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了,而一心希望能梦到的,偏偏就是梦不到。小时后,我曾梦过别人在后面追我,想跑总是跑不动,后面的人又紧追不舍,把我当作是他的猎物不肯放过。开始学佛后不久,也曾梦到过被追,但我在梦中只要一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很快就逃脱了;甚至也多次梦到有人在追我及另外一位好友,而我不但自己逃掉了,还救了我的朋友,这是多么美好、多么值得庆幸的梦! 这都是修行的结果,如果没有修行,即使在梦中也是跟醒时一样,仍然不断地在随业飘荡、 随业造作、随业受苦。所以梦中与醒时造业,事实上是一致的,只是梦中更加难修行而已,因为在睡眠中完全失去前五识的作用以及控制的力量,只有任凭业识飘煮,就如同人死后的中阴身一般,其业识完全任由业力迁引,一点抉择自主的力量都没有。我们如是了知之后,就应心生警惕,赶快修行。到目前为止,我们谁都没有死过,然而凡物皆有死,只是我们都故意暂时把它忘掉罢了!由于不知道死后是怎么样的一死到临头时,才不会那么恐惧或惊慌失措
2 .梦以佛法来讲,梦主要是第六意识的作用。在作梦时,「前五根」都不发生作用,因此「前五识」也大都止息了,只有意根所起的第六意识还在继续工作,所以你明明眼睛是闭着的,没有在「看」任何东西,可是你在梦中确实还是可以「看到」很多形象;虽没用到耳朵,可是在梦中就是可以「听见」声音;虽也没用到舌根,可是在梦中也照样「尝到」很多食品,还可分辨其味道;所以于梦中「色、声、香、味、 触、 法」六尘都具足而有,其实那全都是第六意识的作用所现。怎么说呢?那些梦中的五尘境界,皆是第六意识攀缘「前五识落谢的影像」,令它们再显现出来罢了:大约等于是把原先输入的旧数据再「叫出来」一样,且将其重新编排一下,亦即所谓以意识的「忆、想、分别」,而再造出许多境界出来,这些境界我们名之为「梦境」。在睡时,第六意识的这种「独立的个情况,现在心理先有所准备,等到一贯作业」的作用,在法相宗或唯识学里,称之为「梦中独头」,其道理是:第六识本来应是攀缘「前五识」方起作用,现在却能独立作业,虽没有现前的五根、五尘、五识的境界以为其所依、所缘,但第六识也能依其忆想及分别的能力,而自己造出许多五尘境界的影像,故以「梦中独头」称之,可见这第六意识是相当有威力的。事实上,我们所有的一切妄想分别,一切造作,都是靠着第六意识攀缘前五识及第七识而产生。所以历来禅修者,皆从第六意识下手。所谓「独头」(意识不依靠前五识而单独起作用)有三种:( l )「定中独头」(2)「梦中独头」及(3 )「狂乱独头」。兹说明如下:
( 1 )定中独头:若在定中修观,本来现前没有的束西,观行成就后,便可任运而现出,此时这些境界于定中能见,在真实境界中亦可见;亦即,不但在定中可以看到,而且睁开眼睛时依然可以看到这些境界。譬如说修「净土观」,观行成就时,就会现出净土中的种种胜相,睁眼、闭眼皆能得见;若修「观佛相好」,面前就真的会有一尊或多尊佛出现,这就是「定中独头」的作用。然而行者于定中独头所见到的境界,旁人是看不到的,这是「自受用」的定中独头。至于所观境能成为「他受用」,则是佛及大菩萨的现观、现量境界。
( 2 )梦中独头,详如前面谈梦境的部分所说。
( 3 )狂乱独头:「狂乱独头」是指疯子的情况,他不须依靠前五识,而只依着第六意识,便能形成一个自己独特的幻想世界,而这世界,别人是无法共亨的。
三、结论
如是拿世法与佛法比较的结果,令人觉得:为佛弟子,如果越了解世间的学问,再回头来看佛法,并拿世法与佛法一比较,则越令人讶异,越令人深深地惊讶于佛法的精深、博大、殊胜与超绝,觉得佛法非但不如一些人所误解的「落后」,而且是非常非常「进步」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佛法中就已架然大备的东西,于今两千五百年之后弗洛依德才能有些微的发现,而且弗洛依德在当时却被认为十分前卫、「先进」。因此,越是深入了解世间法的东西,越能肯定佛法的价值无穷,对佛法的信心越是坚定。也发现:这个世界目前的趋势,是越来越走向佛法所说的境界,譬如说:在心理学方面,佛法早就提出了潜意识、下意识,并且予以详尽的解说与开发;在天文方面,近代天文学,许多人不顾一切禁忌,乃至牺牲生命,打破了基督教的武断迷信,才发现宇宙是无穷的;然而佛法早就提出有三千大千世界,而且有无量的三千大千世界;现在天文学也证明,地球不但不是宇宙的中心,而且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小行星而己,并且发现无量的太阳系才构成一个「银河系统」,无数的银河系统才构成一个「岛宇宙」,无量无数的岛宇宙才构成一个「星云」,无量无边的「星云」才构成一个「宇宙」。这在佛经一袅面早就详尽地讲过,而天文学到现在才开始有所发现。在生化方面,早在佛陀的时代,就知道有微生物、有细菌;在政治方面,近代才开始提倡人类应是平等的,佛法早就说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因为一切众生皆具有佛性;以经济学来讲,现在渐趋向于均富说,强国常常救济弱国,这就是已经开始实施均富的观念,因为如果不均富的话,这个世界就不能保持平衡,不平衡就会引起战争;而佛法早就提倡人应多行布施,以财施人,则己得福更多,进而以福德资粮而修慧,趋向菩提。由上观知,佛法不但是「进步的」,而且可说是「最进步的」,甚至可说是「超进步的」,因为它永远走在时代的前面,无论与世间任何一法相比,都是「超越独步」的。何以如此?因为世俗法皆是凡人之智慧发展而来,无论如何进步,都跳不出俗智的范畴,而佛法则为佛智之流露,为从「一切智人」之真实智慧而来,凡圣悬殊,是故不可相比,比则益显佛智之殊胜独到而已。
丁、随机对话录
1 .真如本性
问:是不是每个人的真如本性都一样?
