是「心地法門」,所謂心地是指「心」如大地一般,只要播種就長得出東西來,重要是在于所播之種爲善種還是惡種,若播善種,就能長出好東西來,播惡種就長出不好的東西。王陽明講「致良知」,不知道他給「良知」所下的定義是什麼?以佛法的實義來講,實在沒有所謂的「良知」,佛家只講「佛性」,而佛性是離于一切善惡分別的,無所謂良與不良,良瞰的分別是由「意識」攀緣「我執」而成就的「我見」不管你那「我執」的背後是什麼樣的文化,或是什麼樣的時代、什麼樣的地點,總之,「我執」都是依于某些特定的時間、空間、文化、種族、家庭、 教育等背景而來的,這些東西的綜合體,便形成「我見」「我執」。這我執小至于執著這個身、心爲「我」,大而執著這個「家」爲「我的」;再大,則執著這個社會爲「我的」;再更大,則執著這個國家、種族爲「我」、「我所」(我的)。所以每當有老美講中國人壞話的時候,便好像傷害到「我」一樣!講中國人壞話,瞧不起中國人,就等于是瞧不起我,非要跟他好好爭到底不可。總而言之,所謂的「良知」,可說是浪漫哲學裏的一種觀念,在佛法中是不成立的。

  4 .「良知」與「如來藏」牙醫問:良知是不是有點像如來藏?師答:不是。如來藏是像平靜的水一樣,平靜的水能夠照一切物。若是湖裏波浪很多的話,所看見的影像,一定是破碎的、扭曲的,若湖水是平靜的,所看到的影像也一定是清晰的,且完完全全可以映現出來,這就是指如來藏的作用而言。如來藏離于一切愛、 憎、喜悅或是討厭、 嫉妒等,其中沒有七情六欲的煩惱、也沒有任何執著,正因爲如此,所以它可以鑒照一切,如同平靜的水面,無論好的或是壞的,都一視同仁地將其映出。所謂的「良知」,並不是佛家的東西,也沒有相類似的名詞可以比對。若是與弗洛依德心理學相比較,或許還較容易些,弗洛依德心理學中有「超我」,這「超我」對整個社會、文化來講,是「良」好的,只不過它是後天學習、灌輸來的,而王陽明所謂的「良知」卻是先天的,他把某一些觀念或認知,認爲是「人天生就具有的」例如他把一些儒家的德目如忠、孝、仁、 愛、禮、 義、廉、 恥等,都當作是人的「良知良能」;事實上,這些德目有多少是先天的?有多少是後天學習的?還大有問題。又,王陽明的「良知」與浪慢哲學中魯索所提倡的「原始主義」倒很接近,而且與德國康德的「先驗哲學」以及美國愛莫森的『 超越論』都很近似。不過依佛法來說,這實在也是六識的妄想分別(唯識學叁性中所謂的「偏計所執性」)。王陽明的學說,「致良知、 存天理」,什麼是「天理」呢?這依佛法來說,也是一種攀緣外法所起的妄想分別(唯識學叁性中所謂的「依他起性」),「致良知」是攀到佛家的一點邊緣,「存天理」是攀傳統儒家從周易以來的一點邊緣,兩「邊緣之見」相融合,湊成王陽明的理學。關于人性,是「善」還是「惡」呢?以佛法來說,其實都不對,人之「性」本身不能說是善、是惡,只不過人之本性能造出翌口與惡,(人「性」是體,善惡是它的作用― 有體才有用,但「本體」並不是「作用」;反之,善惡之「用」也不是「體」,因此不能說:「人性是善、是惡」!血應說:「人性離善惡,能造善惡」。)因此,人性之善惡,都是由我們意識的判斷才産生出來的。不同的時間、 空間、人種、社會,對同一樣東西的判斷,可以是大好,也可以是大壞。一切束西的價值判斷都沒有絕對的,因爲都是我執、 我見的結果。這「我執」可以是由于「小我」而來,也可以是由很多的「小我」結集在一起轉變成的一個「大我」之作用,小我與大我互相推動、影響,小我是個人自己的別業,大我是大家的共業,由「別業」與「共業」和合的結果,就産生了所謂「善惡的判斷」。又,所謂「共業」,就是大家共同造作的業,其中大家都有共通的、類似的價值觀念,大家都認同是好的,那就是好的,少數的個人很難否認而說它是不好的。所以善惡是意識的分別,而意識中的我執部分是根據(攀緣)末那識來的,因爲「前五識」的分別,于一切衆生都一樣,並沒有包含「價值判斷」在內,第六意識的判別則因時、 因人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再加上出發點不同、觀念不同等,善惡認知的差距也就産生了。所以善惡是無法有絕對標准的,若真正要求智慧,則要離于這些攀綠種種外法的妄想分別才是。學佛法,就是要離于這些妄想分別」,因爲我們的一切煩惱、 痛苦、爭執、奮鬥,都是從妄想分別中來,如果真能離于妄想分別,則所有的煩惱當下即止息,也不必寫厚厚的一大本書來說明善惡的道理,乃至于所有言說戲論都停止了、 爭執也停止了。世俗人常說「真理愈辯愈明」,但依佛法來看,真理是愈辯愈黑,因爲所謂辯論,往往到後來都只是在爭辯、爭意氣而已,誰能雄辯,誰就是贏者。因此若不是依于正知見,而依于六識的妄想分別,常常是愈辯愈黑,有時即使是辯輸了,心一畏也不會承認對方是對的,只承認對方比我較會講話而已。所謂道理是離于言語的,絕不是從辯論中來的,套句道家的話:「道可道非常道」,這裏第一個及第叁個「道」是名詞,是「道理」的意思,第二個「道」是動詞,意思是「言說」,這句話翻成自話是:「可以說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恒不變的道」。真理是離于語言的,語言是人爲的束縛,會依時間、 空間乃至于人的因素而改變它的意義及內含,甚至于同一個人,對于同一句話,若用不同的語氣來講,也可能産生不一樣的意義。

