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心理學與弗洛依德心理學之比較▪P4

  ..續本文上一頁了,而一心希望能夢到的,偏偏就是夢不到。小時後,我曾夢過別人在後面追我,想跑總是跑不動,後面的人又緊追不舍,把我當作是他的獵物不肯放過。開始學佛後不久,也曾夢到過被追,但我在夢中只要一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很快就逃脫了;甚至也多次夢到有人在追我及另外一位好友,而我不但自己逃掉了,還救了我的朋友,這是多麼美好、多麼值得慶幸的夢! 這都是修行的結果,如果沒有修行,即使在夢中也是跟醒時一樣,仍然不斷地在隨業飄蕩、 隨業造作、隨業受苦。所以夢中與醒時造業,事實上是一致的,只是夢中更加難修行而已,因爲在睡眠中完全失去前五識的作用以及控製的力量,只有任憑業識飄煮,就如同人死後的中陰身一般,其業識完全任由業力遷引,一點抉擇自主的力量都沒有。我們如是了知之後,就應心生警惕,趕快修行。到目前爲止,我們誰都沒有死過,然而凡物皆有死,只是我們都故意暫時把它忘掉罷了!由于不知道死後是怎麼樣的一死到臨頭時,才不會那麼恐懼或驚慌失措

  2 .夢以佛法來講,夢主要是第六意識的作用。在作夢時,「前五根」都不發生作用,因此「前五識」也大都止息了,只有意根所起的第六意識還在繼續工作,所以你明明眼睛是閉著的,沒有在「看」任何東西,可是你在夢中確實還是可以「看到」很多形象;雖沒用到耳朵,可是在夢中就是可以「聽見」聲音;雖也沒用到舌根,可是在夢中也照樣「嘗到」很多食品,還可分辨其味道;所以于夢中「色、聲、香、味、 觸、 法」六塵都具足而有,其實那全都是第六意識的作用所現。怎麼說呢?那些夢中的五塵境界,皆是第六意識攀緣「前五識落謝的影像」,令它們再顯現出來罷了:大約等于是把原先輸入的舊數據再「叫出來」一樣,且將其重新編排一下,亦即所謂以意識的「憶、想、分別」,而再造出許多境界出來,這些境界我們名之爲「夢境」。在睡時,第六意識的這種「獨立的個情況,現在心理先有所准備,等到一貫作業」的作用,在法相宗或唯識學裏,稱之爲「夢中獨頭」,其道理是:第六識本來應是攀緣「前五識」方起作用,現在卻能獨立作業,雖沒有現前的五根、五塵、五識的境界以爲其所依、所緣,但第六識也能依其憶想及分別的能力,而自己造出許多五塵境界的影像,故以「夢中獨頭」稱之,可見這第六意識是相當有威力的。事實上,我們所有的一切妄想分別,一切造作,都是靠著第六意識攀緣前五識及第七識而産生。所以曆來禅修者,皆從第六意識下手。所謂「獨頭」(意識不依靠前五識而單獨起作用)有叁種:( l )「定中獨頭」(2)「夢中獨頭」及(3 )「狂亂獨頭」。茲說明如下:

  ( 1 )定中獨頭:若在定中修觀,本來現前沒有的束西,觀行成就後,便可任運而現出,此時這些境界于定中能見,在真實境界中亦可見;亦即,不但在定中可以看到,而且睜開眼睛時依然可以看到這些境界。譬如說修「淨土觀」,觀行成就時,就會現出淨土中的種種勝相,睜眼、閉眼皆能得見;若修「觀佛相好」,面前就真的會有一尊或多尊佛出現,這就是「定中獨頭」的作用。然而行者于定中獨頭所見到的境界,旁人是看不到的,這是「自受用」的定中獨頭。至于所觀境能成爲「他受用」,則是佛及大菩薩的現觀、現量境界。

  ( 2 )夢中獨頭,詳如前面談夢境的部分所說。

  ( 3 )狂亂獨頭:「狂亂獨頭」是指瘋子的情況,他不須依靠前五識,而只依著第六意識,便能形成一個自己獨特的幻想世界,而這世界,別人是無法共亨的。

  叁、結論

  如是拿世法與佛法比較的結果,令人覺得:爲佛弟子,如果越了解世間的學問,再回頭來看佛法,並拿世法與佛法一比較,則越令人訝異,越令人深深地驚訝于佛法的精深、博大、殊勝與超絕,覺得佛法非但不如一些人所誤解的「落後」,而且是非常非常「進步」的。在兩千五百多年前,佛法中就已架然大備的東西,于今兩千五百年之後弗洛依德才能有些微的發現,而且弗洛依德在當時卻被認爲十分前衛、「先進」。因此,越是深入了解世間法的東西,越能肯定佛法的價值無窮,對佛法的信心越是堅定。也發現:這個世界目前的趨勢,是越來越走向佛法所說的境界,譬如說:在心理學方面,佛法早就提出了潛意識、下意識,並且予以詳盡的解說與開發;在天文方面,近代天文學,許多人不顧一切禁忌,乃至犧牲生命,打破了基督教的武斷迷信,才發現宇宙是無窮的;然而佛法早就提出有叁千大千世界,而且有無量的叁千大千世界;現在天文學也證明,地球不但不是宇宙的中心,而且它只是太陽系中的一顆小行星而己,並且發現無量的太陽系才構成一個「銀河系統」,無數的銀河系統才構成一個「島宇宙」,無量無數的島宇宙才構成一個「星雲」,無量無邊的「星雲」才構成一個「宇宙」。這在佛經一袅面早就詳盡地講過,而天文學到現在才開始有所發現。在生化方面,早在佛陀的時代,就知道有微生物、有細菌;在政治方面,近代才開始提倡人類應是平等的,佛法早就說一切衆生都是平等的,因爲一切衆生皆具有佛性;以經濟學來講,現在漸趨向于均富說,強國常常救濟弱國,這就是已經開始實施均富的觀念,因爲如果不均富的話,這個世界就不能保持平衡,不平衡就會引起戰爭;而佛法早就提倡人應多行布施,以財施人,則己得福更多,進而以福德資糧而修慧,趨向菩提。由上觀知,佛法不但是「進步的」,而且可說是「最進步的」,甚至可說是「超進步的」,因爲它永遠走在時代的前面,無論與世間任何一法相比,都是「超越獨步」的。何以如此?因爲世俗法皆是凡人之智慧發展而來,無論如何進步,都跳不出俗智的範疇,而佛法則爲佛智之流露,爲從「一切智人」之真實智慧而來,凡聖懸殊,是故不可相比,比則益顯佛智之殊勝獨到而已。