师答:
对,每一个人的真如本性都是样的。「真如本性」在『 六祖坛经』 里称为「本来面目」,这是禅宗的讲法。「本来面目」就好像是一面镜子,所谓每个人的「本性一样」是指其功用「一样」;譬如镜子的功用是能照物,同一件物品,在「这面镜子」所现的影像,跟在「那面镜子」上所现的影像,应该没有差别;我这张脸,拿这一面镜子照是这个样子,不可能拿另外一面镜子照时就变了样。又,真如本性的「一样」也是指它的特质、本性是一样的。真如本性是我们所有众生都具备的,与佛菩萨一样,其究竟并没有丝毫差别。真如本性又称为佛性,正因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诸佛菩萨才会不辞辛劳、 千方百计来教化我们,否则如果没有真如本性,再怎么教化也不可能成佛。就好比一堆沙石,如果其中原木没有金矿的成分,再怎么提炼也不可能炼出金子。因此应相信众生的确皆有佛性,而且人人具足,因此才值得修炼、教化。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我们以此五蕴身心所造的业太多,这些业就如渣滓、废石,倍增提炼的困难。每一个人八识中所含的业之成分都不一样,所现的相状也不一样,因此个性、根器也都不一样,但只要努力修行,则最后所提炼出来的,均是平等一味,都是佛性所显的佛果菩提。
2 .唯识学之应用问:如何把唯识的概念运用在日常生活及修行上,而有所获利?
师答:
唯识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观察自心的变化。在我学佛之前,说实在,心里也不是十分明白,也常是很胡涂的:自己生气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在生气;自己嫉妒的时候,也不觉知自己在嫉妒;自己贪爱的时候,也不觉知自己在贪爱等等。这些瞋怒、嫉妒、 贪爱等「心情」在唯识学中称为「心所有法」,总共有五十一个,若对这些「心所有法」都很明了的话,便可运用它们来帮助自己观察自心,明了自心;观察了知自心相之后,好的方面就容易再加强它,不好的也比较容易知道怎么去除掉,或是设法对治、令它减少一些。如此,就是以唯识学来帮助修行。以禅宗的话来讲,就是依于唯识学的知识,才「有个入处」,得以「观心」(观察自己的心相),因而能明了「自心相」,明了自心相后才能去对治、 降伏它,统理自己内心的王国。
3 .性善、性恶、致良知、与末那识。某牙医问:荀子主张「人性本恶」,是否就是说人一生下来,他的末那识就是恶的?孟子所讲的「性本善」是否就是人一生下来,他的末那识就是善的?另外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和佛家的「真如本性」,其理论是否相同?
师答:
我对「王阳明学说」没有深入研究,我所知道的王阳明学说仅是一点皮毛知识。但据我所知,王阳明是受了佛学的影响,所谓「宋明理学」是结合佛家与儒家,而以儒家为主体,佛法为附丽,而成一种「玄学」因此,「理学」又称为「玄学」,这种融合儒、佛、「儒体佛用」的工作,在宋明之前己有人尝试去做过,甚至尝试把中国三大家「儒、释、道」调合在一起,至于是否有任何成果出现,我们姑且不谈,因为做这种工作的人,都是认为这三家对中国文化均有相当大的贡献,而且对这三家的理论均非常喜爱,皆舍不得放弃其中任何一个。三家之中,比较明显容易调和的是佛家和道家,因为它们两者皆有「出世」思想。但佛家所说的「出世」和道家的「出世」亦不尽相同,佛家的「出世」不是躲起来,因为大家都知道佛家是主张要度众生的,佛家的出世是「超出世问三界六道」之义。道家的出世则是「遁世」之义,因为道家较为嫉世愤俗,因而倾向于离世以得超脱,故而醮不起在世俗上挣扎奋斗的人,由『 论语』 一畏可以看到,如长沮与桀溺及「凤兮,凤兮」等章都是道家之人在嘲笑儒家的柄柄皇皇。但佛家就不同了,佛家向来是不嘲笑任何人的,也绝不嫉世愤俗,佛家是「以悲悯代替嘲笑」,「以发愿救拔代替…
《佛教心理学与弗洛依德心理学之比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