  5 .「遺傳」與「業力」後來的人根器不好,照醫學來看,這是有先天及後天的差別,先天的是遺傳的,後天的是受環境的影響。在遺傳方面,若前幾代是土匪出生的,則這一代小孩子的身上則一定有這種染色體存在。有「強盜的染色體」這東西嗎?這個在醫學有報告嗎?這個就是說先天上這個小孩就會有土匪的傾向,現在的醫學甚至可以分離基因把壞的基因拿掉,替換成好的基因。比如說好幾代氣喘的人,生下來的孩子,先天上一定會氣喘,這就好比你先天上做了很多壞事情,只要你有那個基因就有那個傾向。就一個家庭來看,同樣都是父母親所生的,也都是從同樣的環境出來的,不可能說所有的兄弟姊妹在外形、性向上都相同,這要看你是拿到父方或是母方的基因。若照您所說,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的話,這等于是否定了遺傳學,尤其現在的醫學,已經可以測出基因,而且還可以計算到幾代仍會有那種遺傳,到幾代可以把它弄掉。好比如果有好幾代都是「白癡」,曾祖父是白癡,祖父母是白癡,父母也是白癡,生下的孩子,有很大的百分比會是白癡。現在可以把那白癡的因子拿掉,打進去好的基因,當然目前還尚未普遍化。那變成什麼,「黑癡」嗎?也可能是黑癡,如果聰明是黑癡的話,那就是黑癡。若照您所說,那跟醫學有沒有相沖突,因爲我是醫生,故有此問。是那一方面的醫生?

  我是口腔科醫生。就如口腔科來說,我們已經可以做到改換牙床的基因,把不好的去掉,打進好的,可以把好幾代先天不好的遺傳使之轉好,這也不是新的知識了,在大學裏已普遍知曉了。這又起了一個問題:如果是白癡,那麼能不能修行呢?又比如醫院裹有些水腦的新生兒,腦一畏都是水,這種人的腦力無法達到普通人的程度,若想修行是不是也可以?這是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是:佛家把很多東西都看破了,名也不要,利也不要,若從西洋人的看法來說,名和利是使人類進步的一個大動力,若大家都看破,對整體全人類來講,是不是一個好處?大家不求利,也不去做讀書研究的事,都去修道了,果真如此,是不是對人類醫學、科學有好處呢?就第一個問題「白癡」來說,先要知道什麼是白癡?白癡乃至所有生物一切的殘障,以佛法來講,那是在受業報、受苦報,因他造了白癡的業,所以得到白癡的果報。造什麼業會得到白癡的果報呢?「白癡」就是沒有智慧到極點,在他的前世因障礙別人求智慧,所以現生就成爲白癡。相反地,如果你幫助別人求智慧,則會得到「有智慧」的果報。龍樹菩薩在『 十住毗婆娑論』 中說:「與人說法,得大智報」,因說法與人聽,是讓別人開智慧,因果相應,因此自己所得到的就是大智慧的果報;反過來說,障礙別人修行、障礙別人說法、障礙別人求智慧,將來所得到的就是愚癡甚至白癡的果報。還有另一種情形是:自己學得了智慧,卻把它隱藏起來,吝于教人,做這種行爲的人,來世即使不成白癡,也是愚癡無智,沒什麼智慧,這樣的人,即使想修行也修不來,甚至連念一部經也念不全。佛弟子中有一位叫周利盤陀伽,就是如此,以其前世做大法師時吝法故,當世便生而愚癡合鈍,但由于他宿世所修其他福德的關系,當生得遇佛世,受佛接引而得開悟;在他開悟證果後,佛才講出他宿世的因緣:他就是因爲前世吝法,今世才得此愚癡的果報。有些人殘障、缺手或斷腳,多半是前世殺業太重;通常體弱、多病,都跟過去所造的殺業有關。殺生,最直接的「果報」是墮地獄,果報受盡了再受「余報」;「余報」是先受短命報,多生多世夭折、短命之後,再受身體贏弱、多病等等的果報;反過來說,若是愛護生命、救護衆生,所得到的果報:一是長壽,二是身體好,叁是強壯有力。幫助別人延長生命,得到的自然是長壽的果報。因此,依佛法來看,人若成了白癡,是他前世自己造的業― 目己造業,…

《佛教心理學與弗洛依德心理學之比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文化論衡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