  丁、隨機對話錄

  1 .真如本性

  問:是不是每個人的真如本性都一樣?

  師答:

  對,每一個人的真如本性都是樣的。「真如本性」在『 六祖壇經』 裏稱爲「本來面目」,這是禅宗的講法。「本來面目」就好像是一面鏡子,所謂每個人的「本性一樣」是指其功用「一樣」;譬如鏡子的功用是能照物,同一件物品,在「這面鏡子」所現的影像,跟在「那面鏡子」上所現的影像,應該沒有差別;我這張臉,拿這一面鏡子照是這個樣子,不可能拿另外一面鏡子照時就變了樣。又,真如本性的「一樣」也是指它的特質、本性是一樣的。真如本性是我們所有衆生都具備的,與佛菩薩一樣,其究竟並沒有絲毫差別。真如本性又稱爲佛性,正因爲一切衆生都有佛性,諸佛菩薩才會不辭辛勞、 千方百計來教化我們,否則如果沒有真如本性,再怎麼教化也不可能成佛。就好比一堆沙石,如果其中原木沒有金礦的成分,再怎麼提煉也不可能煉出金子。因此應相信衆生的確皆有佛性,而且人人具足,因此才值得修煉、教化。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我們以此五蘊身心所造的業太多,這些業就如渣滓、廢石,倍增提煉的困難。每一個人八識中所含的業之成分都不一樣,所現的相狀也不一樣,因此個性、根器也都不一樣,但只要努力修行,則最後所提煉出來的,均是平等一味,都是佛性所顯的佛果菩提。

  2 .唯識學之應用問:如何把唯識的概念運用在日常生活及修行上,而有所獲利?

  師答:

  唯識的概念可以幫助我們觀察自心的變化。在我學佛之前,說實在,心裏也不是十分明白,也常是很胡塗的:自己生氣的時候,不知道自己在生氣;自己嫉妒的時候,也不覺知自己在嫉妒;自己貪愛的時候,也不覺知自己在貪愛等等。這些瞋怒、嫉妒、 貪愛等「心情」在唯識學中稱爲「心所有法」,總共有五十一個,若對這些「心所有法」都很明了的話,便可運用它們來幫助自己觀察自心,明了自心;觀察了知自心相之後,好的方面就容易再加強它,不好的也比較容易知道怎麼去除掉,或是設法對治、令它減少一些。如此,就是以唯識學來幫助修行。以禅宗的話來講,就是依于唯識學的知識,才「有個入處」,得以「觀心」(觀察自己的心相),因而能明了「自心相」,明了自心相後才能去對治、 降伏它,統理自己內心的王國。

  3 .性善、性惡、致良知、與末那識。某牙醫問:荀子主張「人性本惡」,是否就是說人一生下來,他的末那識就是惡的?孟子所講的「性本善」是否就是人一生下來,他的末那識就是善的?另外王陽明的「致良知」學說和佛家的「真如本性」,其理論是否相同?

  師答:

  我對「王陽明學說」沒有深入研究,我所知道的王陽明學說僅是一點皮毛知識。但據我所知,王陽明是受了佛學的影響,所謂「宋明理學」是結合佛家與儒家,而以儒家爲主體,佛法爲附麗,而成一種「玄學」因此,「理學」又稱爲「玄學」,這種融合儒、佛、「儒體佛用」的工作,在宋明之前己有人嘗試去做過,甚至嘗試把中國叁大家「儒、釋、道」調合在一起,至于是否有任何成果出現,我們姑且不談,因爲做這種工作的人,都是認爲這叁家對中國文化均有相當大的貢獻,而且對這叁家的理論均非常喜愛,皆舍不得放棄其中任何一個。叁家之中,比較明顯容易調和的是佛家和道家,因爲它們兩者皆有「出世」思想。但佛家所說的「出世」和道家的「出世」亦不盡相同,佛家的「出世」不是躲起來,因爲大家都知道佛家是主張要度衆生的,佛家的出世是「超出世問叁界六道」之義。道家的出世則是「遁世」之義,因爲道家較爲嫉世憤俗,因而傾向于離世以得超脫,故而醮不起在世俗上掙紮奮鬥的人,由『 論語』 一畏可以看到,如長沮與桀溺及「鳳兮,鳳兮」等章都是道家之人在嘲笑儒家的柄柄皇皇。但佛家就不同了,佛家向來是不嘲笑任何人的,也絕不嫉世憤俗,佛家是「以悲憫代替嘲笑」,「以發願救拔代替…

《佛教心理學與弗洛依德心理學之比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文化論衡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